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吃花,是为了强调其花性:色美,不俗,气韵动人。男人食花,多半是意识形态处用力,踮了脚跟摆名士POSE。屈原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菊科植物确实自古是食用品,但是老先生的话里,似乎还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品”之不流俗,倒不见得是顿顿吃菊叶汤吧。《离骚》怎么都不如《诗经》朴素可爱,它把植物都划分成恶草香草,野蛮附会,用于自比,小心眼。
花可以吃精神,吃气质,还可以吃它的意味。《盛世恋》里,新妇清早醒来,对男人怀了隔宿的怨气,把百合的落英一口口吃掉,说“看上去那么美,却味苦”,其实这是譬喻婚姻。既要实用又要娱乐性,存了求全的心,难怪这婚事不得善终。从科学角度来说,百合花单宁酸含量高,味涩且微酸,口感自然不佳。
花还可以吃形:《红楼梦》里,宝玉染恙,要食一点清鲜开胃的东西,凤姐便寻了花色模具出来,做了花形的面疙瘩汤给他吃。小时候爸爸从扬州带回来琼花饼给我吃,就是面饼做成琼花的样子,滋味平平,唯独那脆薄如云的形制,颇有几分形似,有意趣,不能忘。花可以吃香:由玫瑰花提取的玫瑰精油,制出祛口臭的含片、口香糖,不但可以养胃,也可以齿颊留香。梁实秋老来常怀恋京都旧食,有一味是藤萝饼,念念不忘。其实此物制作非常便利,就是把藤萝花加了脂油丁和白糖拌匀清蒸就好了。饼色暖红,芬芳清洌,春情动人,哈哈,可以叫春色饼。茉莉花可以酿酒,将花露涂于碗底,倒扣在酒瓶上方,经月乃成。开瓶气味氤氲,浑然天成,据说《金瓶梅》里用的就是这个方子。孙玉娥是个烹饪高手,另外还做过一道木樨鱼干,这是拿桂花调味。花可以吃露:孟辉的《画堂香事》,非常的女性化而且有操作性,比如她提出,可以用咖啡机自助做出玫瑰香露,只要下班时带把玫瑰回来,用蒸馏意大利咖啡的方式,片刻即成,可拌饭,可香体,可熏室。
花可以吃质:除了毒害品种,大多数体味清淡的花卉,都可以裹了面糊,清炸食用。车前子也写吃花,吃的是“萱草”,古人喜欢把它植于中庭,用以怀恋母亲。车前子的笔墨一向轻灵调皮,“吃出我一嘴惆怅”。同为苏州人的朱文颖写过花宴,说是道道都与花有关,非常精细且费神,朱是个比较精神化的写手,也很少流连于物质细节,我好像从不记得她笔下的吃喝玩乐这类琐细。南宋吴太后,礼佛,戒杀生,然风雅,她常常取了梅花凉拌,而且,只食落英,真是宅心慈悲。花也可吃色:丘彦明就很喜欢拿黄瓜草的紫花,常拿来装饰冰激淋。
我多少有点花痴,但并不热衷吃花。过去因为身体的缘故,一直在吃红花和玫瑰,也不是刻意服用,不过是中药袋里夹带的零星花蕾。玫瑰花给我挑出来泡茶喝了,据说是可以活血养颜,可惜他们是染色处理过的,颜色全掉进水里了,对我的颜面,倒没看出有啥裨益。薰衣草是放在透明茶壶里,睡前需要宁神时,煮了片刻食用,多半是为了欣赏其水色微紫,宁静怡人,口感也寡淡,没啥回味。甘菊好些,尤其是小品种,黄心的杭白菊,冬日手执一杯,润喉清咽,且香气清远。花茶的常用搭档是茉莉绿茶、桂花红茶,我倒嫌它干扰了茶汤,还不如清品,存本味。
绿
从去年伊始,疯狂地沉溺于绿色。夏天的棉麻短裤是橄榄绿,七分裤是迷彩, T恤是灰绿。天热,一身绿色,像把脸埋在刚割过的草坪里,呼吸都清凉一点。前两天逛街买了两件棉麻长衫,流行的宫廷风格,复古的阔袖,下摆带点微微的裙边,一件是深绿,吸足了水分的墨菊那样,还有一件是墨绿,像一棵胖树的荫,开领低,露出一大片颈脖,想着可以搭条珊瑚珠项链,哈哈,那个视觉效果,一定很像克利早年未走抽象路线时的田园画,郁郁苍苍的小树林里,露出三两的暖红屋顶,上面矗立着可爱的小烟囱,矮矮的屋檐下,安居乐业的一家人。那是我喜欢的、童话质地的笃定和安心。
