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按语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④。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周密,就会使人斗志松懈,削弱战斗力。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一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思想。这里指"阴"往往包含在"阳"内,而不是在"阳"的对立面。这是一种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理论。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阳,这里指完全公开的。阴,这里指极为隐蔽的。全句意为,在完全公开的行动里面可能潜藏着极为隐秘的计谋。④陈:南北朝时期的陈朝。557年陈霸先代梁帝,国号陈,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开皇九年(589),为隋所灭。
译文
一般来讲,军事防御体系周密时,其警觉性反而容易松懈,麻痹轻敌;平时司空见惯的,往往就不会再产生怀疑。诡秘的计谋往往就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边,而不是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非常公开的事情里往往蕴藏着非常的秘密。
按语译文
施行秘密的谋略,不能在不适合的时候和秘密的地方进行。夜半行窃、僻巷杀人都是愚蠢、鄙俗的人干的,智谋之士是干不了这种事情的。如开皇九年,隋兵讨伐陈国。在此之前,隋将贺若弼统兵驻防江岸,每次换防时,一定要把军队集中到历阳,大张旗鼓,营帐蔽野。陈国以为隋兵要大举进攻了,就调发全国的兵马准备迎战,后来才发现隋军只是在换防,所以陈国集中的兵马就又解散了。以后习以为常,陈兵就不再戒备了,等到贺若弼率兵渡江时,陈国居然没有察觉到,因此隋军攻下了陈国的南徐州。
典故探源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直指东土高丽。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茫茫无际,即向众将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做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这种计谋在某种程度上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绝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夜中行窃"、"僻处谋命"之类等同。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利用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因此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使用伪装的手段,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历史实例
吕蒙白衣渡江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被关羽打得喘不过气来,于是派人割江南以封孙权,叫孙权起兵袭击关羽后方,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孙权见关羽攻襄阳、樊城,实力大增,于是准备打破"联刘抗曹"的联盟,发兵攻打荆州。孙权帐下的吕蒙对孙权建议,关羽为人自负,必须要让一个没有知名度的人来接替自己,让关羽放松戒备,并推荐了陆逊。孙权同意了吕蒙的建议。陆逊一到陆口,就写信给关羽,大力赞颂关羽美德,并不遗余力地表达了自己的崇拜之情,希望关羽多多关照自己。关羽果真上当,骄傲轻敌,对东吴不再有戒心,把东线防备东吴的军队调赴樊城前线。得到消息的吕蒙便点兵三万,快船八十余只,选会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橹,不带甲胄,却将精兵伏于船中。……江边烽火台上守台军盘问时,吴人答曰:"我等皆是客商,因江中阻风,到此一避。"随将财物送与守台军士。军士信之,遂任其停泊江边。约至二更,精兵齐出,将烽火台上官军缚倒,暗号一声,八十余船精兵俱起,将紧要去处墩台之军,尽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个。于是长驱大进,径取荆州,无人知觉。
筹到关羽得到消息,为时已晚,最终败走麦城。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按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③:"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
①共敌:集结起来的敌人。分敌:分散的敌人。共,集中。分,分散。②敌阳:攻打气势旺盛的敌人。敌,这里用作动词,攻打。敌阴:攻打气势不旺盛的敌人。这里的"阳"和"阴",是兵阴阳家的军事理论。③孙子:即孙膑,孙武的后代,战国时期军事家。曾与庞涓共同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做魏惠王的将军,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将其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所以叫孙膑。后被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用为军师。他先后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有《孙膑兵法》存世。田忌:战国时齐国名将。曾在孙膑的辅佐下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
译文
进攻兵力集结的部队不如攻打敌人兵力分散的部队;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不旺盛的敌人。
按语译文
用兵作战就如同治理洪水一样,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要避开他的锋芒,就像治理洪水要导流一样;对于来势虚弱的敌人就要堵住他歼灭他,像治理洪水要修筑堤坝一样。所以当齐国派田忌援救赵国之时,孙膑对田忌说:"要想解开纷繁杂乱的丝线,不能用拳头去捶打;要解开打架斗殴者,自己就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使对方的形势受挫而不能发展,赵都之围自然也就解决了。"
典故探源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报丢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魏王从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同师于鬼谷子,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忌妒其才,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其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再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接领兵解邯郸之围,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了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他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历史实例
1.李秀成围"杭"救"京"
