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名气需要有手腕,有花样,这是毋庸讳言的。但应该知道,做名气不是光去做花架子仅靠花架子做出来的名气,绝不是可以长久的名气,常言道:“瞒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花架子一旦被人识破,靠花架子“搭”出来的名气就会半文不值,不但失去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还会把自己逼人死胡同,以致很难再改变给别人留下的恶劣印象。
要做名气,关键还是要真正作出自己的“金字招牌”。
胡庆余堂开办之初,胡雪岩做名气的方针,就是要作出自己的“金字招牌”,换句话说,他要的是靠作出一块不倒的“金字招牌”,建立起真正的名气。因此,他在确定送药的同时,还在药店如何开法、怎样用人、怎样进料、怎样炮制等方面,定下了两条不变的原则:
第一,方子一定要可靠,选料一定要实在,炮制一定得精细,卖出的药一定要有特别的功效。按胡雪岩的说法:“说真方,卖假药,最要不得。”而且,胡雪岩还要求,要叫主顾看得清清楚楚,让他们相信这家药店卖出的药的确货真价实。为此,他甚至提议每次炮制一种特殊的成药之前,比如要合“十全大补丸”了,可以贴出告示,让人来参观。同时,为了让顾客知道本药店选料实在,绝不瞒骗顾客,不妨在药店摆出取料的来源,比如卖鹿茸,就不妨在药店后院养上几头鹿,这样,顾客也自然相信本药店的药了。
第二,药店档手除能干之外,更要诚实、心慈。旧时药店供顾客等药休息的大堂上常挂一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说的就是卖药人只能靠自我约束。不诚实的人卖药,尤其是卖成药, 用料不实,分量不足,病家用过,不仅不能治病,相反还会坏事。而 只有心慈诚实的人,能够时时为病家着想,才能时时注意药的品质, 这样,药店才不会坏了名声,倒了牌子。
胡雪岩的这些原则,归总一句话,也就是靠诚实无欺来建立起自 己真正的名气。这里当然也有为了让自己的诚实无欺能被别人知道而 热热闹闹玩出的花样,比如贴告示让人来参观,比如在后院养上几头 鹿,这都是别人没有的花样。但说到底,这些花样也都是一种以诚实 无欺来“擦”亮自己的招牌的手段。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实业家,他的 事业取得成功,绝不是靠坑蒙拐骗,而是靠诚实无欺,靠信誉,靠切 切实实满足客户的需要。过去许多商家都会挂上“诚信招来天下客, 无欺誉揽万人心”的对联,对联道出的确实是一个使自己的“金字招 牌”永不倒的简单的“诀窍”。诚实不欺是所有生意行当的立足之本, 也是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砝码。有才无德,仅靠耍花样来求名取 利,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胡 雪岩很郑重地说道:“我们也不是故意耍花样。只不过生意要做得既 诚实,又热闹。”
题定招牌,用现代商事术语说,也就是为自己的公司或商务机构 做商业性命名。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定字号,而用大白话说,也就是为 自己的生意取一个名字,实际上也就像为新生儿取名一样。
不能小看了这一取名。做生意首先就必须求名,要有名目(也就 是字号)别人才知道,要有名气别人才信服。而取一个好的名字,是 成为金字招牌的基础,往往一叫就响。因此,一些有眼光的商人都注 重如何为自己的商号题名。从这一角度看,胡雪岩对于自己钱庄招牌 的重视以及他对题定招牌的要求,也显示了他精明的生意眼光。
创一个品牌,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条路上,可以说千 难万险,困难重重。
这一点,“红顶商人”胡雪岩深谙此理。他说:“我想做生意的道 理都是一样的,创牌子最要紧。”所以他一直在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 招牌,经营出自己的品牌,创出自己的牌子。
胡雪岩一生极重名声、名气,崇尚名至实归。为保住“金字招 牌”,一生苦心经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胡雪岩经营药业,是 别有一番深意的。他认为药店既可救死扶伤,又可显扬名声,使妇孺 皆知。他又把药业兼作公益事业来办,由此所收到的效果虽然是无形 的,但却能转化成难以计数的实利。
胡雪岩的性格是要强的,但他不是一味张扬自己,而是靠“扬 名”,去创“金”字招牌。这是聪明商家的做法。
名气即做人之道
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很多商人重名气的性格,其实重名气,并 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不能仅仅限于此点,如果把重名气看作炫耀的资 本,那是浅俗商人的做法。真正的商人,是把名气与自己的经商结合 在一起,即以做人为先,以赚钱为次,或者把做人看得重于赚钱,因 为不会做人,就赚不了大钱。
生意场上,求名是为了求利。自我形象树立起来了,名气做响了, “金字招牌”擦亮了,生意也就自然会兴隆起来。这就是所谓名至实 归。胡雪岩深谙“先赚名气后赚钱”的各种奥妙,因此开创一项事业 之初,他总是把如何做名气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把名气做大,就能 把生意做大。绝大多数人都爱为了赚钱而自我毁坏面子,露出贪婪样, 此为胡雪岩一大忌。
胡雪岩在他的胡庆余堂创业之始,投入运作的第一步,想到的就是做名气。他要花大钱办两件事,第一是多卖乱世当口急需的救命药,对买不起药的人,免费奉送。第二,为军中提供只收成本的捐助型药品,比如“诸葛行军散”之类。他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自己创出一块牌子。胡雪岩这一举措是受到一个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故事的启发。
雍正年间,京城里有一家规模很大的药店。这家药店制药选料特别地道,连雍正皇帝也很相信他们的药,让他们承揽了为宫中“御药房”供应药品的全部生意。有一年恰逢辰戌丑未大比之年,会试正是三月里,称为“春闱”。由于前一年是个暖冬,没下多少雪,一开春又气候反常,导致春疫流行。赶考学子病倒很多,有能够坚持的,也多是胃口不开,萎靡不振。古时科场号舍极其狭小,人在里面站起来立不直身子,坐下去伸不直双腿,而且一连三场考试不能出闱,体格稍差的就支持不住,何况精神不爽的人?