绿色是休憩和疗伤色,好像长句子的逗号、中转站的座椅、雷雨中的电话亭、第一抹春日的暖阳。茜茜公主的爸爸,让她在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森林里走走,这里面大概也有绿色的镇定作用。
绿色之美很深邃——伍尔芙喜欢用一些惊险着陆的句子,去形容女人的美,有一个是“脸色像百合花一样苍白,眼睛像雪松那样幽暗”,伍尔芙到底是一个优秀画家的妹妹,兼一群艺术家的精神领袖,这个搭色还是很精准的。古井般幽深的绿眼睛,配百合花瓣样细白的肤色,真是踩准韵脚了,此种配置,最好的代言人,就是《飘》里的费雯丽。看过电影的人都应该记得,黑妈妈为了保护郝思嘉的白皮肤,总是寸步不离地在她身后撑着小阳伞。至于绿眼睛,米切尔第一眼看见费雯丽就说“天啊,她的绿眼睛在跳舞! ”十六岁时颠倒众生的舞会上,她穿的是绿裙子,白瑞德做投机生意,给爱美成性的她,送来的也是一顶绿帽子。后来她落魄农庄,又裁剪了绿窗帘做新裙子,去找白同学借钱。而这一切的绿,都是为了给费雯丽的绿眼睛押韵。
如果是东方人,用绿就得小心一点,因为我们皮肤微黄,色彩亮度和兼容度都不够,张小娴很偏爱绿色,我仔细地研究了她的照片,涂的是那种淡淡的水绿眼影,粉底是象牙白,腮红是若有若无的一点桃子红,整体感觉还蛮清新干净的。
对于肉体而言,绿色多少有点超现实,是眼睛这种细处也罢了,如是大面积就很可怕。少时看《绿山墙的安妮》,安妮小时候非常臭美,视自己的红头发为外型败笔,终于有一次,在养母出游的时候,她用零花钱买了一瓶廉价染色剂,把头发给染了,等养母回家的时候,看见的居然是一个绿发少女!大家狂笑不止,安妮深感羞耻,从此治愈了她肤浅的虚荣心。这个故事和书里的其他章节一样,让人掩嘴偷笑的轻喜剧风格,有点成长的、蚊子轻叮的细微烦恼,但绝不至于走到悲剧那么远。
卡萨特的画常常让我觉得板滞,不过我很喜欢她笔下的绿,那种绿接近中国古诗里的“碧”,是一种润泽、柔软、饱和、清浅的蓝绿色,这种颜色好像溶解了很多水分——卡萨特一生都很亲水,她寓居法国,唯一不习惯的就是法国当时的洗浴习惯不及美国人勤快,她还特地让工人加装了一间浴室,她也喜欢画水景。
高纯度的蓝绿,则是一种危险的中间色,有个德国色彩专家说,喜欢这种颜色的人,很多是孤僻的天才,我想到一个实例,张爱玲同学《传奇》的首印封面,就是蓝绿色。她还喜欢穿这种颜色的华服,我的妈呀,除了长期受忽视,度过荒芜青春期后,急于抓人眼球的古怪少女,谁敢把这种广告色往身上披挂。
我还记得很多绿色的书。他们多数是一些草木书,或清凉之作。比如《日本古典俳句选》、《如梦记》、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潘富俊的《楚辞植物图鉴》、黑塞的《堤契诺之歌》就是浅浅的水绿封面,像无风的一池春水,这本书也非常宁静淡泊,一个反战的德国人,远离喧哗躁热的名利纷争,杜绝交际,隐居山林写下的文字,记下紫色的暮霭、金绿的桑树、日落时蝶翅般斑斓的山谷、钴蓝色的澄净湖泊、旭日初暖的森林里小小的散步。最激怒我的绿色封面,是顾村言那本《人间有味》,刺目的,简直有点野蛮的黄绿,记号笔那种荧光色,和顾那本安静朴素的植物心性的书,太冲突了。前一阵子读的托马斯 ·沃尔夫传记,封面是一种调和绿,像软玉,那种绿本身很随和、安静,让人舒缓,但沃尔夫本人,是个体内有很多青春际物质涌动,像盆没兑好的洗澡水那样,忽冷忽热,生命力很旺盛的人,我觉得他是红色的。
有绿色的地方,就有红。绿肥红瘦,红男绿女,那都是老搭档了。《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喜欢的女孩叫绿子,她有个姐姐叫桃子。《一帘幽梦》里,紫菱的姐姐叫绿萍。红这个字,入名字,不小心就俗艳了,绿字用的好,倒有种夏日早晨的清新。一个过于诗意的字,很容易就飘了,最好用具象,植物气质的压一下,比如“绿珠”、“绿野”、“绿萍”。一虚一实,比较稳妥。
