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宽心 舍得 淡定
16502000000013

第13章 人生境界高,心宽境自阔(1)

心宽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心就像一扇大门,敞开来宽宽大大,什么事都能过得去。如果你整天把大门关着或者只开开一道缝,越看越嘀咕,越想越没路,愁事烦事越堵着你的门。事实上有好多疾病和烦事,都是小心眼的庸人想出来的。古人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不求事事如意,但求问心无愧

我们都在寻求完美,可是完美空间是什么呢?

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个圆被切去了很大一块三角,它想让自己恢复完整,没有任何残缺,于是四处寻觅失落的部分。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野花,能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只能把它们留在路边,继续往前寻找。

有一天,这残缺的圆找到了一块非常合适的碎片,开心得很。把它胡乱地拼上,开始滚动。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但它却发觉因为滚动太快,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于是它停止了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又慢慢地滚走了。

人往往在有所失去的时候,特别盼望能够回复完整。其实,心中满怀希望和期待并不糟,它会让你懂得珍惜和感恩,使你受益一生。

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遗憾,勇于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而坦然的人,可以说是完整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能如残缺之圆继续在人生之途滚动并细尝沿途滋味,就能达到完整。这就是生命所能赋予我们的:不求事事如愿,但求问心无愧。

古语云: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从理念上讲,人们大都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正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样,也不存在神通广大的完人。在认识自我、看待别人的具体问题上,许多人仍然习惯于追求完美,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样样都是,对别人也全面衡量。

难道那些伟人、名人果真那么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吗?绝非如此。任何人总有其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过一千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却固执地反对交流输电,一味主张直流输电。

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创造了生动而深刻的喜剧形象,但他却极力反对有声电影。

人是可以认识自己、把握自我的,人的自信不仅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和价值,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有缺点和毛病。我们不苛求完美,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两重性是不易改变的。所以,我们应当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和感觉,我知道自己的长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短处、缺点,我深知自己的潜能和心愿,也看到自己的困难和局限。人类永远具有灵与肉、好与坏、真与伪、绚烂与孤独、坚定与犹疑等等两重性。

自我容纳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自己,也能正确理解和看待别人的两重性,这样就会抛弃骄傲自大、清高孤僻、鲁莽草率之类导致失败的弱点。我们以这种自我认识、相互包容的观念意识付诸行动,就能从自身条件不足和不利环境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不必藏拙,不怕露怯。即使明知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也会果敢行动,我行我素。因为任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跌跌撞撞,爬起来再来,才能学会诸多本领和技能。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任何人也都有无知无能方面,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因而,人人在自我表现和与人交际中都会有“出丑”的表现。有些人由于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缺点,拿出勇气,去革新和突破自己,所以,他们情愿不做事、不讲话、不交际,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在灯光灿烂、乐曲悠扬的宴会厅里,他们很想站起来跳舞,可是怕别人笑话自己舞技拙劣,宁愿做一晚上的看客。跳得好的人越多,观众越多,他们就越鼓不起勇气。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写道:倘要所有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最多是形成一个平庸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

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与人类现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一位经营者如果只能见人之所短而不能见人之所长,从而刻意于挑其短而不是着眼于其长,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弱者。有些人,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放弃完美。因为不追求完美将达不到理想的目标,这只是一种惯性思维,事实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有放弃完美,才能树立起自信自爱的意识,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

2.残缺也是一种美

在一个讲究包装的社会里,我们常禁不住羡慕别人光鲜华丽的外表,对自己的欠缺总是耿耿于怀。

其实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生命都有欠缺。

有人薪金丰厚、月入数十万,却因劳累过度而患病;

有人才貌双全,事业发达,情字路上却是坎坷难行;

有人家财万贯,却是子孙不孝;

有人看似风光,却只是昙花一现;

……

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

你要宽心接受,体会到生命中的缺口,不是伤口,而是一扇门,一页窗……

没有苦难,我们会不知甘甜,没有沧桑,我们不会长大。

人生不会太圆满,残缺一样能流光溢彩。

如果体会到每个生命都有欠缺,就不会再去与人作无谓的比较了,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有位著名企业家说:“这辈子所结交的达官显贵不知多少,他们的外表实在都令人羡慕,但深究其里,每个人都有一本很难念的经,有的甚至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再去羡慕别人如何如何,好好数算上苍给你的恩典,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绝对比没有的要多出许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会快乐豁达许多。

如果你是一只蚌,你愿意受尽一生痛苦而凝结一粒珍珠,还是不要珍珠,就那么舒舒服服地活着?

以前的扑满都是陶质的,一旦存满了钱,就要被人敲碎。

如果有这么一只扑满,一直没有钱投进来,一直完整到今天,它就成了贵重的古董。

你愿意做哪一种扑满?

记下你的答案,直到有一天你的答案不再变动,那就说明你成熟了!

