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生意人看的人脉经营书
15909000000043

第43章 重视长远,天下没有“一次性”恩情

你会记得十年前朋友的帮忙么?也许你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如此这般地,我们便流失了很多朋友。在如今的社会,人际交往之中的人情味,已随着时代的浪潮和激烈的竞争变得日益淡漠,这也偏离了人际交往的实质意义。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朋友也不是一时交成的,快餐式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都忽视了朋友的情谊,好多人都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是可怕的,谁又会喜欢速食的友情呢?

小石有一个高中三年的同学小谢,他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后来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小谢就主动地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果然,自从小谢上任后,见到小石,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他们的关系慢慢就疏远了,但小谢有时也突然向小石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小石总是尽心尽力地帮他。可事后,小谢的老毛病又犯了,事情过后就干脆不理小石。时间长了,小石就有种被小谢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小石的其他朋友劝他放弃这份友情,纷纷说小谢这种人不值得交。但当小石终于下决心与小谢分开时,小谢却伤心地流下泪,他说了一句让小石惊讶的话:“我除了你没有一个朋友啊!”

不要以为朋友就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一味地要求别人的帮忙,而在别人有难时袖手旁观,必然不会得到长久的情谊。

周恩来同志作为人民的好总理被人缅怀至今,不仅因为他杰出的政治谋略,也是因为他在与人交往中浓浓的人情味。长征途中饥寒交迫,当时周总理病重,而担任民运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周总理抬担架。长途跋涉,缺水少粮,杨立三却坚持把周总理抬出了沼泽泥潭。长征结束,杨立三却累病了。十九年过去,杨立三去世了。而当时已经担任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亲自为杨立三抬棺送葬。与之相似,1937年的6月周恩来在峡山遇险被困,当时参与保护周恩来的十几个警卫战士为了保护周恩来而牺牲。最后只剩下周恩来和三个同志能够虎口脱险。事后他们合影留念,周恩来在照片背后写上“峻山遇险,仅余四人。”直到后来周恩来去世,人们才发现这张照片一直被他贴身珍藏在衬衣口袋里。

也许周恩来总理最大的人格魅力正是在于他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因为这样,在周总理去世时,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前来送行的群众用泪水把地毯洒湿了一米多宽的圆圈。也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

周恩来在人际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长征途中,当时任民运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重病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加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1937年6月,周恩来在峡山遇险,护卫他的十多名警卫战士光荣牺牲。事后,周恩来和另外三个虎口脱险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来在照片背后写上“峻山遇险,仅余四人”。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发现。

“滴水之,当涌泉相报”。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难怪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的遗体,群众的泪水把地毯洒湿了一米多宽的一圈。难怪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长夜无言,天地同悲的动人一幕。

没有情感基础的友情是不会长久的。彼此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是人际交往的关键。它起着调节人际交往的稳定性和亲密程度的作用,是人际交往行为最重要的动力和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当本着感情至上的原则,奉行真诚相待、互助为本的真理,在互动之中加深交往双方对彼此的吸引和喜爱,使心与心的距离缩小,心灵得到沟通,灵魂得以净化,这可谓人际交往的至高境界。

从长远看来,最深厚、最真挚的感情,往往不是建立在这种眼前利益的动因之上,而是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的历程,渐入佳境。这样建立起来的友情才最关键,最可靠。

作为一个受惠者,应该懂得珍惜别人的恩惠,把恩情放在心底,不做过河拆桥的人。而作为施恩中的给予方更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施恩,天下没有“一次性”的恩情。不要目光狭窄地紧盯着自己一次的施恩,这样反而会让恩情变成交易。相信朋友不是一天就可以交成的,从长远的角度,点滴积累自己的善行,你终会成为人情的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