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命运的黄金法则
15697500000026

第26章 审时察事,当机立断(3)

李政道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你们想在研究工作中赶上、超过人家吗?你一定要摸清在别人的工作里,哪些地方是他们的缺陷。看准了这一点,钻下去,一旦有所突破,你就能超过人家,跑到前头去了。”

敏锐地发现人们没有注意到或未予重视的某个领域中的空白、冷门或薄弱环节,需要有“慧眼”,需要后来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需要的是对已知的不满足和对未知的强烈好奇。

因此,“乘虚而入”不是拾人牙慧,嚼人家吃过的馍,而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找准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有所发明和创造。矮子站在巨人的肩上,也会比巨人看得远,更何况聪慧过人的你呢?

法制37着手你的致富行动

埋怨,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态。它既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同时又反映出对现实的恐惧。埋怨者总希望在没完没了的埋怨声中,能走来一位“救世主”般的人物,一下子给他们一个完美的世界。事实上,完美的世界不是靠埋怨得来的;而是靠行动,而且是立即的行动来争取的。

我们前面讲到的相当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整天在埋怨“为什么我不该发财”,到今天,他们依然没有发财,他们依然在发着几年前同样的埋怨。相反,那些不再埋怨,投身于商海的青年学子,却已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们中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他们都已经不再埋怨,因为他们认清了“埋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的道理。

下海了的N君说:“我们或许是被虚幻的光环圈得过久,对既定的一些规范从未作过反方向思考。从事某项事业越久,思维定势就越强,惰性也就越大。我担心,我们这帮远离社会现实的青年学子,真要被纸上的东西泡成木乃伊了。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偏偏要我们这些吃草的人挤出奶来?那些喝奶的人又去干什么?为什么要一味鼓吹蜡烛精神,毁我自己,照亮别人?照亮别人谁来照亮我?”

W君,一位钻研元明清文学的硕士,此刻正有气无力地站在讲台上,台下100多名学生听得昏昏然。为了筹办摩托车修理部,W君已一个月没有睡好觉了,整日忙着联系店面、零件、关系、执照等鸡零狗碎之事,大有“为伊消得人憔粹”的豪情。

H君,一位专教低年级基础写作课的高校青年教师,忽地屈居下嫁到两所中学兼高三补习班的语文课,每天4节,每节10元,再加上他原来的课程,直讲得他舌根发麻,而H君却对此津津乐道。当他悠然地吸着“红塔山”的时候,我想他压根也就没有想到过什么叫误人子弟。

夏日炎炎,直烤得大地冒烟。三五个青年学子正襟危坐在一棵树的树荫底下。一张破烂不堪的书桌面前悬挂着血红的署期文化补习班和家教联系站的字样,他们脸上终日挂着善意的微笑,向每一个行人报以深沉的注目礼,那种渴求和礼仪的目光直令每一位从前经过的人都要佯装询问一番。没人不知道他们的暑期文化补习班办得怎么样,但是他们每个人至少兼了4个家庭的教师,每个家庭分别去一至二晚,可得家教费60至100元不等。一个月下来,可得一笔丰厚的家教酬金。这对寒酸的学子们来说,的确充满着诱惑。

M君毕业于名牌体院武术专业。他选择了当代经商潮中特有的职业——保镖。去年夏天,他随一位服装个体户去了一趟深圳、海口,一个星期下来,净赚1000元。随后他看到保嫖市场特别红火,果断地抛弃了N学府体育教师的职位,大大方方、彻头彻尾地下海了。

X君则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把钱赚得体面文雅。X君是教英语本科函授班的教师,并兼班主任。他看准一个编写中学英语复习资料的课题,组织本班学员20人为编写组,自任主编。每位参加编写者负责包销1000本,多多益善,多劳多得。“资料集”在一周内就编完,然后私下买个书号,顺顺当当地把书出了。X君只此一锤子就吃了个大胖子。至于“资料集”是否有用,是否会影响中学生的正常学习,则不是X君他们所要考虑的了……,

茫茫人海,到处显露着知识分子渴求致富的身影,悠悠寰宇,充溢着青年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的喜悦、苦闷、欢歌与叹息。

C君毕业于某大学计算机专业,供职于一家电子计算机研究所,专业对口,领导器重,一派好兆头。1988年,他毅然辞去公职,拉起办公自动化公司的旗号,身兼经理、业务主办和推销员于一身。一年后,C君神采飞扬地跨上了SUZUKI,引擎的轰鸣碾碎了昔日同行们的疑虑、攻击和鄙视的神态。这时,C君又扩大再生产,瞄准软件市场,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实用软件。如今,C君已是远近闻名的“软硬兼施”的行家里手了。但他仍不满足,拿他自己的话说,我现在赚钱纯粹是出于一种个人嗜好。

与C君相比,L君可谓是寒酸和落魄的了。在迫不及待而又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操起了季节性的贩卖水果的行当。一个黑灯瞎火的夏日,L君在校园里秉烛卖西瓜。他的装束和面容完全没有古典文学硕士的那种气质。在L君的双人房间里,地上躺着一堆花里胡哨的化妆品、洗发膏之类的样品。L君每天在恰当的时候,用蛇皮袋兜着样品,招摇过市,叩开一个个商店大门。而往日与他终日厮守的线装书,此刻宣告进入漫长的冬眠期。当I。君远在N市的导师得知这些情况时,直气得鼻头发白,先是痛感L君的堕落,继而大叹世风不古,斯文扫地。

