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智慧全集
16503000000002

第2章 始计篇(1)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开篇,号称孙子兵法的战略论,是全书的总则。孙子的战争观、谋略观及战术思想在本篇中都有十分精彩的阐述。

1.谨慎是一种大智慧

人们不管做什么事,谨慎的性格总是获取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自然也不能例外。慎于行,是事业必需的规则,是人生必备的性格品质。

原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探讨研究的。

解读:

《始计篇》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战略”的内涵。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里集中讲了对待战争的态度,体现在一个“慎”字上。这就是孙武重战慎战的思想。

战争是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我们不能不认真研究它。孙子从战略的高度概括了战争存在的意义。这一出色的判断,如今已被人类史上无数的军事实践所证明。

率领诸军伐吴,这是大军事家刘备一生中最后一次演出。刘备不听群臣劝阻,一意孤行,把个人感情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将大量军马带上了不归路,损兵折将,自己也丧身白帝城。这场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完全违背了孙子的慎战思想,战场上是绝对不允许冲动的。

公元222年,三国时期的吴、蜀、魏三国还在相互争战。

这一年的2月,蜀国刘备率领4万大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准备攻打吴国。蜀军从巫山到湖北宜昌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后长达700里。白天一眼望去是旌旗蔽日,夜间则是灯火通明,其阵势真是咄咄逼人。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如此大张声势来进击吴国呢?

原来在公元219年,吴国和蜀国在荆州打了一仗,这一仗,蜀国不仅丢失了重镇荆州,而且丧失了一员大将关羽,从而使刘备准备分兵两路北取中原的计划破产了。刘备又哪能吞下这口气呢?于是,借口给关羽报仇,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魏国的曹操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做了皇帝,也正想趁机消灭蜀、吴两国。正因为这样,蜀国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劝阻刘备不要轻易发动对吴国的战争,而要和吴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魏国。可是,刘备根本不听大家的建议。

其实,吴国对蜀国的进军早有准备。吴国的孙权一方面与魏国交好,以防止两面受敌,同时派陆逊为镇西将军,统领李异、刘阿进驻今天的巫山、林归,加强西线的防御。为了争取主动,孙权还写信给蜀国,要求重归于好,不要互相攻伐,以免两败俱伤。但刘备决心已定,一心想打败吴国,坚决不同意和好。于是,孙权就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5万人马去阻止刘备的进军。

刘备小兵没几天,很快攻占了吴国土地二三百公里。他继续进军,随行的官员黄权劝阻他说:“吴国人打仗向来是很勇猛的,千万别小看他们。我们水军现在是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可是要退兵可就难了。而让我当先锋,在前而开路,陛下你在后面接应,这样比较稳妥。”谁知,这时的刘备心急火燎,一意孤行,哪里还肯听别人的话,他要黄权守住江北,自己亲自率主力直向宜昌方向而去。

陆逊是孙权手下的一个年轻将领,他在荆州之战中初露头角,受到了孙权的重用。但这时的陆逊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无论兵力、士气和占有的地形,他都不如刘备。如果要和蜀军硬拼,吴军肯定是要吃亏的,陆逊决定采取以静制动的计策,打击刘备的蜀军。他命令吴军退出山地,将八百里崇山峻岭让给蜀军,把部队集中在宜昌西北。

面对蜀军的步步进逼,吴军将士心急如焚,人人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早一点大战一场。他们看到陆逊不仅不进而且总是后退都很不满,认为陆逊是胆小鬼,不敢打仗。但是,陆逊还是十分镇静,他对大家说:“这次刘备带领大军前来进攻,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再说他们在上游占领了险要地方,我们一下子很难攻破,要是跟他们硬拼,万一失利,丢了人马,就要影响大局。现在我们还是养精蓄锐,等待形势变化。”

对陆逊这样一个年轻的军事指挥官,刘备更没有把他放在眼中。但是,陆逊总是坚守不战,使刘备很着急,于是,他采取激将法,每天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而陆逊总是不理。

