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本节论述圣人成就大业的五种谋略,指出了进行决断的方法:“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汉高祖五年(前202),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宣告结束。汉王刘邦在定陶登基做了皇帝,是为汉高祖。帝国都城的首选应在哪里呢?在高祖君臣看来,则非洛阳莫属,这是因为:第一,洛阳本为周朝旧都,定都洛阳,无疑可以表明汉朝是直接承续周朝而来的,秦朝的统治是非法的;第二,洛阳有现成的宫殿可以利用;第三,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四遭有山水之险可供凭恃;第四,高祖君臣是清一色的关东人,洛阳地处关东,以洛阳为首都,也是大家的感情所能接受的。于是,高祖在诸侯大臣的簇拥下迁都洛阳,住进了洛阳的南宫。这时,被征调去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南)戍守的娄敬拉着车子来到洛阳。当他知道高祖正在洛阳,就放下车子,去拜访老乡虞将军,请求晋见皇帝。娄敬进宫,汉高祖请他吃饭,然后问有何事要禀报,娄敬说:“陛下定都洛阳,莫非是想与周朝一比国势的兴隆?”高祖说:“是。”娄敬说:“可是,陛下取得天下的途径却与周朝大为不同啊。周朝的先祖始于后稷,唐尧把他封到邰邑,积德累善有十几代。公刘为躲避夏桀,迁居豳邑;太王古公亶父又因为狄人的侵扰,只好手执马鞭,离开豳邑而迁居岐山脚下,周族人民都争先恐后地追随他。后来周文王做西方诸侯的领袖,调解了虞、芮两国间的争端,开始接受天命,这时吕望、伯夷从遥远的东海之滨前来归附。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不约而同会师于孟津的诸侯就多达八百家,于是一鼓作气灭了商朝。周成王即位,周公旦辅政,营建成周洛邑为东都,他们认为洛邑地居天下的中央,四方诸侯纳贡述职,道路里程远近相同。君王有德行,则很容易统治天下;君王没有德行,则很容易失掉天下。凡是定都洛邑的人,都是打算后世子孙靠德行赢得人心,而不是想让后世子孙凭恃地势险要骄奢淫逸、虐待人民啊!及至周朝衰落,周王室分裂为东周、西周,诸侯们没有朝贡周王室的,而周王室也拿他们无可奈何。这不是因为周王室德行不足,而是因为时事迁移,形势衰弱的缘故。如今,陛下崛起于丰沛之间,收集散兵游勇三千人,统率他们一往无前,席卷巴蜀汉中,平定三秦,然后与项羽相持于荥阳,大战七十场,小战四十合,使得天下生民肝脑涂地,父子兄弟抛尸荒野,不可胜计,以致时到今日,哭泣之声不绝于耳,伤残之人还没有康复,如此还想与周朝成康之治比美,我私下里认为是很不合适的。再说关中披山带河,四周又有关塞可守,天下一旦发生变乱,上百万的兵员民夫马上就可以动员起来。凭借秦朝的家底,依靠土肥水美、物产丰富的资源,关中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天府之国。陛下入关,定都关中,关东地区即便发生变乱,也可以完全据有秦国故土。与人打架,不扼住对方的脖颈,捶击对方的脊背,就不能取得完全的胜利。陛下如果入关,定都关中,就等于是扼住天下的脖颈而捶击天下的脊背了。”娄敬反对定都洛阳而力倡定都关中,首先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他认为汉朝取得天下的途径与周朝大为不同,周以施德于民数百年而得天下,汉得天下却是靠了数年的混战,是以天下苍生肝脑涂地为代价的。因此周朝能以仁政德治长期立国于洛阳,不必考虑洛阳四周是否有山川之险可以依靠;汉朝择定都城却不能不充分考虑到军事地理的因素。由于娄敬说得头头是道,句句在理,所以高祖很重视他的意见,并马上就此征求群臣的看法。群臣中关东人居多,不愿远离家乡,纷纷叫嚷道:“周朝统治天下数百年,秦朝却不及三世而亡,因此定都关中不如定都洛阳。”高祖犹疑不决,便请他的“智囊”留侯张良来筹划此事,张良明确赞同娄敬的意见,于是高祖当天就起驾西上,定都关中长安。娄敬对定都的分析,显然是“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的典范。
符言第十二
符,就是内符。所谓符言,即内符之言。实情在内心之中,别人从外面用话语刺激、引诱,那么实情就会从内心表现于外在。这一篇主要讲君主如何把实情控制于内心,防止被别人用话套出来。
【原文】
安徐正静[1],其被[2]节[3]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4],以待[5]倾损[6]。右主位[7]。
【注释】
[1]安徐正静:安详、舒缓、正直、沉静,这是指一个人应该达到的修养。
[2]被:施及,加于……之上。
[3]节:骨节、关节。
[4]虚心平意:内心谦虚,心绪平和。
[5]待:等待。
[6]倾损:颠覆,减损。
[7]右主位:右,古代的书写自上而下竖排,每行自右而左,“右”是指作者已经写出或读者已经读过的文字,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以上”。主位,指在位者应该有的修养。
