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
1.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
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伤人,后伤己,一辈子都活在遭人嫌弃的生活中。
孔子在《论语》中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是经常让人厌恶,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完了。
生活中,言语不温和,是惹人讨厌的主要原因。有些人平常说话特别刻薄、粗鲁,什么话都说得出口;还有些人一旦为什么事生气了,气头上的话也往往是口不择言,就算气后意识到不对,但话已出口,想收回来就难了。
古人言:“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用利刃割伤身体,伤痕容易愈合,而用恶语伤了人心,别人就会一直不忘、耿耿于怀。
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果用恶语中伤别人,别人脸上会立即面露不悦之色,性情暴烈者,甚至会当场以牙还牙。有的人虽不及时还击,但还是怀恨在心,每天“浇水施肥”,让恨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曾经乌鸦和猫头鹰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言语不当会与人结怨的道理:
传说,乌鸦和猫头鹰有仇,其根源就来自于乌鸦对猫头鹰的一次恶语中伤。
很早以前,在森林里有许多鸟共住一处。一次竞选鸟王的盛会上,猫头鹰名列前茅,众鸟一致认同它的优点:有一双非常特别的眼睛,在夜晚办事能力极强;它头顶上的角坚而有力,小巧玲珑;其身体形象也比较庄严……总之,猫头鹰具有当鸟王的一切条件。
正在猫头鹰春风得意、昂首阔步地迈向豪华的宝座时,乌鸦发话了:“猫头鹰根本不配当鸟王!第一,人类公认它是一种不吉祥的鸟;第二,它头上那看似美丽的角,实际也是一种恶兆;第三,它的眼睛、嘴巴之所以为黄色,是以前偷吃母亲食物而感召的果报……”
真是一语惊人,众鸟皆对猫头鹰越看越不顺眼,猫头鹰的鸟王梦自然便落空了。
从此,猫头鹰同乌鸦结上了深仇大恨,直到今天仍未化解。
乌鸦与猫头鹰,仅仅因为几句话,便生生世世成为仇家。由此可见,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说话务必要谨慎,不要因为不必要的恶语而结下仇怨。
2. 一谎折尽平生福
在做事的过程中,除非有利他的必要,否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妄语。不然的话,“妄语之过污身黑,如何洗涤亦难净”,你永远摆脱不了骗子的嫌疑,说什么都令他人难以生信。
有些人不管有事无事,都爱用谎言哄骗他人,并引以为乐。
我常听一些人得意地说:“今天把他们蒙得一塌糊涂,我的口才看来不错,三言两语就把他们骗了。”但是,别人不可能永远是傻瓜,一次两次被骗后,第三次他们还会相信吗?
一般情况下,只要你说一次妄语,别人便会产生根深蒂固的印象。当你再说真话时,他们会本能地觉得你的话有假。
《百喻经》中有一则故事:
从前有个蠢人,他的妻子容貌十分端正,两个人感情非常融洽。
但日子一久,妻子有了外遇,想抛弃丈夫与情夫私奔。
她悄悄地对一个老太婆说:“我离开以后,你想办法弄具女尸放在我家,对我丈夫说我已经死了。”
老太婆趁她丈夫不在家时,将一具尸体放在他家。等他回家后告之:“你的妻子死了。”
丈夫一见尸体信以为真,痛哭流涕,遂将尸首火化,捡了骨灰装在口袋里,昼夜携带不肯离身。
后来,他的妻子对情夫产生了厌烦心,想起丈夫的种种好处,又再次返家对丈夫说:“我是你妻子。”
此时,丈夫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了,他摇头说:“我妻子已经死了,你是什么人?竟敢冒充我的妻子。”
这就是说妄语骗人终会害己的下场。
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除非有利他的必要,否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妄语。不然的话,“妄语之过污身黑,如何洗涤亦难净”,你永远摆脱不了骗子的嫌疑,说什么都令他人难以生信。
3. 为什么你会弄巧成拙
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别人,还会得到对方的认可。但如果说话的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欢喜的事,可能也会弄巧成拙。
要赞叹一个人,先了解他是很有必要的。
倘若了解别人,即使是一句真心的赞美,当别人听到之后,也会因此受到勉励,今后更加努力。反之,假如对别人不了解,夸奖得不恰当,有时很容易造成尴尬的局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找他。
见到朱元璋后,一个人先开口:“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
听他在那儿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推出去杀了。
朱元璋又问另一个人:“你有什么要说的?”
