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流苏与娜拉
1587500000023

第23章 不惧私奔

赵四小姐从天津家中私奔去沈阳的时候才17岁,彼时彼刻,距离她在香山饭店邂逅“少帅”张学良也不过才短短一年的时间。在那样短促的时间里,在那样年轻的岁月中,在那样炮火连天的环境下,做出这样一个足以决定自己终生命运的选择--从高门大户里逃出来,上演一出民国版本的“红拂夜奔”,赵四的胆识不可谓之不大。

因为这样的出逃,是破釜沉舟,没有回头路的,出了那道家门,就代表着与养育她的温柔乡永远地诀别;更奇绝的是,她的这种出逃是奔向一个有妇之夫,也就是说就算赵四顺利逃过去,从人情道理和既成事实上说,她是铁定要做小。这样的叛逆举止,非但于自己无利,更棘手的是,还免不了要牵连到家族的名声、父母的颜面,毕竟曾经身居北京政府要职的赵父赵庆华当时在天津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家门中出了一个此等大逆不道淫奔不才的女儿,光是保守派人士们那茶余饭后的唾沫星子,就能把这位好面子的官大人给淹了。赵庆华到底经不起世俗的刺激,一怒之下,便在某小报刊连登五天的“兰溪赵燕翼堂启事”,誓与赵四脱离关系。

这一场对当事人来说实为深悲巨痛的出逃,经过时间的磨洗,那些撕裂和挣扎都因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慢慢变淡,而那些原本并非罗曼蒂克的情节,也免不了被后人添油加醋地描龙画凤一番。历史的真相,则越发扑朔迷离起来。比如,有人说当年赵四离家时,就已经征得父母的同意,赵家父母其实有意让女儿许配给张学良,因为有原配于凤至的存在,所以赵父便在赵四抵达沈阳的时候,发声明与其脱离父女关系,好让张学良和赵四都没有退路。还有的版本说当时是赵四的六哥赵燕生护送,由张学良亲自来接的,作者甚至逼真地叙述了里面颇为惊险的出逃过程。这样的铺排,还真有点写小说的意思,可那种种人情世故的揣测和曲折历程的制造,究竟也只能起到一些说书式的添加效果来吸引观众,于真实无益。试想,如果真是赵家有意促成赵四与张学良的婚事,赵父何至于严厉决绝到要登报将赵四开除出祠堂?再进一步说,就算登报也是赵家掩人耳目逃避流言的障眼法之一,可赵四的生母吕葆贞何至于在赵四私奔之后遭赵庆华的冷落,最后搬至秦皇岛,与三儿子赵蔷生一起生活?

赵四私奔之时,正值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赵四这个恰逢其时的出逃,不但是因为她对张学良怀有深情厚谊,更是因为她心中保有一份对于深陷险境的张学良的怜惜和懂得,那是一个乱世中的传统女子,对于英雄的一份温柔的抚慰。我想赵四在出逃的那天夜里,于沿途的某个客栈的孤灯前,也许会不由得把自己比作是虞姬或者红拂,然后以一种全身心付出的心情入睡,等待下一个天明。

赵四的私奔在当时和后世几乎赢得了所有人喝彩,而更让所有人赞叹的,更是她其后的几十年的默默付出与执著等待。这样的坚守,金石为开,以至于最后连于凤至都自愿和张学良解除婚姻关系。

1964年,他们终于在台北一位美国人的别墅里,秘密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