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专家情系泥河湾
16417300000020

第20章 毕生情定泥河湾(4)

桑志华在1924和1925年与巴尔博一同进入泥河湾盆地考察,1925、1926和1929年他单独在泥河湾盆地进行调查发掘,前后总共费时206天,他在泥河湾盆地活动范围很广,东到河北阳原石匣峡谷,西至山西朔州平鲁,北涉阳原竹林寺,南跨河北蔚县小五台山,但在泥河湾和下沙沟村调查发掘时间分别只有17天和43天。据报道,泥河湾动物群的化石主要出自下沙沟和泥河湾。但是,根据发表的报告与桑志华的考察行程,泥河湾动物群各个化石种的分布准确地点和确切层位是不清楚的,尽管德日进等认为“泥河湾层”是绝对同质的。因此,我曾经设定目标,希望进一步搞清楚泥河湾动物群分布的地点和层位,因为“泥河湾层”虽然岩相看起来绝对同质,但其时代是有跨度的。

泥河湾动物群最早于1927年由巴尔博、桑志华和德日进做了初步研究报道,1930年,德日进与皮孚陀(JeanPiveteau)进一步研究,记述了6目37种(包括不定属种),其中建立了10个新种,有桑氏水獭、肿颌貂、泥河湾巨剑齿虎、三门马、双叉四不像鹿、布氏真枝角鹿、华丽水鹿、中国羚羊、翁氏扭角羊、中国古野牛。他们曾经试图按照分布高度和古生物组合划分泥河湾层,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因为当初发现的化石层都包含着差异较大的种类,例如:在泥河湾村附近的淡红色粘土层中有纳玛古菱齿象、披毛犀、意外板齿犀、三门马、蹄兔、巨付驼、丁氏鼢鼠、中国古野牛、桑氏缟鬣狗和直隶狼等;在下沙沟的砂层中发现了纳玛古菱齿象、披毛犀,中国三趾马,三门马,羚羊、翁氏扭角羊、布氏真枝角鹿、华丽水鹿、肿颌貂,白刺猬相似种等,而且在附近的另一个地点的砂层里,1925年桑志华发掘出剑齿虎和羚羊的几个头骨化石以及马的大量化石材料,还有中国三趾马、爪兽、步氏麂、华丽水鹿、桑氏缟鬣狗和贾氏獾等。他们根据化石动物群,把泥河湾层确定在李氏三趾马红土和含披毛犀黄土之间的更靠近黄土的部位。他们认为泥河湾层与其看成是上新统,不如视作为更新统。与欧洲的地层相比,泥河湾层可能比森林层和Solihac略为老一些,而比Senèze及Vald忆Arno顶部稍为年轻点。

泥河湾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几乎所有重要的发现出自于泥河湾和下沙沟附近的泥河湾层“中间的砂和粘土”层位,在下沙沟约合1667平方米范围内总共发掘了大约25个化石点。多数化石点不是含椎实螺的绿色砂层,就是最为常见的红色砂质粘土层,其中有的骨化石堆积呈透镜体状包裹在结核中。1975年10月5~30日,我进驻下沙沟,调查泥河湾动物群的分布地点和地层层位。我住在张家口卷烟厂的知识青年插队点,在喇明杰、吴向东、李明魁和王富山等的帮助下,在井沟、大水沟、瓜地沟、后沟和黑老婆沟等地点进行了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村民向我报告了许多化石地点,因为报告有奖励,所以小学生找化石的积极性很高,其实奖励一般只有二三分钱至一两角钱。几分钱的奖励纯属鼓励性质,因为送来的化石绝大多数毫无研究价值,倘若一分钱不给,就会挫伤老乡报告化石的积极性,那时候1分钱可以买1块糖或1根香烟,2分钱能买1盒火柴。有一次我在南辛庄公社许家营调查,有位村民给我送来几块化石,我说给你算一个工,问他一个工多少钱,他说只有8分钱,我给了他5角钱,因为他说化石是从红土中发现的,其中有一件马的第二掌骨,可能指示红崖红土的时代有一定意义。

在下沙沟调查发掘化石期间,专门拜访过曾经帮助桑志华发掘化石的下沙沟村民喇有计,他和喇有齐曾经参加了发掘,刘钟宝是做饭的,还有王修士是随从翻译。据天津自然博物馆黄为龙说,桑志华害怕虱子,在发掘期间住在野外帐篷里。年过伞寿的喇有计老人兴致勃勃带我指认他们发掘过的化石地点,我在山梁上将一条花7角钱买的毛巾作为礼物送给老人擦汗。现在我能够确认的只有井沟、瓜地沟和大水沟3个地点,其中井沟地点已经压在了铁路桥墩下面,当时我在发掘中发现了镐印,喇有计斩钉截铁地确认,他就在这里给桑神父挖过化石。喇有计还诙谐透露了早年在下沙沟发掘化石的逸事,他说:

