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道还元注疏
1635900000006

第6章 脉理奥旨详解(5)

吕真人曰:听若铿铿者,何?盖声之清亮坚实,如钟音之铿铿也。人虽有疾,而其声音悠长清实,便可知其关元气海之不坏。关元者,神之祖窍;气海者,气之宗室。关元气海皆在黄庭之下,幽阙之上,实气与神发源之乡。声音之根本,先基于此。所以闻声而知其不坏也。发之嗫嗫者,破散之声音也。试听雄鸭之声便明。人之声音如此,由土燥木克之不能生金,而金破也。金何以破?假火夹肝木之郁积而致其破。然亦有一积金实者,亦发源于土。土中火盛,生出痰涎,上壅入肺金内。然其脉之部位,亦有实处可辨。此言败土破金,即五劳七伤等类是也。从此参求,便知人之声音,本由内发,可以为辨经脉之一助。故曰声之源于经脉。得其意者,即可以见内蕴之流露。故曰见脉之达于声音。所以目古医家,莫如越人,犹云“以五声辨其死生”,即此意也。

疏:

此言根据“闻诊”诊断有无内伤:听若铿铿,没有内伤;发之嗫嗫,已属内伤。值得注意的是:本句说明了闻诊与脉诊的关系:“声之原于经脉,实见脉之达于声音”,可见,闻诊其实还是为了脉诊,以辨别内景,如此也无怪乎著者首重脉诊了。

脉随五气以发舒,色因五行而递见。黄气流形,中宫之恶;黑云发见,下隰之殃。

吕真人曰:此别色以知内景也。盖人之色,无不由内而发。其发皆因乎五气,本乎五行。五气发为脉,实统贯于五行。色乃因此发着也。故曰脉随气舒,色因而递见。黄气流形者,黄是色,而色因乎气,乃曰黄气。何谓流形?即色之发着于面目体肤之间也。故睹黄气之发,便知由于中宫。盖中宫属土,土色黄,其发则为黄。内外相符也。中宫而曰恶者,土受病也。或实或虚,则按部而分之。黑云发见者,何?乃得疾之人,其面色有黑暗之象。不论深黑浅黑,皆从海底发来。盖坎宫属水,其色黑。水润下,故曰下隰。即人之肾是也。黑云一发,便知人之肾有损。病在肾,故曰下隰之殃。

疏:

“隰”音“席”,尔雅释地云。下湿曰隰。

此言望诊与脉诊的关系:“脉随五气以发舒,色因五行而递见”,可见望诊其实也还是为了脉诊,以辨别内景。自“黄气流形”至下“土失金瓯”,皆言如何根据五色来诊断病症。《景岳全书》云:“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明·张介宾撰《景岳全书》卷十五,《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故云“黄气流形,中宫之恶;黑云发见,下隰之殃。”

青则震位之征,白则兑宫之验;病起南离为大赤,皆合八卦而同推。

吕真人曰:青者,何?乃人之面色青也。人之色,何以青?盖东方之木,其色青,东方即震,在人则肝胆是也。人之肝木,太过于盛,故其色必青。然盛实非真盛,乃七情摇动,使之然耳。真木盛,岂有作恶之理?白者,何?乃得疾后,色化为槁白也。白属金,位居西方之兑。在人则肺是也。肺主气,气不调则血不生,血不生,故有槁白之色。所以查其色之白,便知由于兑宫也。此等白需要细认,非同润白之谓也。病起南离者,何?离位乎南,属火。在人,则心是也。心主火,受病于此宫,其色则发而为赤,与火相符也。合而观之,色之所流露,皆随五行之气,而无不统于八卦。即上所谓坎离震兑之类也。故云合八卦同推。此特辨其一宫之恶耳。有一宫而兼乎他宫者,则如下文所推焉。

疏:

