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与王有龄、左宗棠沟通外,胡雪岩还通过钱庄业务与京中大官奕诉、文煜等人接上了关系。当然,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对于官阶和名气小的胥吏僚属辈以及士大夫文人,胡雪岩也极力拉拢,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说他“时出微利以饵杭士大夫。杭士大夫尊之如父,有翰林而称门生者”。胡的曾孙胡亚光在《安定遗闻》中记述:“有贵人王军门献玉屏风一座,值千金以上,置厅,事仆失手坏之,时大亨宾客莫不震惊,而公竟面不改容,反曲意慰仆不置。”
胡雪岩回到杭州筹集资金,他先说服了杭州抚台黄宗汉出资做股本开药店。黄宗汉出股了,他手下的也纷纷效仿,出资向胡雪岩的药店人股。
紧接着,胡雪岩又利用官府的钱来为自己开药店。
胡雪岩先利用自己的高效名药以成本价或免费给军队,让军队接受他的药。然后再与军队管后勤供给的“粮台”打交道,让他一方面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向胡雪岩以预支的形式订购大宗军队药品业务。领下定购药品的款子,正好可以用来发展药店生意,这一步一走通,胡雪岩的药店就像滚雪球般地发展起来。
胡雪岩依靠这个方法办起了胡庆余堂,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还给自己带来了“济世善举”的名声。然而,若非背靠官场,这些恐怕都是实现不了的。
胡雪岩转粮购枪、借款拨饷无一不可放大胆子、堂而皇之地去做,即以十一之利计之,由此而聚敛的财富也是一般商贾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胡雪岩在人们心目中,其最大特点就是“官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红顶商人”。这“红顶”很具象征意义,因为它是朝廷赏发的。戴上它,意味着胡雪岩受到了皇帝的恩宠。事实上,它意味着皇帝肯定了胡雪岩所从事的商业活动的合法性。既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所保护的人自然也不应受到掣阻。换一层面来讲,皇帝的至高无上也保证了被保护人的信誉。所以王公大臣才能很放心地把大把银子存人阜康钱庄。
胡雪岩凭借其独特的眼光和力量,发现和开辟着滚滚财源。
雪中送炭.可以暖人心
不同性格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在胡雪岩看来,如何搞好人际关系,是有许多学问的。例如,怎样去对待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学问就很大;你可以置之不理,不管他死活,你也可以热情相助,以图回报。前者眼光短浅,后者眼光远大。假如一个处于穷困潦倒的人受到你的帮助,他在成功的时候,最容易记住和报答的就是你。胡雪岩把这种“雪中送炭”的方法,变成了“烧冷灶”。这就是胡雪岩的贴身性格之一。
胡雪岩资助王有龄正是“雪中送炭”。照胡雪岩的话说就是:“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另一处的记述讲得更明白。胡雪岩对王有龄说:“吾尝读相人书,君骨法当贵,吾为东君收某500金在此,请收。”
