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生气不赌气:与孩子沟通的8堂课
16501700000017

第17章 有了你的肯定,孩子会更好(5)

7.用赏识激发孩子信心:“瑾瑾真是好样的!”

人有两个最核心的不合理信念,一个是“我不可爱”,另一个是“我没有能力”。这两个不合理信念给人们带来种种发展的限制。而这些信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妈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其他重要成人的态度,都是描述和刻画它们的来源。因此,这个时期,孩子所得到的一些评价会使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产生极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曾研究过认可、赏识对成人与孩子的影响。他把小学生分为两组,经常对第一组的孩子说“这件事情你肯定能做到”、“好好干”、“你真棒”等鼓励的话,而对第二组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差”等批评的话。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得到鼓励和赏识的孩子会比受到批评的孩子更出色。这对成人也有同样的影响力。这就证明,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想从对他有影响力的人那里得到认可和称赞。这些认可、赏识会使人们产生追求成就的热情。

这是因为,妈妈的认可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首要源泉。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是通过成人的眼睛来看自己的。儿童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来自妈妈或重要他人的评价。简单的一句:“你是一个好孩子”、“你是个乖宝宝”,就能让一个孩子心满意足、充满快乐。而一句“你不是个好孩子”、“你不乖”,也能让一个孩子沮丧不已、痛哭流涕。

妈妈是孩子生命的主要依存者,妈妈的赏识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首要源泉。但是在我们的文化中,赏识是很让人担心的一件事。许多妈妈都会用心良苦的认为“表扬使人骄傲,骄傲使人落后”。为了避免孩子翘尾巴,他们尽量把赏识压缩、淡化。甚至,有些妈妈还会给赏识加上后缀:“如果你……就更好了!”孩子是一个很差的理解者,他们不能辨别妈妈一些更深的用意。所以,从这样的吝惜赏识和谨慎表扬中,孩子很可能得到的是“我不够好”的结论。

我们是在一个谦卑、谨慎的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妈妈的自豪总是不敢坦率地表现出来,他们永远会说“继续努力,下次争取更好的成绩”这样的话语,让孩子永远不能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快乐。从孩子有了一个成绩之时,下一个更大挑战的压力就开始了,要保持赏识,就要保持优秀。这样的循环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孩子一生的失意和不快乐。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时,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时,要及时地予以赏识和认可。

【案例回放】

有一次,妈妈带4岁的瑾瑾到公园玩。瑾瑾高兴地在公园的草地上跑来跑去,像一只脱缰的小马。一会儿,他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打起滚来。突然,听到瑾瑾尖叫一声,妈妈赶快跑过去,只见他脸蛋都吓白了,一把抱住妈妈,惊恐地叫道:“妈妈,我害怕!”妈妈走近那块草地,仔细找了半天,才看见有一条几厘米长的绿色虫子。

妈妈把虫子捏起来,放在掌心里,然后对儿子说:“这条虫子没有什么可怕的,它不会咬人,是条草虫子。”

听到妈妈这么说,瑾瑾才敢凑过去,仔细地看着虫子。

“来,把虫子捏起来。”妈妈说。

瑾瑾一听,吓得倒退了两步,一边摆手一边对妈妈说:“我不敢,我不敢!”

“不用怕,你是个男子汉,还害怕一条小虫子?”妈妈鼓励瑾瑾。

瑾瑾听到妈妈的话,鼓起勇气走过去,小心翼翼地用手碰碰妈妈手心里的虫子,见它没什么反应,慢慢地捏了起来。

“瑾瑾真是好样的!”妈妈高兴地对瑾瑾说。这时,瑾瑾看着被自己捏在手中的虫子,也高兴地笑起来。

【妈妈这样做】

歌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哀莫大于心死,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意味着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对自己的失望更意味着进步的停止。自信心是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然而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与学习中培养起来的。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信的习惯呢?

(1)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估。孩子由于年幼,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一般先来自于成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与他们的父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的事务,与孩子讨论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父母千万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自信。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辱骂、惩罚和殴打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请父母记住,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2)告诉孩子“你能行”。

缺乏自信的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已经在心里建立了消极的自我预言,即“我是没用的”,“我很没信心”等,这种心理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父母在乎时的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忽视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在孩子表现出自信的时候及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树立起“我也行”的心理。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赞扬要真诚,千万不要故意夸大其词,或者言不由衷,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假意,不领情父母的赞扬。比如,孩子在画画时,父母不要总说:“啊,你画的真好,真像个大画家!”可以从多角度说:“你画的这棵树真美,连树叶也很逼真。”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真诚的。

父母也可以通过闲谈的形式给孩子讲一些其他人怎样从缺乏自信变成充满信心,让孩子从他人的事例中学习一些经验,这比直接说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

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通过发挥特长树立起信心。比如,有些孩子虽然缺乏自信,但是却能写一手好字,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学习书法,钢笔字、毛笔字都行,只要孩子有兴趣去学,肯定会做得很好,父母则可以抓住机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从而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当然,父母也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特长,让其他人来认可孩子的能力,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虽然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是完全可能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这时,父母还可以教孩子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进行自我激励,如“我一定能行的。”“我书法能学好,其他的肯定也能学好!”“我真是一个写作文高手呀!”这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孩子从对某件事的良好感觉中扩散出去,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

因此,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在学业之外,培养其他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多接触那些需要别人关爱帮助的人群,这些都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另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与老师配合,让孩子在学校也得到成功的机会,得到鼓励而不是贬抑。

(4)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

巩固孩子的信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起信心时,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更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树立起自信。

如果父母经常挑剔孩子,孩子刚形成的自信很快就会消失。有一个10岁的女孩,非常喜欢弹钢琴,弹的曲子非常优美,而且,她还每天坚持练习好几个小时。另一个孩子的妈妈见此情景,对女孩的自信和努力非常好奇,就问女孩的妈妈:“你的孩子怎么这么自觉弹琴呀?而且,她看上去非常喜欢弹钢琴。”女孩的妈妈淡淡地笑了,说:“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是我懂得欣赏我的孩子,每当她练琴的时候,不论好坏,我总是对她说‘孩子,你今天弹得更好了,比昨天进步了’。我是她最忠实的听众,孩子非常喜欢弹琴给我听。”

由此可见,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不要讽刺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只有随时地、恰当地鼓励,才能不断提高孩子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