【译文】
掌握主动权的人,要做到安详、舒缓、正直、沉静,就像骨节必须有肉在上面附着才能活动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用。我方保持沉静,却让对方动荡****。在这样的情势下,我方要内心谦虚,心绪平和,以等待对方的颠覆。以上是掌握主动权的人的做法。
【解读】
所谓“主位”,阐述的是统治者和身居要位的人怎样做才能够与自己的地位、职位相符合,以及处于高位的人如何操纵控制别人的问题。鬼谷子认为,其要点是“安、徐、正、静”,即以安详、舒缓、公正、沉静面对天下纷争,牢牢把握主动权。
秦穆公发现自己心爱的一匹良马不见了,经过寻找,发现爱马被岐山下的农民捉去,煮着吃掉了。当地官员抓住那些农民,准备严惩不贷。但是,秦穆公知道后,阻止了官员的做法。他对当地官员说:“君子不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民,我听说吃良马肉而不喝酒对人体有害。”于是,秦穆公邀请那些乡下人喝酒,并最终赦免了他们。数年后,秦国与晋国爆发了战争,秦穆公亲自率领军队出战,结果陷入晋军包围之中,还受了重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岐山下那些吃过秦穆公马肉的人闻讯赶来,他们勇猛地冲向晋军,英勇抗战,以报当年秦穆公的不杀之恩。最后,秦穆公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逃离险地。秦穆公作为一个身居高位者,正是由于掌握住了赦免别人的主动权,才有了后来逢难脱险的际遇。
【原文】
目贵明[1];耳贵聪[2];心贵智[3]。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4]并进,则明不可塞[5]。右主明[6]。
【注释】
[1]明:视力好,指明辨是非。
[2]聪:听力好,指善于听取意见。
[3]智:聪明,指思维敏捷。
[4]辐辏:辐,指车轮上的辐条;辏,辐条聚集于车轴。辐辏,比喻人或物聚集在一处。
[5]塞:闭塞。
[6]右主明:以上是说君主要明察天下。
【译文】
对眼睛来说,贵在明亮;对耳朵来说,贵在灵敏;对心灵来说,贵在智慧。如果能够用全天下人的眼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能够用全天下人的听力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能够用全天下人的头脑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归附于自己,就可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以上是讲在位者要明察。
【解读】
所谓“主明”,阐述的是统治者以及身居要位的人如何明察秋毫。“明”包括三个方面,即目明、耳聪、心智。决策者在观察外物时,必须做到用天下人之目视,用天下人之耳听,用天下人之心思考,这样才能避免闭塞视听,了解实情。
宋仁宗赵祯十三岁登基,由于年龄尚小,所以他的母亲刘太后掌握大权。宋仁宗特别重视人才,善于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他在位时,以前积累下来的弊病,如土地兼并、官僚机构臃肿、兵员繁冗累赘、财政入不敷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他整日忧心忡忡。一日上朝时,他收到一本建议减少宫女和侍从费用的奏折。就在他翻阅奏折时,突然感觉头痒难忍。退朝后,宋仁宗拿起奏折,赶回宫中,立即唤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梳头太监在给宋仁宗梳头的时候,碰巧看到宋仁宗手中握有一份奏折,就问:“陛下,您收到的是一份什么奏折?”宋仁宗面露愁容,回答说:“一位大臣建议朕应该适量裁减宫女和侍从,以节约开支。”梳头太监听后,愤怒地说:“现在,每位大臣家里都有歌伎舞女,仆人成群,若是升官,更会不停地增置。陛下贵为天子,相对而言,您的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削减您身边的奴仆,这也太过分了!”宋仁宗听后没有应声。梳头太监见宋仁宗不语,便接着问道:“请问,陛下准备采纳他们的建议吗?”宋仁宗说:“谏官有道理的建议,朕还是要采纳的。”梳头太监听了宋仁宗的话,大为不悦,鉴于皇上一直很宠信自己,就赌气地说:“如果陛下坚持要采纳他们的建议,那请您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吧。”宋仁宗站起身来,立即召见主管太监入内,命他按照名册检查,将梳头太监以及宫人二十九人裁减出宫。梳头太监见势不妙,就跪在宋仁宗面前,请求留下来。宋仁宗摇了摇头,走出了宫。后来,皇后得知此事,大为不解,就问宋仁宗说:“陛下,梳头太监乃是您多年的亲信,他并不是多余的人,您为什么要将他削减出宫呢?”宋仁宗叹了一口气,说:“他劝朕不要听取谏官的忠言,这种不明情理的人怎能留在身边。如果不裁减他,大宋江山恐怕就不保了。”皇后听后,恍然大悟,战战兢兢地退了下去。宋仁宗可谓明察之人。
