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期在塞外古城宣化、河北地质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50余人。侯老师亲临大会并主持了这次盛会,作了开展第四纪陆相介形类研究重要性的报告,给与会代表指明了研究方向,大家深受鼓舞,她还兴致勃勃地与代表们一起赴泥河湾考察和参观典型剖面。
我在这次会议上介绍了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典型剖面和介形类化石分布的特征,会后共赴野外又作了现场介绍。
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受到全国各地代表的赞同,绝大多数代表均是第一次亲赴泥河湾,均体会到了泥河湾晚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地层更新统的典型性、完整性和化石的丰富性、多样性,代表们一致表示,回去以后一定要将本地区的晚新生代地层,特别是第四纪地层与泥河湾地层进行对比。这次会议广泛地宣传了泥河湾,我能起到一名义务宣传员的作用也就知足了。在此次会议的推动下,我又在泥河湾盆地壶流河和石匣一带及山西大同金山、阳高许家窑、天镇辛窑子等地对晚新生代地层,特别是第四纪陆相地层的30余条剖面和介形类化石作了多年的调查研究。
1987年,河北地质学院陆续从宣化整体搬迁到省会石家庄,后又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因忙于在神奇的泥河湾西北端,河北阳原-山西天镇一带自己发现、自己挖掘的恐龙化石进行修复和研究工作,泥河湾的工作又只好暂停了下来。
六、又进泥河湾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仅仅是书本和理性上的泥河湾;70年代才亲身感悟了泥河湾的神奇,但并没有做什么具体的实际工作;80年代在“中国第四纪陆相介形类学术讨论会”的前后才真正开始在泥河湾做了点具体的剖面和介形类化石的研究工作,但也一直未能做点有益的总结,为泥河湾写点什么;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又一直忙于恐龙的修复研究,很少有机会再深入泥河湾的工作,但心系泥河湾的情结一直未断。我从1993-2008年连续担任三届省政协委员,在省政协会议上与其他委员一起呼吁:加强泥河湾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保护,这一提议得到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7年2月,河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泥河湾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在省国土资源厅设立了泥河湾保护区管理处,2002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已有效地推进了泥河湾科学与保护事业和谐、永续发展。1999年初夏,我院牛平山教授找到我说,泥河湾自然保护区让我们为保护区的勘查定界和土地确权工作提供一些典型剖面资料,并开展一些野外调查和地质测量等工作,我虽未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去,但与牛平山教授和课题组的有关同志一起赴泥河湾进行了近一周的野外踏勘,我与他们共同在壶流河两岸和泥河湾-下沙沟-石匣里一带观察并介绍了我所实测的有关剖面,后来的野外调查就无时间参与了。我将当年在保护区内、外所测剖面的原始资料和介形虫化石的分布图等基础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他们选用。一直到2005年夏开展保护区本底调查和野外自然综合考察的工作中,都选用了我提供的部分剖面图,这在2007年出版的《泥河湾自然保护区资源和环境保护》一书中被引用,这也算是我为泥河湾的保护事业尽了一点应尽的义务吧。
1998-2000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闵隆瑞研究员等在开展1︰50000《阳原幅》和《井儿洼幅》的地质调查中,在井儿洼打了一口200米深的钻孔,采送了一批钻孔岩芯和地表露头剖面的介形虫样品,让我予以分析鉴定。在学校搬迁、尚未建实验室的情况下,我想方设法抽空完成了泥河湾盆地西部的这批100余件样品的处理分析,发现了一批介形虫化石,但化石的组合特征与东部壶流河-下沙沟-石匣一带不太一样,无论是时代和层位均要较东部地区晚而高。这一情况告知了闵隆瑞研究员后,她认为很符合她们野外填图的实际情况,这在她们2003年出版的《河北泥河湾盆地西部第四纪地质》一书中均予以了记述。