根据这一年的情况,这家药店抓紧配制了一种专治时气的药散,并托内务大臣奏报雍正皇帝,说是愿意将此药散奉送每一个人闱学子,让他们带入闱中,以备不时之需。雍正皇帝本来就有些为当年会试能否顺利进行而担心,有此好事,自然大为嘉许。于是这家药店派专人守在贡院门口,赶考学子人闱之时,不等他们开口,就在他们的考监里放上一包药散。这些药散的包封纸印得十分考究,上有“奉旨”字样,而且随药包另附一张“仿单”,把自己药店有名的丸散膏丹都刻印在上面。结果,一半是这家药店的药好,一半也是这些赶考学子的运气好,这一年入闱学子中报病号中途出场的,并不比往年多。这一来,出闱的学子,不管中与不中,都上这家药店买药。更重要的,由此一举,也让这些来自各省的举子把这家药店的名声带到各地,使天下18省,远至云南、贵州,都知道了京城里的这家药店,这家药店的生意,一下子就兴隆起来。
胡雪岩要做的两件事,取的就是这一招。乱世当口,逃难的灾民来自全国各地,送药给他们,既为自己赚得济世行善的好名声,又让他们把胡庆余堂的招牌带到了全国各地。而军营里的兵将更是哪里的人都有,让他们用上自己配制的药效实在的药,让他们都知道胡庆余堂的药好,也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胡庆余堂的药好。这样做出来的名气,比花多少银子雇人遍天下去贴招贴的效验,不知好了多少倍。
用现代的商业眼光看,胡雪岩的送药举措,其实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广告宣传方式。而且是一种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几雕的绝招。第一,为自己挣得了热心公益的好名声;第二,取悦了官方,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第三,利用逃难灾民及官军兵将为自己做了大规模的“活”广告,创下了自己的品牌,立定了脚跟。这些条件一经具备,可不就能财源滚滚?难怪胡雪岩在定下这一谋略之后,曾充满自信地说,只要别人相信我的药好,我就有了第二步办法——“要赚钱了”。
生意场上,求名是为了求利。自我形象树立起来了,名气做响了,“金字招牌”擦亮了,生意也就自然会兴隆起来。这就是所谓名至实归。
事实确实如此。比如胡雪岩阜康钱庄开张之初的认购户部官票,就实实在在地收到了名至实归的效果。这是“金字招牌”起了作用。
阜康开张第三天,钱业公所招集同业开会,商讨户部官票派购事宜,刘庆生接受胡雪岩的指点,在大家相持不下的时候,主动站出来一下子认购了15000两。发往杭州的官票总值是25万,这个时候,杭州城里加上新开业的阜康,大同行9家,小同行33家,按大同行一份、小同行半份的份额计算,阜康一下就挂了头牌。阜康这块招牌,也一下子就在官、商两界响亮起来。钱业公所将承销官票的情况上报藩台衙门,浙江藩台因为朝廷交下的公事圆满完成,高兴之下,对阜康踊跃认购,特加表扬,且决定上报户部,奏请褒奖。这一下就连户部以及京里的票号都知道了阜康的招牌。而不久后,也是因为这一次认购官票做得漂亮,浙江藩台把浙江解往“江南大营”江苏的“协饷”数十万两银子,都交由阜康代理。胡雪岩的钱庄生意,由此也由浙江做到了江苏。
而胡雪岩的药店胡庆余堂则更是如此。由于胡庆余堂在创业时期就定下的以诚实无欺做为宗旨,也由于胡雪岩向有病无钱的穷人免费送药和向军营捐药这两招,使胡庆余堂很快就名声大振。因为药材地道,成药灵验,经营也一直旺盛不衰,遇到春夏时疫流行的季节,上门的主顾常常排起长龙等药,胡庆余堂自然也是大为赚钱。胡雪岩的生意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走向衰败,最后全面倒闭,他的其他生意如钱庄、典当、丝行以及私人财产如房产、田地,后来都落人他人之手,唯有胡庆余堂却完整地保留下来,实际上也在胡雪岩彻底衰败之后,为他保存了一笔不菲的家业。
