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缘看得比金砖还重要
提到贴身性格,可能有些人不明其意,它指的是:对自己可以信得过的人,采取靠近术,把他变成自己的一只有力的胳膊。深明其意者。一定知道里面藏着很大的学问。这与一个人的结交性格紧密相连。一个商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结交战术,没有较旺的人缘,一定只能做小本生意。但是有些商人在性格上有“害羞”症状,不愿意摸人心、解人难。终究落得个可怜巴巴的孤家寡人。胡雪岩在经商时,特别善于让自己的贴身性格在关键时刻显威力,总能打开一条通道,把办不成的事办成。胡雪岩在这一点上,非常有耐心。不急不慢,想尽一切办法,贴近对自己有用的人,把想法都深埋于心,学会侧面进攻。这种性格的好处是能让人学会挣钱之外的功夫。
(一)贴人性格:你不帮人,就没有人帮你
贴近最有用的人
经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自然是做人的学问。有些商人不明其理,只知道赚钱,却忽略了做人的学问,殊不知,这样赚的都是小钱。胡雪岩的性格却与之相反,他善于观察,敢于预见,总能及时地贴近最有用之人的身边。一句话,胡雪岩的眼光厉害就厉害在:可以一下看准将来可成大事者!他怎样贴近有用之人呢?这就是胡雪岩的绝活——“帮助术”。
胡雪岩辉煌的历程就是从捐官开始的。也正是“捐官”这一新概念,造就了一代“红顶商人”,为胡雪岩的破土营造了契机。
大凡进中国古代官场者,不外乎有几个途径:一条路是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四书五经、诗词曲赋烂熟于心,八股文章做得顺畅,吃尽千般苦头,逐步求取功名,由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而步入官场。有吉星高照的,中了状元,披红挂彩,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道其风光。历史上清贫书生转瞬之间金榜题名、飞黄腾达者不乏其人。另一条路是国家有难,或外族进犯,或官逼民反,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社稷倾危。此时,瞅准时机,投笔从戎,沙场血战,博取武功。所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旦凯旋,论功行赏,封妻荫子,泽及后世,一样无限风光,不亚于科考入仕。
以上人仕者,或从文,或习武,为官做宦,来路光明正大,无可非议诟言。倘有那一种人,文不能提笔成章,武不能盘马弯弓,金榜题名无望,封妻荫子休想,难道只好做个一品老百姓,绝了为官做宦的念头?其实不然,只要有孔方兄帮忙,一样可以穿朱着紫、出将人相哩!这便是进入官场的另一途径:捐官。
胡雪岩为王有龄捐官,显示了其非凡的眼光和勇气。
境况不好,而且举目无亲,王有龄混得很不成样子。每天在“梅花碑”一家茶店里穷泡,一壶“龙井”泡成白开水还舍不得走。中午四个制钱买两个烧饼,算是一顿。
30岁的人,潦倒落破,无精打采,叫人看了起反感。他的架子还挺大,经常两眼朝天,那就越发没有人爱理他了。
唯一的例外是个20岁左右的少年,王有龄只知道他叫“小胡”。小胡生得一双四面八方都照顾得到的眼睛,加上一张常开的笑口,而且为人“四海”,所以人缘极好。不过,王有龄跟他只是点头之交,也识不透他的身份。有时很阔气,有时似乎很窘,但不管如何,总是衣衫光鲜。像这初夏的天气,一件细白夏布长衫,浆洗得极其挺括,里面是纺绸小褂裤,脚上白竹布的袜子,玄色贡缎的双梁鞋,跟王有龄身上那件打过补丁的青布长衫一比,小胡真可以说是“公子哥儿”了。
胡雪岩了解了王有龄的具体情况后,心头不由一亮,眼前的王有龄绝非等闲之辈,若助他进京“投供”,日后定有出头之日,成为助己的强大力量!
