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15767800000016

第16章 别像恐龙那样:适者才能生存(1)

强,不是生存的必然法则。恐龙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但因自然环境变化了,它却没有跟着进化,结果消亡了。以变化的心态看待社会和人事,以不变应万变,使自己永远掌握主动权,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方案一:跨越最大的障碍

在成功的旅途上,我们不仅时时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且还时时受到自身的挑战。自身是阻挡我们成功的最大“敌人”,需要靠我们自己去对付。因此,我们要敢于做自己的对手,战胜自己。

1要知道,阳光不可能每时每刻照耀你

在竞争中,不仅要了解敌人,更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掌握自己的弱点,扬长避短,你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能力。

14世纪,莫卧儿皇帝在一次战役中大败,自己蜷缩在一个废弃马房的食槽里,垂头丧气。这时,他看到一只蚂蚁拖着半粒玉米,在一堵垂直的墙上艰难地爬行。玉米比蚂蚁的身体大许多,蚂蚁爬了69次,每次都掉下来,它又尝试第70次。莫卧儿想:蚂蚁尚能如此,我为什么不?莫卧儿终于重整旗鼓,打败了敌人。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困难面前低头,不能够像莫卧儿一样最终取得成功呢?黑格尔说:“没有热情,世界上没有一件伟大的事能完成。”美国的《管理世界》杂志曾进行过一项调查,他们采访了两组人,第一组是高水平的人事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第二组是商业学校的毕业生。

他们询问这两组人,什么品质最能帮助一个人获得成功,两组人的共同回答是“热情”。热情高于事业,就像火柴高于汽油。一桶再纯的汽油,如果没有一根小小的火柴将它点燃,无论它质量怎么好也不会发出半点光,放出一丝热。而热情就像火柴,它能把你具备的多项能力和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给你的事业带来巨大的动力。

试想,一个没有热情的领导,整天无精打采,没有丝毫的朝气,那么,他的职员也会因此而失去工作的兴趣,当大部分职员都没了工作热情时,领导再怎么努力地去工作也会于事无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单位垮掉。有许多出色的领导者,都是凭一股对事业的执着与热情,历尽艰辛,最后才取得成功的。

有一个哲人曾经说过:“要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你必须具有一种原动力——热情。”英国的乔治·埃尔伯特指出:所谓热情,就像发电机一般能使电灯发光、机器运转的一种能量;它能驱动人、引导人奔向光明的前程,能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才干和活力;它是一股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也是从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

蒸汽火车头为了随时产生动力,即使停放在车库中时,也必须不断加燃料,让锅炉中的煤炭始终处于燃烧状态。人也同样如此,他必须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热情。甘·巴卡拉曾说过:“不管任何人都会拥有热情,所不同的是,有的人热情只能维持30分钟,有的人热情能够保持30天,但是一个成功的人,却能让热情持续30年。

当你的脚踩上加速器时,汽车便会马上产生一股动力,向前行驶。而热情也理应如此。因此,你必须牢记:热情是动力;思想是加速器;而你的心就是加油站。

适应性关系到一个人处理压力的能力,这是因为人的压力主要发生在他进行转变或改革的时候。成功者不仅有能力去适应转变,而且能促进转变。

这个转变的本质,就是敢于冒险的能力。高水平的成功者知道,转变与冒险是相互伴随的,对成功者来说,顺时地转变不仅是需要的,而且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一个人如果要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能够适应这种转折性变化。

如果独木桥的那边是结满硕果的园子,自信的人会大胆地走过去采摘自己喜爱的果子,而缺乏自信的人却在原地犹豫:我是否能走过去?而果实,早已被大胆行动的人采光了。

自己都信不过自己,别人怎么能相信你?任何一个成功者都充满自信。强烈的自信心,能鼓舞自己的士气,在许多时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政坛巨头哈瓦·法勒斯曾经说过:“对一个企业来说,一个政府部门来说,乐观和热情就像克服磨擦的润滑剂一样。乐观能使人对新的选择或方案保持开放,能够使人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和处理他所面对的事情。”相反,情绪悲观,则让人始终沉浸在郁闷、消极的心境里,不能正确对待新的挑战。

