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15955600000015

第15章 佛法三根本要义(4)

佛是以度脱众生为乐的,他看到人们醒悟,选择利人利己(成佛)的正确道路,就会无限喜悦。

第四句:“幸运的人们诚心倾听。”前半句“幸运的人们”就是指前三句中所说那些具备学修佛法条件的人。

佛法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在无边的茫茫黑夜中摸索着走路的人,逢到一盏明灯,当然是非常幸运的。

“诚心倾听”是听法者应持的正确态度。

听法的正确态度总的说来是二点,一是虔诚,是认真,二是不带偏见。

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出世心法,第二部分讲菩提心发心法,第三部分讲性空正见。

正文第一部分共三偈十二句:

若无正确的出世心而造求世间幸福,

就无法进入根除烦恼的涅盘乐境;

迷恋尘世的意识是锁链,

求解脱要发彻底的出世心愿。

常想人身良机难得而生存时间不多,

就会从今生今世的纠缠中迷途知返;

深思业报不爽、轮回苦多,

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也会断然绝望。

如此深思熟虑,并念念不忘,

就对尘世的富贵安乐不抱幻想;

时时刻刻除解脱不生别的念头,

这时才可以看做萌发了正出世心。

第一偈讲出世心法的重要性,第二偈讲如何修出世心法,第三偈讲萌发正出世心的思想。下面按经文的顺序讲解。

什么是出世心呢?出世心就是在彻底认识轮回世界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危机感和厌世思想。

这种危机感和厌世心理,能使人们摆脱各种恩怨和使人心烦意乱的世事的纠缠,产生出世寻求世外寂静安宁乐土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不满足现实生活现状、要求改变处境、争取自我超越、寻求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的思想要求,就是步入三乘佛法正道的关键性的第一步,也是世俗观念向超世真见转变的重要契机。

没有这种出世思想做基础的一切善念、善行都是轮回的因素,虽然也能获得世间善果,但改变不了生死轮回、苦乐变化无常的根本性质。

若有了坚定的出世心,并以此作为思想基础,所产生的一切善念、善行都会成为产生超世智慧功德的因素。

因此,宗师说:“若无正确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间幸福,就无法进入根除烦恼的涅盘乐境。”“迷恋尘世的意识是锁链。”意思是说:如果对世界上的各种事务、各种关系,不从本质上认识,迷惑于表面现象,就会产生错觉、幻觉,并把错觉、幻觉当做真实可靠的东西进行执着的追求。

陷入贪爱迷恋之中,就会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这种以虚当实的贪恋执着意识就是生命自身难以打开的枷锁。

打开思想感情的枷锁,就是解脱。

出世之心本身虽然解决不了执着世事的虚幻性、不可靠性、短暂性、充满苦恼等问题,但想下决心离开这个环境就要有要求解脱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寻求解脱,就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说“求解脱要发彻底的出世心愿”。

这里强调“彻底”是非常重要的。彻底就是不能有丝毫的留恋,只有这样才能使名利得失、财色享乐的观念变得淡薄,思想变得宁静超脱。

任何和自己的世间利益不脱钩的善行、念经、拜佛、修炼都入不了佛法的正道。这一点修佛的人必须懂得。

第二偈讲如何修出世心法。

这一偈共分两层意思??一是如何从今生今世的无谓的纠缠中脱身,修来世的人天乐道——下士道;二是彻底认清轮回世界的本质,坚定出世思想,为走向世外清净涅盘乐土迈开第一步——中士道。对第一个问题宗师教导说:“常想人身良机难得而生存时间不多,就会从今生今世的纠缠中迷途知返。”“常想”就是经常静坐、思考。

静坐观修有两种,一种是思考观,一种是息念观,这两种定观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做思考观,就不能断惑和生慧;不做息念观就不能入静生禅(详见宗师《菩提道次第广(略)论》和印度莲花戒大师《观修三次第论》)。

思考观就是对所观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也需要以一念代万念、心住一境的定力。

只有在思想高度集中,不受其他杂念干扰的情况下,才能观察深细透彻。

世间智观空也必须经过这种思辨观,不能光靠静坐息念的盲修。思考观或者思辨观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从事物的现象透视本质。

比如“白骨观”就像把如花似玉的妙龄少女置于X光下看到可怕的骷髅一样,然后意念定在白森森的骷髅上久久观之,就会形成固定的形象。出定后,看到那位所观对象时,就似乎看到了皮肉包的骷髅,从可爱变得可怕。

从这一个例子推而广之,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看做白森森的骷髅,并把这些骷髅和坟墓中的骷髅看成本质上一样的东西。在这个观想过程中既有分析、思考、联想的智慧活动,也有放弃思考的息念定观,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难分难辨——这就是一个思辨、息念结合的例子。