画眉
夜读《老学庵笔记》,摘抄一段如下:
“东坡《牡丹诗》云:‘一朵妖红翠欲流。 ’初不晓‘翠欲流’为何物语。及游成都,过木行街,有大署市肆曰‘郭家鲜翠红紫铺’。问土人,乃知蜀语‘鲜翠’即‘鲜明’也,东坡盖用乡语也。蜀人又谓‘糊窗’为‘泥窗’,所以花蕊夫人《宫词》云‘红锦泥窗绕四廊’,非曾游蜀,亦所不解。 ”
然,前一阵子读关于古人衣食起居的一本书。也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琴赋》里的“新衣翠粲”,这个“翠”字也是鲜明的意思,而不是指色彩层面上的“翠绿”。同样,在《花间词》里的“眉剪春山翠”、“眉翠秋山远”、“远山眉黛绿”,同是指色泽的水润明丽。一副珑丽的好眉,才能与莲脸、桃花面相映生辉啊。《花间词》是五代前后的,当时女人都是用“黛”来画眉,好一点,是天然石黛,或进口青黛,平民一点,是人造石黛。用苏方木煮了汁液,加入石灰,再浸蓝汁,混合香料,制成石块状。用时研磨,晕开使用,好像团墨的用法一样。所以,古人之眉,是有色有香的。中唐以后,制墨法完善,干脆直接用墨画眉了。所以,眉式也多了。还有,当时时兴给心上人送印在绫帕上的眉痕,也是和这个有关。
看唐代仕女图的时候,常常会心生疑惑。那里面的女人,感觉都眉眼比例很失调,事后再仔细端详,才发现她们是开眉修额了,也就是剃掉了眉毛和部分头发,使发际上移,露出开阔的前额,以供各种新式眉样摩登上场呢。难怪“春睡浓,征人远,懒梳妆”是很严重的事情,你想想看,她如果不画眉,就是秃眉了,多可怕呀。中国人衣着保守,肉体暴露有限,作为有幸出没在人们视线里的眉毛,是一个重要的性感道具。毛姆的《剧院风情》里写“这女人是天生的演员,眉毛眼睛都好像橡胶做的一样活络”……我家皮皮就有这么一副灵活的眉毛,小家伙一笑就会把眉毛高高地挑起来,哭之前就是一个倒 “八”字,难怪有“眉飞色舞”、“眉目传情”、“死眉瞪眼”、“深情在睫,孤意在眉”之说。眉语,也是姿态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抒情功能而言,眉毛一点都不弱于其他器官。
西汉之后,动不动就用“远山”形容女人娇好的眉型,可能古时偏好长而略弯,也就是有“山意”的眉。桂叶眉是阔眉,粗眉专欺压眼睛,西人深目浓睫,比较配宽眉。比如伊丽莎白 ·泰勒的杏仁眼,配她浓浓的卧蚕眉,就很夺目。但如果是东方人的细长眼睛,被这种眉毛一压就失神了。你看仕女图里,好多女人的细眼睛上方,都蹲踞着一副宽眉,好像是另外一双眼睛似的,从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来看,实在不美。柳叶眉是弯眉,古书里喜欢拿它配凤眼。王熙凤就是这个眉眼配置。可以想象那个眼波流转的骨质风流。“语多时,依就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桃花对柳叶,真是娇媚。
月棱眉,是初月般的淡远朦胧,眉尾用手指化开,像月晕一样。月眉观之可亲,圣母多是这种眉型。西方人是金色眉睫,从色和型上,都更接近“月华”这个意象。波提契利笔下的圣母,一张干净绝尘的处女脸上,光洁的月眉挑得极细,细眉配着欣欣垂散的金发,优雅出尘,一点烟火气皆无,这是当时翡冷翠贵族的口味。含烟眉,应该是淡若烟霭纷纷,轻扫即成。只有很清明的韵致,很纤柔的五官才能配这种眉型。比如林黛玉同学,就长着“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蛾眉,像蚕蛾触须似的弯而长的眉毛,故名。这是先秦时就风行的,细长而弯,眉目楚楚,又不失妩媚。隋炀帝好这种眉型,他宠爱的那个吴绛仙,就喜欢画这种眉,还引领一时风尚。我觉得她应该是丰润的鹅蛋脸,热带水果般的甜而微醺。这种长弯眉,配圆脸也好看。杨家姐妹都好这种眉。“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宛转蛾眉马前死”。