“老哥不忙走,请看一样东西。”胡雪岩叫住了走出茶店的王有龄。
“什么东西?”王有龄感到很纳闷。
“你打开来看,不要给人看见。”他低声地说,把手巾包递给王有龄。
他避开行人,悄悄启视,里面是一叠银票,还有些碎银子,约莫有十几两。
“怎么回事?”
“这就是你做官的本钱。”
王有龄愣住了,一下子心里在发酸,眼眶发热,尽力忍住眼泪,把手巾包放在桌子上,却不知怎么说才好。
“你最好点一点数。其中有一张300两的,是京城里‘大德恒’的票子,认票不认人,你要当心失落。另外我又替你换了些零碎票子,都是有名的字号,一路上通行无阻。”小胡又说,“如果不为换票子,我早就来了。”
这时王有龄才想出来一句话:“小胡,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
“朋友嘛!”小胡答道,“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
“唉!”王有龄毕竟忍不住了,两行热泪,牵连不断。
“何必,何必?这不是大丈夫气概!”
这句话是很好的宽慰,也是很好的激励。
要知道,为王有龄捐官的这笔钱,并非胡雪岩所有,而是他收账所得,但他并未把银票交回钱庄,而是寻思把这钱做本钱,做一桩大生意的投资,如今瞅准了王有龄,正好在他身上下功夫,这又是一个当年“奇贷可居”的吕不韦。
琢磨透“人抬人高”的魔术
在古代,聪明的商人都善于“人抬人高”的魔术,这样可以迅速壮大自己的经商势力。胡雪岩在这方面也自有一套想法,他善于抬人,因为他相信:“水涨船高,人抬人高。”可见,胡雪岩性格的多面性。
在古代,最厉害的东西就是权杖。封建社会里,权力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权力就是财富,《汪穰卿笔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候补道为某银行总办索得某省开矿权,他开价索要10万两银子报酬,总办一口答应,而且对候补道十分殷勤。过了数月,事情办成,总办不再露面,候补道再三登门才获见,但总办好像不认识候补道似的,反问何事。待候补道把事情原原本本讲了,总办装作十分吃惊,说:“怎会有这样的事,大概是你记错了吧?开矿权我本有能力获得,何必求靠于你。我想如果说酬谢约千八百两,倒还有点可能,怎会许给这么巨大的款子呢?”
这个钱庄总办,利用候补道达到目的后就装聋作哑一脚蹬开对方,大概是欺候补道在官阶中毕竟属于低级的,或许总办还有更大的背景。
古今能成大事之人,手笔自然恢弘,行事自然开阔。胡雪岩曾点化王有龄“水涨船高,人抬人高”之道,难怪会一路发。除非体己兄弟,否则,长官之辈不可能公然摆明了索要,不会笨到明明白白指名要什么。所以,上路的部下要能体会长官所思,经常让长官“心里想”的得以实现,这一方面,胡雪岩无疑是个行家里手。
对胡雪岩一番体察的话,王有龄心领神会,深以为然。
按照胡雪岩的点拨,王有龄去做了,效果果然不同凡响。抚台大人对王有龄提携有加,到海运局不久,黄宗汉抚台就把催运漕粮的任务交给他去办。
运送漕米本来是一项肥差,只是浙江的情况却有自己的特殊性。浙江上年闹旱灾,钱粮征收不起来,且河道水浅,不利行船,直至9月漕米还没有启运。同时,浙江负责运送漕米的前任藩司由于与抚台黄宗汉不和,被黄宗汉抓住漕米问题狠狠地整了一下,以致自杀身亡。到王有龄做海运局坐办时,漕米由河运改海运,也就是由浙江运到上海,再由上海用沙船运往京城。现任藩司因有前任的前车之鉴,不想管漕运的事,便以改海运为由,将这档子事全部推给了王有龄。漕米是上交朝廷的“公粮”,每年都必须按时足额运到京城,哪里阻梗哪里的官员便要倒霉,所以,能不能完成这桩公事,不仅关系到王有龄在官场的前途,而且还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但如果按常规办,王有龄的这桩公事几乎没有能够完成的希望,一是浙江漕米欠账太多,达三十多万石之巨;二是运力不足,本来漕米可以交由漕帮运到上海,可是由于河运改了海运,等于是夺了漕帮的饭碗,他们巴不得漕米运不出去,哪里还肯出力?到时你急他不急,慢慢给你拖过期限,这些官儿们自己也就该丢饭碗了。
