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生气不赌气:与孩子沟通的8堂课
16501700000018

第18章 批评正确了,孩子会自觉认错和改错(1)

1.批评孩子要讲技巧:“长眼睛是干什么用的?”

当孩子做错了事,或者没有完成老师、妈妈交代的任务,妈妈提出批评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现代的孩子个性很强,对他们进行批评必须注意策略和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否则不但达不到批评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不利于以后的教育。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学校的老师因为一名女生没有完成作业,她的班主任简单地批评了几句,没想到中午这名女生就从学校出走了,下午班主任和学校领导陪着家长四处找孩子。后来一打听,原来这个孩子在家里很少受批评,光受表扬了,导致他无法听难听一点的话,也就是说孩子缺乏听难听话的承受能力。

上面两个例子给我们妈妈一个启示,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就要让孩子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既要有成功的经历,也要有失败的经历。既要听得进表扬,也要听得进批评,即使这个批评可能比较直,不大好听。现在的孩子心里承受力差,经受不起挫折,别人一点点难听的话都可能让孩子们泪水飞扬,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轻易放弃追求,这是因为妈妈不让孩子们在小时接受磨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

即便是一棵小树,如果不经常“打掐”,势必会长出“歪枝”。孩子也就像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一样,虽然生机盎然,但也免不了时不时长出影响成长的“坏枝”——犯错误,这时,大多妈妈会采取批评。美国的海姆·金诺特博士总结了一些妈妈在批评孩子时对孩子的尖刻语言:漫骂:混蛋、瘪三、骗子;侮骂:笨蛋、真是个废物、不中用的东西;指责:又淘气了、真是个坏孩子;压制:给我住嘴、你敢不听大人的话;强迫:不许说不行;威胁:你敢不听我的话,我再也不管你了;挖苦:亏你想得出这种蠢方法,你真聪明……用这类伤害性的语言去批评孩子,有时确实也会立刻见效,孩子会乖乖地服从妈妈的意志,然而,这种屈服只是暂时的。从长远看,这些语言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就需要身为“园丁”的妈妈恰如其分地进行“打掐”,也就是“温柔地批评”,以便孩子尽快改正。

【案例回放】

11岁的蔡小佳已经读五年级了,她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很让妈妈着急。看过蔡小佳的几次数学试卷后,妈妈发现蔡小佳每次都会犯同一个错误——粗心。于是妈妈曾这样斥责蔡小佳:“长眼睛是干什么用的?你看看你这么不小心,怎么就不细心点呢?”面对妈妈的斥责,蔡小佳很委屈,只是低着头沉默。

后来,有一次蔡小佳又拿着数学成绩单回家,当妈妈看成绩单的时候,蔡小佳又小心翼翼地说:“妈妈,我们让交50元钱的班费。星期天老师带我们去美术馆参观。”妈妈看到蔡小佳又犯了粗心大意的毛病,很生气。凑巧的是,妈妈想起刚买完菜,手里就剩下几元零钱了,于是就对蔡小佳说:“今天妈妈没钱。”

听到妈妈的回答,蔡小佳认为是自己数学没考好,所以妈妈才不让自己去的。因此下午就对老师说美术馆参观的活动她不参加了。事实上是由于妈妈忙别的事情,把女儿参观美术馆的事情给忘记了,而蔡小佳还是认为是自己数学没考好,所以妈妈才会惩罚自己的。因此就更没有兴趣学数学了。在期中考试中,蔡小佳的数学在班里排名倒数第一,她很害怕,下午放学后也没敢回家,就在教室里待了很长时间,直到妈妈找到学校。

【妈妈这样做】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批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心服口服。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老卡尔·威特认为,首先你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教育他们。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们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不能用某种高深难测的东西强行向他们灌输。书本上的道理应该给他们讲,但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涩的文字,那种学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难接受的。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妈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忌在情绪异常的状态下轻易批评孩子。他说:“妈妈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1)批评不等于不尊重。

批评管教少不得,而尚且年幼的孩子心灵也该得到保护,怎么拿捏其中平衡呢?对于众多妈妈的问题,教育专家宫老师说,妈妈们保护孩子自尊的意识强了,可有时,却把“对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这两件事给简单对立起来了,好像保护孩子的尊严,就要放弃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评。

她说,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批评的接受方式,就完全可以根据他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当的批评。并且,在孩子做错事时,明确地告诉他“这件事你做得不对”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因为担心伤害,就不批评、不管教。

(2)公平教育。

如果我们本着尊重孩子的出发点,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批评便是公平的。不会以大欺小地指责、谩骂孩子,也不会因为他年龄小,就放松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错。宫学萍说,最简单的批评,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对一个四岁的孩子,应当让他知道,用硬邦邦的玩具打妈妈的头,妈妈会很痛,他也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攻击别人。而这样的批评,并不存在不尊重或伤害。

而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批评,往往是由于我们忽略了自己该告诉孩子的重点是什么。就拿青琳的例子来说,孩子打了妈妈,我们可能一时气极说,你竟敢打妈妈,真是个坏孩子!但这样会把一件具体的事,扩大到“坏”和“好”的区分,给孩子留下长远的影响。

