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敦巴格西向来喜欢隐藏功德,对衮巴瓦示现神通极为不满,声色俱厉地训斥道:“衮巴瓦,你不要妄自尊大!”
可见,若无特殊必要,高僧大德除了开显佛理引导众生外,一般不会轻易示现神通。
现在有些修行人,整天神神叨叨,到处炫耀自己的梦境、验相或感应,看到一点东西、听到一点声音,就自以为得、沾沾自喜。
其实这些并不重要。倘若你通过修行,自私自利心减少了,利益众生之心增上了,这才是最高级的神通!
15. 有利他之心的人福报才大
世上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他而产生的;世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发的。《入行论》亦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现在很多人十分羡慕开悟成佛的境界,一谈起这些就津津乐道、特别神往。然而,成佛又是为了什么呢?
华智仁波切曾明确地告诉我们:成佛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并不是想自己获得佛果后,一个人过得逍遥自在、快快乐乐。所以,学佛是为了成佛,而成佛,是为了利他!
《弟子问答录》中也说:“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世间上其他事的意义都不大,唯有利益众生是最无上的,这也是佛陀极其欢喜的事,诚如《华严经》所言:“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大成就者,叫热罗多吉扎。一次,他准备在寂静处长期闭关,安住于如如不动的禅定中。
此时,本尊现身对他讲:“你安住在寂静的灭定中,纵然长达千百万劫,也不如对一个众生播下解脱种子的功德大。”
得到这样的教言后,他从此不断云游各方,度化众生。
可见,利他才是最有意义的修行。一个人就算能力有限,行为上无法利益众生,但仅仅发一个利他心,福德也远胜于供养诸佛。
如寂天菩萨说:“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胜月女经》亦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
有些人目光短浅,为了暂时的利养名闻,便把利他心完全舍弃,这如同以下故事里讲的小孩为了几块糖而放弃如意宝一样,是非常愚笨的行为。
佛经中有一则公案说:
往昔,有父子二人拥有一个如意宝,父亲天天守护着如意宝。
有一天父亲很困,想睡一会儿,临睡前对儿子说:“你将如意宝收好,千万不要给任何人。”
父亲很快就睡着了。这时来了几个小偷,问这小孩要如意宝。
孩子说:“父亲交代了,如意宝不能给任何人。”
小偷拿了一些糖果给他,说:“这个如意宝是一块石头,对你没有什么用。糖果可以马上吃,而且价值是很贵的,不如我们交换吧!”
小孩觉得有道理,就把如意宝交出去,换得了一点儿糖果。
如此舍重取轻,实在令人惋惜。现在很多人也像这个小孩一样,因为不懂利他心的价值,为了得到一点点小利,结果丢掉了最珍贵的东西。
要知道,世上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他而产生的;世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发的。《入行论》亦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所以,且不说别的,就算是为了自己得到快乐、远离痛苦,也绝对不能没有利他心。
曾有一对善良的夫妻,下岗后开了一家小饭馆。
饭馆开张后,夫妻俩便以好人缘,赢得了很多回头客。同时,每次吃饭时,小城里的一些乞丐,就会排成队来到他的饭店乞食。
夫妻俩给他们施舍的饭菜,都是新做的,并不是顾客剩下的残羹冷炙。
他们所做的这些善行,都是发自内心的。
一天晚上,饭馆所在的地方,不慎发生了火灾。危急时,那些经常来乞讨的人,冒着危险帮他们将东西搬了出来。不一会儿,消防车来了,饭店由于抢救及时,终于保住了。而周围的很多店铺,因为得不到及时抢救,早已成为一片废墟。夫妻俩善心似水,最终得到了好报。
通过这件事,足见利他心的重要性。所以,一个人没有其他什么倒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利他心。有了利他心的话,福虽暂时未至,祸却早已远离。
16. 不图回报 反而有大回报
在利他的过程中,有些人虽然不图任何回报,但有时因缘不可思议,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往昔,佛陀在因地时,每次布施身体、财产、王位、妻儿,帝释天问他是为了什么,他都回答:“唯一想让众生获得快乐,此外没有其他希求。”
我们虽然无法做到佛陀那样,但也应尽量无条件地利益众生。
在此过程中,有些人虽然不图任何回报,但有时因缘不可思议,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前有个大学生,他读书时没有钱,只好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有一天中午,他肚子特别饿,就去敲一家的门,想要点儿东西吃。
开门的是一个小女孩。大学生有点不好意思,但已经到了门口,没办法只好开口说:“我很饿,可不可以给我一点食物?”
