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流苏与娜拉
1587500000022

第22章 王汉伦的美容院

王汉伦是民国女明星里的“娜拉”。

她红得最早,却非常独立,一辈子都在奋斗,找出路。

她最初反抗的是家庭。

她有一个帅气的本名:彭剑青。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她在哥嫂的安排下,嫁给了东北本溪煤矿一个张姓的商人。婚姻的不顺,激发了她出走的勇气,她回到上海,去虹口的小学教书,又去洋行里做打字员,后来又应征去做电影演员。

她嫂子说,我们彭家是状元之家,戏子来家高板凳都不许坐的,如今你去当戏子,真丢尽祖宗的脸了!她哥也一味帮腔,说要扭送妹妹去祖宗祠堂家法处置。彭剑青一怒之下,干脆与彭家脱离了关系,情急之下,她想起山中老虎头上有个王字,天不怕地不怕,便脱口而出,我今后不姓彭了,我姓王。名字直接从英文Helun翻译过来,她就叫王汉伦。从此,她成了一个新的人,簇新的,洋派的,拒绝过去的,她是上海滩上一道风景。

她还反抗过电影公司。

拍完《孤儿救祖记》,王汉伦红了,公司大赚一笔。老板买了小汽车,公司添了水银灯,王汉伦却还是每月20元的车马费,即便每拍一部片子,会有500元的补贴。但王汉伦还是觉得分配不合理。她想要改变,四处拍了些片子,终于鼓足勇气,掏钱买剧本,租场地,做自己的电影《女伶复仇记》。1929年,《女伶复仇记》面市。王汉伦带着自己的片子四处巡回放映,最远到过长春、哈尔滨,反响甚佳。王汉伦借此赚了第一桶金,这些钱,成了她脱离电影界后的“退休金”。她的“固执”与“好胜”,终于促使她做成了一点事情,轰轰烈烈地成为女性在电影业打拼的楷模。

她也曾反抗世道的黑暗。

20世纪30年代初,王汉伦“急流勇退”,跟法国美容博士理查德学习美容术,然后用自己拍电影挣来的钱,在霞飞路和合坊口,开了一家汉伦美容院,帮人治雀斑、祛皱纹、拔肉刺,也做指甲、化妆、烫头发。女子独立办实业,仍然需要面对许多纷扰。美容院开办后,不断遭到地痞流氓勒索,王汉伦一力维持,自力更生的念头从未更改。上海沦陷后,敌伪找王汉伦去大中华广播电台充门面做宣传。王汉伦称病不往,得罪了日本人,美容院不久便关门大吉。

她的婚姻很不顺。第一段是包办,丈夫有暴力倾向。第二段婚姻,她有点贪图安稳,要求对方钱财到位,结果最终是人财两空,结婚一年后,就离了婚。

上海沦陷过后,她失去工作,又不愿附逆,只好坐吃山空,靠变卖衣物和家具过活,到1949年,她仍住在亭子间,房东还一直逼她搬走。解放后,情况有所好转,她有了工资、退休金,享受公费医疗,生活平淡而安稳。

她这朵奋斗的花,经历了起起落落种种磨难,终于结出了一颗安心的果。叁白天打扫,夜晚祈祷,真爱不该潦草从石头缝里迸出来的一朵花刘喜奎在戏曲界,大红过。谭鑫培说,“男有梅兰芳,女有刘喜奎”。

报载,刘喜奎“每一登台,彩声雷动,天津戏园,卑词厚币聘之,唯恐落后,亦足见其身价矣”。粉丝们更是狂热,刘喜奎唱拿手戏,他们叫好,刘喜奎唱平淡无奇的《错中错》,看的人也是“满坑满谷”。从天津到北京,刘喜奎几乎成了20世纪初期梨园坤伶的一个神话。

在众多男伶统治的戏曲界,坤伶刘喜奎凭借出色的唱功,刻苦的努力,绝美的扮相,一开口就轰动九城。在舞台上,与刘喜奎配戏的个个是美人。她没出场之前,满场的风景,让人目不暇接,可一待刘喜奎出场,众坤伶立刻成了平庸之辈,刘喜奎的身材、眉目、装扮,处处惊艳,再一开口,一发声,婉转娇啼,瞬间迷倒台下众人。

演艺圈向来难混,刘喜奎太迷人。段祺瑞的侄子狂迷刘喜奎,刘喜奎在“广德楼”唱《西厢》演红娘,段某在后台等散戏,强吻强抱。袁世凯父子找她去中南海唱堂会,袁二公子对她百般纠缠;袁三公子更说,我不结婚,我等着刘喜奎,我要等刘喜奎结了婚我才结婚。复辟的张勋,在北京做寿,亦请刘喜奎到场,觊觎万端。他非刘喜奎不娶,甚至不惜剃掉胡须,撵走姨太太。曹锟是刘喜奎的粉丝,在张勋之后,他也来个强娶刘喜奎,送钱留人,手段用尽。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陆锦与刘喜奎竹马青梅,对她呵护备至,只可惜他也是官场中人,贪污军饷,入不了刘喜奎的眼。

刘喜奎好刚强。袁世凯请她去中南海唱戏,她不卑不亢,唱完抬脚就走,也不陪“大帅”打牌;袁克文的纠缠,她嗤之以鼻;袁克定的“放言”,她不理不睬;对于张勋、曹锟等一干军阀的骚扰,她一律坚壁清野,保持自我。刘喜奎说:“我是从石头缝里迸出来的一朵花。”在男人的世界里,刘喜奎眉眼如画,也随时可能坠入悬崖。

刘喜奎的爱情也坏在刚强二字上。陆锦手下有个人,叫崔承炽,有点正义感,刘喜奎对他有好感,主动找人上门提亲。崔某人陆军大学毕业,人高且瘦,有肺病,四十多岁,条件十分一般。为了留住刘喜奎的爱情,他谎称自己三十五,并找来手下年轻士兵,冒充自己,与媒人见面。刘喜奎为了气曹锟,结婚当天,一路造势到了崔家。盖头掀起,夫妻见面,刘喜奎悔不当初。

刘喜奎有朴素的正义感。曹锟得知崔承炽抱得美人,勃然大怒,想尽各种办法整崔。刘喜奎于心不忍,便打定主意与崔某人做夫妻。崔承炽后来生病,刘喜奎前后照顾,百般打点,端汤奉药,处处尽心。

坊间流传的刘喜奎最凄美的爱情故事,主角是梅兰芳。1915年,陆征祥办堂会,刘、梅初次同台。两人相互欣赏。但最终刘喜奎提出分手。

刘喜奎说:“我拒绝了梅先生对我的追求,并不是我不爱梅兰芳先生,相反,正是因为我十分热爱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我知道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所以我忍着极大的痛苦拒绝了和他的婚姻。我当时虽然年轻,可是我很理智,我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我感到如果他和我结合,可能会毁掉他的前途。”

崔承炽死后,刘喜奎一直隐居。日本人想请她去日本演出,刘喜奎严拒。

有一年,安徽发大水,刘喜奎不声不响,拿出两千银洋赈灾。

好有善心。真不愧“民国第一女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