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但逮住了‘豆将军’,结果遇着‘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
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随即下旨封他做了将军。
二人所说的内容,其实完全一样。但后者把朱元璋小时候偷东西吃的轶事,用特殊的“隐语”表达了出来,当事人听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听来,则是在描述朱元璋当年金戈铁马的生涯。
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别人,还会得到对方的认可。但如果说话的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欢喜的事,可能也会弄巧成拙。
所以,一个人不能想什么就说什么,运用智慧、拿捏分寸,有时候也很重要。
4. 说话算数
极度欢喜的时候,不要许诺给别人东西;极度愤怒的时候,不要回复别人的书信。
真正讲信用的人,做事从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了,犹如刻在石头上的花纹,永远也不会改变。
有句成语叫“一诺千金”,出自于《史记》的一个典故:秦末时,楚地有个人叫季布,他非常重视承诺,只要是答应了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当时楚国人有句谚语:
“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古人以说出来却做不到为耻,故从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因此,我们平时讲话要再三思量,看看里面有没有“水分”。如果经常喜欢信口开河,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后再改就难了。
曾参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在教育子女时,不仅严格要求孩子,自己也是以身作则。
一次,他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儿子吵着也要去。她不愿带儿子去,便说:“你在家好好玩,等我回来把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便不再吵闹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把家里一头猪杀了。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说:“我是被儿子缠得没办法,才故意哄哄他,你怎么可以当真呢?”
曾参严肃地回答:“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什么都跟父母学。你今天若骗了他,等于是在教他日后也去讲假话。而且,他若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那你以后再对他教育,他就很难相信你了。
这样做,怎能把孩子教好呢?”
可见,父母不能为了让孩子听话,就随随便便许诺,诚实守信才是做人的美德。
同时,别人有求于自己时,我们也应慎重观察:如果有意义,就答应下来;如果觉得不妥,千万不可草率地许诺。先承诺再观察,是愚者的举动;先观察再承诺,才是智者的行为。如《量理宝藏论》
云:“先许后察愚者举,先察后许智者轨。”
然而,有些人做任何事都不经考虑,别人拜托什么马上答应,这种“轻诺”往往不可靠。《老子》亦云:“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诺者,很少会守信用;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必定有很大难度。
我在建学校时,一个老板听说我有资金缺口,便自告奋勇地说:
“虽然我已承诺供养某大德 100 万,说帮他搞一个建筑,但他建得不成功,干脆我把钱转到您这边建学校吧!”
我说:“既然你给别人承诺了,就不要改变。这个资金缺口,我慢慢再想办法。”
虽然他对我这边有信心,但从守信的角度来说,这样做不太合理。
古人说:“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也就是说,极度欢喜的时候,不要许诺给别人东西;极度愤怒的时候,不要回复别人的书信。
为什么呢?因为“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欢喜时说的话,多数难以兑现,容易失信于人;愤怒时说的话,因情绪不佳,往往会不得体。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一时兴起就开口许诺,否则,到时候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
5. 请别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
“凡能伤人的恶劣言语,纵然对怨敌也不要说。否则,就算你让他一时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但你所骂他的那些话,就如同空谷的回声一样,终会成熟在自己身上。”
对于相貌丑陋的人,公开宣扬他们的缺点;
对生理有缺陷的盲人、聋人,当面称之为“瞎子”、“聋子”;根据别人的身体特点起绰号,叫什么“跛子”、“矮子”、“大个子”、“塌鼻子”、“大耳朵”、“瘦子”、“大胖子”……表面上看,这些似乎无伤大雅,但实际上,这种恶语的过失相当大。
《贤愚经》中有一则蜜胜比丘的公案,就说明了它的可怕果报:
在佛陀时代,有个蜜胜比丘很快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众比丘问佛陀他前世的因缘。
原来,佛陀有一次去化缘时,路上遇到一只猴子。它供养佛陀蜂蜜,佛陀接受后它特别欢喜,然后就蹦蹦跳跳,不小心跳到一个大坑里摔死了。猴子死后转生为人,就是现在的蜜胜比丘。
比丘们又问:“他前世为什么是猴子呢?”
佛陀告诉大家:“过去迦叶佛住世时,他曾是一个年轻比丘,有次看见一位阿罗汉跳跃着过河,就讥讽他的姿势像猴子。以此恶语的罪业,他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