小女孩给他拿来一杯开水、几块面包。
他狼吞虎咽地吃完后,问她要多少钱?小女孩说,家里的食物很多,不要他的钱。
很多年后,小女孩长大成家了。有一天,她突然得了非常怪的病,在一家医院做手术花了很多钱,但是根本没有效果。
有人建议她去某某医院,那里有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或许能治她的病。于是,她就到那个医院去,果然治疗效果不错,住院的时间也比较长。
出院时,她觉得住了这么长时间,医疗费肯定是个天文数字。
以前治病花了很多钱,现在钱也没有了,所以结账时根本不敢看。
后来,她鼓起勇气看了一眼,账单上写的竟然是:“一杯开水、几块面包,足以支付你所有的医疗费。”
那个医生,就是她帮助过的大学生。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实,生命就像是空谷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割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因果是丝毫不爽的,只要你付出了,就必定会有收获,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17. 布施 只会让你越来越富
如今的人们,不太明白因果的取舍关系。原本发财需要布施之因,他们却为了发财,一味地掠夺;明明长寿需要放生之因,他们却为了长寿,一味地杀生……最终只能南辕北辙。
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发财,想方设法改变风水、生辰,以期自己财富盈门、财源广进。
其实,佛陀曾明明白白告诉过我们,发财的因是什么呢?不是发财树,不是貔貅兽,不是水晶球,而是布施。
往昔在印度,有个特别了不起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善施,不过人们更喜欢叫他“给孤独长者”。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生性慈悲、乐善好施,一生中七次散尽家财,统统布施给孤独的人,故被冠以“给孤独”的美名。后来,他为了给释迦牟尼佛建精舍,甚至用金砖铺地购买园林。他一辈子中越布施,钱越多,用现在的话来说,最后成为了当时的“首富”。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春秋末年的范蠡。他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辞去一切官职,划着小船去太湖经商了。他做生意非常有头脑,不到几年光景,就积累了亿万家财,富可敌国。在他的一生中,也曾三次散尽家财,接济百姓。但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又能再次积累起万贯家财。他死后被人誉为“陶朱公”,也就是现在大家常拜的“财神”。
再看看现在,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是谁呢?众所周知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不但是全球首富,还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家。他每年投入慈善事业的是几十个亿,前几年他还宣布:死后财产不留给后代,全部都捐赠给慈善机构。
然后范围再缩小一点,我们亚洲,现在的首富是李嘉诚。他也同样乐善不止,经常拿出大笔的钱来上供下施,救助贫困、捐助教育等,并将自己三分之一的家产捐赠给慈善事业。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足以看出,佛陀说“发财的因不是别的,而是布施”,这句话确实真实不虚。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则不得。
然而,如今的人们,不太明白因果的取舍关系。原本发财需要布施之因,他们却为了发财,一味地掠夺;明明长寿需要放生之因,他们却为了长寿,一味地杀生……最终只能南辕北辙。不想痛苦,痛苦却一个接一个降临;想要快乐,快乐却像仇敌一样被灭掉了。
痛苦的根源,就是执著。即便只有针尖那么小的执著,也会引来绵绵不绝的痛苦。对于自己执著的,得到了,患得患失;得不到,伤心欲绝。
如果没有执著,这一切得失又与你何干?
18. 慈善不是钱,是心
希望慈善能从你我做起,从当下做起。有钱的人可以从物质上作支持;没有钱的人,哪怕付出一个微笑、说一句真心的祝福,也是爱心的一种体现。
提起“慈善”,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捐钱。其实,慈善不一定非要物质捐赠,精神上的爱心也不可缺少。
例如,一个人与家人吵架,痛不欲生而准备自杀时,我们就应当去安慰他、帮助他,想尽一切办法令其内心得以恢复。尽管这只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但对别人来讲确实需要。
如今不少人认为,慈善只是有钱人的消遣,跟自己这种平民百姓没多大关系,故对这方面不闻不问、从不关注。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对此,我想起一个令人非常难忘的故事:
2007 年的一天,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
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
在晚宴将要开始时,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欢迎参加今天的晚宴,请出示你们的请帖,谢谢。”
老妇人听后,对安东尼说:“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邀请。是这个小女孩要来,我陪她的。”
安东尼回答:“很抱歉!今天晚宴邀请的都是重要人物,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帖的人一律不能进去。”
老妇人表情严肃地问:“为什么?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吗?我们是来表达自己心意的,难道都不可以吗?”她又进一步说:“如果我不能进去,这个小女孩可不可以进去?因为她从电视上知道,非洲的孩子特别可怜,很想为他们做点事。她把储钱罐里的所有钱都拿来了,打算捐给非洲的孩子们。”
安东尼解释说:“今天这场慈善晚宴,来参加的确实是重要人物,他们将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这场合不太适合你们进去。”
“叔叔,慈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突然问。她的话,让安东尼愣住了。
“我知道受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也会拿出很多钱,我虽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如果我真不能进去,请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安东尼不知道是接还是不接,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一位老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他面带微笑,摸着小女孩的头,弯腰跟她交谈了几句,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份请帖:“我可以带她进去吗?”
