书城军事孙子兵法智慧全集
16503000000021

第21章 军形篇(5)

有改革才有卓越的成就,孙子就是在实践变革中显名的。孙子撰写《孙子兵法》就是总结前人的作战经验,从旧的战争观变革出来的。他一反前人把战争胜败说成祈求鬼神,猜度吉凶的诡谲之事,认为战争胜败是可以预先察知的;同时,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得要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孙子不仅是如此说,而且是如此作的。当他得到吴王阖闾重用之后,首先提出的是富国,然后才是治军。他主张亩大、税轻,使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在富国基础上,进而治军,使士兵训练有素。他终于以3万人破楚20万兵,使吴王显名诸侯,成为一霸。

在“五事”“七计”中,孙子把道放在首位,作为战争取胜的根本指导思想,继之以“保法”,然后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计篇》)孙子所说的“道”:杜牧释为“广义”;张预注为“抚众”,即所谓“以恩信道义抚众”者而得民心,得民心者胜。在孙子稍后,孟子关于“道”的问题,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因此,欲取得战争的胜利,首先是要“修道”,即修明政治,使上下同心。其次是要“保法”。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编制、指挥号令、各级官吏的职责划分及任用、军需品配置等制度规定。对此确实加以保证执行而外,还得坚守克敌制胜的用兵法则。

敌我双方相比较,取胜的军队自然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处于明显的劣势。

所以,历史上,胜券在握的将领,善于“修道而保法”,指挥士兵作战,犹如从八千尺高山之巅决开溪中的积水一样势不可挡,彻底战胜敌人。“修道而保法”,是古代兵家共同的主张,被认为是用兵作战、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历史上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战国时期的大将吴起非常善于用兵,他最大的优点是与士兵同甘共苦,因而深得人心。吴起认为,要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就必须内部团结。因而提出,国内不协调,不能出兵;军队不协调,不能取胜。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在动员民众打仗时,首先要搞好内部团结,方能克敌制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他与军中士卒同吃一锅饭,同穿一样的衣服,睡觉不另设床铺,行军不乘坐车马,见士兵背的粮食太重,赶紧与其分担。一次,有一个年轻的士兵身长毒疮,吴起为他吸出毒疮里的脓血,还亲自调药敷上。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痛哭起来。有人不解地问:“您儿子是一小小的士兵,吴起身为大将,亲自替您儿子吸出毒疮里脓血,您不高兴,还哭什么?”这位母亲回答说:“您不知道,从前孩子的父亲身上长毒疮,也是吴大人用嘴替他吸脓,结果孩子的父亲打起仗来,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终于战死在沙场。今天,吴大人又同样对待孩子,我真不知道这孩子将来会死在什么地方?所以,伤心流泪。”这位母亲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她这番话说明吴起处处和士卒打成一片,爱护士兵,关心他们的疾苦,从而赢得士卒的爱戴,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这正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

另外,吴起还认为;“兵不在多,以治为胜。”因而善于治军,必须有正确的政策和法令。有一次,武侯问他:“军队依靠什么打胜仗?”他回答说:“要靠治理得好。”武侯又问:“难道不在于人多吗?”他肯定地回答:“如果法令不明,赏罚不严,鸣锣不收兵,擂鼓不冲锋,虽有百万大军,又有何用处呢?”因此,他建议武侯对有战功的将士要加倍赏赐,对临阵脱逃的要重重地惩罚,对死难将士的家属,每年要派人慰问,加以抚恤。吴起特别强调军队必须服从命令,认为这是治理军队的前提。不然,部队平时就要发生混乱,战时就要打败仗。只有守信用,讲政策,明法令,才能做到发号施令,将士乐于贯彻执行;兴师动众,将士乐于出征;交兵接刃,将士乐于拼命。对此,吴起本人就身体力行。吴起特别重视选将用人。因此,明确提出决不能用庸庸碌碌缺乏才干的人。而要用文武双全、刚柔兼备的人为将。还特别重视加强军队的训练,认为带兵打仗,首先必须加强对部队的教育和训练;同时指出:士兵战死,往往是因为没有掌握打仗的本领;军队打败仗,常常是由于不熟悉作战的方法。因此,军队平时要加紧训练,使将士掌握阵法的变化和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其作战能力。吴起还把加强战备,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首要条件。在指挥作战时,吴起继承孙子“知彼知己”的军事思想,认为用兵必须“审敌虚而趋其危。”反对主观臆断,重视调查研究,主张从政治、经济、民心等方面,认真分析敌方的国情;同时,从气候、地理、将帅、士兵、物资、军纪及有无援兵等方面,分析敌方的军情,根据不同情况,决定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方法。因此,要求战前切实弄清敌人的兵力部署,从而选择其要害部位和薄弱环节,狠狠地予以打击,务求每战都有必胜的把握。

