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宋那些事儿
1573300000008

第8章 和平下的荣耀(1)

1、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是从地方知县升到中央做官的,此人在同僚中的口碑并不好。因为他看上去很傻,比如,连皇帝都默许的灰色收入,他居然不要;朋友明摆着坑他,他却接二连三地上当。所以,他刚当上宰相时,有人就看不过去了,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吕端这个庄稼汉太糊涂了。宋太宗也不傻,多年以来他一直在观察吕端,就说了一句:“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至少有两件事可以证明宋太宗对吕端的论断。

第一件事是李继迁老娘事件。

宋太宗中后期,一直臣服于宋帝国的西夏诸侯李继迁造反,西部边境从此再无宁日。后来,宋对其进行军事打击,活捉了李继迁的老娘。宋太宗认为,子不教,娘之过,所以准备把李的老娘杀掉。他召见一向果断的大臣寇准,希望他能支持。寇准虽然不热情支持,但也拿不出好办法来。当寇准出来时,恰好被吕端看见,他上前揪住寇准,问:“是不是有什么大事?”心事都写在脸上了,但寇准仍然摇头:“没有。”

吕端郑重其事地说:“作为宰相,如果是边关上的小事,我可以不知道,但若是军国大事,我必须要知道。”

寇准被吕端说得心虚,就把皇上刚才召见自己所谈的事告诉了吕端。吕端问寇准:“上面打算怎么对付那位老太太?”寇准道:“圣上的意思是把她斩首示众,用以威慑那些想要造反或叛逆的乱贼。”吕端摇头:“这根本就不是个好办法。”

第二天,吕端在开会时向宋太宗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宋太宗仍然坚持认为,子不教,娘之过。吕端摆事实:“当初项羽捉到了刘邦的老爹,项羽要刘邦投降,否则就杀掉刘老爹,可刘邦居然耍无赖,对项羽说,当初咱们结拜过,我爹就是你爹。结果搞得项羽没了脾气。”然后他讲道理:“李继迁是个叛贼,一个人但凡有点慈悲,就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人说,做大事的人是没有感情的。您今天杀他老娘,难道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本人吗?如果不能的话,岂不是结下更大的冤仇了,他的反抗意志会更加坚定。”

宋太宗如梦方醒,连连点头。但是,俘虏该如何处置呢?吕端处置俘虏的方式很简单:“可以把她放到延州(陕西延安)那个地方去,给她吃好喝好,以此招徕李继迁悬崖勒马,不再造反。这样的话,虽说李继迁不可能马上就降宋,但是,我们终究可以用他母亲在宋来拴住他的心。而我们仍然是他母亲的上帝,上帝要她生,她不能死,上帝要她死,她就不能生。”

宋太宗心潮澎湃,居然有考虑这样周全的人,而且还是他忠心耿耿的手下。

很快,宋太宗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吃喝,直到她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战死沙场,李继迁的儿子德明是个有心人,念在大宋对他奶奶的情分上,宣布归顺宋朝。正是吕端的不糊涂创造了这样的和平。

还有一件事更能证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就是在拥立太子赵桓(后来的宋真宗)继位的问题上。

赵桓被立为太子时,朝中就出现了拥护派与反对派。吕端自然是拥护派。996年末,宋太宗病情加重,特召吕端,告诫他,如果自己有不测,要他好好帮赵桓即位。吕端担子很重,因为反对派的领导人是内侍王继恩,由于与皇上的距离近,所以一旦有变,他最先可以上下其手。997年农历三月的一天,吕端进宫询问宋太宗的病情,突然发现赵桓不在父亲身边。吕端紧张起来,就在上朝使用的小木板上写了一个“渐”字,叫亲信迅速带给赵桓,让他赶紧进宫服侍父亲。几天后,宋太宗驾崩,王继恩和皇后一合计,准备拥立楚王赵元佐为皇帝,皇后派王继恩去叫吕端来,计划逼着吕端同意立楚王为君。吕端对王继恩的阴谋早就心知肚明,当他在家中接到王继恩亲自带来的通知,走之前,他就玩了把阴的,把王继恩骗进一所房间,锁了起来。王继恩在里面大骂,吕端假装听不到,奔向了皇宫。一见到皇后,皇后就要求他立楚王当皇帝,吕端非常气愤地说:“先帝早就明确了太子,我们怎么能不听他的话呢?”皇后一看也不见王继恩,一时也没了主意。吕端趁热打铁,火速找来太子赵桓,并召集百官,当下宣布新皇即位。