安东尼接过请帖一看,忙向他敬了个礼:“当然可以了。”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
结果出人意料的,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不是捐出 300 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 800 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 30 美元 25 美分的小女孩——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且晚宴的主题标语也变成这样一句话:“慈善不是钱,是心。”
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也争相对此作了报道。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无数人看到报道后,纷纷表示赞同——慈善不是钱,是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颗善良的心,谁都可以参与到慈善中来,慈善不一定是有钱人的专利。
甚至,对于一个生命,不生起害他的嗔心,希望他得到快乐,这也是慈善。正如佛陀在《涅槃经》中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
然而遗憾的是,如今很多人没有慈善的意识,宁愿把钱无意义地挥霍,也不愿用它为生存希望一点点萎缩的人们,重新撑起一片天。
中华慈善总会曾有一项统计表明:中国拥有 80% 以上社会财富的富人,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 15%。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
其实且不说富人,就算是城市里的普通人,把一顿大餐或一件名牌衣服的钱节省下来,也足以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从而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所以,希望慈善能从你我做起,从当下做起。有钱的人可以从物质上作支持;没有钱的人,哪怕付出一个微笑、说一句真心的祝福,也是爱心的一种体现。
附录
大欢喜——索达吉堪布开示录
多年来,索达吉堪布常在不同场合,为大众传讲佛法,并抽出一些时间让大家随机提问,当场回答。针对现代人的内心困惑,本书特摘录了一些常见问题,以飨读者。
感情
问:我一个朋友今年 31 岁了,但是还没有对象,她想建立一个佛化家庭,如何才能忏悔业障,感召一个如意的眷属呢?
堪布答:她想找一个理想的伴侣,最好能念一下《地藏经》。若是没有前世特殊的业障,那么念了《地藏经》、祈祷地藏王菩萨的话,实现这个愿望并不难。
确实,建立一个佛化家庭,妻子也学佛、丈夫也学佛,夫妻之间就没有太多冲突了。否则,妻子学佛,丈夫不学甚至反对,那么天天都会热战、冷战不断,自他也会特别痛苦。
但她最终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看自己的因缘和福分。当然,通过祈祷也能解决一些问题。
问:我过去遇到感情上的挫折,一直困扰着现在的心情,该怎样摆脱呢?
堪布答:在我们藏地,很多年轻人因为有信仰,也懂得佛教的无常观,所以在遇到感情问题时,一般不觉得这种痛苦特别大,但汉地的人好像不是如此。
其实,爱一个人,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一旦他对你不好,或者他变心了,自己无法再拥有他了,这时候才特别痛苦。假如你对他的爱无有条件,只要他好,你就觉得幸福,那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怎么样,你也不可能受到刺激或创伤。所以,爱情到底是爱自己,还是爱对方?这个需要好好观察一下。
爱情虽说是年轻人很难过的关,但你再过 10 年、20 年回顾人生,可能就会一笑置之。现在你对感情的执著,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著一样,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当你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就会觉得特别可笑。
如今很多年轻人,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网中,无力自拔,非常可怜。
其实你们再过一段时间,有一些人生历练之后,就会觉得这真的没什么,只是某个年龄段的一时迷惑罢了。所以,随着年龄的成熟,或当你有了正确的信仰时,这种执著就会越来越淡,慢慢地,便不会再受它的困扰了。
问:我信仰佛教,觉得爱情是无常的,对恋爱也没有太大兴趣,那我要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姻的基础一定是爱情吗?
堪布答:要不要结婚,最好由你自己决定。我作为一个出家人,来决定可能不太合适。(众笑)
婚姻也好、爱情也好,刚开始是会有一种感觉,大多数年轻人也非常向往,觉得这是通往幸福的阶梯。但从我们佛教的眼光来看,一旦你结婚以后,自由的钥匙就交给对方了,从此之后,你就被困在无自由的空间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