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15955600000013

第13章 佛法三根本要义(2)

色界天是以自生禅维持生命的一类高级生命,无异性爱,身体特别髙大,有自身光和神通,共分十七个层次。

无色界天生命,只有意识,没有可见色体,处于世间禅最高境界,共分四个层次。

色界和无色界高级生命,虽然有深厚的禅力和神通,但没有真智指引的超世禅,仍脱离不了轮回圈。

现在有些气功师,有点微不足道的神通,便认为“成佛”了,真是可笑。

四、因果善恶报应

因果报应学说是佛法的基石。

佛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无因不会有果,异因不会产生异果。就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卵石中生不出小鸟。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因变果、由果变因的连续过程,如麦种变成麦苗,麦苗中生出麦穗,麦穗中又生出麦种。

每个事物都是时间齿轮上的因果链条,世界上的整个事物相互之间都形成了因果关系网,事物的存在就是因果关系的存在。

由于世间智的局限性,其他学说的因果观是不彻底的,只有佛教的因果观才是最彻底的。

佛教的因果观把因果规律用在了一切事物的过程中,并把它看做是事物存在的实质。

物质的因缘规律是容易认识的,生命的因缘关系有它的特殊性,不通过周密的推理就认识不到。

因为生命不是纯物质的,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除了可见的物质形体而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质,即心识智体。而智体无形无色,不是可以看得见的东西,只能从感知行为动作中把握和自我感知,因此对生命的认识有了较大的难度。但从事物生存的基本规律仍可以认识生命的规律,因为生命也是一种存在。

对待生命有两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即常见和断见。

持常见者认为生命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存在。

佛家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生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因果变化的过程。在一刹那之间,生命都在发生着变化,整个生命的存在过程,就是一个新旧更替的连续不断的生命之流,就像河流和电流。

持断见者认为,生命的存在就是物质形体的存在,形体的死亡就是生命的灭亡,没有前世,也没有来世。

佛家认为生命不是纯物质的现象,生命是肉体和精神智体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存在的特殊形式的结合。

如果说生命就是肉体的话,肉体可以长期保存,生命为什么做不到永远不死呢?

如果说生命就是精子和卵子两种物质结合的结果的话,同一父母的子女的感情、性格、智力、情趣、爱好、思想、寿命长短等完全应该相同,但为什么各不相同呢?

根据因果规律,同类因产生同类果,物质因只能产生物质果。人体的物质部分产生于物质,心识智体并非物质,其生因怎么会是物质呢?同类因产生同类果,精神智体的同类因也只能是精神。

如果否认精神的前因存在就等于承认无因之果,没有种子的禾苗,这是不符合生成规律的。

因此佛家认为生命的肉体部分是物质所生,其精神部分产生于精神因素,这精神因素就是前世的精神智体。生命是个前后连续、不断运行的流动线,同时间流一样前后相连,无始无终,有今天也有明天,今世的生命是前世生命的连续,后世生命是今世生命的连续。

断见的错就错在只看到生命河流的眼前这一段,把这一段和前后割裂开来,认为既无前世,也无后世。这种看法就像只承认现在的时间,不承认过去和未来的时间一样荒谬。

佛家认为生命是连续不断的流,和现世的意识一样前后相连,不能中断。

从今天的意识生自昨天的意识,就可以得知今世的意识生自前世的意识。既然有前世的意识,也就有后世的意识,因为今世就是前世的后世。

认识这个问题对佛教来说常重要。

要认识善恶报应的因果关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佛法认为凡是不利于或有损于众生生存幸福的思想行为都是恶,凡是有利于众生生存幸福的思想行为都是善。善恶是以众生利益为标准的。

报应指的就是思想行为引起的后果。

爱引起爱,仇恨引起仇恨,为别人着想、尊敬别人、爱护别人所得到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爱护和尊敬,干坏事引起别人的报复和受到心理上的压力都是现验现报的例子。

善恶行为的后果产生的时间根据善恶的性质和先后顺序有近有远,有的立刻报应,有的到来世或者隔几世才报应。

这就叫做“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定会报”。

今世的生存环境和苦乐遭遇是前世善恶行为的后果,后世的苦乐前程由今世的思想行为决定。

很多人因不相信善恶报应而毫无顾忌地做坏事,最终身败名裂、遭到法律制裁或者众叛亲离就是难以逃脱因果报应的最好例证。

五、世间因果和超世因果——四谛

苦、集、灭、道四谅是佛法的概括。

苦指一切世间生命感受的种种苦。

苦有八分法、六分法、四分法、三分法等等。

八分法是:生、老、病、死、怨恨相遇、亲爱别离、所求不得、身心受苦等八种苦。

六苦是:世事变化无常、心不满足、肉身一次次更换、一次次投生、贫富贵贱变化无常、生死路上无人伴随之苦等。

四苦是:生、老、病、死之苦。

三苦是:苦中苦、变化苦、感受本苦。

苦中苦是指任何人都能感觉的痛苦,如饥饿、病痛、恐惧、悲伤之类。

变化苦指表面上是乐而实际是苦,如爱变恨,乐变苦,享乐过度的苦恼,青春之乐潜伏的衰老和疾病的危机,美味佳肴食用过度导致生病,钱财带来的杀身之祸,名利地位引起更多的麻烦等等。

