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经商性格绝学
15836500000029

第29章 胡氏守信性格(2)

胡庆余堂开办之初,胡雪岩做名气的方针,也就是要做出自己的“金字招牌”,换句话说,他要的是靠做出一块不倒的“金字招牌”,建立起真正的名气,而要做出真正的名气,其实也很简单,也就是两个字——“戒欺”。

在胡庆余堂药店的大厅里,挂有一块黄底绿字的牌匾。这块牌匾不像药店大堂上那些给上门顾客观赏的对联匾额,一律朝外悬挂,而是正对着药店坐堂经理的案桌,朝里悬挂。这块牌匾叫作“戒欺”匾,匾上的文字是胡雪岩亲自拟定的:

“凡是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巧取厚利。唯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余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

不用说,这块“戒欺”匾实际是给药店档手和伙计们看的。匾上所言,是胡雪岩对于自己药店档手、伙计的告诫、警醒,也是他确立的胡庆余堂的办店准则,那就是:第一,“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即方子一定要可靠,选料一定得实在,炮制一定得精细,卖出的药一定要有特别的功效。第二,药店上至“阿大”(药店总管)、档手,下到采办、店员,除勤谨能干之外,更要诚实、心慈。只有心慈诚实的人,能够时时为病家着想,才能时时注意药的品质。这样,药店才不会坏了名声,倒了牌子。

旧时药店供顾客等药休息的大堂上常挂一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说的是卖药人只能靠自我约束,药店是赚良心钱。这里的“修”,是指中药制作过程中对于未经加工的植物、矿物、动物等“生药材”的炮制。生药材中,不少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有毒成分,必须经过水火炮制之后方可入药。而这里的“合”,则是指配制中药过程中药材的取舍、搭配、组合等,它涉及药材的种类、产地、质量、数量等因素,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中国传统中成药“丸散膏丹”的修合,大都沿袭“单方秘制”的惯例,常常被弄得神神秘秘的,不容外人窥探。而且,由于这“单方秘制”的成品品质的良莠优劣,不是行家里手,一般人又难以分辨出来,如果店家存心不正,以次充好,以劣代优,或者偷减贵重药材的分量,是很容易得手的,因而自古以来就有所谓“药糊涂”一说。正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所以也才有了“修合无人见,诚心自天知”。

不诚实的人卖药,尤其是卖成药,用料不实,分量不足,病家用过,不仅不能治病,相反还会坏事。这个道理,胡雪岩自然是心知肚明,这也才有了那方“戒欺”匾上“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的警诫。不仅如此,在《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的序言中,也写上了类似的戒语:“大凡药之真伪难辨,至丸散膏丹更不易辨!要之,药之真,视心之真伪而已。……莫谓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报儿孙,可不敬乎!可不慎乎!”从这里,我们真可以见出胡雪岩在“戒欺”立业上的用心良苦。

按胡雪岩的说法:“‘说真方,卖假药’最要不得。”他要求胡庆余堂卖出的药,必须是真方真料且精心修合。比如当归、黄芪、党参必须采自甘肃、陕西,麝香、贝母、川芎必须来自云、贵、四川,而虎骨、人参,则必须到关外去购买,即使陈皮、冰糖之类的材料,也决不含糊,必得是分别来自广东、福建的,才允许入药。而且胡雪岩还要求,要叫主顾看得清清楚楚,让他们相信,这家药店卖出的药的确货真价实。为此,他甚至提议每次炮制一种特殊的成药之前,比如修合“十全大补丸”之类,可以贴出告示,让人来参观。同时,为了让顾客知道本药店选料实在,决不瞒骗顾客,不妨在药店摆出取料的来源,比如卖鹿茸,就不妨在药店后院养上几头鹿,这样,顾客也就自然相信本药店的药了。