应该说,胡雪岩“雪中送炭”得冒风险,因为胡雪岩事实上是挪用了东家的钱来帮助王有龄的。所以王有龄担心自己一旦用钱,会连累胡雪岩。胡雪岩的回答十分着实:“子毋然,吾自有说。吾无家只一命,即索去无益于彼,而坐失500金无着,彼必不为。请放心持去,得意速还,毋相忘也。”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既然能作出这种打算,就看出胡雪岩主意一定,这个忙是非帮不可了。胡雪岩的这一次“雪中送炭”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
这种“雪中送炭”的手段,在中国传统生活中颇为流行。旧社会上海滩的黄金荣,便识蒋介石于患难之时,他不但代蒋了结了数千元债务,还资助蒋一笔旅费,使蒋得以投奔广州。后来蒋介石政界发迹,黄金荣的地位也就无人敢动摇了。杜月笙交戴笠也是如此。戴从小是个无赖,靠摆小摊骗钱度日,为警察所追捕,后来混到上海,也是在流氓群中做些无本“生意”。其时,杜月笙已跨进黄金荣的大门,与戴一见面,就认为戴是个“人才”,倾心结纳,不久就结为兄弟。后来戴仕途遇阻,一度陷入一文不名的困境,就去求杜帮忙。那时,杜月笙已是首屈一指的上海阔人了。杜居然顾念旧情,一次给了他50元。用完了,杜又给他50元。对杜的“慧眼识英雄”,戴念念不忘,在他后来炙手可热、杀人不眨眼的时候,不时对部下提起往事,称道杜“古道热肠”,是他生平知己之一。每次去沪,必和这位盟兄亲密,共商大计。
“雪中送炭”的另一种情形是善结交下台人和失意文人。也许会有人因结合或有意帮助未发迹之人,却很少有人看重已失势之人。胡雪岩并不是这样。宝鋆因为政绩平庸,被当时的四川巡抚丁宝桢以“才堪大用”的奏折形式,借朝廷之手体面地把他请出了四川。宝鋆闲居在京,每日呼朋唤友,吟酒品茶泡赌场,表面上很是悠闲,其实心中甚感落寞。胡雪岩就特意拜访,劝说他到上海一游,费用全部由胡雪岩包了。宝鋆因为旗人身份限制,在京玩得实在不过瘾,就随了胡雪岩去游上海,逛杭州,猜拳狎妓,游山玩水,甚是痛快。遂把胡雪岩视为密友,以后每遇大事,必自告奋勇,帮助胡雪岩在京城通融一番。
阜康钱庄刚开业,胡雪岩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浙江藩司麟桂捎了个信来,想找阜康钱庄暂借20000两银子,胡雪岩对麟桂也只是听说而已,平时没有交往,更何况胡雪岩听官府里的知情人士说,麟桂马上就要调离浙江,这次借钱很可能是用于填补他在财政的空缺。而此时的阜康刚刚开业,包括同业庆贺送来的“堆花”也不过只有40000现银。
这一下可让胡雪岩左右为难,如果借了,人家一跑,岂不是拿钱往水里扔?即使人家不赖账,像胡雪岩这样的人,也不可能天天跑到人家官府去逼债。20000两银子,对阜康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俗话说,“人在人情在,人去人情坏”,一般钱庄的普通老板大约会打马虎眼,阳奉阴违一番,四两拨千斤,几句空话应付过去,不是说“小号本小利薄,无力担此大任”,就是说“创业未久,根基浮动,委实调度不动”;或者,就算肯出钱救麟桂之急,也是利上加利,活生生把那麟桂剥掉几层皮。
但胡雪岩的想法却是:假如在人家困难的时候,帮着解了围,人家自然不会忘记,到时利用手中的权势,行个方便,何愁50000两银子拿不回来?据知情人讲,麟桂这个人也不是那种欠债不还、死皮赖脸的人,现在他要调任,他不想把财政“空缺”的把柄授之于人,影响了他仕途的发展,所以急需一笔钱来解决问题。
想明白后,胡雪岩决定“雪中送炭”。他不惜动用钱庄的“堆花”款项以超低利率,悉数把钱贷给麟桂,这样做,钱庄档手刘庆生有些不解,胡雪岩则说: “调度,调度,做生意讲究的就是调度。所谓‘调’,就是调得动,所谓‘度’,就是预算。生意要做得活络,有进有出,什么时候有银子进来,什么银子该用出去,要有计划。银子调来调去,只要不穿帮崩盘就可以。”