赵桓第一次登殿时,是垂帘接见群臣。当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朝见时,看到有个帘子,吕端的心一提,他没拜。宰相不拜,百官自然不会拜。吕端不但不拜,而且还走上前,把帘子掀起,看到坐在椅子上的的确是赵桓,这才走下来,领群臣跪拜,大呼万岁。

赵桓即位后,对有拥立之功的吕端非常照顾,每次接见朝中大臣,都对吕端肃然拱揖,不直呼其名。吕端是个大胖子,宫廷台阶稍高一点的,真宗都特别关照人扶他上去。但吕端从来不居功自傲,这恐怕也是他“大事不糊涂”的一个表现吧。

阿龙辞典 楚王赵元佐

赵元佐是宋太宗的长子,983年,宋太宗为了打破宋朝皇位“兄终弟及”的惯例,对弟弟赵廷美痛下杀手,赵元佐为叔叔说情,惹恼了宋太宗,从此就不待见他。后来,赵廷美死在流放途中,赵元佐则得了精神癫狂病。宋真宗即位后,总想让这位病人恢复,但他无法恢复,在1027年去世。可见,在政治斗争中,一味仁慈也是不行的啊。

【阿龙看热闹】

小事要装糊涂

吕端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宰相,就是因为他对于大事、原则性的问题,头脑清醒,毫不含糊,弄得清清楚楚;对那些无原则的不中听的话、看不惯的事,装作没听见、没看见,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装糊涂。所以说,小事要糊涂,就算不糊涂也要装糊涂,这不是傻,而是一种处世方略。每个人每天总会多多少少地遇见一些事,要是都斤斤计较,那不但弄得自己不快乐,也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学会对小事装糊涂,不但会心情舒畅,还能专心致志做大事。

2、 “世故老”李沆

宋真宗前期的宰相李沆被后人追认为“圣相”,可从他的传记来看,“圣”字有些高估了他。不过,他的确是个世故高手,能在平淡中看到真理,尤为可贵的是,他敢于维护真理。

在政治上,李沆是个“世故老”。宋真宗曾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李沆只说了一条:“不任用浅薄、好大喜功的人。”有一回,宋真宗叹息说唐朝人结党营私难以制约,最后导致王室衰弱,归根结底是因为不辨忠奸。李沆送给他一个小窍门:“奸佞的言语似乎很忠心、很温和,并且大言不惭。”李沆每次给宋真宗解答疑难时,都毫无表情,正义凛然,这让宋真宗既钦佩他又惧怕他。有一次,宋真宗对李沆说:“别人都有密奏,只有你没有。你难道没有什么秘密可以向我汇报吗?”李沆正色道:“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密奏不是多此一举?那些喜欢密奏的人,不是进谗言的就是奸佞小人,我恨不得与他们同归于尽,怎么会效仿他们?”宋真宗沉默不语。

如果这是旁敲侧击,那下面这件事就是当面顶撞了。宋真宗特别喜欢一个妃子,想要给她升到贵妃的位置上,在一个晚上,他派使者拿着手谕去见李沆,打算册立这个女子为贵妃。李沆看了手谕,当着使者的面烧掉了,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然后继续看书。宋真宗受到了这样的打击,居然不好发作。又有一次,驸马都尉石保吉向真宗请求担任使相,宋真宗又问李沆的意见,李沆说:“赏赐、加封一个人,是要有理由的。就因为驸马是亲戚,又没有打仗的功劳,就封他为大官,恐怕会难以服众吧。”后来真宗为此事又找了几次李沆,李沆还是那几句话。石保吉最终也没能如愿。

