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最爱读国学系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1636200000002

第2章 计篇①第一(2)

当时,秦国的军队驻扎在城东,晋军驻扎在城西。当夜,郑国守城的官兵用绳子系在烛之武的腰上,将他送下城。烛之武出城后,直奔秦军营前,要求见秦穆公,穆公手下的人将他带到秦穆公跟前。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便开门见山地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的军队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他即将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好处的话,我就不用来见穆公您了。"接着,烛之武从晋、秦、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入手,分析灭郑对秦、晋之利弊。他接着说,"您知道,我们郑国在东,秦国在西,中间隔着晋国。郑国灭亡以后,秦国能越过晋国的国土来占领郑国吗?我们的疆土将只能被晋国占领。秦晋两国本来力量相当,势均力敌。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它的实力就会比现在更强大,而贵国的势力也将相应地减弱。您现在帮助晋国强大起来,对贵国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将来只会反受其害。况且,晋国的言而无信您难道忘了吗?当年晋惠公逃到梁国,请求穆公您的帮助,答应在事成之后以黄河以外的五座城作为酬谢。于是您帮助他回国做了国君,晋惠公回国后不仅赖掉了这些许诺,而且修筑城墙准备与秦对抗。现在晋国天天扩军备战,其野心根本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他们今天灭了郑国,往东面扩大了自己的疆土,难道明天不会向西边的秦国扩张?您如果肯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将与秦国交好。今后,贵国使者经过郑国的时候,我们一定尽主人之道,好好招待贵宾。这对你们有何危害呢?"

烛之武的一番话,讲得有理有据,利害分明,使秦穆公意识到灭郑确实是于已无利了。于是秦穆公答应立即撤兵,并且和郑国订立了盟约。秦国军队悄悄地班师回国了,还留下了杞子等三将军带领两千秦兵,帮助郑国守城。

晋文公见秦穆公不辞而别,非常气愤,怎奈孤掌难鸣,于是也偃旗息鼓,撤军回国了。

"烛之武退秦师"是不战而胜的一个战例。也是《计篇》各种军事思想的综合体现。烛之武之所以能顺利地说服秦穆公退兵,关键在于抓住了灭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烛之武通过分析,让秦国看到灭了郑于秦不仅无利,而且有害;同时,烛之武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指出晋国言而无信,谋求霸权,贪得无厌,是不可合作、共事的,从而破坏了秦、晋的联盟。烛之武在论说灭郑之害时,始终从秦国的立场出发,处处为秦设想,以使得秦穆公撤兵回国。由于郑国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成功地实施了"伐交"策略,因而取得了使秦、晋两国不战自退的效果,解除了灭国之危。

2.吴越之战

春秋后期,吴国与越国崛起。在此之前,他们曾是楚国的盟国。春秋中期,吴国通过兼并战争取得了大量土地,疆域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在大国争霸的局势中逐渐崭露头角并开始叛楚攻楚,以求中原争霸。这时弱小的越国,在吴楚战事频繁时常常策应楚国、牵制吴国,成为吴国心腹之患。吴国为了在中原争霸中除掉后患,在柏举之战击败了楚国之后,开始发动吴越之间的战争。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乘越国允常之丧,率军攻越。吴越二军在李隽(今浙江嘉兴西南)对阵时,越军两次用死士攻击吴军严整的阵势,均未能奏效。最后越王勾践驱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一起在吴军阵前自杀,使吴军军心涣散。越军乘其不意,突然发起攻击,大败吴军,阖闾受伤而死。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位。夫差按照其父"必毋忘越"的遗嘱,在伍子胥、伯嚭的辅助下,日夜加紧练兵,准备出兵攻越。越王勾践于即位后的第三年(前494年)得到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在准备还不充分,兵力还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派出精兵,迎战越军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由于吴军实力较强,越军战败。越军损失巨大,最后只剩下五千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吴军乘胜追击,把会稽包围得水泄不通。在这危急存亡关头.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决定以屈求生。勾践一面准备死战,一而派文种去向吴王夫差求和,以美女、财宝疏通吴太宰伯嚭,要他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属国存在下来,那时,勾践愿做吴王的臣仆,忠心侍奉吴王;不然,勾践将"尽杀其妻子,播(烧)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在伯嚭的劝说下,吴王夫差准许议和。吴军撤军回国。

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文种,自己和范蠡一道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越国的王后也做了吴王夫差的女奴。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他的夫人为吴国打扫宫室。他们住在囚室,秽衣恶食,极尽屈辱而从不反抗。由于勾践能卑事吴王,同时又贿赂伯嚭,最后,勾践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越王勾践回国后,首先下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自己与吴国结仇,使很多百姓在战场上送命的失误。他还亲自去慰问受伤的平民,抚养阵亡者的遗属。他在坐卧的地方悬挂了苦胆,吃饭的时候也要先尝尝苦胆的滋味。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勾践还针对越国战败,人口减少、财力耗尽的情况,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国家的元气。他明确规定:妇女怀孕临产时,要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去看护;生男孩奖给两壶酒和一条狗;生女孩奖给两壶酒和一只小猪。生三胞胎的由官府出钱请乳母,生双胞胎由官府提供粮食。凡死了嫡子的人家,免除三年若役:死了庶子的,免除三个月劳役。由于改革内政,减轻刑罚、赋税,提倡百姓开荒种地,越国在十年中没有人向人民征收赋税,百姓每家都有三年的粮食储备。由于勾践实行了一系列"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越国百姓亲近他的感情,如对父母一般。