胡雪岩这一宝,算是压对了。在麟桂临走前,送了阜康钱庄三样礼物:
(1)找到名目,请朝廷户部明令褒扬阜康,这等于是给阜康发了个正字标记,不但在浙江提高阜康名声,将来京里户部和浙江省之间的公款往来,也委托阜康办理汇兑。
(2)浙江省额外增收,支援江苏省戡剿太平天国的“协饷”,也委由阜康办理汇兑。
(3)将来江苏省与浙江省公款往来,也归阜康经手。
这样的一招“烧冷灶”,使得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不仅不愁没有生意做,还将生意做到了上海和江苏去。“烧冷灶”的利益回报,一下就显出来。
胡雪岩不仅给地方“雪中送炭”,甚至给朝廷“雪中送炭”。话说胡雪岩开设阜康钱庄未久,朝廷军兴,需资金,因而户部(也就是清廷的财政部)发行官票。
表面上,朝廷规定“愿将官票兑换为银票,与银一律”,但是,倘若朝廷节制,官票适度发行,倒还罢了;如果官票无限制滥发,则现银有限,官票无数,届时官票必然大幅贬值。
清廷户部十分狡猾,通令各省布政使司衙门(也就是省库),每省吃下官票若干。然后,再由各省布政使司衙门,通令省内钱庄或票号等民间金融机构,强制分摊,全数吃下官票。也就是,朝廷凭空发行纸钞(亦即官票),强制兑换民间现银。
可以讲,正常人对这种做法无不忧心忡忡,深恐将来票多银少,自己吃亏。杭州城里大大小小钱庄业者,无不哭丧着脸,大伙在钱庄公会里开会,讨论对策。那次同业聚会,胡雪岩没有参加,但他事前明白告诉阜康钱庄档手刘庆生:“我们现在做生意,就是要帮官军打胜仗。只要能帮官军打胜仗的生意,我们都要做,哪怕是赔钱生意,照样要做。这不是亏本,是提前放资本下去,有朝一日官军打了胜仗,天下一太平,到时候什么生意不好做?到时候,我们是出过力的,公家自然会报答我们,做生意处处会给与方便。”
正因为胡雪岩如此指示,刘庆生在杭州城钱庄公会中,抢先吃下额度为15000两的现银,兑换“官票”。事实证明了胡雪岩的正确。清廷打败太平军后,因为阜康率先承销官票有功,特地下旨褒奖,于是阜康名震京城。
胡雪岩善于拉拢一些失意的官僚文人充当谋士,颇有孟尝君遗’风,许乃钊为其一。胡雪岩对他执礼甚恭,专门去函,盛赞他的政绩政声,然后历诉浙江民众疾苦,以及当时面临的各种窘境,表现出虚心求教的样子,许乃钊为其所感,忠心耿耿为其服务而不自觉。当然,少不了暗中给许乃钊打打牙祭,让许有知遇之感。又比如落魄文人裘丰言,胡雪岩遇节必送礼金,使裘丰言十分感激。正因为如此,时人盛赞其有“春秋”策上风度。
当然,“雪中送炭”也不是逢人便雪中送炭,而是放出眼光,择其有资望者,或将来必有起用之日者,殷勤接纳,时相探望,慰其寂寥,解其困难,使彼心中感动,当你是“雪中送炭”的君子。有朝一日,先前的投资,便可大获厚利了。
患难见真情,胡雪岩屡出义举,也许并非源于本性,更重要的是他深知“雪中送炭”的作用,明白先给别人面子,然后再从别人那里要面子的道理。
在别人最困难之时挺身而出
人人都会遇到困难,俗话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一种互助的做人之道。胡雪岩性格豁达,善于助人,他时时坚持这样的为人之道——在最困难之时挺身而出。的确,这种性格是胡雪岩经商和做人的一大特色。按照胡雪岩的经商逻辑,当人们觉得自己的手不够用的时候,就开始选择第三只手。胡雪岩的发迹,是以襄助王有龄开始的。他的第一个支持者,也是王有龄。没有胡雪岩的拼死相助,王有龄永无出头之日,而没有王有龄的支持,胡雪岩也不可能在商界迅速崛起。