此将八卦、五色、五脏结合而言之。又注:五是一个数字(或一个符号),但五与包括自然界和人体本身在内的许多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东、南、西、北、中是五方;木、火、金、水、土是五行;青、赤、白、黑、黄是五色;酸、苦、辛、咸、甘是五味;宫、商、角、徵、羽是五音;呼、笑、歌、哭、呻吟是五声;怒、喜、忧、恐、思是五志;仁、礼、义、智、信是五常;目、舌(或是身)、鼻、耳、口是五官;肝、心、肺、肾、脾是五脏……五,这看起来简简单单的数字(符号),如果从医学意义上说,到底与人的身体有什么关系?首先从河图和洛书来看五这个数字的自然性、特殊性和趣味性。河图“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为友而居乎东,四与九为道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居乎中”。对于上述数字的排列,《系辞上传》作了如此说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河图与十天干的排列数是相同的,其中甲丙戊庚壬五阳数,正是天数二十有五,乙丁己辛癸五阴数,正是地数三十,两数相合也是五十有五。天地之数五行,虽合出五行和方位与天干化有出入,但化合的方法与天干相同,如天地数一六合水,而甲己合化土等。因此河图的天地数与十天干是相同的。河图中的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天数一、三、五、七、九为阳,象征天道;地数二、四、六、八、十为阴,象征地道 。这样宇宙包容其中了。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不仅是八卦的大衍之数,也是合为五行之数,即是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这样天地万物分属五行就出来了。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配九宫图为“坎一宫(北)、坤二宫(西南)、震三宫(东)、巽四宫(东南)、中五宫、乾六宫(西北)、兑七宫(西)、艮八宫(东北)、离九宫(南)”。洛书(九宫图)三个数字(无论横、直、斜)之和都是十五,横、直、斜三个数字三与五中的“三”,应该是代表“天、地、人”“三元”,“五”应该是代表五行和五侯。十五应该是代表“一气统三元,一元统一侯”。三横、三直和二斜之和是八,横、直、斜都是三,三八是二十四,这是全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因此洛书(九宫图)的数字,可看出它包括天地人三者在内的“天人合一,宇宙一体”的思想。伏羲先天八卦乾一(南)、兑二(东南)、离三(东)、震四(东北)、巽五(西南)、坎六(西)、艮七(东北)、坤八(北)。文王后天八卦坎一(北)、坤二(西南)、震三(东)、巽四(东南)、中五、乾六(西北)、兑七(西)、艮八(东北)、离九(南)。这样可看出,无论是河图和洛书,还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都是与数字沾边的,因此可看出古人对数字的认识,古人不只是把数字看成是纯粹的数字,而是一种很神奇的符号,里面包括了时间、方向(位)和气场,包含了渗悟宇宙的神机在内的一些东西。这是一种有意的搭配,还是一种巧合?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一代一代人聚积的智慧,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再来看五与人体的关系。《内经·灵枢》有言:“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这说明五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字,可以说与自然,与人体关系较密切。 自然界里,形气按古人认为是由木、火、金、水、土五行组成的,木、火、金、水、土五行其实也是一种方位,与五色、五味也构成特定的关系:木为东方,色青,味酸;火为南方,色赤,味苦;金为西方,色白,味辛;水为北方,色黑,味咸;土为中,色黄,味甘。五行与方位与色彩与气味构成有机联系。在人来说,心、肝、肾、肺、脾五脏是人的身体最重要的部分。“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志;肾脏藏精;这就是所谓五脏所藏”。“五脏各有它所主宰的对象: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髓”。五脏开窍于外部五官: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这构成一种表里的关系。五脏与上面所说的五色、五音、五声、五志、五常等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关系。如五脏中的肝脏,五方属东、五行属木、五色属青、五音角、五声属呼、五志属怒、五常属仁……从五行生克论来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从五脏的五行生克来说,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因此五脏是相互生克的。五把自然界和人体有机联系在一起了。