2000年4月,由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和泥河湾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持,“泥河湾学术讨论会”在张家口首次召开,中科院刘东生院士也赴会作了重要讲话,我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并向大会报告了我在泥河湾所做的几条晚新生代的代表性剖面和介形虫化石组合的分布特征,并对地层的时代和划分对比及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和应用,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我的发言得到了与会同行的赞同,会后河南的与会代表跟我说:“庞老师,你的报告中实际剖面资料很丰富,介形虫的划分意见依据也很充分,我们西峡恐龙蛋层还未发现介形虫呢,希望有机会你能去工作。”我对他的赞许和鼓励十分感谢。后来2005年因其他项目与中国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同仁还真去了西峡,在含恐龙蛋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介形虫化石(庞其清等河南西峡地区晚白垩世介形虫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地质通报,2008,27(6):769-784)。
“泥河湾学术讨论会”会后,将会议交流的报告多次修改,撰文“泥河湾晚新生代地层及其划分和时代”,于2003年发表在石家庄经济学院五十周年校庆论文选集中,正式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2008年4月,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刘海坤研究员,因在泥河湾填1∶50000《化稍营幅》和《北水泉幅》的地质图,找我帮忙,我随即找了6名同学同往泥河湾与他们一起踏勘,并介绍了我们原先实测的多条剖面,以后由同学和他一起继续填图。他们还在钱家沙洼和侯家窑梨益沟各打了一口钻孔,钱家沙洼的QK综-1孔120米,侯家窑梨益沟的HK综-1孔80米,均按40厘米间距采了一批介形虫样品共488件(先只让做单号),年底由刘海坤等研究员将样品送交给我,希望帮助处理分析鉴定。在样品处理期间,又应他们的邀请同去了一次阳原侯家窑和山西阳高许家窑一带考察,在侯家窑梨益沟原考古发掘的探方(1~4号)剖面,按30厘米间距采集了一批介形虫样品,同时在HK综-1孔南50米的梨益沟西壁实测了6号剖面,并逐层采了介形虫样品。经对两钻孔和地表露头介形虫样品的分析,均不同程度地发现有介形虫化石。在QK综-1孔96.90米以下出现了扁平河星界(比较种)Potamocypriscf.plama为特征的介形虫化石,这与红崖-稻地一带上新统石匣组的面貌很接近,说明在钱家沙洼地下应该有上新世地层的存在,但岩性与地表的石匣组完全不同,QK综-1孔为灰黄、灰绿色粘土、亚粘土夹黑色粘土和灰黄色亚砂土、粉砂土偶含砾石,表明两地的沉积环境是不同的。在侯家窑-许家窑一带,灰绿色粘土以下还存在中更新统虎头梁组。在HK综-1孔的上部也反应存在中更新统,而下部还存在下更新统泥河湾组,底部是否存在上新统尚待进一步查明,但底部岩性已明显变红成红棕色和红褐色的粘土,因未钻透到基岩,从相关情况分析,侯家窑-许家窑一带基岩可能是上白垩统含恐龙化石的灰泉堡组,因当年在这一带考察时,在侯家窑北面赵家窑村北曾打过一口水井,刚完工不久,我走过去看时不慎一只脚掉进当时的泥浆池约40厘米深,拔出来时带出了不少砂砾石,仔细一看地里和沟中好多红色砂砾石。抬头向东北望去,有一座高出平地的大山,细细一想那不是山西天镇县赵家沟乡西面的吉地山吗!我去过那座山,在南面还实测过一条剖面,在东北面山下我们还挖过恐龙,我还曾被后峪村的干部当人质扣留过一晚上呢。那座山离侯家窑-许家窑一带不足10千米,因此推断侯家窑-许家窑梨益沟一带泥河湾组的基底,应为上白垩统含恐龙地层灰泉堡组一段的砂砾岩,这样对泥河湾盆地西部第四纪地层的分布又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当然,还需要再深入细致地做更多的工作来证实。
2010年1月18日,惊闻我国介形类研究的一代宗师、开拓者和先驱侯祐堂老师不幸与世长辞,我悲痛万分,好一阵说不出话来。微体古生物界的同仁为了共同缅怀和悼念侯老师,决定在她逝世1周年时,在《微体古生物学报》出一专辑,并寄去侯老师的遗像和介绍。我看着侯老师的照片,想起她当年亲赴宣化、河北地质学院主持“中国第四纪陆相介形类学术讨论会”和不顾66岁的高龄与代表们共同考察泥河湾的情景,音容宛在,思绪万千,我就以侯老师当年亲赴泥河湾考察的5条剖面为基础和会后又测的其他相关剖面及分析处理的QK综-1孔介形类分布的生物地层,作一粗浅的归纳探讨,来表达对侯老师的缅怀和悼念。经过翻查资料、照片和多次的修改,撰就了“河北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的拙文,于2011年3月在《微体古生物学报》28卷第1期刊出。当然文章还不是很得体,离老师在天之灵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也正是我继续努力为泥河湾工作的动力。