这才是真正做出了“金字招牌”。

胡雪岩的做法,归总一句话,也就是靠诚实无欺来建立起自己真正的名气。这里当然也有为了让自己的诚实无欺能被别人知道而热热闹闹玩出的花样,比如贴告示让人来参观,比如在后院养上一头鹿,这就是别人没有的花样,但说到底,这些花样也都是一种用诚实无欺来“擦”亮自己招牌的手段。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实业家,他的事业取得成功,决不是靠坑蒙拐骗,而是靠诚实不欺、靠信誉、靠切切实实满足客户需要。过去许多商家门脸上都会挂上“诚实招来天下客,无欺誉揽万人心”的对联。对联道出的确实是一个使自己的“金字招牌”永不倒的简单“诀窍”。

生意场上做名气,翻出新花样,做得热闹些,总是需要的。但热闹只是手段,诚实才是根本。

抓住“真不二价”的经商原则

做生意,同行之间的竞争总是免不了的,如何打好价格战呢?胡雪岩的办法是按“真不二价”办事。

胡庆余堂开办之初,就遇到了杭州城里许广和、叶种德两家药号明里暗里与他展开的竞争。

这许广和、叶种德本是杭州城里两家最大最老的药号,而且也分别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只是胡庆余堂开办伊始胡雪岩采取的那些组织送药、修合公开、养鹿取茸等招式,很快就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以至于马上就显出了极旺的势头,每日里顾客盈门,且杭州附近州县的百姓也都慕名而专至胡庆余堂买药,大有雄霸杭州一方的气势。胡庆余堂的生意好了,许、叶两家的生意自然也就清淡了许多,于是他们也得想办法争取顾客。这两家药店自恃自己历史长,实力也不弱,决定与胡庆余堂打一场价格战,希望通过压价销售“拼”垮胡庆余堂。叶种德的老板率先降价,胡庆余堂的高丽参每两二钱银子,他们只卖一钱七,胡庆余堂的淮山药每两五厘纹银,他们只卖四厘……如此等等。顾客自然是捡便宜的买,于是叶种德药号确实又拉回了很大一批顾客。

按一般的做法,胡雪岩大约是应该以牙还牙,与许、叶两家打一场价格战,而且,此时的胡雪岩其实也有能力和他们拼价格。胡庆余堂药店真正开办起来的时候,胡雪岩已经有钱庄、典当做后盾,如果他要与许、叶两家打价格战,甚至有可能一举挤垮他们。但是胡雪岩没有采取这种普通的做法。在胡庆余堂的“阿大”向他报告了由于许、叶两家故意压价而使胡庆余堂营业额下降的情况的第二天,他不仅没有将自己的药材降价,反而在大堂上挂出了上书“真不二价”四个烫金大字的牌匾。

胡雪岩的做法显然是受了“韩康不二价”的故事的启发。相传韩康是古代一位深谙医道、遍识百草的采药人。这韩康以采药、卖药为生,每日里上山采药,然后把采得的药材挑到集市上出售。集市之上自然少不了讨价还价,而有些心术不正的卖药人常常以次充好,本就不是货真价实,因而也允许顾客讨价还价。唯独韩康不准还价。他对与他还价的顾客说:“我的药值这个价,我也只卖这个价。这就叫真不二价。”那些买药人吃那种讨价还价买来的药数帖不能见效,而吃了韩康的药,一两帖就能除病,自然也就相信了这“真不二价”的实在。“韩康不二价”的故事也便传扬开来,韩康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胡雪岩挂出“真不二价”的牌匾,也就是要向顾客作出承诺:胡庆余堂卖出的药绝没有半点掺假。而他心里也十分清楚,压价销售,实际上只是权宜之计,绝不可能持久。因为药材的价格是明摆着的,做生意总不能为了挤垮对方而让自己一直亏本经营。这样下去,不等挤垮别人,自己先就垮掉了。而要想自己不因为压价而亏本,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次充好,以劣代优,也就必然导致卖出的药品质量同步下降。“顾客心里一杆秤。”药是治病的,卖出的药药效不好甚至根本不能治病,药号名声跟着也就垮掉了,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我就是要告诉顾客,我胡庆余堂卖的就是韩康的‘方子’,货真价实——这才是做生意的长远之计。”