在你合作的群体里,每个人的能力不会相差得太悬殊,每一个人的机遇也是大致均等的。因此,在你合作的群体里,你总想能取得竞争的胜利,占据竞争的优势,这个想法是不太正确的,也是不太现实的。

你和你那合作伙伴中的任何人一样,既有在合作中竞争胜利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胜利了,固然可喜可贺,但失败了,一定要想得开。你必须明白:阳光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照耀着你,而不去照顾一下别人,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竞争失败的结果,即使失败了,自己的情绪也应该乐观,不要始终沉浸在悲观之中,好像觉得自己永无出头之日一样。

你如果在竞争中被对手打败,你不妨笑着面对现实,并且向你的合作者兼竞争者表示友好和祝贺,这既能在你的合作者中显示出大将风度,又能增添自己战胜失败的信心。

你在一次竞争中失败了,并不意味着你以后一次一次竞争都会失败。你失败后,在保持乐观情绪的情况下,认真总结经验,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你的竞争对手获胜的原因,那么在下一次较量中你很有可能尝到胜利的滋味,把失败的痛苦留给了你的竞争者。

相反,如果你一旦失败,悲观消沉,一蹶不振,那么,你在下一次竞争中会再次名落孙山,那就真的永无出头之日了。

无论做任何事,“三心二意”都是一大障碍,不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你要做的事情上,而去想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心猿意马,难免会分散精力。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上去,那么这项事业往往不会比三心二意的人成功的机会大。

把你的意志集中于现在时候,就会大大加强你自己的能力,就如同激光的强力在于集中一样,假如你能专心致志于你现在正在进行的事业上,你将变得更有效率。大多数的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们始终如一地在自己的事业上坚持下来。美国社会学家特莱克考察了他所遇到的所有企业家,发现他们具备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忍不拔的精神。

恐龙法则:成功取决于坚持不懈的探索,就如同在道路的每个拐弯、曲折的地方,必须坚持住,因为绕过下一个拐弯、下一个曲折,可能就是你最大最后的竞争目标。

2胜利的时候更要保持平常心

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胜利完成了一项任务,或是经商赚了一笔钱,或是升职加薪,都值得庆贺,但是这里需要提醒你的是,不要得意忘形。胜利之后,让自己冷静下来,得意莫忘失意时,再接再厉,继续投入到人生新的一段旅途中。

惹人喜爱的动画明星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形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风靡世界,经久不衰,深受成人和儿童的喜爱。它们的“生身父母”沃尔特·迪斯尼也被人们称为卡通片大王。他是有声动画片和彩色动画片的创制者,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后来,他又根据这些可爱的银幕形象设计和创建了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迪斯尼乐园。

沃尔特·迪斯尼190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他的父亲是西班牙移民。15岁时,沃尔特就确定了自己一生的理想。在他看来,他最大的本领是有异于常人的艺术感知力。他认为,自己将来有可能靠画画挣钱,当一名画家,便把课余的时间都用在绘画上。他白天上学,晚上到芝加哥画院学画,20岁时,沃尔特到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这期间他经常光顾电影院,成了好莱坞喜剧明星的崇拜者。这些喜剧片大都是一些既粗糙又幼稚的动画片。年轻的沃尔特既喜爱这种形式,又感到有点不满足,他决心创造出比这更出色的东西来。

此后,沃尔特便经常去堪萨斯公共图书馆,阅览有关电影动画绘画的书刊。1922年,沃尔特有了一点积蓄,他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自筹了1500美元,创办了动画片制作公司。米老鼠系列片一部接一部地拍了出来。1932年,迪斯尼公司的第一部彩色有声动画片《花儿与树》,获得了巨大成功,并获得当年的奥斯卡奖。《花儿与树》的成功不仅进一步确立了沃尔特·迪斯尼在动画片领域的地位,也给他带来极为可观的收入。

1933年,沃尔特又拍成了彩色动画片《三只小猪》,首映时,盛况不亚于米老鼠系列片。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中,这部片子的主题歌《谁怕大灰狼》风行一时。之后,沃尔特又拍了一些米老鼠题材的动画片,并在其中加入了“唐老鸭”、“普洛托狗”等形象。

