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会坏事。怒气,就像炸弹一样,是具有破坏力的。和谐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让人有一种宁静感与温馨感,可是如果你向镜子投一块石头,哗啦声是极其刺耳的,有时候让人难以容忍。
然而,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善于制怒不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宽广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而且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要“制怒”,首先要努力陶冶性情,不断提高修养,理智地将“愤怒”这个“情绪炸弹”扔掉。
发怒会破坏你正常的思维能力
老子曾说过:“世人秉性不相同,万事万物有前行有后随,有缓慢有急躁。有的坚强,有的虚弱,有的安稳,有的危险。圣人只是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因此,圣人是顺应自然而不妄为的。”而现代心理学教授钱玉芬则告诉我们,情绪谁都有,即使是大人物,生生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发怒不过是由于外在强烈刺激而引起的一种不良情绪反应,是人身上真正自然的东西。
孙中山就因为一时的不小心生过气,甚至被部下当面驳了面子。
一天,孙中山在胡汉民的办公室发现了一堆由他签发、可是被胡汉民束之高阁的手令。他勃然大怒,忍不住拍桌子高声大叫:“展堂!展堂!”
胡汉民匆匆进来,望着孙中山,像是不懂他为什么大发脾气。
孙中山脸色苍白,喊道:“我不相信这是真的,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先生究竟说什么事情?”
孙中山把胡汉民的公事箱翻了个底朝天,从里面倒出一堆尘封的文件。他双眉紧锁,气势汹汹,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你还问我什么事?你看你自己做了什么事!”孙中山大声斥骂。
胡汉民凝然不动,微侧着脸,注意地听着孙中山的训斥,最后他问:“先生还有其他的话要说吗?”
孙中山板着脸:“没有了!”
胡汉民“呼”的一声蹿到桌旁,抓起那些文件,一份一份递到孙中山的鼻子下面,并口若悬河地进行自辩:“这份手令事关升黜任免,处置不当,于理不应颁发;那份手令是关于调兵遣将的,不合机宜,发下去势将贻误战机;而这几份又是关于拨款过多或过少,自待另行斟酌。”
“即使在专制时代,”胡汉民语气尖刻地说,“也有大臣封驳诏书,请皇帝收回成命。例如唐太宗将以给事中郭承嘏为华州防御使,给事中卢载因为郭承嘏公正守道,屡次封驳,认为他不宜置之外郡,因而他也封还这道诏书,太宗欣然接受,立刻恢复郭承嘏的原职。先生可曾读过这段历史吗?”
“读过。”
“当年先生亲拟中华革命党的党员誓词,其中有‘慎施命令’一条,先生还记得吗?”
“记得。”
胡汉民急切地说着,好像怕失去了他占据的上风,“调和鼎鼐,总理阴阳,原是宰相分内的事。我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其实。请问先生,今日之事是不是我在行使我应有的职权,尽我应尽的责任?”
孙中山紧盯着对方,一声不吭。
“先生,我在请教你呢。”胡汉民咄咄逼人。
这件事令孙中山很尴尬。
以孙中山的胸怀与气魄,谁能想到他也会做出一个脾气暴躁的行为呢?可见,在生气这件事上,连伟人也是不能免俗的。
发怒会破坏人们健全的思维能力,使人难以理智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有这样的行为,自然会导致那样的后果。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伟人,都不必为此大惊小怪。
生气会坏事。怒气,就像炸弹一样具有破坏力。和谐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让人有一种宁静感与温馨感,可是如果你向镜子投一块石头,那种哗啦声是极其刺耳的,有时候让人难以容忍。
有一家人,正在吃饭,拉着家常。不经意中谈起人有良心没良心来。女主人突然对着她丈夫说:
“我看你爹就没有良心。”
她丈夫一时觉着失了面子,又无言答对,便“哗啦”把饭桌掀翻了。夫妻二人动起手来,孩子们叫哭声跟着四起,妻子见打不过丈夫,就开始砸锅摔碗,嘴里还不干净地骂着说:“谁也甭想吃饭啦!我叫你们过!”一边喊一边摔,大人孩子浑身都是粥汤。过了一会儿,她一看自己买的锅碗瓢勺都砸个稀烂,就又掩面号啕大哭起来。
固然,生气的时候摔东西是一种宣泄方式,然而,发泄了之后就会痛快了吗?如果回答是“是”,那么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欺骗自己。生气的人在他们平静之后往往会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惯于发怒的人,大多是灵魂为情感所操纵,打乱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使精神陷于混乱状???。那些发大脾气、气极败坏的人,他的眉毛竖起来,脸色青紫,浑身打颤,就好似着了魔一般,说话语无伦次、是非颠倒,惹得人发笑。如果把他的形象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事后让他自己看看,他会大吃一惊,羞惭得抱头伏案。
当一个发过怒的人清醒与悔过的时候,他往往难以面对自己。
愤怒是具有破坏性的。
上班时间快到而公交车却因交通堵塞停滞不前时,你是否会烦躁不安?工作时计算机突然出现故障导致你的资料全部丢失时,你是否会郁闷不已?生活在现今这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社会,谁不曾遇到过令人生气甚至怒不可遏的事呢?工作中的挫折、生活中的困难、同事间的摩擦、邻里间的纠纷、被人冤枉、在公共场所被羞辱、家庭不和、夫妻吵架、子女不听话等等,都可使人生气、愠怒,甚至暴跳如雷。
怒,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之七情之一。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修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发生某些磨擦或冲突是难免的,愤怒可以被理解。然而若是经常愤怒,或是一触即怒,往往会使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则伤脏;脏伤、则病起。”研究表明:暴怒能击溃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抵抗力下降。怒气犹如人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酿成大祸。“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就是这个道理。