在这出世心观修的第一阶段,重点要观想两个问题:一是观想具足良缘的人身难得,二是观想自己生存的时间不多,死将来临。

关于第一个问题,要从人身难得的原因和实际情况两方面细细思考。从原因方面要想到,事事有因,因果不误,获得人身是前世积善的结果。不信佛法的人,信不信这个因果规律倒无所谓,但信佛的人首先要对此坚信不疑,否则就没有起信的思想基础。

获得人身最起码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守十善戒,不犯十恶戒;二、心地善良、与人为善、济贫救苦等善行;三、获得人身的良好愿望,即强烈的投生定向愿望——“爱”,特别是临死前的愿望,对投生灵魂的导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投生定向愿望,在十二因缘中属于爱取支。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思想对梦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作用,人死后的中阴身恰似梦中身。

投生的爱取意识所起的作用也和白天的思想对梦境的影响大致相同。

获得人身要具备哪样的善缘,再回过头想想世人的所作所为,下世获得人身的能有几个?再想想自己的思想行为,来世能不能获得人身?再想想世界上的人和其他动物、蛆虫蚂蚁、海洋生物比较哪个多?现在世界上的总人数,恐怕比不过蚁穴中的蚂蚁数,耗子的繁殖比人不知要快多少倍。

人和其他生命相比数量极少,所以佛说:“其他生命多如大地之尘,人类如指甲皮上的尘。”

人类是在众生中唯一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智慧生灵,比其他生命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这就是人的可贵之处。

但在人类中,能认识生命规律,打破生死常规,与充分提髙生命智慧、品质、能力的佛法结缘的具足良缘的人又能有多少?所以佛才说:“普通的人多如大地之尘,获得佛法真理的人少如指甲皮上的尘。”

想到此具缘人身的难得和可贵,就要不误时机地创造人生的最髙价值。

人的生命处在六道轮回中上升和下降的中间站,升降的机会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何去何从完全在于自己,正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第二要观想自己生活在今世的时间不多,死亡必将来临的生死无常的道理。

生死无常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观想:一、必死无疑;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外别无依靠。

(一)必死无疑又要从三个方面想。

1.无任何办法改变死亡的命运。

在轮回世界上没有一处逃脱死神的安全地,没有一个生而不死的生命,过去从来没有过,今后科学再发达也绝不会有。

佛陀、声闻、缘觉也要和肉体分离,玉皇大帝也避免不了一死,自古以来有无数的圣人神仙和皇帝都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但谁都没有找到。

所谓的“长寿法”也最多只能做到拖延死期,但改变不了生命的规律,因此我们不能有不死的侥幸心理。

2.寿命有减无增。

任何一种生命都从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向死神走去。

如《投胎经》中所说:人的生命如果保养好,可以活到百岁,或者超过百岁。即使在正常情况下活到百岁,也是非常短促的。

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寿命在减少。流逝的岁月,永远不会再有。人人都像被判了死缓的罪人,一天天在接近死期。意识不到这一点正是人的感觉迟纯之处。

莲花戒说:“平常要怕死,就能做到临死时不怕死。”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佛经中把人的一生比作行云、流水、闪电、晨露。

3.人活着的时间太短,没有修法的时间。

人生百年,睡眠就占去近一半。前十多年年幼无知,后十多年衰老多病,修炼已起不了多大作用。中间几十年,为生存和虚幻的名利地位奋斗竞争,不能认真思考人生的结局和生死大事。

有个别思想敏感的人,也能认识到生命的危机,也想寻求真理,选择正道,但却无力摆脱生活琐事。人生短促,却又不能正确利用。

(二)死无定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想。

1.我们生活在南瞻部洲的人,寿命长短不定,有的能活儿十岁,有的活十几岁,有的只活几个月或者几天,谁也没有把握准能活到老。

2.死因多而生因少。

人的死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

从内因看,人的生命长短是前世善恶二业的结果,后天是改变不了的。体内的气血阴阳和精神因素本来是生命之源,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变成死因。

饮食男女能养生也能致病致死。

世人追求享乐,享乐过度就会损寿。

人生活在大地上,离不开水火空气,但地震、水火风灾、气候变化又是致病致死的原因。

现今人类的灾难和死因更多,环境污染、水源短缺、恶性病流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放射性元素的扩散、社会治安的恶化、互相残杀的战争的加剧、髙速交通工具的增多等等,无一不是人类生存的威胁。

3.人的生命脆弱,无力抵挡死的威胁。

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生死只是一口气,一些小小的精神因素、疾病、寒热也能变成致死的因素,这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

(三)临死时除了佛法别无依靠。

1.临死时再亲的亲人、再好的朋友也帮不了忙,只能眼望着你死去。平时最爱的妻子儿女,临死时连望一眼的机会都很少有,要在痛苦绝望中抛弃。

2.钱财买不通死神,赎不了性命。在人世上人们羡慕的百万富翁、址髙气扬的有钱人,在死神面前和乞丐分不了高低。

万贯家财不但买不了性命,一生中或辛辛苦苦或丧尽天良积累的财富,连一分钱也带不走,还要带着悔恨和内疚告别人世。

死后纸糊的童男、童女、金山、银山,你细细想那是对死者的嘲弄,好像对死者说:你一生积累的财富,只有几张纸,而这几张纸你都无力带走,只好让它和你的肉体一起灰飞烟灭。

如此深刻的哲理,为什么不想一想呢?