人人都喜欢安逸的生活,但李沆有不同的看法。他的同僚王旦因为西北地区总有流血冲突,所以感叹:“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告诫他不要异想天开,和平这种事比神仙还虚幻,和平只能维持到第二年。王旦不以为然。后来,契丹希望宋朝和亲,王旦问李沆。李沆说:“好倒是好,但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地因逸生奢,从此不好好做事了。”王旦撇了撇嘴,认为李沆杞人忧天。

李沆不属于典型的中国人,他习惯报忧不报喜。所以,宋真宗每天都感觉他管理的天下处在洪荒时代和刁民聚集地。后来,王旦不能容忍李沆每天都报告灾情,他说:“皇上也是人,您就不能让他有点消停日子过吗?”李沆放下灾情报告,一本正经地说:“皇上还年轻,我们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如果让他知道治理国家跟玩儿一样,他血气向上冒,就要折腾,一折腾,遭殃的就是我们。”王旦仍然撇嘴,可李沆死后,辽宋议和,宋真宗真搞起了各种各样的形象工程——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吃力地营造宫殿,研究一些旁门左道,精力充沛,花钱如流水。

王旦看着苍天感叹说:“李文靖(李沆)真是圣人啊。”

李沆的世故还表现在识人上,他对别人说到王旦:“王旦这个人将来肯定会把皇帝教育好,但一旦遇到封禅这样的稀奇古怪事,他就无能为力了。”(参见“澶渊之盟”故事)

当时寇准和丁谓关系很好,并多次向李沆推荐丁谓,但李沆就是不用丁谓。寇准气急败坏地质问他,李沆说:“丁谓这小子虽然有才华,但非善类,不能用。”寇准还仗义地回击:“像丁谓这种人,您能始终都压制他在低位吗?”李沆笑了:“如果你以后后悔了,就会想起今天我对你说的话。”寇准后来遭到丁谓的陷害。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寇准总会想起在天堂的李沆。

这就是“世故老”李沆的故事,也许,“圣”字本身就是世故,所以才有人称他为“圣相”。

【阿龙看热闹】

世事洞明是真学问

对于王旦和丁谓二人,李沆是真的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吗?那倒不是。尽管世界复杂、人生难料,但只要一个人识见高、洞察人情世故,很多难料的事也是可以在未发生前,就察觉到一些蛛丝马迹的。因此,老话讲要“读书明理”,一个人一生中要不断地学习,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洞明世事,这才是真学问。

阿龙记事贴

大家都是宰相

唐宋时代,宰相比较多,同一时期经常有三四人为相,当然,权力最大的是第一宰相,但其他宰相的权力也不可小视,这正是古时代的政治权衡之术。李沆、王旦、寇准、丁谓、王钦若等,都曾经做过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各有特点:李沆料事如神,王旦老成,寇准果断、强势但不容人,丁谓擅长理财,王钦若爱居功、耍手段。

3、 “澶渊之盟”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年过半百的辽国萧太后领兵二十万南下攻宋,势如破竹,来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过了澶州,就是大宋的都城开封。

刚上任不到半年的宰相寇准,竟然把前线的数封告急文书扣了下来,当宋真宗知道时,文书已经摞到一人多高。宋真宗心惊胆战地看着这些告急文书和一脸平静的寇准,问他该怎么办。

寇准居然问宋真宗:“您是想尽快解决此事,还是想慢慢来?”宋真宗当然是想尽快解决。寇准说:“陛下要退辽兵,只需要五天时间。”宋真宗认为这好比登天。寇准说:“只需要您御驾亲征。”

宋真宗听了,立即魂飞天外。

第二天,仍然心有余悸的宋真宗召集群臣开会,讨论要不要御驾亲征的问题。很多大臣都反对皇帝亲临险境,甚至有人还提出迁都南方。参知政事(宰相秘书)江苏人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枢密院事(国务院机构)的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

