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6170900000011

第11章 孙子兵法(10)

【译文】

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分析判断敌情时,要按照以下原则:通过山地,必须沿着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高处,以便视野开阔;敌人占领高地,不要正面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办法。横渡江河后,应在离水流较远的地方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把我方的军队开到水面上去迎击,而要让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最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作战,不要靠近水边列阵;沿河扎营,也要处于高处,使视野开阔,不要面向水流,这是在水域上对军队处置的方法。通过盐碱、沼泽地带时,要迅速离开,不要停留;如果同敌军在盐碱、沼泽地带遭遇,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方法。在平原上应处在开阔便于行动的地方,最好能够背靠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对军队处置的原则。上述四种处置军队的原则,就是黄帝战胜周围部落的原因。

【解读】

本节讲述在各种地形上行军时处置军队的措施。刘备统军攻汉中时,率主力渡过沔水,顺山势隐蔽疾行,迂回到阳平关侧后之定军山,依据险要地势,待机歼敌。夏侯渊为摆脱被动,率兵争夺定军山。讨虏将军黄忠居高临下,发动迅猛冲击,斩夏侯渊及刺史赵禺,曹军大败,退守阳平关东。夏侯渊死后,魏军推举张合继夏侯渊为主帅。第二天,刘备想渡汉水来攻。曹军诸将认为寡不敌众,想依水为阵以拒蜀军。郭淮说:“这样结阵是向敌人示弱,肯定不能打败敌人,不算是好计策。不如远离汉水摆下阵势,引诱敌人前来,等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时再攻击,这样就可以打败刘备了。”郭淮在汉水以北列阵,想等蜀军涉水半渡时进行反击。刘备识破此计,隔水相持而不渡。刘备和郭淮双方都明白“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的道理,所以一方以此设计谋,另一方也以此识破了计谋。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1]。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2]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3],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4]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注释】

[1]养生而处实:养生,靠近水草,便于放牧,容易供应粮草。处实,军队驻扎在地势高的地方。

[2]水沫:山洪暴发前,先有水沫冲来,大军如果要徒步走过,必须等到水流平缓后,否则容易被水冲走。

[3]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都是险恶难以行军的地形。绝涧,不能通过的山涧深谷。天井,四面陡峭、溪水汇聚的天然大井。天牢,三面环堵、一面容易进但难以出的地方,就像天然牢狱。天罗,草木丛生、深邃难测、行军困难的地方,就如同天然罗网。天陷,地势低洼、道路泥泞脏污的地方,好像天然的陷阱。天隙,沟壑纵横、土坑众多的地方。

[4]潢井、葭苇、山林、翳荟:潢井,潢,积水之地;潢井,泛指低洼沼泽、水网纵横的地方。葭苇,芦苇丛生之地。山林,树木众多的高山地带。翳荟,草木繁盛、遮天蔽日之地。

【译文】

凡是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低洼之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靠近水草丰盛之地,保证军需供应充足,军队驻扎在高处。这样将士各种疾病都不会产生,胜利就有了保障。在丘陵、堤坝这样的地方,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它作为主要侧翼的依托。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处置,正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上游下雨,会有水沫冲来,想要涉水而过,要等水流平缓以后。只要是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远离这些地形,而设法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面向这些地形,而设法让敌人去背靠着它。行军过程中遇上有悬崖绝地、湖沼水网、芦苇丛生、山林茂密和草木遮天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有伏兵或者侦探窥视的地方。

【解读】

本节讲军队在各种地形上驻扎时的处置。《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马谡就是因为不懂安营扎寨的地形而失去街亭的。

诸葛亮料知司马懿必取街亭后,派马谡和王平去守。二人拜辞引兵而去。诸葛亮仍恐二人有失,就又派高翔、魏延接应。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道:“丞相何故多心,这么偏僻,魏兵如何敢来!”王平说:“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在这五条道路的交叉口下寨;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马谡说:“这路口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有一座山,四面皆不相连,而且树木极茂盛,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在山上屯军。”

王平劝道:“参军差矣。如果在路口驻军,筑起城墙,对方就是有十万大军,也不能越过;如果弃此要冲,屯兵于山上,如果魏兵突然而至,四面围定,如何才能保得住?”马谡大笑说:“你真是妇人之见!兵法上说:‘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如果魏兵到来,我教他片甲不回!”王平说:“我经常跟随丞相出征打仗,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据我看来,这座山乃是绝地,如果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就会不战自乱。”马谡说:“你别乱说!孙子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就会以一当百。我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且向我请教,你为什么推三阻四!”王平不从,马谡就分了他五千人。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日夜兼程差人去禀报孔明。而司马懿那边呢,则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叮嘱说若街亭有兵守御,就按兵不动。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来向父亲汇报说:“街亭有兵把守。”司马懿叹道:“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司马昭笑道:“父亲何故这么气馁?据我看来,街亭易取。道路要冲并无寨栅,军队皆驻扎在山上。”司马懿大喜:“若兵果在山上,乃天助我也!”又让人打听是谁引兵守街亭。得知是马谡后,司马懿笑道:“徒有虚名,庸才一个!诸葛亮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探听周围守军情况,命张合引军挡住王平;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马谡驻守的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马谡大怒,杀死两员将领,以示惩戒。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冲击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势不妙,令军士紧守寨门,只等外应。而王平见魏兵到来,就引军来救,正遇张合;战有数十余回合,王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围困不解,山上无水,军不得食,蜀军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向西逃奔。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1]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2]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3]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4]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5]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注释】