胡雪岩确实深谙商业竞争之道。商业竞争过程中,价格竞争自然也是一种可用而且也的确可以收到一定效果的方式。同样品质的商品,如果价格上占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也必然会占有相应的优势。但是,这里关键还是在一个“真”字,价廉的同时必须物美,必须货真。如果在价廉的同时降低商品品质,甚至以假冒伪劣蒙骗顾客,可以收效一时,但绝不可能长久。而且,价廉还必须以不损害自己的商业利润为前提,即可以通过薄利多销去争取市场占有率,但不能以加大亏空的方式去占有市场,因为这样做去,本身就违背了商业目的,因而也是不能长久的。

建立在货真价实基础上的真不二价,对于巩固和提高消费者对于所经营的商品的信任度来说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真不二价是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重要措施。诚如胡雪岩所说:“说真方,卖假药,最要不得。”

(三)守情性格:人情是一个保温桶

不讲“情”、不讲“义”. 注定没有真心朋友 胡雪岩面临的帮派势力,既包括漕帮这样的旧势力,也包括像小刀会这样的新势力。胡雪岩从来没有以改造天下为己任,所以他对漕帮,是以取得信任、共同活好的态度处之。对小刀会,则像对待太平军一样,是通过官府、帮助官府来镇压他们,以保证自己的商业利益不受损害。他在漕帮中层层渗透,放出交情,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后来有相当大的几笔生意,都多亏了漕帮势力出手相助,才得以顺利做成。有了漕帮的认可,胡雪岩也就在乱世有了“黑”社会力量的靠山,这也是胡雪岩保证其商业能顺畅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胡雪岩在江湖上办事,很注重情、义二字,他做生意的原则就是有情有义。在生意往来中,他经常替对方的难处窘境着想;对方见胡雪岩如此义气,也把他当作朋友,视为知己,对他的口碑甚好,乐意和他在生意中往来。正因为他广结江湖朋友,所以在生意场中屡屡成功。而他在江湖中做生意的成功,则是从他赴上海买商米代垫漕米开始,那时他才初涉江湖。

自从王有龄上任海运局坐办后,抚台交托王有龄去上海买商米来代垫漕米,以期早日完成浙粮京运的任务。漕米运达的速度,与江南诸省地方官的官命关系甚大。至于买商米的银款,由胡雪岩出面,到他原来的钱庄去争取垫拨。

在松江,胡雪岩听到他们的一位朋友说,松江漕帮有十几万石米想脱货求现。于是他弃舟登岸,进一步打听这一帮的情形,了解到松江漕帮中现管事的姓魏,人称“魏老五”。胡雪岩知道这宗生意不容易做,但一旦做成,浙江粮米交运的任务随即就可以完成,可减免许多麻烦。所以他决定亲自上门谒见魏老爷子。

胡雪岩在他的两位朋友刘老板和王老板的带领下,来到了魏家。时值魏老爷子未在家,只其母在家,她请三人客厅候茶。只见到魏老爷子的母亲,刘、王二老板颇觉失望,然胡雪岩细心观察,发现这位老妇人慈祥中透出一股英气,颇有女中豪杰的味道,便猜定她必定对魏老爷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力,心下暗想,要想说动姓魏的,就全都着落在说服这位“老巾帼”身上了。

胡雪岩以后辈之礼谒见,魏老太太微微点头用谦逊中带着傲岸的语气请三人喝茶,一双锐利的眼光也直射胡雪岩。当三人品了一口茶之后,魏老太太开门见山地问道:“不知三位远道而来,有何见教?”