刘备见骂阵不起作用,就企图用诱敌出战的办法。他派一部分兵力在吴军阵前平地上扎营,向吴军挑战,自己亲率精兵八千埋伏在山谷里,等待着把吴军引诱出来,再来个两面夹击,陆逊还是没有上他的当。

这个时候,吴国的将士们更加不服,有人当面指责陆逊贻误战机。陆逊为了稳定军心,他向将士们解释说:“刘备想用激将法,引我出击。而我坚守不小,其实是在反用激将法。结果蜀军必疲惫不堪,这样,刘备会更加着急,到时候我们再打他个措手不及。”

从2月一直到6月,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蜀军士兵个个开始叫苦不迭,刘备没有办法,只得把驻扎在山谷里的军队开到谷外,把江面上的军队移到陆地,把军营驻扎在深山密林之中,决定暂时休整部队,等到秋后再大举进攻。

陆逊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反击的时候到了。他召集将士,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都很惊讶,认为这时不是进攻蜀军的时机。陆逊对大家解释说:

“刘备的战斗经验十分丰富,他的军队开始集结在我们境内的时候,士气很旺盛,这时我们不能与他们硬拼。现在他们在这里驻扎了快半年之久,兵士们已经疲劳,斗志已经消沉,这正是我们打败蜀军的好时机。”

为了稳妥起见,陆逊先做了试探性的进攻,并想出了击破蜀军的办法。

当天夜晚,陆逊命令将士们每人各带一捆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中。

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而风声越来越大。

到了深夜三更时分,吴国四员大将率几万士兵冲向蜀军营房,一声军号,点燃了茅草和火把,一时间,蜀军的营寨和两边树木顿时烧成一片。蜀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搞得晕头转向,各自互相践踏,死伤无数。顺着火光往远处望去,蜀军700里营寨接连起火。在一片烟火之中,蜀军如惊弓之鸟,四散奔逃,溃不成军。刘备在数名将领护卫下,拼命冲杀,这才逃了出去。

天色微明,惊魂未定的刘备眼望着四周烟火中仍被追赶的蜀军和江中的尸体,不禁放声大哭。就这样,刘备的40多个营寨和数万大军,一夜之间便灰飞烟灭。刘备后来逃到了白帝城,他想到这次失败,又羞又愧,简直无地自容,无名的怨恨化作双泪横流,在一声长叹之中,终于病倒了。第二年4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

战场是一个残酷而且需要冷静的地方,意气用事、不计后果只能给敌人以制胜的机会。仓促下决定,会因考虑不周详而失败,所以做决定前要思考再思考,切忌疏忽大意,保证成功的系数最大。

生活中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进行一项工作或买卖时,不要随便地就做决定。也就是说在自己尚未彻底了解清楚之前,不要盲目从事工作。这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在要大量订购某种产品时,如面临的压力是,现在不订下来,可能不久以后就订不到。但是自己又对这些产品的质量还并不太清楚,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像这种因为怕迟疑而订不到货物的情形,往往会使自己很容易就会轻易妥协,而做仓促决定。这是人类的弱点,也是经营者常遇到的现象。同时也可能是导致事业失败的因素。

所以,不管是面临什么情况,在平日就该养成在不了解情况时,绝不轻易做决定的态度。而且不只是自己抱着这种观念,同时,也要让员工奉行这种工作态度。

商场如战场,我们要慎重对待每一件事,只有这样,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少出差错,才能一步一步把事情办好。谨慎是一种大智慧,也是成大事者的必修课。

祸患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事情初期的怠惰和松懈。就好像有人患病,开始病情轻微,便抱着无大碍的心理,结果由于延误了治疗而酿成重病甚至丧身,后悔时已经迟了。一个人如果自以为已达到完美,便要开始走下坡路。企业发展大了,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人心不静、追名逐利时,决策非常容易变味、偏向。所以还是要非常努力,非常刻苦,非常谨慎,做好每一件事。

