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咨询100问
16454500000011

第11章 发展心理咨询(6)

(4)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时期的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昵,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

小贴士

青春期延展于10~20岁之间,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青春前期在10~13岁,是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

(2)性征发育期为13~17岁,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明显发育为特征,少女出现月经,男孩则发生遗精。

(3)青春后期在17~20岁,生理上变化逐渐缓慢下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已发育成熟,体格变化已不明显。一些少年对自己的生理发育速度,对自己生殖器的大小和形态感到忧虑,这是来源于对青春期发育知识缺乏了解。

温馨提示

不少青少年对“性”持有不正确的认识,有的视它为下流 、肮脏,难以启齿,无所适从。其实性冲动是男女青年生理心理的正常反应,要靠性道德来约束自己,例如,当产生性冲动时用内心压抑的方法予以排解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适度的压抑是社会化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性心理健康的反映。然而严重的压抑感则有害身心健康。

什么是青春期单恋心理?

基本知识ABC

青少年单恋,很多心理师称之为“爱情错觉”,是指因受对方言谈举止的迷惑,或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而错误地主动涉入爱河,或因自以为某个异性对自己有意而产生的爱意绵绵的主观感受。青少年单恋多是一场情感误会,是青少年“爱情错觉”的产物。单恋有多种类型。羞怯型:这种类型的人,默默地、强烈地爱着一个异性,但由于害羞,或是胆怯,不敢向对方吐露真情,因而陷入无边的自我苦恼中。执拗型:向某一位心爱的人表达了爱意,却遭到了拒绝,但热烈的爱情并不因此消减。幻想型:所爱之人远在天边,飘在云端,渺渺茫茫,可望而不可即,或是明星,或是英雄。明知连走近对方的身边都毫无希望,却无法熄灭心中的感情,日夜空思念。

“爱情错觉”导致一厢情愿式的单恋,俗称单相思。单相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毫无理由的“单相思”,对方毫无表示,甚至对方还不认识自己,而自己执著地爱着对方,追求对方,这种恋爱,是纯粹的“单向”;另一种是自认为有“理由”的单相思,错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情,于是“落花无意”变成“落花有意”,这是假“双向”,真“单向”。

关键词:单恋危害

专家答疑

青少年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单恋现象比较常见,且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者身上。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作用的心理支配下,就会把对方的亲切和蔼、热情大方当做是爱的表示,并坚信不已,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单恋者经常会体验到情感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一般来讲,在具有单恋心理的人中,女性居多,因为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大多数女孩子不喜欢外露自己的感情,而且,她们的自尊心一般都比较强,害怕遭到拒绝的心理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另外一种情况是:自己喜欢对方,虽然表白后遭到拒绝,但是自己仍是喜欢而不能自拔的一种心理状况。这样,遭到拒绝就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和抑郁感,是痛苦不堪的。还有个别单恋者误以为对方爱自己,或一厢情愿,自我满足地宣扬对方爱自己,等到一旦知道对方不爱自己,爱情的建立化为泡影的时候,很可能就表现为向对方发泄。

小贴士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学说,18~30岁,正值“练习爱”的人生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亲密”与“孤独”的矛盾。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段上,我们必然遇到爱,经受它的考验和磨炼,从一个人的小小世界里探出头来,学会用爱把自己和他人黏起来——为爱受挫和犯错,都是这个年龄必然会面临的问题。“我爱的人不爱我”、“爱为什么那么快就消失不见”……这些因受挫而带来的伤心,虽然令人心碎,却也让我们长大成人。

温馨提示

一旦单恋已然发生在你身上,那就需要拿出十足的勇气,克服羞怯心理和自我安慰心理的折磨,勇敢地用心灵去撞击。克服单恋的痛苦重在防患于未然。首先是要能避免“恋爱错觉”,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表情,用心明辨;要视其反复性,某种信息的经常出现可能意义很深,而单单一两次就不足为凭了;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把某种信息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如何维护青春期人际“友谊之花”?

基本知识ABC

青春期的我们不可能离群索居。在家和父母相处,有亲情;在学校与同学相处,有友情。亲情和友情,满足着我们不同方面的感情需求,伴随着我们度过快乐美好的青春期。 人与人之间真挚美妙友情的建立,并非自然天成,需要我们主动架起友谊的桥梁,荡起友谊的双桨,为建立和发展友情积极地创造条件。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满怀交友的热情,得到的却是人人回避的结果?为什么有的人其貌不扬却像磁石般地引得高朋满座?友情,它的萌发、开花需要适宜的土壤, 是基于双方一种相似、相同的经历与感受,是双方思想、感情相互交融、人际互动的结果。因此,青少年朋友们在交友方面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方面要努力增强个人的人际吸引力,增强自身交往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广交善择,寻觅知音。

关键词:友情维护

专家答疑

青少年青春期维护友谊的方法:

(1)要以诚相待。诚恳是友情的润滑剂,是朋友间的黏合剂。诚恳能带来朋友间心理的共鸣、精神的寄托、思想的交融。以诚待人的人,他周围总聚着一大堆朋友,他给人以安全感、愉悦感和信赖感。用心去换心,彼此才能心心相印,成为挚友。虚假、做作的人,人们往往对他是“敬而远之”的。

