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信念力:打开职场大门的一盏明灯
15822000000003

第3章 职场信念力,一股强大的内心力量(2)

世界变化真快,18亿美元,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1986年,当吉利成立时,没有人会想到它能做得那么大;1997年,当吉利生产出第一台自主品牌的轿车时,没有人会相信它如今会成为自主品牌的典范;2009年,当全世界都对金融危机叫苦连天的时候,沃尔沃要嫁人,更没有人相信吉利这个在全球汽车业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敢提出收购意向。作为吉利的当家人——农民出身的李书福,他虽然经常穿着几十元的鞋子和衬衫,几百块的西服上央视,但是他有梦想。多年前,当大家都为吉利的发展惊奇的时候,记者采访李书福,说你们吉利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李回答的很干脆:“年产200万辆。”记者追问:你们现在才年产10万辆,怎么提出这个目标。答曰:“你看看世界的汽车厂商,200万辆,这是一个汽车企业长期生存下去的一个门槛。”我想,当时支撑李书福说这话的,一定是他心中坚定的梦想。10万到200万,当时遥不可及。而如今,完成收购后,仅沃尔沃品牌的年产量就可以达到100万辆。假如你到了国外,可以指着沃尔沃对外国朋友说:“看,我们中国造的。”以这次收购为转折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才真正开始尝试着腾飞。有梦能飞,有容乃大,正应了那句话:“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任何的行为都来源于思想,任何的事情都开始于头脑

任何的行为都来源于思想! 任何的事情都开始于头脑! 要想成功,首先要超越自己,这也是最难的。如果你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进步就好了。你每天前进一小步,别人不进则退。要时刻抱有我是最棒的成功信念! 人,因梦想而伟大!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除非不去做!过去不等于未来! 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任何的改变都可以在于瞬间! 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其目的,并且有助于我! 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任何的结果都来源于行为!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 成功者愿意做失败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他成功!

一个人生活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于思想的信念,信就是相信,念就是思想。机遇、条件、巧合、成全等都只是果的表象,因的缘起来自于功德、福报、付出、相信。

古时候,有一位将军率兵要与实力比他强十倍的敌人打仗。带队前进的途中,他下马向路边小庙朝拜祷告。回到队伍中,他拿出一枚钱币,说:“我现在投钱问卜,如果正面向上,表示我们会赢,而朝下则表示我们没有希望了,我们的命运就操纵在神的手里了。”将军把硬币高高地抛向天空。待他落下,大家发现,正面朝上,纷纷高兴地喊着:“太好了!我们会赢!”决战的时候,他们果然就把强大的敌军给打败了。将军的手下很高兴,说:“神决定的事情,谁也不能改变啊!”将军这时拿出了那枚问卜的硬币,原来,那两面都是正面呢!我们在佩服这位将军足智多谋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任何的行为都来源于思想,任何的事情都开始于头脑!很多事情,只要想得到,并且坚定信念,并且朝着目标努力奋进,一定能够成功的。如果有一个上帝的话,他对万物全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特别的帮助任何一个人。能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而已。有信念,相信自己,就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我绝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的一句话颇具象征意义。信念是我们的日常言行,乃至宗教、科学、哲学的基础。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一直被各种科普刊物津津乐道,啧啧称奇: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在车上昏昏欲睡。在半梦半醒之间,他隐约看到原子链似乎活了起来,变成了一条蛇,在他眼前不断翻腾,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此时凯库勒猛然惊醒,受到梦的启发,明白了苯分子原来是一个六角形环状结构。

通过梦境解决科学难题的故事,听起来很神奇,仔细分析,又是理所当然的。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想法,然后依据这个想法通过几番努力,最后完成的。比如手机的设计,是在于设计者先有了一个对于手机功能、样子、使用方法、技术指标等等的构思,才能够制造出来的。当人有了一种思想也就是意识到要完成一件事情时,就会从潜意识中搜找有关联的信息,意识越强越持久,潜意识给予的信息就会越完整和越接近。凯库勒之前一直在研究分析苯分子的结构,潜意识接收到了很多信息,由此,才有了梦想中的破解。