感受本苦是指生命的感受,不但快乐的感受可以变成厌烦,变成苦感,非苦非乐的中性感受本质上也是苦,无苦无乐的生活会变得空虚、寂寞、单调乏味。

如三禅天的快感在四禅天感到是苦而追求无乐之中性感受,无色界禅则进一步追求无任何意识活动和感受的虚空禅境。因此龙树说:“意识就是苦。”

集谪的“集”指苦的集因,即产生苦的种种原因。

产生苦恼的原因就是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意识支配的善恶思想言行一业。

业是动机和行为结果的综合名称,其中动机是主要的。

善恶业的区别主要是动机。

如为了众生的利益,开杀戒对恶人进行惩罚,是善行;为了个人利益,为了名利地位,念经拜佛,举办慈善事业,形似善行而实为贪心的表现,不能算真善。

真善是不能有私心的。恶行中最典型的是十恶行为。

十恶指杀害生灵、偷盗别人的钱财、非法奸淫、欺骗撒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引起是非的言论、对别人的钱财起贪心、产生害人和报复的念头、不相信善恶报应的邪见等。

戒除十恶,便是十善。

十善戒是佛教三乘戒律的根本,也是区别真假佛教徒的根本标志。

违犯十善戒者,重者必堕三恶道,轻者也会受到相应的报应;行十善者会今生乐享天年,来世投生三善道,享受人天之乐。

灭谛的“灭”指从根本上消除烦恼、苦感,得到清净自在的超脱境界。有非终极涅盘(如声闻、缘觉涅盘)和终极涅盘(成佛涅盘)。

前者仅仅是脱离烦恼,后者才是智不处世、悲不弃世的无上涅盘。

道琉的“道”指脱离苦及苦因,获得永恒快乐涅盘的道路和方法。

道法虽有多种,但归根结底只有两种,即方便门和智慧门。

方便门指思想行为,智慧门指指导思想行为的智慧正见。

菩萨乘六度是佛道方便、智慧二法门的高度集中,其中戒度(约束贪欲和有利于众生生存幸福的戒行)、舍度(为众生利益愿意奉献一切的奉献心)、忍度(为众生能忍受一切艰难困苦的高度忍耐心)属于方便法门,定度(思想高度集中、心住一境的修炼成就)、慧度(脱离世俗之见的空有执着,主客观对立消失,现见二无法性的直观智慧)属于智慧法门,精进度(刻苦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意志)是方便、智慧二法门的必需条件。

六度的意思是这六种行为的结果,能使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佛地。

方便指善德善行。善德善行的根本是以无限热爱众生、无限同情苦海众生的大慈大悲心为动力生起的,普度众生、追求佛地平等智慧的菩提宝心。

因此方便法门可以归结为菩提心,又可以把菩提心所代表的方便法门归入大悲心的范围。这样一来,道法方便、智慧二法门可总结为“悲”和“智”两个字。

这悲、智二字是全部佛法的最根本的核心和灵魂。其他法都是从这两个核心产生出来的枝叶、“子法”,是为这两个中心法服务的。

三乘佛法的正见智慧无本质上的差别,其主要差别就在方便法门。

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就在有无以大悲心为根本的菩提心和菩萨行上。

显乘和金刚密乘之间的主要区别也在方便法门上。就是说密法的见空智慧和显法没有什么区别,主要区别是密法中有更多更简便的方便修法,可以大大缩短修炼进程。但密法要求修法者必须具备显法入道基础,否则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想飞也飞不起来。

下面要讲的佛道三根本是显法菩萨乘的根本,也是密法的基础。

现在有很多人想学藏密,没有打好基础就想修万丈高楼,没有灌顶入门就想出神通,连佛道和佛果的基本知识都不懂,就自以为已“成佛”,乱修、乱传法。这样修密法除了遭受报应,不会有好结果。

阿底峡尊者曾对一个有神通能穿墙过壁但却无善行的密修者说;“我很可怜你,如此修下去,你死后定会堕入畜生道。”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利众善行在佛法修炼中的重要性。

以上所说的苦、集二琉是世间因果,灭、道二琉是超世因果。但道不是纯粹超世的,正道中的资粮、加行二道属于世间道,见、修、佛三道属于超世道。

六.佛的四身和事业

四身指佛的自性身、智慧法身、功德报身(享用身)、应化身(也称化身)。

自性身是彻底干净破除烦恼障和知识障后所获得的如来法性。众生的如来法性(光明佛心)被二障覆盖,如镜生锈,失去了本具的光明。佛的自性身是彻底消除污染的清净状态。

众生都具智慧光明心,但这种光明心是有污染的。从凡成佛的过程就是清除污染,增益光明。

众生的佛心就像包在岩石当中的一块宝石,修道就像剥去包在宝石上的岩层,并进行精细加工,做成一个真善美的艺术珍品——佛的真正的概念就是这样和其他世间宗教毫无共同之处。

