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控制不等于不动感情。
控制情绪就一定是好的吗?不动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吗?小不忍则乱大谋。一般人心中,忍耐与自控是成熟的标志。但相反的证据似乎也有。
当消费者大骂不法商贩时,当讨薪民工愤怒示威时,人们却觉得情绪得到宣泄和解放。有时,不控制也是需要的、健康的,现代社会也在宽容着宣泄。该愤怒时敢愤怒,也会博得人们的认同。
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要情绪不是“过度控制”或“失去控制”,都会对我们有所帮助。要是有人欺负你,倘若你并没有适度地表现出情绪,无疑是在鼓励对方继续欺负你;如果你考上了大学,也不动情,不能感到快乐,能认为你心理健康吗?
很多抑郁症的患者最显著的症状是情感淡漠,脑海里一点波澜也没有。生活本是丰富多彩、汹涌澎湃的海洋,热爱生命者属于能进入这海洋游泳扬帆的一类人。楚国曾有一位太子整天躺在床上,死水般消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有人对他作心理治疗,一再激发他投入生活的兴趣,终于成功,治好了太子的病。愤怒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情绪,并不绝对。金元时期的名医张子和善于使病人愤怒,运用“怒可胜思”的原理治病,获得奇效。这说明,只要运用得当,“七情六欲”都可使身心得益。
强调控制情绪的价值是因为它有利于更长远的、更大的收益。如果控制情绪的收益比将来的收益更小,就没有理由控制情绪了。
对于正向情绪,通常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正向的情绪持续过短,而不是“过长”。我国传统文化比较抑制正向的情绪的,从一些常见的成语就可以略窥一二,譬如“乐极生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景不常在”,这些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使我们正向的情绪短命或夭折。长期抑制正向情绪的结果不仅是快乐的感受变少了,最后甚至会忘记快乐为何物。
丰富的情绪变化是上帝给人类的一种赏赐,如此才能充分享受到多姿多彩的人生。
“控制情绪”的一个确切含义是:善于激发积极情绪和适时、适当地释放不良情绪。
接受并体察你的情绪。
对于情绪,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最基本的态度是:承认和接受它。因为对任何问题,如果你不面对它,不肯承认它,那么你只能被动地受它影响,而无法很好地处理它。
不同性格的人对情感的要求程度不同,但对此有一个普遍的共识:不断地压制情感会导致心理障碍,包括心理矛盾、心理压抑、情感纠葛、自我否定、模糊不清、飘忽不定。而在那些对与身心相关疾病感兴趣的医生们中也存在一个共识,即情感压抑是导致某些疾病的原因之一。
我们应揭开情感生活的面纱,即使在不能公开表达情感的时候,也至少承认他们的存在。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要允许自己体验情感,允许自己愤怒、害怕、兴奋或出现其他情绪。
研究指出,大量的情感压抑产生于孩提时代。孩子总是被成人引导将自己最直接的情感与不愉快的事务相联系:他们可能会因为痛苦的哭闹受到处罚,也可能因为快乐的嬉闹受到处罚。
这种由于表达情感所受到的压制,慢慢使他们变得像成人一样,心里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绪,想哭、想笑,都被强烈地制约着,以致变得呆板并且习以为常。
许多成人,尤其是男性都丢掉了眼泪这个天赋的礼物,正是因为孩提时代被压抑的影响太强烈,以致他们在想哭的刹那关闭了哭的机制。
事实上,哭泣能使身体的化学作用朝好的方向转移,改变有害的生理反应。甚至有人认为,妇女早期心脏病的发病率较低,与她们在生理上需要时能够哭泣有关。由于社会的偏见,使个人在公共场合哭显得不适宜,但在非公共场合里,则不必放弃这一抒发情感的最佳渠道。
对于其他情绪也是同样道理。不管你对它采取什么态度,首先要做的是正视它。如果否定它,它不会消失,只会潜藏在你的潜意识里,继续影响你。虽然你可能感觉不到,但是在你想像不到的地方,它可能会操控你做出自己不想做出的事,或者影响你的身体健康。
另外,对自己情感的坦率,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情感: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眼泪,我们就可能对别人的眼泪失去耐心;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愤怒,我们就可能被别人的愤怒搅得心烦意乱;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快乐,我们就不可能分享别人的快乐;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爱慕,我们就可能对别人的爱慕表现冷漠;假如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我们就可能对别人的缺点吹毛求疵。