胡雪岩私自做主把钱庄的款子转借给王有龄后,主动向总管店务的“大伙”和盘托出。消息一下子在行中传播开来,老板们都指责他自作主张,目无尊长,如若每个伙计都这样做,岂不是把钱庄搞垮,“大伙”甚至要胡雪岩去找王有龄讨回借款。但是胡雪岩顶住压力,向老板出示了自己办理的王有龄借款的借据,凭这笔借款代表了钱庄的信誉,不会为王有龄的这项借款而使钱庄的名声在同行中受到影响。平时就嫉妒胡雪岩机敏、办事能力强、深恐胡雪岩会爬上去的人认为肯定是赌博失利,无以为计,便饰词挪用这笔款子以还赌债。一时间谣言四起,胡雪岩最终被东家扫地出门,而且再无人敢用他,生计愈发困难了。
胡雪岩倾力资助被众人视为落魄分子的王有龄“投供”,为此将自己在钱庄业的前途毁于一旦,这在常人眼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赌而赌之,正是胡雪岩高人一等的勇气和魄力。尽管胡雪岩这时已经落魄到吃“门板饭”的地步,似乎山穷水尽了,但他仍然坚信,资助王有龄是明智之举,绝非一时冲动,自己这一决定没有押错。事情的发展正好是他想象的那样。
王有龄在北上进京“加捐”的途中,遇上了自己多年未曾往来的“总角之交”何桂清。何桂清少年英才,仕途得意,已经官至江苏学政。缘于他的扶持,王有龄在京都吏部顺利地“加了捐”。返回浙江后,倚仗何桂清在江南一带的影响,很快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浙江抚台黄宗汉亲笔提名命他为“海运局”的坐办。
喝水不忘掘井人。王有龄也算是个有良心的人,他不忘正是胡雪岩使他从杭州一落魄市民腾达到今天的地步,决意要好好地报答自己的恩人。王有龄终日派人找寻,几经周折,终于在杭州城碰到了胡雪岩。
听说了胡雪岩的经历后,王有龄决意为恩兄好好地出一口气。胡雪岩心中却另有打算。俗语说“和气生财”。只有好好地将商界的这些同僚们笼络在一起,以后自己在商界才会有发财的机会。随时能够冷静地分析形势,并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胡雪岩的过人之处。
几日之后,钱庄的“大伙”过生日,胡雪岩准备了一个纯金的“寿”字,给“大伙”拜寿,并且将王有龄引见给“大伙”。当时就感动得“大伙”双目垂泪,拉着胡雪岩的手直拍自己的胸口保证“以后有事,必当两肋插刀”。在寿宴上,胡雪岩不断地给到会的老同事、新伙计、客户们分送着各式各样的礼物。这些老同事们都深深地感到,胡雪岩真是忠厚仁义之人,更是愈发地敬重他。自此后,胡雪岩在钱庄业的声誉大振,这为他日后开阜康钱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王有龄的荫庇下,胡雪岩不再做钱庄的小伙计,而是自立门户,贩运粮食。他在官与商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自此走上了从商的坦途,事业日渐发达。
胡雪岩在商界中的生意越来越大,积蓄也逐渐增多,羽翼渐丰。然而粮米运输,季节变化大,为了能够在不景气之秋,渡过难关,胡雪岩认识到不应仅局限于贩运粮米上,应在别的方向有所发展。鉴于自己在钱庄方面经验丰富,胡雪岩决定开自己的钱庄“阜康”。胡雪岩的钱庄要开办得有点样子,至少需要50000两银子。
然而,此时的胡雪岩真正是身无分文。虽然王有龄已回浙江任海运局坐办,但除了让胡雪岩有了一点极其微弱的支持势力之外,银钱方面没有办法帮他多少,事实上此时胡雪岩还要设法为王有龄筹措海运局漕米解运等公事运作所需的经费。
但胡雪岩仍然要把自己的钱庄开起来。在他看来,眼前只要弄几千银子,先把场面撑起来,钱庄的本钱,不成问题。
一条渠道是借用信和钱庄垫支给浙江海运局支付漕米的20万两银子。王有龄一上任,就遇到了解运漕米的麻烦,要顺利完成这一桩公事,需要20万两银子。胡雪岩与王有龄商议。建议让信和先垫支这20万两,由自己去和信和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