大水沟化石地点位于喇正池家地的沟里,喇志明的地头,发现在黄色砂层里,挖出过完整的鹿角(布氏真枝角鹿)。王占国和喇存财二人也想参加挖掘,不被雇用,就把露出的鹿角打断了。化稍营来了几个拿枪的警察抓他俩,他们跑到后山躲了起来,时任村长吴廷有出面赔情作保,给来的警察吃了顿白面,算圆满了事。

从1975年开始,我在下沙沟和泥河湾一带经过几年的调查发掘,虽然耗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桑志华,但发现的化石动物种类不多,材料相当破碎,而且有的胶结在坚硬的结核中很难修理。深深感到,要想超越桑志华的发现,尚需做更多的工作。当时,曾经有个想法,解决泥河湾盆地的地层问题,应该了解盆地周边的地层古生物情况。因此在1979年,专程到山西省保德县考察了三趾马红土,1980年在泥河湾盆地北缘的山西省天镇县台家坪一带考察发现了辛窑子动物群,那里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大,种类也多,骨骼较完整,而且容易被发现。1981年东谷坨遗址的发现以及实际研究的需要,我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了旧石器研究。现在,人老了,对泥河湾动物群深入研究的愿望只能转化为希望,无可奈何,学无涯而吾生有涯,不过,尝试过,也努力过,虽然遗憾,但无悔无恨。相信后来人在泥河湾盆地一定会超越前人。

六、东谷坨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小长梁遗址发现后,裴文中坦率明确表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关于‘泥河湾组旧石器的发现’一文写得还是很好,但前边两段,一引用了东非的发现,二又引用了卫奇、盖培等的发现,两者都是有疑问的问题,作为本文发现早期的证据,我认为似乎不恰当,作者自己也承认有问题,故可以省掉。”

小长梁的石器问题,在于这里的地层是否属于真正的泥河湾系,有人看到过说,这里的地层颜色较黄,是否是黄土石器的黄土与泥河湾系的地层混合堆积在一起的。所以问题是要将这个地层土质作详细地分析,看其中有没有黄土的成分,再看看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有没有黄土时期的遗物。

至于新发现的石器,确有明显的第一步加工痕迹,说明它是人工打制的,还有的有第二步加工者,这又说明它们曾被古人类使用过。再者它们的体形都比较小,我们若用它们和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大量石器作比较,周口店第一地点最下层的石器,有许多个个体说明是最早使用过的石器。其后,在每一地层中都有了变化,直到最上层已经成了将近晚期的式样,周口店石器进步这样快,泥河湾的石器早已开始使用,进步也应当很快,已经达到了黄土时期的式样,当中把周口店时期飞跃过去了。这也不能令人信服。

再在描述石器之后,又引用了贾兰坡华北文化分为两类的假说。本来贾氏之说,矛盾很多,这又说明了作者们对于泥河湾小长梁的石器有怀疑!

总之,这个发现是重要的,如果能证明它确是泥河湾期的产物,这将对于旧石器考古学和古人类学有一定的革新作用。

显然,裴文中对小长梁的发现是肯定的,只是出于传统观念和谨慎考虑,认为地层结构需要进一步确认。

1979年,中国第四纪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在泥河湾化稍营召开,裴文中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参观了小长梁遗址和东窑子头地层剖面。当时裴文中行动不便,他是被抬到小长梁遗址的,他坐在小长梁遗址观察,并从地层中扒拉出1件石制品,李毅问:“这石器是怎么来的?”裴文中很幽默地回答:“钻到地层的。”很显然,裴文中对小长梁的地层仍然存有疑惑。

1981年,裴文中组织考察队点名委派我和孟浩检查小长梁遗址地层,究竟是真正的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地层,还是与黄土同时相变的地层。组队的时候,裴文中要我制订计划向所里报告,我知道他身体欠佳,所里不赞成他出野外,所以我说:“裴老,我说话不如放屁,既没响声,又没臭味。”他笑了一笑回答:“那我说,我有臭味!”他用一张小纸片写了考察泥河湾、扎赉诺尔等一大串名单作为考察“计划”交给了时任古人类研究室副主任的邱中郎。就这样,泥河湾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队成立了,所里配备了一辆北京212吉普车,由王秋原开车,我和孟浩在阳原县文化馆成胜泉和胡锡奎的协助下展开了对泥河湾盆地的科学调查。