Z君是从大西北高等学府学成出来的,在“胜利大逃亡”来到南方都市学府后,一样受到金钱的残酷压迫。Z君先是充当图书出版的掮客,通过各种关系,寻来辞书、词典。复习资料等撰写任务,再通过不同的渠道分派给别人写,自己却稳坐抽成,几年下来美美地赚了一笔。后来有一天忽然良心发现认为赚知识分子的血汗钱实在于心不忍,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加入了炒股大军,然而出师不利,被拦腰斩了一刀。

后来,Z君又与某官方金融机构合作,在“房地产热”中又大大地捞了一把。现在,他已是一位注册资金为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公司老总了。

行动是你改变现状的捷径,而埋怨则只能消磨你的斗志,击退你的信心。埋怨是你不敢来争取行动的借口,是来自内心恐惧的借口。

行动本身会增强信心,埋怨只会带来恐惧。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

要增加恐惧感的话,只需埋怨、等待、拖延、推托就可以了。

伞兵教练说:“跳伞本身真的很好玩。让人难受的只是‘等待跳伞’的一刹那。在跳伞的人各就各位时,我让他们‘尽快’渡过这段时间。曾经不止一次,有人因幻想太多‘可能发生的事’而晕倒,如果不能鼓励他跳第二次,他就永远当不成伞兵了。跳的人拖得愈久愈害怕,就愈没有信心。”

“等待”甚至会折磨各种专家,让他们变得神经兮兮。

《时代杂志》曾经报道美国最有名的新闻播音员爱德华·慕罗先生。他在面对麦克风以前总是满头大汗,一开始播音以后,所有的恐惧就都没有了。许多老牌演员也有这种经验,他们都同意,治疗舞台恐惧症惟一的良药就是“行动”,立刻进入情况就可以解除所有的紧张、恐怖与不安。

一般人应付恐惧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做”,或是埋怨这,埋怨那,即使最老练的推销员也难免。他们为了克服恐惧,往往在客户附近徘徊犹豫,要不然干脆找个地方一杯又一杯地喝咖啡来培养自信与勇气,这样根本没有效果。克服恐惧——任何一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去做”。

你害怕电话访问吗?马上就去打电话,你的恐惧便会一扫而光;万一你仍旧拖拖拉拉,你会愈来愈不想打了。

你是不是不敢做一次全身健康检查?只要你去,所有的疑虑都会消失。你可能什么毛病也没有;万一有,也可以及早发现。如果不去检查的话,你的恐惧会越来越深,直到真正生病为止。

你是不是不敢跟上司讨论一个问题?马上找他讨论,这样才会发现根本没有那么恐怖。

建立你的信心,用行动来消除烦恼。

有一个野心勃勃却没有作品的作家说:“我的烦恼是日子过得很快,一直写不出像样的东西。”

“你看”,他说:“写作是一项很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有灵感才行,这样才会提起精神去写,才会有写作的兴趣和热忱。”

说实在的,写作的确需要创造力,但是另一个写出畅销书的作家,他的秘诀是什么呢?

“我用‘精神力量’。”他说;“我有许多东西必须按时交稿,因此无论如何不能等到有了灵感才去写,那样根本不行。一定要想办法推动自己的精神力量。方法如下:我先定下心来坐好,拿一支铅笔乱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尽量放松。我的手先开始活动,用不了多久,我还没注意到时,便已经文思泉涌了。”

“当然有时候不用乱画也会突然心血来潮。”他继续说:“但这些只能算是红利而已,因为大部分的好构想都是在进入正规工作情况以后得来的。”

“明天”、“下个礼拜”、“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远做不到”的同义词。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只是因为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

我们用储蓄的例子来说明好了。人人都认为储蓄是件好事。虽然它很好,却不表示人人都会依据有系统的储蓄计划去做。许多人都想要储蓄,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做到。

这里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储蓄经过。毕尔先生每个月的收入是1000美元,但是每个月的开销也要1000美元,收支刚好相抵。夫妇俩都很想储蓄,但是往往会找些理由使他们无法开始。他们说了好几年:“加薪以后马上开始存钱”、“分期付款还清以后就要,……”、“渡过这次难关以后就要……”。“下个月就要”、“明年就要开始存钱”。

最后还是他太太珍妮不想再拖。她对毕尔说:“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钱?”他说:“当然要啊!但是现在省不下来呀!”

珍妮这一次下定决心了。她接着说:“我们想要存钱已经想了好几年,由于一直认为省不下来,才一直没有储蓄,从现在开始要认为我们可以储蓄。我今天看了一个广告,如果每个月存100元,15年以后就有18000元,外加6600元的利息。广告又说:‘先存钱,再花钱’比‘先花钱,再存钱’容易得多。如果你想储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来,不可移作他用,我们说不定要靠饼干和牛奶过到月底,只要我们真的那么做,一定可以办到。“

他们为了存钱,起先几个月当然吃尽了苦头,尽量节,才留出这笔预算。现在他们却觉得“存钱跟花钱一样好玩”。

让我们时时刻刻记着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

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俗话所说:“今日事,今日毕。”

如果你时时想到“现在”,就会完成许多事情;如果常想“将来有一天”或“将来什么时候”,那就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