爱因斯坦说过:“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的工作以外,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强烈的信念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为什么信念能创造奇迹呢?这是有一定科学基础的。当一个思想或感觉产生时,大脑就会开始形成一种思考的能量波,并以这个人为中心自行扩展开来,往外发射,环绕此人的周遭环境。这些能量波拥有唤醒其他人思想里类似频率的特质,同时也会依着思想的吸引力法则进入另一个相同力量的领域。自己的一切都是自我的思想所形成的感觉所吸引而来的。无意识的、不知道心灵影响力法则的大脑波和知道心灵影响力法则的比较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的思想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也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活与命运。

生命的法则就是信念的法则,而信念可以用你心灵中的想法来简短地概括。你的思想形式、你的感觉及你所相信的事,会决定你的心灵、你的身体及你的环境。深入了解你所做的,以及为什么你正在做这些,将会帮助你在潜意识中获得跟生命中美好事物合作的机会。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古人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明抽水机;现在的人也一定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未来的人一定会说,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到另外一个“太阳正好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的方法而已。所以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我们每个人都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框框,不要总是自我设限。

也许不少人都做过这样一道“一笔画”的小智力题:九个点分布在三行,每行三个点,排成一个正方块状,要求用四段直线一笔将这九个点连起来。

起初,人们十有八九会落入一个小小的陷阱——在九个点围成的框中打转转,且发现怎么样一条直线都很难连成。其实,要找到答案,心须在思维上突破这九个点所围成的框框的限制。

游戏的第二步是,要求只用3段直线将同样这九个点一笔连起来。此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陷入困惑:这不可能。其实,答案也十分简单,用一条“Z”字线即可一笔连成。不过,最快找出这个答案的恐怕十有八九是那些没有学过数学的孩子。

因为作为知识、经验比较丰富的成人,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被另一些“框框”所框住。框框之一数学上有一条基本公理: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可爱因斯坦《相对论》告诉我们,两条平行线无限延长,会在无限远的地方相交一点;框框之二,数学上有另一个基本假设:点没有大小。其实,现实中任何一点都会有大小。突破这一限制,只要无限延长“Z”字三段线,九点必可一笔连。

游戏的第三步要求只用一条直线将这九点一笔连。相信至此,我们已可轻易找到答案,因为只要再次突破数学上“线没粗细”的框框,用一条很粗的线将九点全部包含其中即可。

所以说用四段直线一笔连九点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发明创造也许都是建立在打破前人所认定的“框框”的思维定势基础上。游戏的答案也许在你的意料之外。它在给我们一些启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能的,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而已。

这是一个人际交往频繁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无论是打工还是做生意,你都必须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这同时又是一个人情淡漠的时代,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人们总是处处防备,用厚厚的铠甲把自己的心灵包裹起来。

于是,人际交往就成了一个充满技术的领域。有的人不懂得其中的窍门,难免处处碰壁,不被人接受;而有的人却可以靠自己掌握的若干独门功夫左右逢源。我们要想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学会交流,必须掌握一套说话与做事的方法。说话似乎并不难,人人都会说。然而,有些人的口才极其高明,有些人的说话却实在缺乏水平。会说话与不会说话,这之间的区别其实是很大的。做事情呢,并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我们要学会做事,因为事情做得漂亮才更能被别人肯定。

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做事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其次,我们要有清晰的思路,事先统筹一下该怎么办,在做每件事之前,我们要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这些东西都明确了,接下来就是信心和信念了,相信自己能办好。特别是在面对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一直垂头丧气,不能在哪跌倒就在哪趴着,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要懂得调动资源,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事情。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可不像一般人想得那么简单。为什么有的人身负旷世才学,行走世上却步履维艰;为什么有的人资质平庸,却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说话做事的本领有多高。待人处世与说话做事都需要方法和技巧,这也是每个人走向社会、取得成功的必修课。

