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信念力:打开职场大门的一盏明灯
15822000000027

第27章 信念力,让你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5)

如此单调的工作日复一日,令洛克菲勒很是厌烦。他也想过改行,但又苦于找不到别的工作,只好坚持做下去。后来,洛克菲勒对整个工作的流程开始认真观察。他发现罐子旋转一周,焊接剂共滴落39滴,焊接工作即告结束。他思考着,眼前这简单至极的工作,是否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能把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会节省生产成本呢?

说干便干,经过多次试验之后,洛克菲勒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但是该机焊接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质量缺乏保障。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又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次效果令人非常满意。不久,公司便推出了这种机器,采用了落克菲勒的焊接方式。新机器虽然一次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长年累月下来,为公司节省的却是很大的一笔开支。

因为善于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位平凡的美国青年从最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成功之门。

洛克菲勒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成功者,只要你善于思考和发现!一个不会用心思考的人,工作上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世界上的人,大家都希望事半功倍,而不希望看到事倍功半。那么,请你记住,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尽管认真的观察很重要,但观察无法代替思考。思考就像吃饭,需要细嚼慢咽,如果囫囵吞枣就难以消化。生活需要不断地思考,尤其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多事情都会带有一定的假象,聪明的人擅于思考,思考必须有正确的依据,否则,结果跟猜测没有什么区别。特别在投资市场上,思考和猜测看起来是很像的,但为什么有的人准,有的人不准呢?智商的影响不占高比例,关键还是方法的运用,找到一个好的方法并能重覆坚持地执行下去,成功将是无法阻挡的。

做一个智慧型的员工

在职场中,究竟做一个什么样的员工呢?智慧型的,技术型的,还是关系型的?我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还是做一个智慧型的员工。所谓智慧型是指有较高的学历或掌握较多的知识,从事重要工作或管理和技术工作,有丰富经验或有独特技能的员工。

智慧型员工不仅仅是带着指令去工作。一个有办事能力的员工,必然是一个智慧型的员工。处处运用你的智慧,时时运用你的智慧,这样,你才能超越平庸,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

作为一个企业,里面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员工,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能力、性格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通常我们将员工分成三类:

第一种:机械型员工。有一做一,完全按照领导的具体指示一步步做事。可以说面对这样的员工,就像面对一个机器人,你要将工作步骤像写程序一样,布置给他,否则他什么也不能完成,当然他们也谈不上创造性劳动了。

第二种:智能型员工。这类员工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主动地应用于工作,以此弥补领导在专业方面的不足,同时还可以为领导提供某些专业方面的合理性建议,就像领导的智囊团。

第三种:智慧型员工。这样的员工能够去系统化地思考问题,将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会贯通起来,去用于工作。可以说这样的员工是用头脑工作的员工,也是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员工。

通过对多家单位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有三种员工,他们有三种完全不一样的命运:

第一种:智慧型员工,最受欢迎,有发展前途;

第二种:苦干型员工,较受欢迎,发展慢;

第三种:问题型员工,不受欢迎,没有前途。

毫无疑问,排在第一的员工——智慧型员工是单位的“钻石”,他们在单位,一定有最大最快的发展,并获得最好的回报与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提倡大家争取做一个智慧型员工,因为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经受住市场的洗礼,成为公司发展的顶梁柱、老板的左右手,同时自己也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谁都希望成为单位的“钻石”,但唯有智慧型员工,才能真正成为单位最有潜力、最有发展、最受器重的“钻石”。

纵观那些杰出的成功人士,在他们刚刚起步、还只是普通员工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不同一般的智慧,而这些最终使得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钻石”。

总结起来,智慧型员工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少向外界要条件,多向自己要智慧,时时以智慧去解决问题;能苦干,更能巧干;会做事,更会做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智慧。

三种状态,三种命运

“假如你有智慧,请你贡献智慧

假如你没有智慧,请你贡献汗水

假如你两样都不贡献,请你离开公司。”

这是日本松下集团的著名理念。

一、智慧型员工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

智慧型员工是最难管理的,这里作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是警察做了小偷,可能破案的难度就很大,原因很清楚,他知道怎样不留痕迹。智慧型员工的特点就是他知道怎样管理,如果你的管理体制稍微有点不好,他就可以从中挑毛病,如果你的管理制度稍微有点不完善,他就可以从中钻空子,如果你不改或一时改不了,就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情绪,就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甚至他会决定炒老板鱿鱼,所以对于智慧型员工,管理需要做出的贡献是让他们对企业制度的高度认同感,使他们的工作能生产效率并给予平等、公证的待遇。

