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在为谁工作
15766700000012

第12章 在工作中修正自己的不足(4)

经理无言以对,半晌才说:“你能将你的经历、想法和计划告诉我吗?”

年轻人似乎很不给面子,他又将了总经理一军:“噢!抱歉,抱歉,我方才太冒昧了,请多包涵!不过像我这样的人还值得一谈吗?”

总经理催促着说:“请不要客气。”

于是,年轻人便把自己的情况和想法说了出来。总经理听后,态度变得和蔼起来,并对年轻人说:“我决定录用你,明天来上班,请保持你的进取精神和对工作的热情,相信你有远大的前程!”

现在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突破固有的规则,展现全新的自我。

能够成就大事业的,永远是那些信任自己的见解的人;是敢于想人所不敢想,为人所不敢为,不怕孤立的人;是勇敢而有创造力的,往前人所未曾往的人;是那些勇于向规则挑战的人。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本田宗一郎就是这样一位勇于突破自我局限的人,他知道怎么样才能取得成功,除了要有良好的制造技术,还要有勇于进取,突破常规的勇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遭遇严重的汽油短缺,本田先生根本无法开着车子出门去买家里所需的食物。汽车开不成了,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本田先生就转变思路,寻找既方便又省油的方法。他突破常规尝试着把马达装在脚踏车上。他知道如果成功,邻居们一定会央求他给他们装部摩托脚踏车。果不其然,他装了一部又一部,直到手中的马达都用光了。他想到,何不开一家工厂,专门生产所发明的摩托车?可惜的是他欠缺资金。

他决定无论如何要想出个办法来,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决定求助于日本全国20000家脚踏车店。他给每一家脚踏车店用心写了封言词恳切的信,告诉他们如何借着他发明的产品,在振兴日本经济上扮演一个角色。结果说服了其中的8000家,凑齐了所需的资金。然而当时他所生产的摩托车既大又笨重,只能卖给少数硬派的摩托车迷。为了扩大市场,本田先生动手把摩托车改得更轻巧,一经推出便赢得满堂喝彩,因而获得“天皇赏”。随后他的摩托车又外销到欧美,于70年代本田公司又开始生产汽车并获得佳评。

本田先生勇于突破自我,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细想在世界上,又有哪一种成功不应归于勇于突破自我束缚的局限呢?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人生活在一种被束缚、被阻碍、不良的环境之中;生活在一种足以泯灭热诚、丧失志气、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的氛围中。最终志向会因没有成绩,失望之故而归于死亡。

铲除一切阻碍、束缚我们的东西,走进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环境中,这是事业成功的第一个准备。但假如我们能够铲除一切阻碍、束缚我们的东西,则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勇于突破自我的束缚,表现在工作上,就是要敢于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挑战!

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的精神,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职场之中,很多人虽然颇有才学,具备种种获得老板赏识的能力,但是却有个致命弱点:缺乏挑战的勇气,只愿做职场中谨小慎微的“安全专家”。对不时出现的那些异常困难的工作,不敢主动发起“进攻”,一躲再躲,恨不能避到天涯海角。认为要想保住工作,就要保持熟悉的一切,对于那些颇有难度的事情,还是躲远一些好,否则,就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结果,终其一生,也只能从事一些平庸的工作。一位老板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员工时说:“我们所急需的人才,是有奋斗进取精神,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的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界上到处都是谨小慎微、满足现状、惧怕未知与挑战的人,而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的员工,犹如稀有动物一样,始终供不应求,是人才市场上的“短缺货”。

珍妮佛·露茜在学校时是一个有名的才女,她不但无所不通,论口才与文采也是无人可与之相比的。大学毕业后,她在学校的极力推荐下去了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

公司里,每周都要召开一次例会,讨论公司计划。每次开会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有她总是悄无声息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她原本有很多好的想法和创意,但是她有些顾虑,一是怕自己刚刚到这里便“妄开言论”,被人认为是张扬,是锋芒必露,二是怕自己的思路不合领导的口味,被人看作是幼稚。就这样,在沉默中她度过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争辩会。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这里的人们都在力陈自己的观点,似乎已经把她遗忘在那里了。于是她开始考虑要扭转这种局面。但这一切为时已晚,没有人再愿意听她的声音了,在所有人的心中,她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了一个没有实力的花瓶人物。最后,她终于因为她的保守思想付出了代价,她失去了这份工作。

如果我们是一个“安全专家”,不敢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在与“职场勇士”的竞争中,永远不要奢望得到老板的垂青。当我们羡慕那些有着杰出表现的同事,羡慕他们得到老板器重并被委以重任时,我们一定要明白,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他们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勇于挑战“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正是秉持这一原则,他们磨砺生存的利器,不断力争上游,最终脱颖而出。

在工作中,渴望成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声。如当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难工作摆在我们面前时,不要抱着“避之惟恐不及”的态度,更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去设想最糟糕的结局。不断重复“根本不能完成”的念头,这等于在预演失败。

9不抱怨不发牢骚

对于一个刚刚涉入职场的人来说最宝贵的特质之一,就是工作中永不抱怨。它是未来成功人士必备的人格特质,是赢得老板信任的关键。进入职场以后,也许你所面对的只是一些简单的或是艰苦而单调的工作。你可能对这些工作毫无兴趣。然而这正是考验你的时候。

查尔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从进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么“修理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得”,什么“真累呀,我简直要讨厌死这份工作了”,“凭我的本事,做修理这活太丢人了”等等。

查尔每天都是在抱怨和不满的心情中度过的。他认为自己是在受煎熬,在像奴隶一样费苦力。所以,查尔每时每刻都窥视着上司的举动,一有空隙,他便偷懒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

