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6170900000028

第28章 鬼谷子(11)

【原文】

凡谋[1]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2]。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3]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4]。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5],为其不惑[6]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7]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8]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注释】

[1]谋:策划。这里主要指谋划说服别人的策略。

[2]仪:标准、原则。

[3]参:参考、比照、参验。

[4]古之所从:遵从古人的实践。

[5]司南之车: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指示方向的车。司南,指示方向的装置,以此为基准作行军时的向导。

[6]惑:指迷失方向。

[7]同情:指心意相同。

[8]数,法则,道理。

【译文】

谋略都有一定的规律,一定要弄清事情的原因,以求得实情。要探求对方的实情,就要确立上、中、下三种计策。三者互相参验比较,确定采取哪一种,这样奇计就产生了。这样谋划出来的奇计,施行起来不会受到任何阻滞,无往而不利。因为这种计谋是遵循古代的经验而来。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为了不迷失方向,都要驾着指南车去。考量才干、测试能力、揣度情理,也就相当于行动的“指南车”。所以,凡是情投意合的人一起谋事,就会亲密无间,这样双方就可以获得成功;凡是目标相同但相互疏远的人,他们大概只能一个获得成功,另一个则会失败;凡是有相同的不良嗜好的人一起谋事,就会导致大家都受到损害;凡是恶习相同的人如果相互疏远,其结果是一个受害,一个获得好处。所以,双方有利就相互亲近,双方有损失就要相互疏远。正是因为这个规律在发挥作用,所以要用这个规律区分同异。墙壁通常都是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是因为有节疤而枯萎,这就是墙和树木的道理。因此,变化产生事端,事端引出谋略,谋略生成计划,计划需要议论,议论导致辩说,辩说就有采纳,有采纳就有摒弃,摒弃就形成制度,用来制约事端。由此可见,万事万物、各种制度,其根本道理都是相同的。

【解读】

建安三年(198),曹操大举进攻张绣。由于曹操的兵力强大,张绣只好退守南阳。曹操久攻不下,绕南阳城仔细巡视之后,想出一计。他立即传令在城西北处堆积柴薪,把所有的将领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想要攻破城池,必须采用佯装之计,先摆出集中兵力攻西北方向的架势。以获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准备充足的攻城器具,一切就绪后,就从东南角突袭入城。这样就能做到出其不意,克敌制胜。”张绣见曹操骑着战马绕城转来转去,不知何意。他的谋士贾诩说:“曹操在城外看我们,我在城内看他。他的用意我早就清楚了,我们现在可以将计就计,必定取胜。”他接着向张绣解释:“我当时站在城墙上看见曹操仔细察看东南城角砖石的新旧颜色,那时我就已经知道:他一定觉得此处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定会从这里进攻。不过,他表面上却在城的西北处堆积柴草,想要诱骗我军主力防守此处,他就可以趁机从东南角偷袭城内。这就是他声东击西的计谋。我们可以先令精锐士兵饱食轻装,埋伏在东南的房屋内,再让百姓假扮成士兵,作出尽力防守西北的样子。

夜晚时分,等到曹军从东南角进入城里的时候,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这样就一定能将曹操活捉。”结果,曹军被张绣军打得大败,慌忙逃出城去,溃散数十里。张绣一直追杀曹军,直到天亮才回师入城。这场战役,曹操损兵五万余人,辎重也损失惨重。后来曹操恢复元气,要继续攻打张绣,但是这时消息传来,袁绍要兴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许都,曹操立即传令全军回师。张绣得知这一消息,决定率军追杀。贾诩劝阻:“追击必败无疑。”张绣不听,结果被曹军打得大败。张绣回来后对贾诩说:“都怪我当初没有听先生的话,真的战败了,我真是追悔莫及啊!”贾诩笑着回答道:“没关系,我们现在可以重整旗鼓,准备就绪后再去追杀。”听了这话,张绣一头雾水。贾诩说:“这次追击一定能够取胜!”果然张绣又一次将曹军打得溃不成军。张绣虽然获胜,但不明白其中道理,就询问贾诩。贾诩解释道:“其实,这很简单。曹操精通用兵之道,他虽然败退,但为了预防我军乘胜追击,一定会调遣所有的精兵强将殿后。因此,第一次追击,虽然我军也十分精锐,却无法抵挡曹军的强猛,所以战败乃是必然。不过,曹操急于退兵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许都发生了新的情况,等待他马上回去处理。在打退我军后,必定轻装上路,火速赶回许都,而且我军已经败退,他料定我们不会再次追击,所以他根本不会做好防范被追击的准备,乘其不备追击就能够达到出其不意之效果,这样一来,取得胜利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贾诩的分析,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原文】

夫仁人[1]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2];勇士轻难[3],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4];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5],是三才[6]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7]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注释】

[1]仁人:指有道德的人。

[2]费:费用,指钱财。

[3]难:危难。

[4]据危:处于危险的地方,据守要害。

[5]立功:建立功业。

[6]三才:原指天、地、人,此处指上面提到的仁人、勇士、智者。

[7]裁:裁夺,决定。

【译文】

仁人君子轻视钱财资产,不能用财利引诱他们,但可以让他们捐出财物;勇敢的人轻视危难,不能用祸患去恐吓他们,但可以用他们解除危难;智慧的人有谋略之术,明于事理,不可用不诚信欺骗他们,却可以向他们讲清道理,让他们建功立业,以上所言,是使用三种人才的方法。所以说,愚昧的人容易被蒙蔽,无能者容易被恐吓,贪财者容易被引诱,这三种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所以,如果道术能够得到实施,就可以由弱小不断积累,变得强大;由不足而不断累积,则会变得有余。