小山眉,应该是挑出点眉峰的,东方人面容平缓,五官清淡,这种眉型很显精神相,冯小刚的《夜宴》里,演员画的就是这种眉,也有人说太凶相。我本人就是脸圆且眉型平坦,每次去修眉,都央人把我依稀的一点眉峰修出来。并且,我的双眉太近,要在古代,可以就势处理成连眉,曹操好这种眉型,也可能是东汉崇尚长眉的遗风。相书上说这种眉毛是“连眉者,胸襟狭窄,器量小,性格桀骜偏激”,哦,倒是满像曹操本人的。不过,最著名的连眉,应该是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从未见过女人给自己描摹那样的,热带植物般浓郁的眉毛,她的激情是类似的质地,当它有个健康的出口时,就是建设性的,比如她对绘画和男人的爱,反向一下,就是自我毁灭,比如她求爱不得时的自虐。
我家皮皮长的这种趣怪八字眉,很招人疼,当年张清芳出道时,就是用的这副招牌造型,不过时日久了,也让人觉得“怨女”味太重。后来她人气下滑,为了转运,重改了眉型,哈哈。类似的,还有细而微蹙,淡淡苦味的“愁眉”,愁眉比较容易造就苦脸,看上去一副凄苦无依相,惹人怜爱吧。反正在中国男人的爱典里,可怜和可爱是同义词。东汉大美人孙寿首创这种便于示弱的眉型。“改惊翠眉为愁眉”,当时较流行,后来,大家都把她老公梁翼的衰运归罪于她的苦瓜脸,说是没有旺夫相。哈哈。不对称的眉型叫鸳鸯眉,比如费雯丽同学。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她的浓眉下,一双绿眼睛在跳舞! ”这是米切尔形容初见费雯丽时的惊艳感。当《飘》里的郝思嘉把一侧眉峰高高挑起,攥紧拳头要扭转败局,把阿希礼夺回时,那个汹涌的征服欲,天,太有野性美了。
画眉是很理直气壮的闺房娱乐,张敝为妻画眉,连皇帝老子也管不了,“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还好他没遇上难伺候的老婆,比如《美人眉》里那个,“扫黛嫌浓,涂铅讶浅”,或是个急于赶时髦、唯恐落伍的摩登太太,成天絮叨着问“画眉深浅入时无?”哈哈,眉毛当然也有时尚款式,各式眉样,都录入了类似《画眉宝典》的书里,流行坊间,宫里有宫室眉,民间有草根眉,最会画眉的可能是妓女。因为硬件配置的好赖,事关生意好坏。有一个创造了好多新眉式的妓女,还凭着这个手艺,进入了《清异录》,画眉是被默认的正当举措,开元年间,就有一个尼姑因为每日参禅,突发灵感,揣摩出了“文殊眉”,而被载入史册了,文殊眉,想来应该是辽远入发际,暗喻福寿的长眉吧。
夜航
《情人》里,一个细节很打动我,是在结尾处,那个凛冽的告别。不是西贡码头,隐没在人群后的凝视,也不是泪如雨下的湿漉漉床戏,也不是渐行渐远渐模糊的加长轿车,而是:在茫茫大海上,那一艘孤轮。
在《真相与传奇》里,看到杜拉斯少年时代的脸,五官明艳,不是那种精神化,以气韵动人的精致,而是一种粗鲁的感官美。你很容易想象,这样一个人,贪欢纵欲,硬冷决绝,绝对不会在离别的码头上落泪吻别。
然而,在夜航的轮船上,钢琴声若有若无。人群散去的暗夜里,她偷偷潜进咖啡厅,听那“为音乐而音乐的琴声”。大船一直往前开,轻盈地穿越着昼与夜。直到一天夜里,一个年轻人跳海殉情了,船才停下来,打着转,点亮聚光灯,找了几圈,未果。尸体径自沉入海底,大船兀自起航,远去。俩俩相忘。冰凉的乐声四起,少女杜拉斯这才大声地啜泣起来。不能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