五年过去了,与查尔一同进厂的四个工友,各自凭着自己的手艺,或另谋高就,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独有查尔仍旧在抱怨声中,做他蔑视的修理工。

俗话说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由于心态不平衡而歇斯底里地大发作。他们或因工作暂时受挫,埋怨生不逢时;或因不受上司赏识,哀叹怀才不遇;或因经济入不敷出,自愧囊中羞涩……积怨愈深,无名火愈大,到处发泄不满,甚至大放厥词。日久天长,养成恶习,不是指桑骂槐,就是含沙射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自由放任者。这种人多半心胸狭窄,争强好胜,自视甚高,旁若无人。

潘满具有很强的个人欲望,总希望尽快取得惊人突破,写出划时代的论文或著作,以跻身于科学家之林。而且他也一直坚信自己的想法是高尚的、无可指责的,因为,有威望的大科学家,对国家和民族也是一种骄傲。其次,他自觉自己具备这方面的天才与条件,只要上司能把自己安排到位,充分信任和理解,取得重大突破,虽非易如反掌,却也只是时间问题。

也许正是由于潘满自视过高,而未认真研究它的真实性与可行性,结果尽管上司替他三易工作,最后依然是到一处烦一处、走一处闹一处。因为在他看来,让他拿烧瓶、烧杯,搞测量记录无异于用牛刀杀鸡,纯属大材小用。而这样由基础搞起,再加上题目又不具备什么突破性的超水平,何时得遂壮志。这岂非扼杀天才,埋没英雄吗?于是他一再地提意见要求特殊支持,重新安排。

但是,愿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单位里很多已经在科学战线上苦斗了几十年,目前两鬓染霜,成果累累(当然不是潘满所设想的那种震惊世界之作)的老专家,不依然默默地在重复着在潘满看来“没啥意思”的平凡工作。况且科学是最讲究认真而不能浮夸的,任何重大的发明与突破,都离不开一点一滴、一次一次的平凡劳动。成功只能孕育于千万滴汗水与千百次失败之中,而不可能出现在天才的梦想之下。这些原是十分简单、明显的道理,但对于潘满来说,却统统被斥为老生常谈,扼杀天才的借口。由于他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上司的多次引导与解释又都被他认为是压制新生力量,甚至笑里藏刀,纯属另一种形式的打击报复。于是最后他不得不调离,到另一个他认为或许能一展才华的研究机构去了。

可惜的是,十八年过去了,当老熟人在他旅行过的第四个单位碰到年已不惑的他时,他依然一事无成,甚至连一篇像样的论文也没有发表过。只不过交谈之中,他依然“宝刀不老”,雄心勃勃,但也依然慨叹着自己命运多羁,既没遇到过赏识自己的老板,也没有找到可以一展抱负的好工作,照旧郑重宣布:很快他又要调到另一个学校的研究部门去了,据说在那里,他将有机会大展宏图,实现夙愿。

潘满有无天才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我们可以断言,到头来扼杀天才的必定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才能有大小,但关键却在于不能自我期许过高,而且坚持这一想法不放,整日里怨天尤人,甚至认为生不逢时,天不佑我,把自己泡在牢骚里过日子。

要知道,即使是真有天才的人,也必须适应环境,先由点点滴滴的基础工作干起。一个人能用自己的实有成绩去敲开成功之门,唤起别人对自己的理解和信任,而不能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硬要人家承认自己,非要破格录用不可。

所以,如果你怀才不遇的时候,不要抱怨,或者在本单位寻求施展才能的机会,或者换个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牢骚百害而无一益。毛泽东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确是有识之论啊!

常常听到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抱怨自己所学的专业,那么,他们在抱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所学的专业与个人的志趣南辕北辙,那么,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它呢?如果已经为你的专业付出了四年的时光甚至更多的时间,这说明你对自己专业虽然谈不上热爱,但至少可以忍受。

在学校教书的休斯说,“每天到学校,都觉得痛苦的不得了,25年来天天都在做自己很痛恨的工作,我一心一意等退休……”,接着她说了一大堆教育界问题,包括政府没钱发教师退休金,所以一大堆教师想退休却退不得……。

“天天都在做自己很痛恨的工作”。天天,如果天天要这样过日子……工作能做出什么样的成绩?生活还有什么意义?怎么办?其实,生活中像休斯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对他们而言,工作无非就是一份收入,别无他意。所以退休那天很快乐,因为拿了钱,还从此不用再痛苦,可以过好日子了。

不要抱怨了,尝试一下正面思考吧。它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决定阻止自己的负面思考的习惯。当牢骚或抱怨浮上心头,负面思考的想法冒上来时,你要轻轻把它赶走,好比赶走野餐上的苍蝇一般,然后代之以正面思考,这样,你很快就会习惯没有抱怨的生活所带来的美好感觉,以及随着你的正面态度而来的成功。

梁松在接受了一次发牢骚带来的教训后,发誓要彻底改变自己,闭紧嘴巴,决不随便说话。对于爱说话的他来说,这样做刚开始确实有些难,他常常把牙齿咬酸了,愣是没让抱怨溜出口。

一个月后,他觉得自己能够闭上嘴巴了。他发觉自己能空出脑子观察身边的事情,进而发现事情并不是靠发发牢骚可以解决的,牢骚只是消极情绪的发泄,只会将不满情绪加剧,只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积极的态度。

当他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工作时,竟发觉实际上没有什么牢骚可发了。每当遇到不满的事情他都不会轻易发表意见,总是先在脑子里想一想,这件事值不值得发牢骚?发了会起多大作用?如果只是抱怨,那就赶紧闭嘴,如果说出来,能够得到改善,那就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