[1]覆:伏兵隐蔽前来偷袭。

[2]条达:断断续续而又散乱。杜牧注曰:“条达,纵横断绝貌也。”当代学者李零认为“条达”即“条理通达”,“散而条达”一句就是指尘土上的痕迹稀疏而整齐。

[3]陈:通假字,通“阵”,此处用作动词,布阵,摆开阵势。

[4]窘:处境窘迫。

[5]委谢:委婉曲折地道歉赔礼。

【译文】

敌人离我很近却又安静的,是依靠其占领的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又不停挑战的,是想引诱我进击;敌人占领地形平坦的地方,是因为对它本身有利。无风而树木自动,是敌人秘密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障碍物,是敌人故意布下的疑阵;群鸟受惊,纷纷飞起,是因为下面有伏兵;野兽惊骇,四散奔逃,是由于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的,是敌人的战车开过来了;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过来了;尘土稀疏散乱、时有飞扬,是敌人正在砍柴;尘土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人正在安营扎寨。敌人派来的使者措辞谦卑而军队却又加紧战备的,是快要进攻了;敌人措辞强硬而又让军队摆出前进架势的,是想要撤退了;轻车率先出动、并且摆在两翼位置的,是要布阵开始进攻了;敌人没有预先与我方约定就前来讲和的,一定是另有阴谋诡计;敌人奔走并且排兵列阵的,是想同我方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走走停停的,是想引诱我军。敌军倚着兵器站立,是饥饿的表现;让水兵打完水后自己先饮,是口渴的表现;敌人看到好处却不进兵争夺,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有鸟雀栖息,下面肯定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这是恐慌的表现;敌营纷乱惊扰,说明敌将没有威严;旌旗摇动、不成样子,说明敌军已经出现混乱。敌人军官容易发怒,说明全军已经疲倦不堪;用粮食喂马,杀掉拉辎重的牛吃肉,士兵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队不返营房的,是要拼死突围的穷寇;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说明敌将已经失去人心;不断犒赏士卒,说明敌军处于困窘之中;不断惩罚部属的,说明敌人处境困难;刚开始表现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说明这个将领不精明到了极致;派来的使者措辞委婉、态度谦逊,是敌人想要休兵息战;敌人发怒同我对阵,但很长时间内既不交锋也不撤退,这种情况下必须谨慎地观察其目的。

【解读】

本节讲的是相敌之术,即通过敌人表现出来的某些现象,来判断敌人的行为。贞元二年,即公元786年,吐蕃入侵唐朝边境,屡屡受挫于名将李晟,吐蕃首领尚结赞对手下言道:“唐朝的名将,唯有李晟、马燧、浑瑊三人,不除掉他们,终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尚结赞设计了一个鸿门宴,要让大唐名将落入他的圈套。吐蕃多次要求与大唐会盟,归还了盐、夏二州表示诚意,唐徳宗考虑再三,决定派浑瑊主持这次唐蕃会盟。浑瑊上奏说:“如果我方大军陈兵边境,吐蕃害怕讨伐他们,请求会盟,那也没什么不对。但是现在对我方一无所求,却想会盟,这恐怕是耍计谋。”皇帝不听。贞元三年,唐蕃会盟于平凉县西三十里。浑瑊率领两万人驻扎在平凉,自己带三千人赴盟。应尚结赞的要求,浑瑊等人入幕更换礼服。突然间,鼓声四起,数万吐蕃伏兵蜂拥而上,浑瑊久经战阵,赶紧从幕后逃出,抢到一匹没有马镫的战马,突围而出。浑瑊武功卓绝,又有唐军接应,得以幸免,其他自副使崔汉衡以下,全都陷入吐蕃人手中。平凉劫盟,唐军战死五百,被俘一千余人,损失惨重。浑瑊回朝后向皇帝请罪,皇帝丝毫没有加以责怪,依然让他带兵抵抗吐蕃进犯,浑瑊不负所望,为大唐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吐蕃只能望而兴叹,染指中原的梦想化为了泡影。皇帝之所以不听从浑瑊的意见,是因为他不懂得“辞卑而益备者,进也”的道理。

兵非贵益多,惟无武进[1],足以并力、料敌、取人[2]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3]者,必擒于人。

【注释】

[1]武进:自恃勇武,轻易冒进。

[2]取人:争取人心。

[3]易敌:轻视敌人。

【译文】

与敌人作战并不是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自命不凡、盲目冒进,而是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并且获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就足够了。那种不会深思熟虑而又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俘虏。

【解读】

本节阐述作战时对军队、尤其是将领的要求。春秋时,鲁成公二年的春天,齐顷公统率大军,进攻鲁国,接着又乘胜进攻卫国。鲁、卫两国都向晋国求援,晋景公就派郤克为中军主将,领兵前去抵抗齐军。六月间,晋国和鲁、卫两国的联军,挺进到靡笄山下。齐顷公却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派人出阵挑战。齐将高固也冲进晋军,耀武扬威,回营后,还在全营各处走马兜圈,高叫:“欲勇者,贾余余勇!”意思是说我的勇气多得很,用不了,想变得勇敢的,就向我买好了。接着交成双方约定:明天早晨决战。第二天,双方军队在鞌列阵会战。齐顷公嚷道:“我们且歼灭了敌人再回来吃早饭!”他连战马身上的甲都不披,就冲出战斗。因为将领过于轻敌,导致齐军大败,骄傲的齐顷公险些被俘。齐顷公和他的军队为本节的内容提供了形象的反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