然而这桩在王有龄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麻烦事,被胡雪岩一个就地买米之计一下子就给化解了。以胡雪岩之见,反正是米,不管哪里的都一样,只要能按时在上海将漕米交兑足额,也就算完成了任务。既然如此,浙江可以就在上海买米交兑,差多少就买多少,这样省去了漕运的麻烦,问题也就解决了。
就地买米,解决漕运麻烦,严格说来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做生意,但从这里我们却看出来胡雪岩遇事思路开阔、头脑灵活,不墨守成规而能随机应变的本事。比如黄宗汉、王有龄以及浙江藩司等人,想到的只是漕米欠账太大,一时难以筹足,想到的只是漕米由河运改海运之后漕帮会作梗,即使筹足米数,要按时运达上海也难,就是想不到漕米改海运之后实际上为同时解决上面两个问题提供了契机。由于没有想到这一层,因而只能在那里一筹莫展干着急。究其原因,也就在于他们拘于漕米必需是由征收地直接上运的成法,而没有想到情势不同还可以有新的运作方式。
生意场上当然少不了如胡雪岩的思路开阔、不拘成法。后来胡雪岩借公家的银子开自己的药店,用苏州富家公子的资金办自己的典当,都是他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结果。胡雪岩说:“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就是会做生意。”说的就是做生意要不拘成法,灵活机动。
上海之行,收获不小。公事方面,圆满完成了漕粮代垫;私事方面,汇了20000两银子到黄宗汉老家。黄宗汉异常满意,透出口风,要不了多长时间定有酬谢。
向巡抚大人交了差后,王有龄松了口气,深感自己要做好官,离了胡雪岩实在不行,就有些感叹地对胡雪岩说:“我们两人合在一起,何事不可为?真要好好干一下。”
胡雪岩便趁机对他说,立个门户,开家钱庄。现在因为打仗的关系,银价常常有涨落,只要眼光准,兑进兑出,两面好赚,机会不可错过。
开钱庄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代理道库、县库,公家的银子没有利息,等于白借本钱。他的计划是先把门户立起来,开张时弄得热热闹闹的,其实是虚张声势,内里是空的。等王有龄一旦放了州县,不就可以代理公库、解省的公款了?空的也就变成了实的。
胡雪岩的“人抬人高”是非常聪明的策略,为此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善于用人之所长
这里讲的用人,并非简单的上下关系,交给任务,你去完成就是了;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寻求致胜的策略。在胡雪岩看来,做生意不能没有支持。他层层结交势力,从而为自己开发出巨大的财源。对于商人而言,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是特殊的。胡雪岩时代的特殊,就特殊在旧制受到冲击,洋人叩打大门,社会发生变乱。所以他要找到自己致胜的策略。这就是他极其精明的用人之道,况且按照胡雪岩的性格,他极其擅长此道。
胡雪岩时代的旧制,十分影响商人的发展。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商人要想把其经营进行下去,必须作出合适的策略。一般来说,商人会设法避开“封建人”,但这是一种消极的策略。所以就有商人另想策略,设法与“特殊人”沟通,以争取他们的保护。这就是胡雪岩所采取的策略。