(3)一事归一事。

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只要明白自己的批评,是为了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或给他打上“坏孩子”的标签,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我们的批评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比如,孩子回家后又忘记洗手,我们应该告诉他,我们每个人回家后都要洗手,不洗手是不对的,而不要扩大到其它事情上。而当孩子的错误举动涉及人际关系时,最理想的方式是用两个步骤去“完成”一次批评——先把自己对于孩子某个行为的感受直接告诉他,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

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那样这样的错误。对于孩子无意造成的错误,妈妈尽量不要过多的批评,但是,在亲自沟通过程中,批评作为一种教育和沟通方式,不可避免的会被使用到。只不过,很多妈妈会担心因为批评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利。因此,尽管面对孩子的失误也是放之任之。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对自己的孩子成长不利。也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妈妈的做法。

其实只要批评是有建设性的、客观的,孩子是容易接受的。只要不是故意处罚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的诚恳和尊重,这样,孩子在接受妈妈的批评的就会容易的多。

2.杜绝打骂,做个讲道理的妈妈

坚决的感情色彩就有够强烈了,后面还又加上了一个杜绝,可见打骂孩子这件事情时绝对不允许出现在孩子身上的。

自古以来,妈妈打骂自己的孩子似乎已经天经地义。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支配下,不少妈妈认为,只有通过体罚才能让孩子明白道理,加深印象。使孩子对妈妈绝对服从。于是,看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对孩子大打出手。似乎只有这样做才算是尽到了妈妈的责任。

据中国官方媒体公布的一项由教育和法律界联合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家庭中打骂孩子现象十分普遍,有2/3的儿童挨过打。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表示“从未”挨过打的占39.1%;有15%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表示“从未”挨过骂的只有16%。在挨打的儿童中,女孩占了90%以上。被调查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中,也有近2/3的人在上小学和初中时被父母打过,有30%的人因为被体罚而导致精神忧郁。

也许有人会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但是否知道某城市曾对408名少年犯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84%的少年犯是棍棒教育的产品。用体罚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不正常的性格。棍棒教育,伤及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皮肉,更是荼毒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皮肉之伤可以很快痊愈,心灵的创伤也许永难平复。

如果放在美国,挨打的孩子会立即报警的。曾经就有一个中国妈妈在美国打骂自己的孩子,结果吃了官司。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明白他们妈妈的做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健康的人性观告诉我们,人都是愿意上进的,愿意被人喜欢、被人接纳的。大人尚且如此,孩子更是亦然。妈妈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夸奖他,鼓励他,引导他不断进步,直至成功。现在我们给孩子一缕阳光,他日孩子会还给我们一个太阳。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种,打骂孩子可以说是最直接、最常见的。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就是管与听的关系,妈妈们没有尊重孩子以及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妈妈总是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永远都是正确的,孩子也只能顺从妈妈的意见。

但是时代在变,家庭教育观念也在更新,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当然也要变通。当孩子犯错时,妈妈要以尊重孩子的态度让孩子自己负责,而不是打骂了事,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理性的人格。

妈妈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关爱与温暖,而不是陌生和恐惧。专家研究发现:一个在战战兢兢中长大的孩子,会渐渐偏重于表现负面的行为,例如,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就说谎,有需求不敢说就偷窃等,长期发展下去很可能会误入歧途。

【案例回放】

案例一

9岁的周阳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学校经常打骂同学,稍不顺心就拿同学出气,他的座右铭是“拳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后来老师了解到,周阳的妈妈在家也经常打骂他,特别是打牌打输了,回到家就拿周阳出气,甚至还对他拳打脚踢。邻居也都说周阳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造成的。

案例二

柳好的妈妈是一位暴脾气的妈妈,每当柳好做错事时,妈妈对她非打即骂,柳好在作文里称自己的妈妈是“历史上的暴君”。有一次班里为灾区捐款,柳好从妈妈的钱包中拿了5元钱,并给妈妈留了小纸条。可是妈妈没看到小纸条,柳好放学回家后首先就饱尝了妈妈的“唾沫大餐”。柳好觉得妈妈太不理解自己,心里委屈极了,当天晚上就离家出走了。

【妈妈这样做】

妈妈应该清楚打骂孩子所产生的恶果,但打骂行为依然屡禁不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妈妈对孩子期望值的增加和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一些地方打骂孩子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殊不知,打骂孩子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这些后果包括:

(1)产生报复心理。青少年法律专家认为,家庭暴力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调查显示:遭妈妈打骂的孩子,有9.2%的人产生过轻生念头,18.1%的人想离家出走,8.4%的人想和妈妈打一架,甚至还有6%的孩子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这说明,孩子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甚至想采取极端手段来报复施暴者。同时,孩子对暴力伤害的恐惧也高于其他伤害,选择“害怕遭别人打骂”的比例高达41.2%。

(2)产生暴力循环。犯罪心理学家指出,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接受并使用暴力,妈妈打孩子,实际上起到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暴力循环”。而且,遭打骂的孩子还极易产生其他不良的性格特征。

(3)出现懦弱性格。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一久,孩子一看到妈妈,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妈妈要他做什么,也不管妈妈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样的孩子往往唯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4)行为孤独自闭。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妈妈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妈妈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显得孤独。

上述情况如果出现在孩子身上,妈妈一定会急的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状况都是不会发生的。

(1)多和孩子沟通。

在忙于工作的同时,妈妈也一定要抽出尽量多的时间来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妈妈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而不是靠打骂孩子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