3.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快乐

一位考古学家说:“人类之所以成为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分享的行是功不可没的。”人类社会中金钱、财富、物质……都是可以与人分享的,包括快乐也是可以分享的。

给予是快乐的源泉,为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处于快乐的包围之中。快乐是可以分享的,你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你分享给别人的东西越多,你获得的东西就会越多。你把幸福分给别人,你的幸福就会更多。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人类生存的需要决定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互依存的,你关心了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当你为别人做了好事时,你会有一种由衷的快感和心灵的慰藉,而同时又赢得了别人的敬慕。

从前有个国王,非常疼爱他的儿子,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儿子的一切要求。可即使这样,他的儿子却总是整天眉头紧锁,面带愁容。于是国王便悬赏寻找能给儿子带来快乐之能士。

有一天,一个大魔术师来到王宫,对国王说有办法让王子快乐。国王很高兴地对他说:“如果你能让王子快乐,我可以答应你的一切要求。”

魔术师把王子带入一间密室中,用一种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写了些什么交给王子,让王子走人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注视着纸上的一切变化,快乐的处方会在纸上显现出来。

王子遵照魔术师的吩咐而行,当他燃起蜡烛后,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纸上那白色的字迹化作美丽的绿色字体:“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按照这一处方,每天做一件好事,当他看见别人微笑着向他道谢时,他开心极了。很快,他就成了全国最快乐的人。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幸福和快乐》中写道:诗人找遍俄国,最终找到的快乐人物竟然是枕锄瞌睡的农夫。是的,这位农夫有强壮的身体,能吃能喝能睡,从他打瞌睡的眉目里和他打呼噜的声音中,便流露出由衷的开心。这位农夫为什么能开心?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开心。正是因为农夫付出了能让别人快乐的劳动,所以他才能成为最快乐的人。付出最多的人,往往获得也最多。

有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

树上落了一只嘴里衔着一大块食物的乌鸦。许多追踪这个富有者的乌鸦立刻成群飞来。它们全都落下来,一声不响,一动不动。那只嘴里叼着东西的乌鸦已经很累了,很吃力地喘息着,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一大块东西吞下去呀。它也不能飞下去,在地上从容不迫地把这块东西啄碎。那样乌鸦们会猛扑过去,于是就要开始一场通常所说的混战了。它只好停在那儿,保卫嘴巴里的那块东西。

也许是因为嘴里叼着东西呼吸困难,也许是因为它被大家追赶,已经弄得精疲力竭——只见它摇晃了一下,突然失落了叼着的那块东西。

所有的乌鸦都猛扑上去,在这场混战中,一只非常机灵的乌鸦抢到了那块东西,立刻展翅飞去。这当然是另一只乌鸦——头一只被追赶得精疲力竭的乌鸦也在跟着飞,但已明显地落在大家的后面了。

结果是第二只乌鸦也像第一只一样,弄得精疲力竭,也落到一棵树上,也是终于失落了那块东西,于是又是一场混战,所有的乌鸦又去追赶那个幸运儿……

请看,富有的乌鸦的处境多么可怕,而这只是因为它只为了自己。

不会与别人分享,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也享受不到。快乐分给大家就会成倍地增加。相反地,如果紧握住不放,就会有别人嫉妒你的快乐。

从前,有一位犹太教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在一个安息日,这位长老突然觉得很想打高尔夫球。按照犹太教的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不能做任何事情。但是,这位长老实在忍受不住,决定偷偷地去高尔夫球场。

来到高尔夫球场,空旷的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长老高兴地想:反正也没人看见我在打高尔夫球,我只要打九个洞就回去,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于是,长老高兴地开始打球了。他刚打第二洞,就被天使发现了。天使非常生气,就到上帝面前去告状,要求上帝惩罚这位长老。

上帝答应天使要惩罚长老。

这时,长老正在打第三洞。只见他轻轻地一挥球杆,球就进洞了。这一球是多么完美,长老高兴极了!

天使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令她意外的是,接下来的几个球,长老都是一杆就打进去了。天使非常不解,而且非常生气。她又跑到上帝面前说:“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这位长老吗?怎么不惩罚他呢?”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天使看了看长老,只见极度兴奋的长老,早已忘记自己只打九洞的计划,决定再打九洞。天使不解地问上帝:“我怎么没见您在惩罚他?”上帝笑而不语。

这位长老又打完了九洞,每次都是一杆就进洞,长老心里很高兴,但是,不一会儿,他就露出了不悦的表情。

上帝语重心长地对天使说:“你看见了吗?他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心里十分高兴,但是,他却不能跟任何人讲这件事情,不能跟任何人分享心中的愉悦,这不是对他最好的惩罚吗?”

天使这才恍然大悟。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分享能够让人减少痛苦,获得快乐。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没有分享,他的人生就是一种惩罚。

4.洒脱一点,远离烦恼

“鲜花开了还会败,大树老了也会衰;没有一世的晴空,没有终生的畅快。总是艳阳过后有乌云,总是平坦之末有歧路;总是有笑又有哭,总是无邪过去是无奈。”我们又何必整天忧心忡忡的煌煌度日呢?

幸福还是痛苦,都凭你的感受。俗话说:“想开一点!”那我们又何必不真的想开一点,学点洒脱,潇潇洒洒的奔自己的前程呢?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一种洒脱,籍此诗意的挥洒,你便抛却了无尽的离愁。

“醉卧沙场君莫矣”是一种洒脱,籍此浪漫主义的注入,你便走进了超越生命空间的殿堂。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是一种洒脱,籍此调侃的语气,你便远离了无绪的烦忧。

洒脱既可以说是一种外在行为方式,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有这样一个人,他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

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觉得越来越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每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

哲人问:“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

那人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