正是长期与这些人打交道,胡雪岩逐渐变得为人四海。当他遇到王有龄时,听说他是捐班盐大使,便感觉到机会来了。他利用收款的机会,为王有龄筹措了500两银子,资助他进京拜官。
王有龄因为胡雪岩这一帮助,得到机会补了实缺。知恩报恩,胡雪岩得以借机有了自己的钱庄。随后,因为有了王有龄这个官声很好、升迁很快的后台,胡雪岩发现自己面前突然铺开了一个新世界。粮食的购办及转运、地方团练经费与军火费用、地方厘捐、丝业,各个方面的钱都往胡雪岩所办的钱庄流了过来。
胡雪岩有了这一经验,回头反思,便很快明白了古代商场之道:寻找保护。
要寻找保护的办法很多,首先是继续帮助有希望有前途的人。在这一点上,对于王有龄绝对适用。家中如何用度、个人是寒是暖、上司如何打点,都是胡雪岩的帮助行列。随后是何桂清。因为有了王有龄的例子,胡雪岩对何桂清更是不惜血本。为了他的升迁,一次可以放出15000两银子;为了他的欢心,也为了日后自己的商业,忍痛把自己的爱妾转赠给他。
其实是要替这些有前途之人出谋划策。胡雪岩明白,办团练、漕米改海运、征厘捐、购军火、借师助剿,所有这些应对之办法,虽然是绕了一道弯,是在代他人操劳,但是到了最后,无非是帮助这些人得到朝廷赏识,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有了这些人的支持,自己的商业势力也就有增无减了。
何桂清在苏浙之日,为朝廷出力甚勤,所以在这一带的影响日盛。为了这个缘故,胡雪岩的点子也有了市场,他的商业也有了依托。他个人在经营中逐渐冲破了先前的钱庄的经营观念,开始在以官府为后盾的前提下向外扩张。这一扩张预示了胡雪岩在商业上必将称霸东南半壁江山。此时的胡雪岩,因为尝到了在官僚阶层中扩充势力的甜头,他是再也不会回到旧有的经营观念中去了。
何王集团土崩瓦解之日,胡雪岩已经开始在为自己寻找新的商业保护人了。这一次的寻找是有意识的,不过也不得不迁就时局,左宗棠这样一位世纪人物就出现了。
左宗棠在位之时,胡雪岩为他筹粮筹饷、购置枪支弹药,购买西式大炮,购运机器,兴办船厂,筹借洋款。这些事耗去了他大部分精力。但是胡雪岩乐此不疲。第一是因为这些事本身就是商事,可以从中赢利,第二是因为左宗棠必须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安心平捻剿回,兴办洋务,成就功名大业。左宗棠是个英才,左宗棠事业日隆,声名日响,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巩固,胡雪岩就愈加踏实。他原来之所以仰赖官府,就是为了减少风险,增加安全。现在有了左宗棠这样一个大员做后盾,有了朝廷赏戴的红顶,赏穿的黄褂,天下人莫不视胡雪岩为天下一等一的商人,莫不视胡雪岩的阜康招牌为一等一的金字招牌。胡雪岩也敢放心地一次吸存上百万的巨款,也可以非常硬气地与洋人抗衡。任何一个以本业为主、不能上传下达的商人都不敢像他这么做。只有一个胡雪岩,把握住这个时期的特点,而且做到了。
汪康年《庄谐选录》记载:“胡某为某钱店司会计,有李中丞者,时以某官候补于浙,落拓不得志,一日诣其店,众慢不为礼,胡独殷勤备至,且假以私财,某感之,誓有以报。迨后场历封疆,开府浙江,甫到任,即下檄各县日:‘凡解粮饷者全由胡某汇兑,否则不纳。’众微知其由,于是钱粮上兑,无不托诸胡,胡遂以是致富。”书中所载情形倒像胡资助王有龄的事,在众人对王投以势利眼之际,胡雪岩独报以殷勤礼节,并冒着丢饭碗的风险,擅作主张,动用东家的大笔银两相资助,表现出相当的政治远见。在王有龄这边,遇胡雪岩如大旱逢甘霖,他对胡的“慧眼识俊杰”自然念念不忘。后来,王有龄以粮台积功报知府,旋补杭州,不出几年,升浙江巡抚,胡雪岩先前的人情投资便得到难以计数的回报,还博得了“东南大侠”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