胡雪岩很谦卑地说道:“我知道魏当家的名气在上海这一带是响当当的,无人不晓。这次路过,有幸拜访,并想请魏大哥和晚辈小饮几杯,以结交结交友情。”

寒暄过后,在魏老太太的要求下,胡雪岩也不便再拐弯抹角,把这次的来意向魏老太太直说了。听完胡雪岩的话后,魏老太太缓缓地闭上眼睛。胡雪岩感觉到整个空气似乎凝固了,时间过得很慢。良久,魏老太太又缓缓地睁开眼睛,紧紧地凝视着胡雪岩说道:“胡老板,你知不知道,这样做是砸我们漕帮弟兄的饭碗?至于在裕丰买米的事,虽然我少于出门,但也略知一二,胡老板有钱买米,若裕丰不肯卖,道理可讲不通,这点江湖道义我还是要出来维持的。倘若只是垫一垫,于胡老板无益可得,对于做生意的,那可就不明所以然了。”

听了魏老太太的话,胡雪岩心里并没有灰心,相反却更加胸有成竹地大声说道:“老前辈,我打开天窗说亮话。如今战事迫急,这浙米京运可就被朝廷盯得紧了,如若误期,朝廷追究下来不但我等难脱罪责,我想漕帮也难辞其咎吧!为漕帮弟兄想想,若误在河运,追究下来,全帮弟兄休戚相关,很有可能被扣上通匪的嫌疑,魏老前辈可对得起全帮弟兄?”

江湖中,“义”字当头。胡雪岩以帮里义气相激,正好击中魏老太太的要害之处,使得魏老太太不得不仔细思量。

胡雪岩再三强调其中道理,魏老太太听完之后,终于心中暗肯,于是吩咐手下人将儿子魏老五叫来。

过不多久,一男子风尘仆仆地冲了进来,只见他约莫40上下,个头不高,但浑身肌肉饱满黝黑,两眼目光也是如鹰一样,内行人一见便知是个厉害角色。此人正是漕帮现在的执事魏老五。魏老五向魏老太太请安后,魏老太太引见了胡雪岩和刘、王二位老板,看着老人家对胡雪岩三人的尊敬劲,魏老五也很客气地称呼胡雪岩为“胡先生”。

魏老太太说:“胡先生虽是道外之人,却难得一片侠义心肠。老五,胡先生这个朋友一定要交,以后就称他‘爷叔’吧。”

老五很听话地改口叫道:“爷叔。”

“爷叔”是漕帮中人对帮外至交的敬称,漕帮向来言出必行,虽然胡雪岩极力谦辞,但魏老五喊出第一声“爷叔”,其余的人也就跟着齐呼“爷叔”。

当晚,魏家杀鸡宰鹅,华灯高掌。魏老太太、魏老五、胡雪岩,刘、王二位老板频频举杯,以祝友谊。就这样,凭着胡雪岩的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与漕帮的龙头老大魏老五由初识而结成莫逆之交。以魏老五的威信,胡雪岩买米的事已不成问题。

在与魏老五的关门弟子尤老五、也就是现行的漕帮老大商谈买米一事中,胡雪岩见尤老五面露难色,只是迫于师父魏老五的面子不好讲,所以口头上虽然答应了,心里面却是十二分的不愿意。见此情景,胡雪岩并没有乘人之危,买了米就走。他打开天窗说亮话,告诉尤老五:“有什么难处您只管说,不然我胡雪岩就不买这批米了。”尤老五见胡雪岩如此直爽,也没什么顾虑了,就把自己心中的隐衷对胡雪岩一吐为快。原来自从官粮海运以后,漕帮的处境十分艰难,目前正是缺银少钱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现钱,而胡雪岩的“买”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待官粮收齐后,又要退还漕帮,现在买,只是一时的周转之计,以后到漕帮手里的还是米,这使尤老五很为难,但魏老五已经答应下来了,他也不敢有所怨言。

胡雪岩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马上与出资买米的钱庄总管张福康商量,看钱庄能不能待漕帮以后把退还的米卖掉后再收回现在支出的银两,而不是一俟退米之后,就急于收回银两。张福康知道胡雪岩是值得信赖的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尤老五的难处解决了,他自然非常高兴,也极为欣赏胡雪岩的为人。于是,买米的事很快就谈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