3.权势再大也对死神无能为力。

历史上无数英雄好汉、帝王将相,活着的时候,为所欲为,不可一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在死神面前,权力和武力起不了任何作用,一切威风都风吹云散。

像希特勒那样的世魔王,也未能逃脱死神的追捕,变成了一堆白骨。有人说“佛教以死来吓唬人”。

不敢研究死亡,不敢面对死神,才是愚昧和懦弱的表现。

佛家的怕死,和一般人的怕死本质上有区别。

一般人只是贪生怕死,对死是消极地等待,无任何对策。

佛教使人们充分认识生死规律,清醒地、认真地对待死,做到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如何才能做到不怕死?

一是充分认识和掌握死亡的规律,并通过入定反复体验死亡过程,到死时控制意识,把死亡融入禅中,安详自在地死去。

饿鬼道,心底坦然,无所畏惧。

三是生时抑制贪欲,看破红尘,临死时没有失去财富、亲人的痛苦和失落感。

四是生前改恶从善,悔罪洗刷罪业,免去凶杀暴死和受罪的恶症,得到善终。

除此而外,密法还有控制死亡、灵魂自由离体法,即出舍法等等。

总之,对死能起作用的只有佛法。

通过以上的思考观想,激起紧迫感,一心一意皈依三宝,受三乘之戒,行利众之善,淡化世俗之心,为后世的幸福创造条件——这就是下士道修法。

对中士道出世法,宗师说:

深思业报不爽,轮回苦多,

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也会断然绝望。

就是说如果深思烦恼起的善恶二业报应丝毫不差,在这个轮回世界上充满了烦恼和苦难,对来世人天福乐的追求也会丧失兴趣。因为只要一天不离开这个轮回圈,就会造一天业,受一天苦,绝无真正的清净快乐可言。就像坐牢一样,即使不上刑具,生活上给予再特殊的待遇,也无快乐可言。这两句经文的内容主要是观想思考“业报不爽”和“世间诸苦”。

关于因果报应之理前边已经说过,业分三类:

一是善业,如行十善;

二是恶业,如做十恶;

三是不变业,如修定。

善业是得到人天福报之业,恶业是堕入三恶道之业,不变业是转生色界四禅天和无色界四天之业。

业又分造业的动机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有意识的动机引起的善恶行为和无意识的善恶行为,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在善恶造业方面,造业者主观动机是决定一切的,以利己的目的出发所做的善事和以利众的目的出发所做的善事有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是假善小善,后者是真善大善。

在善的报应上也是不同的。一切为利己所行的善,就像在碱土和沙漠中播的种子;一切为利人利众所行的善,就像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的种子,两者的收获是不同的。

根据造业动机、行为后果、造业对象、业的轻重程度,将业分为形善实善、形善实恶、形恶实善、形恶实恶、大善小善、大恶小恶。根据善恶的轻重大小,造业的先后次序,业报有现验现报、来世报应和相隔数世报应。

杀人之类的大恶,一般都是现世报应,如受到法律的严惩或者受到报复的恐惧感、罪恶压力、损寿等等。

“轮回苦多”之理前面已经讲过,苦指的就是人世上的种种麻烦事、种种苦恼、种种危机,受制于社会和自然的无自由的命运、无法克服的困难,各自的不幸遭遇、一切事物的变幻无常在思想感情方面引起的波折等等。

苦是肉体和心灵两个方面的体验和感受。

深刻地、全面地认识世间的各种苦厄和产生苦的根源——烦恼和业,就是为了彻底认识轮回世界的本质,就是为了改变颠倒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爱憎等烦恼。

要认识到只要是生活在轮回世界就避免不了造业,只要造业,就要受苦。不但造恶业要受苦,就连造世间善业,其果报如转生人天,具有显赫的名分地位、金银财宝、美满家庭、健康长寿之类的世间福乐也离不开苦烦,或其本质就是苦。

通过深思熟虑认识了苦因苦果相接相连、循环不断是轮回世界的本质之后,不但对现世的一切诱惑失去留恋之心,就连对来世的人天幸福也断然绝望,到这一步才算具备了萌发正出世心的思想条件。

那么怎样才算萌发了正出世心呢?

宗喀巴大师说:

如此深思熟虑,并念念不忘,

就对尘世的富贵安乐不抱幻想;

时时刻刻除解脱不生别的念头,

这时才可以看做萌发了正出世心。

这一偈说的是观想出世心要达到的标准。这里说的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出世心必须是发自内心深处,对世俗观念要起到冲淡和遏止的作用,

里所说的“解脱”指的是了生死,彻底摆脱烦恼苦厄的解脱,而不是摆脱堕入三恶趣的厄运,上升人天之道的局部性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