【原文】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1];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德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德。
【注释】
[1]极:至,顶点,顶峰。
【译文】
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其方法是:“要海纳百川,不要拒绝别人。”容纳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拥护;拒绝别人,就会阻塞自己。山再高,也可以看到顶;渊再深,也是可以测到底。而一个人如果具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就会渊渟岳峙,深不可测!以上说的是成德的方法。
【解读】
所谓“主德”,说的是统治者以及身居要位的人如何成就自己道德修养的问题。这里说的道德修养,主要是指要海纳百川,有恢宏的气量。
魏楚边境交界处,有一个县属于魏国。县令是一个叫宋就的大夫。在两国交界的地方,同住着两国的居民,他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居民又播种了瓜种。但是这年春天天气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这时,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持续下去,将会影响收成,于是他们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种植的瓜苗长得很快。楚国的村民看到魏国村民瓜藤长得又高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就趁着傍晚时分,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第二天,魏国的村民发现了,就找宋就评理。宋就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像他们那样去踩瓜地,这是一种报复的行为,实在不怎么高明。”村民们听后,十分不满,纷纷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宋就摇摇头说:“如果你们用同样卑鄙的方法去报复,最多只是解一时之恨,但无法保证以后他们不会再向你们报复。这样双方互相破坏,谁都没有收成。”村民们听后,安静下来,问宋就:“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宋就说:“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这样一来,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村民们虽然半信半疑,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照宋县令的意思去做了。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的村民不但不记恨他们,反而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楚国边境的县令得知此事后,便将其上报给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觊觎已久,但听了此事后,感慨良多,觉得不能对魏国动武,而且主动与魏国交好。宋就小小的明智之举,换来了两国的和平局面。
【原文】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1]。赏赐贵信,必验[2]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3]矣。诚畅[4]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5]君?右主赏。
【注释】
[1]正:公正。
[2]验:参验,和证据互相对照,以便明了真相。
[3]暗化:潜移默化。
[4]畅:畅通。
[5]干:冒犯。
【译文】
对下属奖赏时贵在守信,运用刑罚时贵在公正。刑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公正,必须和所见所闻能够参验。这样对那些没有亲眼看到和没有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如果诚信足以畅达天下神明,那么又何惧那些冒犯主君的奸邪之徒呢?以上说的是赏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