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智慧和神通。

《现观庄严论》归总,无漏智慧共有二十一类,这里不准备一一介绍。概括起来就是实智和权智二种。

实智就是指明见一切事物的法性真相的智慧。

权智是指洞察一切事物的种种现象之智慧。这两种智慧都是佛地特有的智慧,也称遍知一切智、无上智、平等智。

这“平等”的意思是佛的智慧和知识对象“等量”之义。人的知见永远也达不到与所有知识对象的“等量”。

功德报身是佛的有色有相的庄严体,是积无量善功德的福报身,常住色界十七重天之上无上密严报身佛国。其直接引度对象是十地菩萨,十地以下的圣人也无缘目睹,是佛的千千万万应化身的生化之源,与世俱存,常住不灭。

报身相有宝冠等装饰,密宗中的本尊都是报身相。

应化身是佛化现的度众相,有殊胜应身,如释迦牟尼;也有一般度众利众化身,有化作人天的,也有化作动物和桥梁、房舍、衣食、药物等众生所需物品者,肉眼凡胎,难以分辨。

有人说佛教是“偶像崇拜”,那纯属外行话。

供养佛像有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佛像引起人们对佛的无量功德智慧的敬仰,使人们产生一种崇高的思想;

二是用佛像作观想对象。观想是为了排除杂念,心住一境。

密宗中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本尊像,象征人体的各种成分和功能,有观想的特殊用意,并非任意创造,修炼到一定阶段就会明白它的作用。

佛的事业,是指佛的利乐众生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救度众生。

佛的利众行为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无意识,无倾向,自然无为,如阳光、雨露,虽无意识,却能普照大地,滋润万物。

二是对众生和万物的平等普及性和永恒性。佛具遍知一切的平等智,凡佛智所及之处,便有佛身和佛能。凡人觉察不到或者感应不到,那是自己的障蔽所致,就像岩洞中照不到阳光,霉烂的种子虽有雨露的滋润而不发芽,并非阳光和雨露的过错一样。

以上这些说法都有佛经的根据,怕增加篇幅,不一一引证。

七、三宝贩依法

在佛法中称佛、法、僧为“三宝”,有清净无垢、威力无穷、稀世珍宝之义。

佛宝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宝指八万四千法和道、灭二谏,僧宝大乘佛法专指见道以上的圣僧、菩萨。

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伙伴。

有人说什么藏传佛教在三宝上加了“上师”,成了“四宝”,这是胡说八道。上师是集三宝于一身的导师,并非第四宝。

上师传法如佛,上师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师言传身教起着具体的僧宝作用。

因此佛说:“无师哪知佛名佛法?有师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师恩重于佛恩。”尤其密法不能靠经典,必须有上师亲口传授,因此密法称:“上师是加持之源,守戒是成就之源。”

藏传佛教特别看重上师的作用,其原因就是这个。

三宝有因三宝和果三宝。

因三宝是指向众生说法和普度众生的诸佛、指引成佛的经典教义、启迪心扉的佛智以及诸圣僧菩萨。

果三宝是指自己争取达到的目的。

自己通过学修,获得戒定慧成就便有了法宝;获得见性智,成为僧宝,成佛便成了佛宝。

皈依因三宝是手段,证得果三宝才是目的。

学法、修法的全部过程和最终结果,都属于三宝皈依法的范畴。因此要想懂得“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句经文的全部含义,非掌握整个佛法的内容不可。

佛法经文的深奥,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节)佛法三根本义

佛法三根本是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遵照文殊师利的密传教言提出来的。

文殊师利说:“法虽多,作为解脱之机缘而必不可少者只有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法也。”

为什么说这三法是解脱的机缘?又为什么说这三法是必不可少的呢?这就要从佛法的根本说起。

三乘佛法的根本宗旨是“解脱”,这解脱又分根本性的和非根本性的解脱,彻底性的和非彻底性的解脱。

佛法是根据善根和觉悟层次指引解脱之道的。

如钟根下士怕受三恶趣的重苦,寻求人天的快乐(天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天国的高级生命)。这是脱离三恶趣重苦的解脱,是暂时的非根本性的解脱。

生在人天界,若能改恶从善,可以上升或者继续保持人天之乐。但由于人天之界无明烦恼未除,堕落下界的内外因很多,上升和继续保持人天之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说这种解脱是“暂时的”。

又因人天的无明苦根未除,这种所谓的“快乐”只是和苦难深重的三恶趣相对而言,并非真正的快乐。这种人天之快乐有变化无常的不稳定性和苦乐交织在一起的混杂性、对心理变化的欺骗性,所以说不是根本的解脱。

利根中士认识到轮回本质是苦,便追求脱离苦根(烦恼)的清净糌之乐(如阿罗汉果)。

但这种解脱只是从烦恼障中解脱,还有知识障的无明覆盖,所以说这种解脱也不是彻底的根本性的解脱,只是解脱途中的一个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