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吃了禁果,上帝就惩罚人类,其中之一就是人有生老病死,也就是人的寿命变成了有时限的。人生如梦亦如风,于是有人纸醉金迷,日日不知归路;也有人一切仿佛只是过眼云烟,七情六欲皆是空,选择了遁入空门。前者,沉醉于享受之中,梁漱溟先生认为这种人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异;而后者,看见了世界的丑恶,觉得人生太苦,梁漱溟先生说他们“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
第一种人看到了人生的苦短,梁漱溟先生说他们“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用表面的喧哗来掩饰内在的寂寞——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
他们往往好逸恶劳,骄奢淫逸,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的享受都要借助于感官,也就是从其他的事物上得到的。
有一个人死后,在去见阎王的路上路过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求他留下来居住。这个人说:“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
宫殿主人答道:“若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我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阻止你;我这里有舒适的床铺,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需要你做。”
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
开始的一段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渐渐地,他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就去见宫殿的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我现在是脑满肥肠了,对这种生活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否给我找一份工作?”
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没有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受不了了,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如果你不给我工作,我宁可去地狱也不要再住这里了。”
宫殿的主人轻蔑地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当劳作变成一种幸福的时候,人才意识到原来整日无所事事只贪图享受,无益于自身又无补于世界的生活是一场灾难,这将会把人带入地狱中去,即便挣扎也是徒劳。故事中的这个人,正是因为对幸福的误解,所以才错过了天堂。
与之相对的则是厌离的人生态度,梁漱溟先生说他们:“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妒、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则更使人觉得人生太无意思。”
采取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为了无视痛苦,所以一并连幸福、快乐这些都当做了虚幻的感觉,而其中做得最彻底的则是佛家。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衡山的一个山洞中。唐德宗想见见这位洒脱飘逸的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
大臣拿着圣旨东寻西问,总算是找到了禅师所住的岩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中生火做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到,赶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地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生火,炉上烤的是地瓜,火愈烧愈炽,整个洞中烟雾弥漫,熏得禅师鼻涕纵横,眼泪直流。大臣忍不住说:“和尚,看你脏的!你的鼻涕都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吧!”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工夫为俗人擦鼻涕呢!”
懒瓒禅师边说边夹起炙热的地瓜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凑近一看,惊得目瞪口呆,懒瓒禅师吃的东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样的石头!懒瓒禅师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并说:“请趁热吃吧!世界都是由心生的,所有东西都来源于知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看做一样不就行了吗?”
如果说逐求者是在逐求感官的享受,那么懒瓒禅师则是把自己的感官全都否定了,所吃之物是冷是热,是硬是软全都无关紧要。这样的人生再短暂,也无异于一块千年无转移的磐石,又能从何处看出人之为人呢?
这两种生活,一者沉迷在苦乐之中不能自拔,一者否认苦乐超然其上,都没有看到生活本身的乐趣和意义。梁漱溟先生说:“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唯有郑重态度才是既不迷于苦乐,也不超然其上的,这也就是我们应该过的生活。”
虽然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不是我们每个凡夫都能得到的,但却可以追求。人这一生,快乐与痛苦相伴而生,若一味享受快乐的精彩,必然会在安逸的陷阱中丧失警惕;若长期沉溺于痛苦的深渊,又将在绝望的泥沼中无法自拔。生活总是苦乐参半的,不要期待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也不要偏执地认为人生毫无快乐可言。正视快乐的短暂,不回避痛苦的现实,在快乐中保持清醒,在痛苦时积极应对,这才是智慧的人生。
“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睿智如星云大师,也认为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源自人内心的洒脱与淡定。在他看来:“智慧就是对万事万物的豁达和穿透一切的力量,别人看到外,你看到内;别人看到相,你看到里;别人看到点,你看到面。”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你可以豁达地对待万事万物,苦乐皆可接受,那时你就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事物本质,达到洞悉一切的大智慧境界。
人的心性就如一杯水,淡淡的清水里不掺杂任何杂质,就能够长久地保持洁净的状态,但如果在水中放入了一些酸甜苦辣的东西,这杯水很快就会变质。人的思想也是,想法越多越复杂,就容易变质。而乐于接受现实苦乐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苦乐,能享受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其智慧的境界,绝对是非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