究其原因,与他在药店生意上作出的名气,与胡庆余堂的“金字招牌”有着很大的关系。就连他的药店档手也十分清楚这一点。在阜康发生挤兑风潮且开始波及胡雪岩的其他生意,败局已定,胡雪岩面临查封家产的时候,他的药店档手为安抚店员所做的分析,就很有道理。他对店员们说,胡大先生办得顶好的事业,就是这胡庆余堂。胡庆余堂不仅赚了钱,也为胡大先生挣得了好名声。如果说亏空了公款,要拿胡庆余堂封了抵债,货色生材都可以入官,但这招牌是不会被摘下的。胡庆余堂如此大的名声,官府一定不会将它封掉,胡大先生也仍然是胡庆余堂的大老板。药店档手要求店员要格外勤奋,照常经营,抓药要地道,对待客人要和气,这只饭碗一定捧得实,不必担心。
真面子就是一块大招牌
面子有两种:一是真面子,一是假面子。性格正直的商人,取前者;性格虚伪的商人,取后者。对于胡雪岩来说,他认为,真面子就是招牌,真面子保得住,招牌就可以不倒。胡雪岩特别重视真面子,即使在危机四伏、大厦将倾之时,他也不忘记要保真面子。
上海阜康挤兑风潮,第二天就波及杭州。胡雪岩从上海返回杭州,还没有下船就得到了消息。而得到消息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把面子保住。为此,他采取了三项措施:
第一,所有一应排场照旧。胡雪岩一到杭州,就有在胡家地位特殊的乌先生上船接住,报告上海、杭州两地的“灾情”,同时他建议胡雪岩移舟到离家更近的万安桥登岸。胡雪岩的宅地在元宝街,他的钱庄在清河坊,因此,胡雪岩由外地回杭州,一向是在位于元宝街与清河坊之间也是杭州城里最热闹的望仙桥码头上岸。而且每次回杭,都要家人接轿,摆出极隆重的排场:身穿簇新“号褂子”的护勇在码头上站成两排,点起官衔灯笼,打起旗子,护着一顶蓝呢大轿,常常会引来大群看热闹的行人。乌先生的建议自然是因为风潮已起而希望胡雪岩不要过于张扬。但胡雪岩没有接受乌先生的建议,而且要求一切排场照旧。这当然是在保住面子,胡雪岩不能让别人以为阜康挤兑风潮一起,他自己就灰溜溜的了。
第二,阜康营业照旧。胡雪岩一到钱庄,就否定了钱庄档手谢云清和螺蛳太太商量的钱庄停业3天的决定,要求照常卸下排门做生意。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谢云清连夜察看储户账目,做两件事情:一是提早将几个大户的利息结算出来,把银票送到他们门上去;二是告诉那些大户,年关已近,要提款应付开销的,尽可交待,以便预先准备。这是守信用,更是要做回面子。
第三,原拟要办的三女儿的喜事也照旧。胡雪岩此次从上海回杭州,其实主要就是为三女儿的婚事。虽然还未下船就知道了要命的“噩耗”,但胡雪岩一进家门,就告诉螺蛳太太,女儿婚事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一切照常。而且,再难也要做到,不管用什么办法,场面无论如何要绷起来。这当然更是做面子。阜康挤兑风潮一起,是否仍按以前排场大肆操办女儿婚事,正是为众人瞩目的一件大事,如果女儿的婚事一改原来胡家办大事的排场风光,自然更是没有了面子。胡雪岩不能“丢”面子。
胡雪岩如此处置,当然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硬撑。
他如此处置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第一,这些措施使客户保持了对阜康的信心,由此稳定了人心并保住了自己的信誉。正是有了这一系列措施,杭州的挤兑风潮才没有向恶性发展。第二,稳定了人心,也稳定了大户,使原本可能参加挤兑的大户不再加入挤兑风潮,减少了压力。钱庄生意最怕挤兑,挤兑最烈则是大户加入兴风作浪。大户稳定下来,零星散户,力能应付,也就无足为虑了。
这是胡雪岩危机中力挽败局的重要手段,只要在人们心中阜康的招牌不倒,就意味着还有重新振兴的希望。
经商的场面必须要扩大
性格宏大的商人,总希望自己的生意场面越大越好。一般说来,人们只要有求强的性格,都希望场面做得大一些,热闹一些。这样做,从深层次看,是希望自己在世人面前有光彩。归根结底,场面总是做给别人看的,做场面也是为了树立形象,打造品牌。
胡雪岩有求强、求大的性格,他做生意,就特别注重做场面。以他的意思,做生意首先就要作出一个热闹的场面,而且,“场面总是越大越好”。因此,一项生意投入运作之前,他总要在如何作出一个特别的场面动很多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