1934年,沃尔特在欧洲旅行时,从巴黎的一位老板那儿得到灵感,决定拍一部长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当时还没有长动画片问世,长片放映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很多人都认为沃尔特这样做是冒险。但沃尔特坚持了下来。1937年12月,片子拍出来了,果然又是盛况空前。这部片子被译成各国语言,在全世界放映,盈利比沃尔特预期的要高出10倍。

沃尔特天生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就在他创作米老鼠、唐老鸭、三个小猪、白雪公主等动画片角色时,他已经开始设计一座童话乐园。在他的想象中,那是一个孩子们的世界,不仅有动画片和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建筑和树林,还有各种各样新颖有趣的游戏,总之,应该充满儿童的乐趣。1955年,乐园建成并启用。那时他就发现,这座乐园并不完全是属于孩子们的,成年人也和孩子们一样对它怀有极大的兴趣,它成了洛杉矶一处标志性的旅游景点,所有到美国西海岸来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因此,迪斯尼乐园收益巨大。后来,他又在美国东部的佛罗里达州建了一座规模更大的乐园,叫做“迪斯尼世界”,园内设有酒店和更多的旅游景点,成了美国最有趣的一个度假村。

从沃尔特·迪斯尼的成功事业之路可以看出,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你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生涯,那么这种错误将使你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你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如果你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你生活的条件容许你选择任何一种职业生涯,那么你就可以选择一种你最适合的职业生涯,选择一种建立在你深信其正确的思想基础上的职业生涯。

恐龙法则:选择一种能给你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服务的职业生涯,会使你高尚起来。使你的活动和你的一切努力具备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你无可非议、受到众人敬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3沮丧的时候默念三声“谢谢”

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沮丧也就在所难免,这时就是很能磨练一个人心理承受力的时候了。保持一颗乐观的心,不必气馁,不必懊恼,默念三声谢谢,风雨之后,就是美丽的彩虹。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职业,抱怨工作是那么艰难,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厨房。他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碾成粉状的咖啡豆。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一句话也没说。

女儿咂咂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20分钟后,他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到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女儿靠近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摸了摸,注意到它们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她看到的是只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啜饮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她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父亲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着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们倒改变了水。“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

有的人劳累至死,有的人忙碌至死,有的人快乐至死。第一种人是为了生存而工作至死的人;第二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第三种人则是那些把工作和兴趣、个性合为一体,把个性和工作融为一体,为工作而快乐、为快乐而工作的人。在我们的群体中,这样的人在二十年前、十年前,甚至现在都还只是少数。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就是工作。即使像我们这些有许多人羡慕我们工作的人,通常都会感觉到工作还是工作。工作可能并不像吃饭、看电视、到野外散步或与你爱的人共度时光那样令人愉快。但我们可以满怀感激地接受工作就是工作这个事实,因为我们把这些看得很重:它能创造东西,感觉到别人需要我们,办事有条理,能以此为生——即使有时也没趣。

如果你能以这种心态充实你一天的工作,你会对你的工作感觉良好,即使你并没有所谓理想的工作。

而且你真正这样做后就会发现,原来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这么做会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工作中,让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或许很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价值与能力的体现等,但快乐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快乐的人能坦然地接受它,并迅速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可以有所作为的方面去。

如果你自己没有一个好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即使工作或生活在一个快乐的集体里面,对于快乐和美丽你也是感受不到的。

恐龙法则:不要抱着你即将失去一切的悲哀,上帝不相信眼泪。勇敢的调整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吸水的海绵,生活就会变得很简单而快乐。

4不断超越自我

哲学家尼采曾经这么说:“生命企图树起自己的云梯,它渴求眺望到遥远的地方,渴望着最醉心的美丽。因为它要求向上!”“生命企图升起,升起而超越自己。”是呀!人生好比一条永不停息的大河,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地方,也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地超越。超越,是量变达到质变,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没有这种超越,一个人就永远不会真正长大。没有这种超越,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就不可能有科学技术这么发达的今天。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人活在世上,不能总为自己取得的那么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贪图安逸享受,放弃了努力奋斗的过程。满足现状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人生的真正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