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命运的黄金法则
15697500000025

第25章 审时察事,当机立断(2)

司退里16岁的时候,在一个大五金商号里做店员,这正是他所希望的一个职位。他的前途是光明远大的,他努力工作,各方面尽心学习,自己盼望着将来做一个成功的五金销售员。他以为自己是上进的,但是其上司却看法不同。

“我不要用你了,你是绝不会做生意的。你到塞强铸造厂去做一个工人罢。你那种蛮力,除了做这种工作之外,没有什么别的用途。”

对于一个年轻人的侮辱,还有甚过于此的吗?被炒鱿鱼,这是何等的打击!然而他却始终以为自己工作得很好。那么,他是否预备到铸造厂去呢?他的头脑里是否充满了风和水等庞大的动力而不是思想呢?他受了很大的打击,他被打倒了。他的首次冲刺失败了,但是结果他重整旗鼓,决心要得到胜利。

“你可以辞退我,但是不能削弱我的志气,”他对那残酷的经理反抗说,“有一天如果我还活着的话,我也要开一个像这样大的五金店。”

他的话并不是一种气愤的发泄而已。这个青年因第一次的失败而驱使他不停地努力,一直到他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商品商之一。如果没有受这次打击,恐怕司退里永远是一个平庸的销售员而已。在受打击之前,他以为自己的工作是很好的——这种自满足以消灭他那种求上进的刺激。他在那个粗鲁的经理之下所受的打击,正是促使他上进的必要原动力。有时要战胜一种不适当的自我满足,惟一的方法是受一次很重的打击。

美国汽车铸造公司总经理威廉·伍定总以为自己是一个很伟大的演说家。他之所以会有这样想法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当过国会的议员,他的演说常常令全体听众拍手叫好。

有一天晚上,他对一群煤矿工人演讲,这班工人有些是外国人,有些是完全不识字的文盲。全厅挤满了人,似乎都极想听他的演讲。他很细心地预备了一篇自以为很好的演说词,他在讲,听众在拍手。直到最后,拍手的声音愈来愈大,他以为这次演讲十分成功。最后,这种热烈的欢迎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喝采声长达15分钟之久。当他很高兴地坐下来时,他对旁边坐着的一个新闻记者说:“他们似乎很喜欢我的演讲。”

那个新闻记者答道:“你不晓得这群听众之中只有三四个人会讲英文的吗?”

“那么,他们为何拍手呢?”伍定问。

“咦!难道你没注意到他们当中那个会说英文的看见应当拍手的时候,便发出一个信号叫其余的人拍手吗?”

讲到这件事,伍定最后说:“我后来注意了第二个上台演讲的人,才晓得实际情形的确如此。而且那个懂得英文的人似乎也不行,因为他往往在不当拍手时叫人拍手。如此我才晓得我一心只想到自己的口才和演讲,而毫未想到我的听众。”

伍定晓得成功是不能靠自己满足来衡量的。我们往往很高兴地估量自己的成功,但是别人并不苟同我们的看法。

纽约电话公司的总经理麦卡罗因小时候被人开过一次最大的玩笑,才醒悟过来。那时他是一个幼稚的野孩子,他那种非常易于受欺骗的情形几乎远近驰名。他只知靠别人而且绝对地依赖别人,所以他自己毫不费心思索。他那时在火车站的车道上做各种零碎的工作。

一个7月大热天的下午,位于山岩与河流之间的西岸车站热得就好像锅炉一样。有一个名叫比尔哥林斯的工头,叫麦卡罗去拿一点“红油”以备点灯之用。他说“红油”是在离那儿一里远的圆房子里。麦卡罗很恭敬地听了工头的话,便一心朝着那个方向走去以便完成他的任务。到了圆房子里,他就向那里的人要“红油”。

“红油?”那里的职员十分奇怪地问,“做什么用的呢?”

“点灯用的。”麦卡罗解释说。

“啊,我晓得了。”那个职员心中明白了,“‘红油’是在过去那个圆房子的油池里。”他说道。

于是麦卡罗又在那滚烫的焦煤小路上走了一里之远。那里的人告诉他“红油”并不在那里,而且不晓得究竟是在哪里,最好到站长办公室里去问问,于是,麦卡罗又提起脚走了。在火热的太阳下,他就这么走来走去走了一整个下午。最后他觉察不对了,便跑去问一个年老的工程师,这个慈样的老工程师很怜悯地望着他说:“孩子呀!你不晓得那红光是玻璃映出来的吗!你现在回到工头那里去和他理论罢!”