由于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巨大的战功,吴起深受魏武侯的器重,但是,却被公叔、王错等人忌妒,在魏君前加以陷害,魏武侯因此不再信任吴起。吴起担心日后遭杀害,只好离开了魏国。

吴起于公元前383年被迫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悼王早听说吴起很有才能,因此,吴起到达楚国就受重用。开始,悼王任命他为宛(楚国北部边防要地,今河南南阳)守,后任命他为令尹,执掌楚国的军政大权。吴起经过对楚国情况的具体分析,向悼王建议说:“楚国的地方很大,军队人数也很多,照理说应该比其他诸侯国强,可事实上,连同其他强国平起平坐的地位都没有。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大臣的权势太重,受封的贵族闲人太多,对上威逼君主,对下虐待士民,这是国贫、军无战斗力的根本原因。应从根本制度上改革。”尽管当时有人极力反对,楚悼王仍采纳了吴起的意见,在全国实行变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在政治上,提倡“明法审令”,使人人知道国家的法令,以便贯彻执行。改革世袭和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贵族传三代后,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废除远房公族的宗室谱籍,并取消世袭多年的贵族特权。打击旧贵族,将居住在京城的贵族迁到边远的宽广荒凉的地方。精简国家机构,罢免无能的官吏,裁减无用的冗员。严禁结党营私,堵塞徇私舞弊之风。

在经济上,奖励“耕战之士”,使其安心于农业生产,保证生产的发展。

在军事上,提出磨利武器,整顿军队,待机争雄于天下。建立一支精锐的军队,由国君统一指挥,以便用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为了加强国都的防卫,把城墙在两版的基础上加高到四版(今二丈二尺左右)。

吴起主持的变法仅实行一年,贫弱的楚国就开始富强起来,政治修明,兵力强大,致使其他诸侯畏惧。因而,南边平定百越(当时居住在我国南部的越族);北边吞并陈国(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和蔡国(今河南中部一带),击退了魏、韩、赵三国的袭扰,使之不敢向南图谋楚国;西边还讨伐了秦国。吴起变法严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威胁到各诸侯国的安全,因而,遭到内外敌人的反对和仇恨。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突然病死,以阳城君为首的旧贵族发生叛乱,包围王宫,要杀吴起。吴起带伤跑到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追杀吴起的入朝吴起乱射乱刺,吴起身亡;同时,也误中悼王的尸体。楚悼王安葬后,太子即位,是为肃王。不久让令尹追查刺射王尸之罪,为此受牵连被杀的有70多家。

吴起虽然被杀害,但是,他杰出的军事思想和变法革新的主张,即所谓“修道保法”,对后世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事情在说明什么?而且“修道而保法”中的道指的是“施人道”,而吴起变法与主题关系不大)

(如果只把“道”理解为“施人道”是不是有点狭隘呢?“施人道”应该是“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中的一部分吧)

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固须“修道而保法”,其实市场竞争又何尝不是如此!

竞争是商品市场的普遍规律。所谓竞争是为自身利益而与他人争夺胜利。须知欲谋市场胜败,也须“修道而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