谨慎性格包括慎言、慎谋、慎行。可以说,凡是善于谨言慎行的人,失败对他们是无可奈何的。因为谨言慎行的人大多思想深沉、思维严谨,遇事考虑周到。他们深深地懂得,言语能伤人也能害己,说话如不加小心,一句话出口,很可能会招惹是非,引起争端和麻烦,甚至会殃及性命。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俯拾皆是。很多人经常等到惹出祸端来,才知道悔之不及。

人生的道路,是通过自己每时每日一步步走出来的。只有每时每日都能有所进步,才能在一生中留下光辉的足迹。其中的关键是起步要正确,否则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谨慎可以防止失败,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谨慎从事并不等于不自信和自卑,二者截然不同。谨慎从事是指考虑周到,事先想到困难的一面,想到失败的可能,是为了想方设法克服困难避免因盲目从事、粗心大意而导致的失败。也就是说对于事情不利的一面,从积极的角度去想,这是谨慎;对于困难和可能的失败,从消极的角度去想,越想越担心害怕,越倾向于逃避退却,这就不是必要的谨慎,而是一种害怕失败的心态。由此可见,谨慎从事与害怕失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自信还是自卑,就在于心态积极还是消极。

做事时,精确与对事情的忠诚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人有做事精确的良好习惯,要远远超过他的聪明和专长。绝对的正确和精细,是做任何事情的重要资本,有了这种资本,自然会受到器重,会得到信任。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全副心思放在他的事业上,人人都能谨慎小心地做事,那么人们的人格与品质,就会有一个极大的提升,事业也会飞速向前发展。

2.得人心者得天下

一个团队,人心凝聚一致,事业必然兴旺。一个团队,人心涣散向背,事业必然衰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用于天下。人心都是肉做的,人都是有感情的,赢得人心,“情义”两字是不能少的。能为别人着想,也善于为别人着想,这会使对方一下子就知道你的义气情分,知道跟着你做事决不会吃亏,他也就心悦诚服地被你拉住了。

原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译文:

所谓道,是指能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的政治方针和政策,它能促使人民甘愿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害怕任何危难。

解读:

在这里,孙子提出的“道”是使上下同欲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孙子在本篇中讲到:“经之以五事”——指从道、天(自然时机和社会时机)、地(地理形势和交通运输之利害)、将(选择将帅)、法(军队的组织体制、编制和国家的法制)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即把“道”列于首位。由此可见,“道”在治国、治民、治军和治业中的重要,也说明有作为的统帅者和领导者重“道”的意义所在。在作战前夕,要搞清楚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哪些有利,哪些有害,然后决定战争的打法。

古往今来,凡兴国安邦之君王都认识到,政治的成功或失败,统治的稳固或崩溃,并不取决于天命,而在于统治者对于民众的态度和随之而来的民心向背。首先是以“道”治国。孙子强调发动战争、进行作战必须争取民心,使上下和谐,同心同德,即“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采取的手段就是“修道而保法”、“惟民是保”。这些精彩的命题和论述,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古往今来,统治阶级都把争取人心向背,以“道”安民,求得清明政治作为追求的目标。

“令民与上同意也”,说明战争是“谋事在人”,而且在谋人心,争取民心,使民众服从,出入、出力、出钱、出物,以支持战争,使战争有所依靠。同时,争得了一个安定环境,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局面,才不使军队在作战时有后顾之忧。

刘邦起义后,带领众人进入沛县县城,入城后,城中父老想推举他为沛县县令,刘邦推辞说:“当今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并起反秦,如果选择将领不当,将会一败涂地。我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担心自己的才能薄弱,不能保全沛县的父老兄弟。这等大事,愿大家推举可以胜任的人。”但众人谁也不敢领头起义,最终还是推举刘邦做了沛公。

刘邦自第一次去关中,在咸阳纵观秦始皇车驾出游之后,便做起了皇帝梦。沛县父老推举他为沛公,他喜在内心,但表面上却再三推让。刘邦深知在场的人谁也不敢为首领,他的推让再三,是为了表明他带头起义不是出于私心,不是为了封侯称王,而是在父老兄弟们的再三推举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救民于水火;同时也是为了起义后有效地管束部下;既然是众人推举,众人就应当服从管束和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