寇准自然大怒,当着王钦若、陈尧叟的面对宋真宗说:“谁为陛下出这样的主意,谁就该杀。”又说:“只要皇帝亲征,士气自然大振,文武大臣协作团结一致,辽军自可退去。”

寇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分量很重的宰相毕士安和武将高琼都是这一论调的支持者。宋真宗虽然很不情愿,可形势如此,只好同意亲征。

宋真宗的亲征如同大姑娘出嫁,羞怯得很。在寇准等人的极力逼迫下,真宗皇帝才挪动屁股去澶州城。澶州城被黄河分成南北二城。宋真宗的车驾到达澶州时,辽国大军已经抵达北城附近,宋真宗遥遥望见黄河对岸烟尘滚滚,心中胆怯,不敢过河,央求寇准让他待在安全系数较高的南城。寇准认为,澶州北城的将士正在浴血奋战,皇帝亲临会极大地鼓舞士气。宋真宗沉默不语,因为他怕死,又理亏,自然不敢说话。

寇准又找到高琼一起来见宋真宗。宋真宗的脑袋都大了。高琼对宋真宗说:“有全军将士在,您怕什么呢,而且,已经到了这里,总不差这一步了啊。”

宋真宗依旧沉默,他确实不想去。高琼当机立断,命令兵士把宋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到了黄河渡河口的浮桥处,宋真宗又命令停下来。但是已经晚了,高琼用铁锤击打宋真宗御车的辇夫的背,就这样,宋真宗被一群“受刑”的人抬着过了黄河。

魂不附体的宋真宗被人扶着出现在澶州城上,没有人看到他颤抖的样子,他们只看到皇帝亲临,这比得了金山还令人激动。一时之间,城上城下的宋军与百姓山呼万岁,震天动地。宋军因而气势倍增。

还未等欢呼万岁声消失,宋真宗已经坐上龙辇,风一般地跑回了南城。他的心突突地跳了很久。回到南城后,宋真宗寝食难安,常常派人跑到北城去打探寇准在干吗。当密探告诉他,寇准每天都在城上与大将喝酒时,他才有些放心。

不久后,宋真宗离开澶州。宋将张环用威力惊人的床子弩射杀了辽军先锋萧挞览,极大地动摇了辽军军心。另外,辽军孤军深入中原腹地已久,供给线长,粮草因而不足,加上辽军先锋萧挞览被射死对士气影响极大,萧太后只好暂缓攻城。

这时,大宋的使节曹利用登场了。

实际上,宋真宗来到澶州时,曹利用就已经登场。只是因为双方在交战,曹利用没有机会去谈判而已。曹利用的到来让萧太后有了台阶下,双方开始谈判。仿佛命运注定一样,大宋要议和。

寇准反对议和,但宋真宗这次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议和。他对曹利用说:“只要不割地,一百万(银绢)以内都可以。”

曹利用在去谈判前,被寇准揪住,警告他:“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我就要了你的脑袋!”

曹利用自然是个谈判高手,辽国又不想耗下去,所以曹利用真的以三十万银绢谈成。回来的时候,宋真宗询问结果,曹利用伸出三个指头。宋真宗大惊失色,以为是三百万,说:“太多了!”但立即恢复平静,还略带兴奋:“三百万就三百万吧。”曹利用把真实结果告诉了他,宋真宗心花怒放,比消灭敌国、胜利还朝还要开心。

此次双方订立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以后,辽、宋长期保持友好往来,一直到北宋背盟,与金联合灭辽,这份条约才失效。

阿龙辞典 终南捷径

终南捷径的发明者是唐人卢藏用,他告诉天下人,自己在长安城附近的终南山隐居。唐政府派人把这个志趣高洁的人请出来做官。很多人因没有发明这种求仕模式而抱憾哭泣。1002年,卢藏用的门下走狗种放同样被宋真宗请到京城做官。种放不如祖师爷,他“隐居”了足有三十年。

【阿龙看热闹】

直面问题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