智慧型员工与体力劳动者,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工作习惯,是有差别的,管理者需要从这个差别中区分如何管理这两类人群,管理体力劳动者通常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要求员工服从,可以通过简单的指标进行考核,对于执行情况如何也比较容易判断,但是智慧型员工就不一样,他会考虑你的行政命令有没有道理,那些该服从那些不该服从,我为什么要服从;对他们的考核也不能通过简单的指标进行,更不能用些不容易确定的指标;对于执行情况如何就更难准确判断了,智慧型员工往往比体力劳动者更会做表面文章。

二、智慧型员工与体力劳动者对工资待遇的期待有所不同

智慧型员工往往工作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是他的创意、他的点子,他的一个建议也许能说明他的工作绩效,但是这怎么考核,是高工资所能解决的吗?恰恰相反,高工资、高奖励对体力劳动者更有效,更能刺激他们提高工作效能的。我看有的企业在这方面有较高的承诺,如给予智慧型员工高额的工资和奖励,也给极大的精神荣誉鼓励,但是这些能刺激他们多出创意或创造吗?显然不是这样的。依靠智慧和知识的创造性成就,无法用金钱买来,谁听说过一项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是因为高额奖励的刺激得来的,反之,对于成果的奖励是必须的;另外智慧型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有一个很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可以给比较低的待遇呢?也显然不是,所以说难也就难在这里。

三、智慧型员工与体力劳动者他们对待工作的心理需求不同

体力劳动者的基本工作需求,是基于维持个人基本生存需要为目的的;他们渴望获得稳定的收入,有劳动安全感;他们个人职业发展路径,是想通过企业内部升职、升级而获得更大的满足感。然而智慧型员工就不一样,他们不担心生存问题,可以毫无顾忌地辞职,他们不为生存而工作,是为发展而工作,工作的目的大不一样;他们渴望获得个人快乐,希望个人价值观能获得认可,哪怕他们是为了暂时生存困境而不得不委屈地工作,那也是他们的一个临时性安排或暂时的决定,当他们准备好了或找到更合适的工作,立即会辞退当前的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他们的潜意识,如同那首歌里唱的,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

显然,智慧型员工与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机理是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体力劳动者主要是依据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和记忆重复性的工作流程,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但对于以创造性活动为主的智慧型员工来说,遵循程序和执行命令有时会是一种束缚,甚至是一种致命的限制,因为智慧型员工是通过创造、创新和创意为企业创造价值。前者多为物质的,后者多为非物质的。

企业文化是企业与员工共同创造的。为企业文化做出贡献的员工在企业里是受到尊重,在各种利益面前,员工的利益也应该放在首要的位置,共享企业文化、共享企业繁荣,这是每一位员工所期盼的,对于智慧型员工更是如此,他们自身会从中得到满足感、荣耀感,他们需要物质和精神双重的激励和奖励。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构建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这是智慧型员工赖以生存的基础。

四、智慧型员工都是管理者

智慧型员工即使不做管理工作,他也有管理的潜能,而作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还是需要告诉他所领导的员工做什么和怎么做,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责任在于制定好的管理原则和良好的工作机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还得依靠员工自己判断,自己做出决定,而责任在管理者一方,这方面对于智慧型员工再清楚不过了。

智慧型员工有判断和决策能力,而不是按照命令机械行事,但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做出更好的决策,应该说智慧型员工在工作中也是尽到了一个管理者的作用,所以管理者应该把智慧型员工都看成是管理者。

智慧型员工同时也是企业的“管理咨询师”,是制度的改进、创造、设计者,给企业做这些才是他们的本职,从这个角度看,智慧型员工自我认同的对象已不再是雇佣机构,而是自己专精的知识领域,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才智,并为企业服务,这就在于企业的设计者如何调教智慧型员工。企业管理者在调教智慧型员工时,不要以为自己是领导、是管理者,以为自己是管理部属工作的人,就可对他们下命令,那样极有可能挫败其工作的积极性。

现在不少企业中,存在那种只在意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只注重自己该有什么权力的人很多,这种人就算是称职,哪怕他的职位再高,也不过是低档次的“高官”。那些专注贡献并为绩效负责的人,他们让自己的工作为整体的绩效尽责,以一种敬业的姿态把握着全局,这种人不管资历多浅,也可以称得上高级管理者,尽管他们没有相应的职位和身份。因此企业的机制就在于如何认同员工的绩效,这方面智慧型员工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