包括眼泪在内的一切解决办法,都在于承认情感的正常性、自然性、合理性,承认它是正常人生的一部分。当然,我们需要具备控制它们的能力,明白何时表达恰如其分,何时有悖常理。但这种知识必须基于我们???自身情感的彻底了解和坦率承认之上。情绪是态度的反应,有消极积极之分,却没有对错之别。
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权利,但处理的方式与表达如有失误,却可能起到不好的效果。正如明明是担心,表现的却是生气、感觉无助,以攻击他人来发泄,这样只会使问题更糟糕。
如何让情绪得到最好的宣泄,而又不影响生活呢?这就需要体察自己的深层情绪。
很多人在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比如很多人表现出生气的态势,却没有觉察到。还有的人一大早从睡梦中醒来,或许由于残留在潜意识中的噩梦,或许因为一个想不起来具体情景的尴尬经历而感觉不快,这一整天在工作中都闷闷不乐,对同事们看到自己阴沉面容时所显露的表情感到莫名其妙,对自己在这一整天遇到的种种不顺觉得无法理解。
一个人在情绪起了变化的时候,注意力会放在引起情绪反应的事情上,也就是陷入情绪当中,无法“跳出来”看到当下的情绪。事后才察觉到“我这是怎么了”。
是否能控制、纾解和调理自己的情绪,关键在于自我觉察。觉察自己情绪的变化,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源头,从而控制消极情绪,培养健
康情绪的习惯。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处于某种境遇时的负面情绪一无所知,或者在潜意识中没有一种乐观倾向,那么他就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糟糕的心情,也就不可避免地遇上各种各样的麻烦。如果任凭某种恶劣情绪无限发展、变本加厉,最终会导致身心失衡。遇到情绪变化,一个人应该首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面临什么问题?它的真实状况是什么?有那么糟吗?
我在做什么?这样做有益吗?我闹情绪赌气,沮丧或者怀恨在心,能解决问题吗?
我该做什么才对?想出积极的做法,然后去行动。
在有情绪反应时,首先要注意到引起情绪反应的事件或环境,同时分些注意力去体察自己“内心的情绪状态”。
可以采取“情绪反刍”的方法来认识自己的情绪。就是以联想为纽带,沿着心灵发展轨迹溯流而上,用一种情绪去联想更多的情绪状态,慢慢体味、细细咀嚼自己过去曾经体验到的各种情绪。这样做可以使一个人变得心平气和、性情陶然。
还有一种方法是“寻根溯源”。当你能够立刻察觉自己的情绪,比如生气,就问问自己:为什么生气?为什么难过?如果是你的想法引起不快,再问问自己:有没有其他替代想法?
要养成觉察情绪的习惯。假如你被激怒了,感到心中蓄满着排山倒海的怒气,肌肉紧绷,表情紧张,并怀着敌意的冲动时,你要觉察到它的存在,知道它随时要产生失控的行为—可能说错话,做错事,做不正确的判断和回应。只有觉察到它的存在,保持警觉,才能用理性排解困难,渡过难关。
29岁的小林是一名广告公司职员,她一向心平气和,可有一阵子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对同事和丈夫都没好脸色,后来她发现扰乱她心境的是担心自己会在一次最重要的公司人事安排中失去职位。“尽管我已被告知不会受到影响,但我心里仍对此隐隐不安。”一旦小林了解到自己真正害怕
的是什么,她似乎就觉得轻松了许多。她说:“我把这些内心的焦虑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便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找出问题症结后,小林便集中精力对付它。“我开始充实自己,工作上也更加卖力。”结果,小林不仅消除了内心的焦虑,还由于工作出色而被委以更重要的职务。
同事给你脸色看,一定是故意跟你作对吗?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联想:会不会是他早上出门时遇到了麻烦,害他整天一肚子火?或是最近他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如果找不到其他理由,就做些可以排解情绪的事:找人诉苦、听音乐、散步、狠狠地打一场球。总之,你一定有排解情绪的秘方。
不良的情绪会扰乱你的生活,愤怒会坏事,消极、抑郁令你一筹莫展。灰心丧气令你精神不振。只有认清它,你才不会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或几个月去发愁,你才会设法纾解,采取行动去改变它。做点别的事,读一本励志的书,到户外跑跑,或者积极地做改弦更张的回应。
当你的情绪好起来的时候,则要立刻抓住它,用它来做点有意义的事。要抓住这一点心灵的火苗,焕发热情去学习新的事物,要知道,消遣和娱乐的目的是创造好的心境,而不是消磨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