(2)要厚友薄己。日常生活中,把荣誉、享受和好事让给别人,把困难、包袱、责任留给自己的人,总会得到许多朋友。同样,对别人的缺点与不足之处,应当善意地指出、批评,但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也应宽容、包涵。而对自己的缺点、错误,别人指出或批评时,则应虚心接受,诚心改正。

(3)要注意言行举止的文明礼貌。有的同学行为粗鲁,或满口脏话,有的动不动就高声嚷嚷,或者惯于发号施令,还有的说话油腔滑调,更有的着装奇特怪异。这类青少年,不但同学不愿接近,就是同学的家长见了,也会感到厌恶而拒绝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交朋友。

(4)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误解。误解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误解了别人,应该及早适时适当地给予解开;另一种是别人误解了自己,最好的办法,不是找对方解释、说明,而是适时适度地通过自己的行动或让别的同伴转达自己的原意,或者干脆忘掉。

(5)保持独立的个性,培养人羡我有的品质。与周围人的相似性固然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但大同中的小异、人我的差异性——尤其是那些令人向往,但一时又做不到的品质与能力上的不同,会为自己平添新的魅力。

小贴士

青春期青少年之间的交往,除了一对一式的密友、知己型的交往外,客观上还存在着“伙伴群体”现象,即“小团体”现象。“伙伴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似地位和层次、大致相当的素质、相互认同的目的和行为规范而发生相互交往的人群。一般说,他们的年龄基本上是相仿的。在“伙伴群体”中,人和人之间有一种相互的默契,无须明令,大家都会遵循共同的准则行事,成员间关系平等,感情上彼此有些依赖,价值观相互认同, 称兄道弟互相信任,自然形成一个具有排他性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信息可以互相传递,利益可以相互分享,但是,圈子一旦形成,外人就很难 进入。

温馨提示

交友是应该有选择的,而且要从善而择,和好人交朋友,自己才能提高、完善。长期与一个人在一起,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还未了解对方基本品质之前,仅凭一时的谈得来就贸然地把自己的信任与情感全盘托出,是容易为以后不良关系的展开埋下伏笔的。

如何对待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基本知识ABC

我国把11~12岁定为青春期早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难管,所以国外也将其称为“狂躁期”或“困难期”等。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往往会激发他们潜意识的反抗,刺激他们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叛逆”。

关键词:叛逆期、如何对待

专家答疑

(1)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变化,他们遇事开始思考,形成并不成熟的主见,对父母的话开始怀疑。塑人工程是门艺术,面对这些处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长的教育要更加耐心、细心和用心。

(2)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伺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误区一:全面打击。误区二:放任自流。(3)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家长要注意对他们下放各种权利,以帮助孩子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表决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买房之类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小贴士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里便产生厌烦的情绪。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儿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在心里,渴望别人把他看做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尚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自觉性和自制性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恪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温馨提示

(1)换位思考。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2)稳定情绪。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如何对待孩子的开学焦虑症?

基本知识ABC

有“开学焦虑症”的学生多集中于年龄13~14岁的性格内向的学生,而且女生以4∶1的比例多于男生。在分析“开学焦虑症”的原因时,心理专家认为,开学后不愿上学的原因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压力大,表现为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或人际交往的压力,这些学生有时为了不去学校佯称肚子疼、头疼等;其次是学生的自卑心理严重,因为有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害怕面对来自同学和老师的“鄙视”目光,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上学;再次是有些学生逆反心理强,一般是由于与家长的沟通甚少而产生顶撞家长的情况;最后,就是因为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发育对异性产生爱慕,但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与外界的交流而产生不正确的,甚至错误的想法导致厌学。孩子的“开学焦虑症”多表现为失眠、恐惧、悲观等症状。

关键词:开学焦虑如何面对

专家答疑

“开学焦虑症”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假期过后儿童的心理反差大,如果不注意调节就容易出现情绪障碍,但因为孩子年龄毕竟小,他们自身难以控制和调节这些问题,所以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家长来说,应该适当进行与孩子成长同步的沟通教育,并正确地引导孩子循序渐进地适应开学后的生活;而对于孩子来说,也要自己调整好心态,遇事要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并勇敢展现自己的优点,这样就可以克服“开学焦虑症”。

进入新学校的学生,即将面临陌生环境,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挫折,可能是同学的孤立,可能是老师的严格,也可能是家长想象不到的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逃避,也许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选择。孩子要躲的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想办法让孩子学会面对,或帮助孩子克服他想要逃避的困难,情绪宜疏不宜堵。

小贴士

对于老师们的“开学恐惧症”,这就好比上班族的“周一焦虑症”,是许多人面对工作压力的通病。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下,人们普遍都承受一定压力,学会倾诉、沟通,调整看待事物的角度,就能够尽快摆脱不良情绪困扰,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温馨提示

开学后的紧张与假期的轻松反差较大,导致心理出现阴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及时消除。家长要和孩子及时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就想办法让孩子和同学、玩伴们倾诉。交谈能减轻压力,增强自信,起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家长对孩子的心理调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调整作息时间的生物钟,制定一张与学校生活同步的“安排表”,让孩子“倒时差”,杜绝睡懒觉和看电视无度的情况。

(2)向孩子说明即将到来的学习的快乐,分析新学期的学习特点,如能现身说法则更好。

(3)耐心倾听孩子对新学期的想法,适时指导。

(4)共同讨论孩子、家长及家庭的学习计划,形成学习的家庭气氛。

(5)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打点开学的“行当”,一起检查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