那个工头不晓得他是和纽约电话公司将来的总经理开玩笑,也不晓得这孩子将来手下所用的职工有6万人之多。麦卡罗得到这次教训后,就发誓以后绝不像呆子般被人玩弄了还不知道。他决心将来做事要把眼睛耳朵打开些,而且脑袋瓜也不再只是用来放帽子的。

麦卡罗得到了另一个很重要的教训——虽然不埋怨人,但绝不可太信任人。当然他也并不陷入另一个极端——对于人人都猜疑。

批评我们的人无论其动机是怎样的恶劣,都不应对人产生猜忌心理,以为人人都是自己的仇敌,这是相当危险的。

大人物难免也要受到不公平的批评、无理由的侮辱,以及恶意的诽谤。人人崇拜的民权主义的偶像杰弗逊曾经毫无防备地被人用泥团打过。一个为公家做事的人,如果不受当时人们的侮辱和嫉恨,便不是一个政界的大人物。

人人都是有仇敌的。大人物所树立的仇敌恐怕要比一般人多。不过敌人的数目多少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伟人常能利用敌人的攻击来更好地看清楚自己。

敌人的批评,多半是对的。可有些人就以为无论自己对不对,总要设法来替自己辩护,于是渐渐养成一种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观念。“硬头皮的人总是那些思想简单智力有限的人。”

美国救生圈公司的副总经理兼美国航业救生公司的总经理查理·皮兹某次不得不开除一个很有希望的青年高级职员,因为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这个青年是由一个小徒弟升上来的,因为他的才干很好,而且受人欢迎,所以升得很快,一直升到该公司工程估价部的主任,负责该公司各项工程的估价。

有一天,一个速记员查出了他的估算中算错了2000元,于是把详情呈报上司。后来这件事传到皮兹那儿去了。

这位年轻主任听说之后,勃然大怒。“这个速记员不应该检查我的核算。”他气愤地说,“他也不应提出来。”

“但是你承认你的核算是错了,是不是?”皮兹问他。

“是的。”他说。

“然而你以为速记员还是不应该说出来,而公司应当接受损失以免有伤于你的威严吗?”

这个青年主任以为应当是如此。

皮兹便规劝他。说他如果再这样做,就很难成为一个干大事的人。后来这件事渐渐在大家的脑海中消失。大约过了一年之后,这个青年主任报上去一个美国中西部某项工作的20000元估价方案。其上司仔细校对他的核算,觉得这数目应当再加一倍。这事又呈到皮兹面前来了,于是皮兹再度叫他前来。你想他对皮兹说的是什么话:

“我晓得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想用这项工程来陷害我。你上次恨我,于是这次特别请了工程师核算,故意扯我的后腿。我的计算是对的,你在蔑视我的能力。”

皮兹回答说:“那么,好,你自己去请几个工程师来计算罢,看看结果如何。”

最后他承认自己的计算是错了,皮兹便对他说:

“现在我们只能各走各的路了。因为你不能接受公正的批评。”

像这个青年的这种态度,实在要不得。把自己的任何错处都归咎于别人,以为别人有意倾轧自己,并时时刻刻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我们已是完美无缺的,便不必再求什么上进了。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观念,他在世上将无任何地位可言。

别人的批评是极可贵的,可以显示出你正处于什么地位,但你切记不可在那个地位上停着不动。

别人批评你的时候,要欣然接受并作为你前进的向导,不可作为你失败的遣词。

要以客观的态度来衡量别人的批评。不要衡量其究竟伤害你到什么程度,或是别人批评你的动机究竟如何。

利用别人的批评来看清自己的行为,看出你究竟是对还是错。如果你是错了,便修正过来;如果你本来对的,便不必牵挂着别人批评而感觉不安。

听到别人批评的时候,不要养成一种感觉自己是受了羞辱的习惯。无论怎样,如果你的仇敌能指出一条路打破你的自负心,使你能够改进,那么,他实在是帮了你的大忙。

法制36寻找突破点

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足球场上,不时地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甲队高手云集,又在主场作战,按理该胜券在握;但乙队偏偏在没有“国脚”等大牌明星压阵的情况下,竟出人意料地在客场打败了对方。

这就是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冷门”。

冷门的造成,是对方在防守上出现失误造成的。因这种失误使自己的球门大开,被别人抢占先机,乘虚而入。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人们所忽略的某个冷门,瞄准知识链条上的某个薄弱环节,抓住前人因种种原因放弃或疏漏的项目,以此为进攻的突破口,乘虚而入,巧作文章,终于取得重要成果的事例很多。

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马洛利公司任职的卡尔森是利福尼亚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因他常见到公司的同事在复印文件的过程中,时间占用过多,劳动强度很大,本该轻松完成的工作,成了令人头痛的麻烦事,便想改进一下复印方法。他做了很多的实验,但却没有成功。

后来,他改变了做法,暂时停止了实验,而用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钻进纽约的图书馆,专门查阅有关复印方面的发明专利文献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查找,他意外地发现,以往进行的复印,都是利用化学效应来完成的,还没有人涉足到光电领域。利用光电效应,比利用化学效应,从理论上讲,效率要高得多。显然,这是复印研究开发中的一大缺陷。

他瞄准这一缺陷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将光的导电性和静电原理相结合,终于取得了成功。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一次听演讲后,知道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为了彻底弄清这个问题,找来了几乎所有关于孤子理论的资料,然后这位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关起门来,专心致志地研究了一个多星期,寻找别人在这方面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弱点。

后来他发现,所有的文献都只是研究一维空间中的孤子,而在他所熟知的物理学中,意义更广泛的是三维空间。这是一个不小的缺陷和漏洞。

对此,他经过几个月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并用这套理论处理三维空间的某些亚原子过程,终于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