勾践在改革内政的同时,还开展卓有成效的外交战。对吴国,他继续实行以退为进的战略,麻痹腐蚀夫差。经常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助其骄气;同时又破坏吴国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造成吴国粮食困难;他用离间之计使夫差对伯嚭偏听偏信,对伍子胥更加疏远,挑起其内部争斗。这些措施的实施,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为伺机灭吴奠定了基础。

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领土到扩展,势力日益强大,夫差也因胜而骄,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看不到勾践决定灭吴的意图。公元前484年,夫差闻齐景公已死,便决定出兵北上伐齐。吴军击败齐军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约晋定公和各国诸侯七月七日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会盟。夫差为了炫耀武力,圆他称霸中原之梦,带去了吴国三万精锐部队,只有一些老弱的军士同太子一起留守国内。夫差的空国远征,给了越国以可乘之隙。越王勾践在吴军刚离国北上时,就想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精兵从王,国中空虚,老弱在后,太子留守,兵始出境未远,闻越击其空虚,兵还不难也。"他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范蠡估计吴军已到黄池,便同意勾践出兵。勾践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后庸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北去吴军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为先锋,勾践亲率主力继后,从吴国南面边境入吴直逼姑苏。

吴太子友得知越军乘虚出击吴国,急忙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近郊)阻止越军的进攻。太子友根据国内精锐部队全部北上黄池的现实,决定采取不与越军交战,坚守待援的策略,同时派人请夫差尽快回军。然而,当越军与先锋军到达时,吴将王孙弥庸一眼望见了被越军俘获的他父亲的"姑蔑旗"在空中招展,不由得怒火中烧,也就顾不得太子友坚守疲敌的主张了。他率领他的部属五千人出击,打败了越军的先锋部队,俘虏了越大夫畴无余、讴阳。首战小胜,使吴将更加骄傲轻敌。不久,勾践的主力到达,向吴军发起了猛攻。越军一举击败吴军,俘虏了太子友,进入吴国国都姑苏。越军缴获了大批物资,取得了这场袭击战的胜利。

夫差在黄池正与晋定公争做霸主,听说越军攻下姑苏,太子被俘,恐怕影响霸业,就一连杀掉七个来报告情况的人,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力威胁晋国让步,勉强做了霸主。随后夫差就急忙回军。在回国的途中,吴军连连听到太子被杀、国都被围等一系列失利的消息,军士完全丧失了斗志。夫差感到现在回国立即反击越国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在途中派伯嚭向越求和。勾践和范蠡估计自己的力量还不能马上把吴国消灭,同意议和,撤兵回国了。

夫差回到吴国,本想马上报复越国,但是吴国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经济消耗很大,国内又闹灾荒,因此,他感到一时还没有实力对越实施报复。于是他宣布"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

文种见吴国开始致力于增强国内经济实力,便觉得越国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完成灭吴大业,如果等到吴国经济实力得到恢复,那么战胜吴国将更加困难。于是文种向勾践建议,应抓紧目前吴军疲惫,国内防务松弛的机会再次攻吴。勾践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478年乘吴国大旱、仓储空虚之时,准备大举攻吴。

战前,勾践征求并采纳了群臣关于明赏罚、备战具、严军纪、练士卒等建议,做了充分的临战准备。为了争取人民的支持,他以为国复仇为号,鼓励出征者奋力作战,留乡者专心生产,并规定独子及体弱有病者免服兵役,兄弟二人以上的留一人在家奉养父母。出师攻吴时,又宣布吴王夫差的罪状,号召吴国人民反对夫差。

这年三月,越军进军到笠泽(苏州南面,与吴淞江平行的一条江),吴国也发兵迎击,两军夹江对峙。越国把军队分为左右两翼,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黄昏时,勾践命左右二军分别隐蔽在江中;半夜时,二军鸣鼓呐喊,进行佯攻。夫差误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夜分兵两翼迎战。勾践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的两路中间的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吴军大败。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越军三战三捷,占领了所到之地,使吴国军事力量土崩瓦解,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形势。

吴军笠泽战败后,退而固守姑苏。姑苏城坚,越军一时未能攻下。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使吴军在两年后终于势穷力竭。这时,越军再次发起强攻,打进姑苏城。夫差率残部逃到姑苏台上,又被越军包围。他派人向勾践求和,但越国君臣灭吴之心已定,夫差在无望之中自杀而死。越国终于取得了吴、越之战的最后胜利。吴越之战中的许多军事策略都来自《孙子兵法·计篇》,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利以听,乃为之势"等思想,都在吴越争霸中有完整而充分的体现。这也说明了:自春秋末至战国,在大小战争中综合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已成为当时一个普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