假使“不可能”这三个字,已成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口头禅”,他们已习惯对自己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那么他的思维就注定要被“不可能”的框框所局限。这样的氛围也许就注定他们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被那些专注找方法的人所淘汰,被那些 “不可能”真的变得一事无成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意焦,即注意的焦点。如果意焦集中在“不可能”上,我们将不会再去找方法,而只会为证明自己“不可能”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千方百计地找理由、找借口。一旦关闭“可能”的大门,也许就真的“不可能”了。相反,如果我们的意焦集中在“可能”上,显而易见,接下来我们必定是在“找方法”,而不会是“找借口”。让我们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注意焦点,把“不可能”这个极其消极的字眼从我们的“私人词典”或“企业词典”中永远删去,因为 ,我们至少还可以说: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而已。

发掘冰山下的潜能

曾经有位前苏联的记忆大师在舞台上做记忆力的表演,他要求台下任何一位观众用纸条写下一连串杂乱无章的几十位,上百位数字,大家见他只把纸条粗略看了几眼,就把纸条还给观众,接着就将那些数字顺序不差地背诵出来。这表现了表演者过目不忘的非凡记忆力。人的记忆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的大脑真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吗?如果有,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活在遗忘的空间中呢?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脑的遗忘是一种病态现象。主要的内在因素追根溯源,其实也是人脑中的潜意识作怪。而这类使人忘记的潜意识必定包含有“我不记得了”“我忘记了”“记不起来了”等等的意念存在。如果一个人将其脑中阻碍记忆的潜意识清除,那么他的记忆就能达到一个高水平——过目不忘的照相机般的记忆。潜能是怎么回事?你相信人真有这么大的潜能吗?如何认识并发掘自己的潜能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就清楚了。

一位美国人,名叫思第文,他的身体原本很健康,赴越南打仗时被流弹打伤了背部的下半截,被送回美国治疗,经过治疗他虽然康复,却没法行走了,被医生确定为残疾。他靠轮椅代步已二十年,整天坐轮椅觉得此生已经完结,有时就借酒消愁,有一天,他从酒馆出来,照常坐轮椅回家,却碰上三个劫匪,动手抢他的钱包,他拼命呐喊拼命反抗,却触怒了劫匪,他们竟然放火烧他的轮椅,轮椅突然着火,思第文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双腿不能行走,他拼命逃走,求生的欲望竟然使他一口气跑了一条街。事后,思第文说:如果当时我不逃走,就必然被烧伤,甚至被烧死。我忘了一切,一跃而起,拼命逃走。以致停下脚步,才发现自己会走动。这就是人的潜能的作用。

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一场话剧时,女主角因故不能参加演出,出于无奈,他只好让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可他大姐从未演过主角,自己也缺乏信心,所以排演时演得很糟,这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非常不满,他很生气地说:“这个戏是全戏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屈辱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坚定地说:“排练!”一扫过去的自卑、差涩、拘谨,演得非常自信、真实。斯坦尼期拉夫斯基高兴地说:“从今天以后,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大艺术家。”

科学家发现,人类贮存在脑内的能量大得惊人。人平常只发挥了极小的大脑功能,要是能够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那么毫不夸张的说,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事情非常明显,如果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发火使他大姐受到刺激,积聚在大姐身上的表演潜力便不可能迸发出来。人们常常埋怨社会埋没人才,其实,由于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懒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埋没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如果我们能多给自己一点刺激,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多一点信心、勇气、干劲,多一分胆略和毅力,就有可能使自己身上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发挥出来,创造出令自己也吃惊的成功来。

对付疾病,最明智的做法是相信自己的内心之中,就有一个治病良方。那良方,其实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一种源源不竭的生命动力。对于我们每个生命体而言,那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永恒真理,那是治愈世间苦痛的真正良药。

无论当事人是否喜欢,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刻,激发出自身最大潜能,以面对那些“必须”面对的病痛,并且还要战胜和克服它们。很奇怪,每当付出许多艰辛仍然感觉成功无望时,每当危机突如其来、灾难瞬间降临时,每当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某件事时,我们的体内便会生出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把我们从心灵困境中拯救出来,并最终使我们做成原先看似不可能做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