黄带青,木盛土瘦;黄而黑,土燥泉干。赤入黄中,火烧瓦釜;白侵黄里,土失金瓯。互相察著,自觉详分。

吕真人曰:黄带青者,何?乃病者之色黄,而带有几分青色。虽则由中宫而发,实由肝木之郁积而成。假盛木盛则克土,故谓之木盛土瘦。所以发而为色,有黄带青之验也。黄而黑者,何?其色木黄,但黄之中有黑气,谓之黄而黑。所以然者,皆由中宫之土燋燥,下失水之滋润。故日土燥泉干也。赤入黄中者,其色本黄而带赤之象。所以然者,由于真火不安其位,上飙而入于中宫作恶,瓦釜即中宫也,中宫之形如釜。不曰金釜,而曰瓦釜者,瓦乃土所成为狂火所烁,乃曰火烧瓦釜。所以发之于色,黄兼乎赤也。白侵黄里者,何?即疾者之色,黄中带白是也。黄何以带白?皆由中土之冷而弱,不能上生乎金,谓之土失金瓯。所以人之脾胃冷弱,不生肺金,而气日损,气损而胃愈不能化物,其发而为色,则黄而白也。互相著察者,用色之发,本无一定,亦不能备述,特举数端以为式。苟于此而互为推求其内景,无不可得其详也。故曰详分。学者当举一而反三。可也。

疏:

上言“单色”主病,此言“兼色”主病。五行系统如下:

天干阳干甲丙戊庚壬

阴干乙丁己辛癸

地支阳支寅午辰戌申子

阴支卯巳丑未酉亥

八卦 震巽离艮坤乾兑坎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六气风 热 火 湿燥寒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 小肠胃 大肠膀胱三焦

脉合而一箭破的,脉殊而九窍当参。载籍备详,勤稽自得。窍窍皆统于三焦,滴滴咸归于六部。

吕真人曰:脉合者,何?盖声色之发,与所诊之脉,得其根源,两两相合也。何谓一箭破的?乃声色脉三者,合而准的明。一投以妙药,遂中其病根。如射者之不失正鹄。故曰一箭破的。何谓脉殊?盖人往往有假脉,与所发之声色不同。故曰脉殊。脉又何以殊?此必络舍有蔽塞也。然则何以定之?又宜添以九窍,互为考证,于其同者从之。如三人占,则从三人之言之意也。此九窍之流露,载籍皆有,无容赘录。业医者所当稽考,而求得此互证之法也。所以当考求者,以人身中之窍,皆内景之门户,无非统贯于上中下三焦。有分统者,有合统者,如耳则专统于肾,目则兼统于各经,鼻特统于于肺。如此之类是也。合九窍与声色之发源,同推原于气脉。气脉又发见于左右两手,定为六部。曰滴滴咸归者,盖七十二之分散,会之则为十二;再统会之,则合而为六。即滴滴归源之意也。篇内只求握要,若泛而无纪,不几如入大海,莫知西东耶。

疏:

此言望、闻、脉诊要合参也。

一般而言:“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但考《难经·三十七难》云:“五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与否?然五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黒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难经·三十七难》,《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可见《难经》之“九窍”则不包括前后二阴,而可能把“舌”、“喉”二窍归入其中,如此和两眼、两耳、两鼻孔、一口合之称之“九窍”。

三焦:中医六腑之一。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内经》最先提出三焦的名称,同时论述了三焦的部位。其后历代医家对三焦的形态和部位有许多争论,概括起来为无形和有形两说。前者认为三焦没有具体的形态,但有一定的功能。后者认为三焦是一个脏器,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故又称作孤府。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三焦作为部位和功能的划分,并非一般脏器实体。即将躯干划分为三个部位,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 、肺 ;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 ;脐以下为下焦 ,包括肝、肾 、大肠、小肠、膀胱。尽管诸家对三焦的形态和部位见解不一,但对三焦功能的看法是一致的 。三焦总领五脏六腑 、营卫 、经络、内外、上下之气的功能,五脏六腑的气化功能都是通过三焦来实现的,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所以说三焦主持诸气。三焦能通行水液,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上焦主宣发散布,即通过心肺的输布作用,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有“上焦如雾”之说。中焦主腐熟水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有“中焦如沤”之说。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水谷之糟粕废物,即肾与膀胱的排尿和大肠的排便作用,有“下焦如渎”之说。

六部之脉,候之寸、关、尺,出于《脉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以明六部各有所属。

此段言脉合、脉殊之分别计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