【解读】

西汉时有一个叫卜式的人,以种田畜牧发家。那时候汉朝正在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家财帮助边防。皇帝派使者把卜式带进京城,并让使者问他:“你想做官吗?”卜式说:“我自小牧羊,没有学习做官,不想做。”使者说:“你家里有冤情吗?”卜式说:“我生来跟人没有争斗,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人们都顺从我,我又怎会有冤情呢?”使者说:“那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以死明节,有钱的人应该捐出钱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回来后告诉了皇帝和丞相公孙弘。公孙弘对皇帝说:“这不是人之常情,不守规矩的臣子不可以用他,使法令混乱,希望陛下不要允许。”皇上就把此事搁置,过了几年才把卜式打发回家。一年多后,匈奴浑邪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皆由朝廷支出,朝廷负担不起来。卜式又拿了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皇帝听到卜式的名字,说:“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就下诏赐给卜式很多奖赏。但卜式把这些奖赏全部还给了官府。那时候,富豪都争相把财产藏起来,唯有卜式还想给朝廷捐钱。汉武帝为了表彰他,下诏拜卜式为中郎官,赐爵左庶长,赏田十顷,布告天下,用来使其尊贵显赫,用他的良好品德教育、激励天下人。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希望你去饲养它们。”卜式这才做了官,穿着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都很肥美。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把凶恶的人赶走,不要让整个群体败坏。”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想让他试着治理人民。将他升为缑氏令。皇帝因为卜式忠诚,又升为齐王太傅,后来又做齐国相。适逢吕嘉造反,卜式上书说:“我听说皇帝因为臣子羞愧而死。群臣应该尽力以死明节,才能低下的人应该出财以辅佐军队,这样就是强国都不能侵犯。我愿意前往平叛,以死来表明臣子气节。”皇帝认为贤能,下诏说:“现在天下不幸出事了,郡县诸侯都没有奋力发扬正直之道的。齐相卜式向来对农事亲力亲为,尽心尽力进行畜牧。从前北边有****,他上书帮助官府。现在又领头去平定叛乱,虽然未开战,可称得上是有高尚品德啊。卜式轻视财富地位,可以说是仁人;他治理百姓政绩显赫,百姓安居乐业,可以说是智者;他自告奋勇去平定叛乱,又可以说是一个勇士。

【原文】

故外亲而内疏[1]者,说内[2];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3]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4]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5]之,高而动之,微[6]而证之,符[7]而应之。拥[8]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9],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10]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注释】

[1]外亲而内疏:指表面上亲近而实际上疏远。

[2]内:指内心。

[3]因其疑:根据对方的疑问。下文的“因其见”、“因其说”分别指根据对方的表现、根据对方的言辞。

[4]要:通“邀”,指交结。

[5]恐:使动用法,指使对方受到恐吓。

[6]微:削弱。

[7]符:验证,应验。

[8]拥:通假字,通“壅”,阻塞。

[9]结:缔结紧密关系。

[10]流而不止:形容奇计奇谋机变无穷,就像流水一样无穷无尽,绵绵不绝。

【译文】

所以,对那些外表亲善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入手进行游说;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人,要从表象入手进行游说。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惑,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顺应他的意愿;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确定游说专攻的要点;要根据情势的变化,来实现游说的目的;要根据对方的憎恶,来权衡变通;要根据对方的担忧,来设法排除。用揣摩之术令他畏惧,抬高对方使他有所触动,削弱对方后,然后匡正它;验证对方所言真伪之后,再决定如何回应。用话把对方反驳得瞠目结舌后,再加以搅乱,使对方迷惑,这就叫作计谋。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党密谋就可以疏而不漏。遵循常理不如出奇制胜,实行奇策就能左右逢源,无往不胜。所以,游说君主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游说人臣时,必须用得隐蔽。

【解读】

鬼谷子在此精辟阐述了让计谋顺利实施的方法:“公不如私,私不如结。”《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曹操要攻打在徐州的吕布,吕布手下陈珪、陈登父子早已暗降曹操。陈氏父子秘密商议要帮助曹操,但是徐州城中吕布及其妻儿老小和心腹都在,有诸多不便。于是两人就商议如何把这些人调开。陈登想到一计,就去见吕布说:“徐州四面受敌,曹操必定强力进攻,我们应该先想好退路。可将钱粮移于下邳,如果徐州被围,下邳有粮可救。”吕布一听,说:“你的想法非常好,我把妻儿也转过去。”就让宋宪、魏续保护妻小和钱粮转移到下邳,然后和陈登领兵上路。走到半路,陈登说:“我先前去探听曹操虚实。”吕布同意了。陈登到了萧关,见到守城的陈宫。晚上在城上观望,见曹兵直逼关下,就乘夜连写三封书,拴在箭上,射了下去。次日辞了陈宫,飞马来见吕布说:“我已经让陈宫坚守,您最好在黄昏时杀过去救应。”吕布同意,就让陈登飞骑先去萧关,约陈宫为内应,举火为号。陈登却告诉陈宫最好去守卫徐州城,陈宫就带兵离开,正好吕布乘黑杀至,陈宫军和吕布军在黑暗里自相残杀。直杀到天明,方知中计,急与陈宫回徐州。可是徐州城又是陈珪和糜竺把守,不让进入,吕布只好落荒而逃。陈珪、陈登父子懂得“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的道理,所以二人密谋,成功地把吕布逼得狼狈奔逃,最终丧命于曹操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