裴文中点名要我考察泥河湾,我很高兴。但是,我是被钉在贾兰坡体系的人,发现了旧石器怎么办?裴文中身体明显每况愈下,发现石器给贾兰坡不合适,因为他们之间的科学纠结根深蒂固。因此,在组队时我拉了李炎贤参加,为的是解决发现石器的麻烦。

在野外调查中,采用“村村放火,处处冒烟”全面开花的战术,把王明堂、王文全、高文太、陈贵喜等所有会找石器的人调来,在东谷坨村一带一个村放一个,让他们在村里再雇人协助调查。我住在洗澡塘,虽然配备了吉普车,但汽油定量配给,只能隔一两天到各村进行巡视,平时就步行到桑干河南岸龙凤坡一带进行考察。在龙凤坡收集过一件马鹿的角化石,从石化程度看可能出自“泥河湾层”,但是采集化石的孩子已经患白血病去世了,其地点无法核实。还有一个小孩的话至今仍然印象深刻,忍俊不禁,小孩听我们说找人骨化石,他马上就说:“我爷爷死了3年了,行不行?”其实这个小孩的真实意思是想为国家科学作贡献,并非是卖他爷爷。

我们在野外考察,贾兰坡让陈淳跟随李炎贤到泥河湾见习,但是李炎贤说了很多理由表示不愿意出野外,贾兰坡一气之下,让陈淳独自到洗澡塘与我们汇合。

第一次巡视,安排在官厅的王文全拿来一把石制品,说是在东谷坨许家坡发现的,他带我们去查看,那里出露的石制品和骨化石很多,我们立即在那里挖了一个探槽,发现一批精美的石制品。这时,裴文中因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李炎贤不愿意到野外,贾兰坡又不能直接告说,我只好给研究室主任吴新智写了一封信,报告在泥河湾盆地发现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请转告研究室的有关人员,其目的是希望李炎贤或其他搞石器的人立即来野外进行发掘,结果却是无人问津。当我回到所里,首先碰到了李炎贤,我告诉他发现了石器,问他还搞不搞,他说搞,所有标本就让李炎贤拿走。然后,我提取20多件比较好的标本拿到医院向裴文中汇报,告诉他小长梁遗址的地层是插在“泥河湾层”中的,不是贴在“泥河湾层”的晚期堆积,裴文中没有说话。他坐在病床上一件一件摸过东谷坨发现的石制品,也没有说话。这是裴文中生前最后抚摸过的石器标本,他在医院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他计划到泥河湾考察的愿望变成了终身遗憾。很显然,裴文中对东谷坨发现是肯定的。尽管在他去世若干年以后才有论述:“在华北,已报道了若干比中国猿人文化早得多的‘旧石器文化’,就我们所知,或因‘石器’人工性质无法肯定,或因产石器的地层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因之,关于华北早更新世旧石器的研究仍须今后努力工作,目前无法肯定。”很显然,此话并非裴文中所言。

东谷坨遗址发现之事,贾兰坡得知后,对我发过很大脾气,表面上是说他人,实际是指责我。我很难为情,只好硬着头皮找李炎贤商量,把标本要了回来。1981年在东谷坨发现1000多件标本,怎么记述?如何选择绘图和照相标本?这是一个很大难题。为此,我查阅了过去中国的所有旧石器发现报告,还编写了《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地点概要》油印内部资料,但仍然不得要领。若干年后,才领悟到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不仅需要研究思想,而且必须有合理的研究方法,否则在大量石制品面前就会显得束手无策,北京猿人旧石器多年整理不出来,许家窑-侯家窑旧石器至今没有完整的发掘报告,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经过研究,确认东谷坨遗址位于小长梁遗址上方10米左右的层位里,处于松山反极向期的杰拉米洛正极性亚时段底界之下1.8~5.1米,其年龄可能略大于107万年。东谷坨遗址分布广,含人类遗存的地层厚度5米多,石制品和动物骨骼碎片相当丰富,其考古信息量较大,它是目前研究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文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遗址。1990-1992年间,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在东谷坨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中外科学家认为东谷坨遗址是研究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时空活动分布模式最有潜力的一处早期人类考古遗址。为了进一步了解东谷坨遗址文化遗物的空间分布及其埋藏情况以及泥河湾盆地早期文化的性质,2000-2001年对东谷坨遗址进行了小面积全面发掘,获得了研究东谷坨遗址的第一份发掘记录完整的资料,其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