2011年早春的一天,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希桐处长、武志军科长和岳峰同志来我校谈起了我在泥河湾所做的一些很有限的工作时,提到了“河北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这篇文章,希望我能为泥河湾第四纪“金钉子”剖面和申报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及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再做点工作。我也觉得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不少剖面和介形虫资料未能总结到,还想将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的介形类对环境的演化作一些归纳总结和探讨,他们非常赞同和支持,希望能写一份申请材料,以便申报项目时统一考虑。在管理处高度重视下,“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和环境演化研究”作为“河北省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中的“科研能力建设课题”成功立项,使研究工作在原先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有力的资金保障。2011和2012年我又连续多次赴泥河湾进行野外考察,实测了保护区内的台儿沟剖面,核查了大道坡、东窑子头大南沟、郝家台剖面,均在相当层位发现了丰富的有孔虫--山西诺宁虫Nonionshanxiensis(Wang)和滨浅海相的介形虫--压印中华美花介SinocytherideaimpressaChen。对泥河湾盆地(阳原盆地)西部,当年闵隆瑞研究员采送介形虫样品的目家窑、涧口(洞沟)、小井沟、东目连、上回村、同庆夭、安定营和顾家窑诸剖面进行了核查和补采了一批样品分析,还实测了许家窑梨益沟剖面,都发现不少有意义的化石,如湖陆花介Cytherissalacustris(Sars),近岸正星界Cyprideislittoralis(Brady)和肥胖真星界Eucyprisinflata(Sars)等。现在,我在对“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和环境演化研究”进行总结,编写总报告共八章。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曾多次带学生赴泥河湾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泥河湾、认识泥河湾,同时也为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地层和介形类化石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资料。泥河湾已成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地学专业的实习基地。
在这里我想要特别提到的是,在我心系泥河湾的日日夜夜,我的家人赵筑簾工程师,虽不是从事地质工作的,却也一直关注着泥河湾,除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外,空闲时总是和孩子一起到实验室帮助处理分析介形虫样品、挑找化石。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有些剖面具有生态环境特色的介形虫就是她一一挑出来的,如压印中华美花介、近岸正星界、湖陆花介和肥胖真星界及有孔虫山西诺宁虫等化石。因此我们一家与神奇的泥河湾均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神奇的泥河湾恐龙的发现、挖掘、修复、研究、装架和陈列等一系列工作中,也都体现了这份永恒的情结。
以上是我数十年几个阶段在泥河湾做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既不是回忆录,也不是大事记,只是想通过此段回顾说明我与泥河湾所结下的不解情缘,为神奇的泥河湾、东方古人类的故乡增添点色彩,也为揭示泥河湾的奥秘提供点素材,我想在有生之年,在我们学院和泥河湾保护区管理处的帮助支持下,能再为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谐、永续发展做点努力。愿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事业越做越强,早日成为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并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