公元1858年,清军乘着太平军内部为争夺权位发生内乱之际,重整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再次围困住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
为了打破清军包围,忠王李秀成向洪秀全献上"围魏救赵"之策,让天国的太平军先进攻清军的粮饷重地杭州,迫使清军分兵自救,而太平军乘清兵江南大营空虚,反攻击江南大营,以解救南京之围。
洪秀全同意了这一计划。
1860年二月,李秀成分兵五路急袭浙江,攻占杭州。清军江南大营统帅和春得知杭州失守,急忙拨五分之二的大营兵力,派总督张良玉率领援助浙江。李秀成一见和春中了太平军的计,便在杭州城上,竖起许多面太平军的旗帜,虚设疑兵,暗中却是"金蝉脱壳",退出了杭州。而张良玉疑心城中有伏兵,不敢进城。
李秀成撤出杭州后,日夜兼程,奔赴南京。清军还没有弄清李秀成的方向时,太平军各路兵马已云集南京外围,向江南大营发起总攻。南京城内的太平军从内响应,内外夹击,大获全胜。和春见势不好,率兵潜逃。太平军乘胜追击,攻占了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歼俘敌人五六万。清军已无人心再战,纷纷溃逃。和春与张国梁率残军逃往镇江。清军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南大营再次被毁。
2.诸葛亮一纸救江东
周瑜病逝后,曹操又准备进犯江东。但与此同时,他害怕西凉的马腾会乘机攻取许都。为此,曹操便赐给马腾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他征讨东吴。
于是,马腾带领儿子马休、马铁及五千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杀害。此后,曹操自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三十万,直扑江东。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对刘备说:"既不用动江南之兵,也不用动荆州之兵,我自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自有退兵之策。"
诸葛亮告诉刘备说:"曹操平生最担心的就是西凉之兵。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子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杀父之仇定使马超对曹操刻骨切齿。主公只要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这样一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刘备闻言大喜,立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父亲和两个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声大哭,悲伤倒地。他咬牙切齿,痛骂曹贼。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持书赶到。马超拆书一看:刘备在信中除了大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日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指出,现在曹操与马超又结下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深仇。他建议马超率西凉之兵以攻曹之右,他统荆、襄之众以遏曹之前。认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大仇可报,而且汉室可以复兴。
马超看罢,立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正准备进发时,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相见。原来韩遂与马腾是结义兄弟,韩遂与马超以叔侄相称。韩遂告诉马超:曹操派人送来书信,以封西凉侯为诱饵,让韩遂擒拿马超。韩遂还向马超表示:既为叔侄,不忍加害,愿意与马超一起联军进击曹操,以报仇雪恨。
曹操得知马超、韩遂率十部兵马,杀奔而来,不得不放弃进攻东吴的计划,调头自保。这样,诸葛亮用"围魏救赵"之计,转移了曹操军队的进攻视线,保护了东吴。
第三计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①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②。
按语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kuài)③,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豭(jiā)④,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短经·格行》)
注释
①友:指军事上的盟者,即一时同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②损:六十四卦之一,兑下艮上。即指《易经·损卦》,《损卦》云:"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彖》辞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推演:推断,演绎。③郐: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河南新密东南。④衅:杀牲以血涂在新制成的器物上祭祀。豭:公猪。
译文
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以避免消耗自己的实力,这就是根据《损卦》"损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谋略。
按语译文
敌人的情况已经显露出来,另一股势力也正在发展,而且将有所行动,这时便应借此势力来摧毁敌人。比如,郑桓公要袭击郐国,先将郐国的豪杰、良臣、辨智、忠勇果敢之士的名单列出,公开张贴布告,说要选择郐国的良田赠送给他们,并封给他们各种名称的官爵,还在城郊设起祭坛,把名单埋在地下,用公鸡、公猪做祭品,装作盟誓的样子。郐国国君闻讯就会以为国内这些豪杰、良臣等要勾结郑国,便按照郑桓公公布的名单把他们一个个杀掉了。桓公看到郐国豪杰、良臣都已除尽,便马上攻打郐国,并占领了郐国。(《韩非子·内储说下》)
又如诸葛亮与吴国结盟,共同抵抗魏国,当关羽围攻魏国属地樊阳、襄阳时,曹操想迁都,司马懿和蒋济劝说曹操道:"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但内心里却隔阂很深,关羽得志,孙权的内心是不愿意的。因此,可以派人跟随孙权身旁劝说他,并答应割让江南的土地封给他,这样,樊城的包围就会自然解开。"曹操依计行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束手被擒了。(《长短经·格行》)
历史实例
1.景帝侏晁错
汉景帝即位后,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藩"来巩固中央集权,保卫皇权的至高无上。汉景帝也有心削弱那些藩王的势力,但又怕他们借机造反,不敢妄动,就与大臣们商议此事。
各王眼见自己的封地要被削减,纷纷怨恨晁错,于是吴王、赵王、胶西王、楚王等联合起来,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造反了。汉景帝一边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一边拜窦婴为大将,出兵应付叛军。
窦婴与晁错原来就不和,在削藩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意见,他一直把晁错视为眼中钉。窦婴把个人的私怨看得比国家大事还重要,决定借汉景帝之手除掉晁错。窦婴派去的人对汉景帝说:"七王发兵是冲着晁错来的。高祖分封同姓为王,已成规矩,晁错非得要削藩,这不是存心与刘氏作对吗?只要皇上斩了晁错,赦免了七王起兵之罪,还给他们土地,他们一定会退兵。"昏庸的汉景帝竟然听从了这个建议,把晁错真的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