发怒会使人远离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为愤怒就使问题获得解决的;相反,愤怒常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愤怒时,极而言之,极而行之,没了后退之路,没了回旋余地。本来有理,反而变成了没理;本来小事,结果闹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过后,悔之晚矣。《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怒责部下,结果被范疆、张达切了脑袋;刘备怒气难抑,率兵亲征,又被东吴火烧连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190装甲旅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与埃军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遭遇时,因三次进攻均未成功,便恼羞成怒,把剩余的85辆坦克孤注一掷,结果中计惨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曾劝告与人争吵、情绪激动的人:“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愤怒是射向健康的一支利箭,它不一定能伤害你的敌人,却时时会侵蚀你自己的健康。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虽然强调的是临敌制怒,但对生活中的人们同样富有启发。清朝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是不文明的表现。易怒之人,应像林则徐那样,潜心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像火柴头似的一擦就着。
“制怒”真言,谁都应该置为座右铭。
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人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善于制怒不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宽广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要“制怒”,首先要陶冶性情,不断提高修养,理智地将“愤怒”这个“情绪炸弹”扔掉。
制怒的最好办法是忍,宽容。自觉的忍,理智的让,不是退缩,不是无能,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洞察世事,心灵清澈,对是非矛盾有清醒认识的人,才会在可能被激怒的时候,做到真正自觉地忍,真正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具有忍的智慧,达到忍的境界,需要修炼,而生活本身,它的正面经验和负面教训,则是这种修炼的燧石。
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反映你的涵养,你的心胸,你的内在力量。
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少发怒的人是聪明人。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运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以平和的态度来摆事实、讲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而宽恕和谅解有时比伤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学会制怒的正确方法,他人肯定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及理智、大度发自内心的佩服。那时,我们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境界。
心情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远离愤怒,认真、快乐地生活,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人遇到不痛快的事,都难免要发点脾气。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如不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感情,盛怒之下,容易做出傻事、蠢事。甚至就连一件再也平常不过的小事,也会气死活人。
《三国演义》中,魏主封76岁的王朗为军师来战蜀兵。本想“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的王朗,结果却被诸葛亮轻摇三寸之舌活活气死。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怒往往由气而生,气怒损生是有科学道理的。人之所以会被“气”死,是因为发怒时会出现心跳过速,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往往会因为发怒而引起心律失常,或是发生心肌梗死而导致残疾。怒气犹如人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酿成大祸。古人说的“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就是这个道理。
用理性控制暴躁。
天有不测风云。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比如:你在外面做生意失败了;回到家中突然遇到父母不幸去世;太太被老板炒了鱿鱼;孩子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人家找上门来等等。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就是因为在突发情况下的不理性,而使事情恶化,自己也成了受害者。
一位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公司搞产品营销,公司提出试用三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这位大学生没有接到正式聘用的通知,于是他一怒之下愤然提出辞职,公司一位副经理请他再考虑一下,他越发火冒三丈,说了很多过激的抱怨的话。对方终于也动了气,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其实公司不但已决定正式聘用他,还准备提拔他为营销部的副主任。这么一闹,人家无论如何也不用他了。这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因他的不理性而丧失了一个绝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