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智慧
15696600000031

第31章 尚柔——自我隐遁的光辉

只有击败自我的人才能展现出深遂的柔和,所以懂得守弱的人并非真正的弱者。

三国时,吕布神武,无可匹敌,从未吃过败仗,但却败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貂蝉手中。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吕布怒杀董卓,自己也授首他人。

天下没有绝对的强者,一物降一物为物之定数。岳飞杀尽金人,但死于秦桧手中,杨业忠烈,死于潘美。大凡豪杰英雄均为强者,但多死于阴柔之法。正应了老子之言:强梁者不得其死。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塑造了个欧阳锋,练就天下无敌的蛤蟆功。但却神经崩溃。当你强大到没有人能摧毁你,你将毁于自己手中。因为你敌不过无人能敌的骄傲情绪,你将把自己视为对手,同自己作战。内在的自己是你最大的敌人,这个敌人一直处于最阴暗的地方,不曾离开你。它总是最后现身与你较量,在你打败所有对手之后。

看不见的最阴柔的敌人是最值得提防的。

老子在《第四十三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柔韧的东西,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这是老子的一个宣言,告诉你柔弱能胜过刚强。

老年人的骨头比小孩的骨头要坚硬,但那是生命腐朽的征兆。强硬是最后的光辉,落日的返照。不仅骨头,人死后连肌肉也会变得坚硬,但死之坚硬有何意义?

当你活着的时候,你是柔软的,但你胜过死之坚强。所以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但在擂台上,一个书生绝对打不过大力士。柔能胜强,老子的真正意思在于强硬是趋于崩溃的东西,柔弱是趋于生长的东西。是叫我们从事物的发展角度把握它。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守弱,你将拥有它由弱变强的过程,拥有一次完整的坚强。守强,则是拥有它走向衰朽的过程。

需要澄清的是,守弱不是懦弱的表现。懦弱是缺乏内在的斗志力。而守弱是自信者的策略。看起来同样处于弱势。但守弱将迎来不战而胜的结果。懦弱则是百战百败。懦弱的人格基础是恐惧,而守弱的人格基础是无为。恐惧是没有前景的,但无为则以高妙的方式达到无所不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老子是万世谋略的始祖。他教人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抵达成功。

老子从自然界的生生灭灭得到启示,柔弱与生相伴,坚强与死相随。人要保持生命,需要遵循生的法则,若一味有为而争,处处显露坚强的意志,最终只能导致整个生命的毁灭。这就是常言所说“枪打出头鸟”的道理。

庄子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吴王坐船到了猴山,猴子们见了他都惊慌地奔逃,藏在树顶上。

有一只猴子却完全不顾,在树枝间荡来荡去,拼命的卖弄灵巧。

吴王向那猴子射了一枝箭,可那猴子敏捷地凌空抓住了飞箭。

这时吴王命令他的随从用箭一齐追射,那猴子死于乱箭之下。

吴王对朋友颜不疑说:“你看发生了什么?这个动物卖弄灵巧。它仗着自己的技艺,以为没人能碰它。记住!当你与人打交道时,不要依仗自己的卓越和天赋。”

吴王和猴子没有冤仇,但吴王射杀了猴子,仅因为它展示了灵巧,你与人没有仇恨,但你的才能将为你招来敌人。嫉妒不需要理由。吴王为什么射杀猴子,因为他是王,王需要的是权能和恭奉,需要的是他人的赞美。但他在这只猴子面前无法被赞美,因为他不及猴子的灵巧。他射了一箭,被猴子抓住了,他认为这是对他尊严的伤害,他受到了侮辱。王射出的箭怎么能被抓呢?而且是一只猴子,他只有杀死猴子以体现他作为王的的权能。一国之王竟然与一只猴子计较,这是荒谬的事情。但无奈这种情况随时都在发生。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王在主宰他,这个王就是他的自我。这就是为什么尼采把自己比作正午时分的太阳,诗人海子在诗中直接把自己称作“王”。历史上所有的帝王都在称孤道寡,那就表示唯一,无可匹配的意思。所有不是帝王的人都在暗地里称孤道寡。评价别人时他们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是:“他算得了什么!”其隐含的真正意思是“厉害的是我”,就像吴王对颜不疑:“记住,你与人打交道时,不要依仗自己的卓越和天赋。”其内在意思是说:“但我可以。”因为他是王。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王,那就是他的自我。这个王随时都在弯弓搭箭,准备射杀阻碍他的自我得以彰显的人,而使你在他人面前黯然失色的,就是那些有才能的人。那些人往往成为最无辜的牺牲者。孙膑就是这样被挑断脚筋的,韩非就是这样被毒杀的。你内心的王从来不甘认失败,哪怕你真的技不如人。

但把自己奉上圣坛的,必呈现刚强的特征。因为人的自我从来不愿躲避锋芒。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此话道出了刚强者的软肋,越是刚强的人,软肋越明显。老子说:“柔则全,刚则断。”所以尼采会疯掉,海子会卧轨自杀。帝王们死于非命的比寿终正寝的多。

内心奉他人为王的,只有一类人,那就是宗教的信徒,基督教奉耶稣为万王之王,佛教徒把佛放在心中,所有宗教徒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无我”,他们把人们供奉自我的位置献给了神灵。

还有一类人与此相似,那就是恋爱中的人们,他们供奉的是爱人,所以有男人把至爱的女人称作“女神”,那就是一种类似宗教的情绪。祝英台殉情而死,与佛陀死时七万多佛徒随同涅磐没有本质的区别。

随着越来越深入的爱,爱情将成为一种瓦解自我的运动。爱得越深,你的自我越将被消解。一个自恋的人是不可能爱上他人的,他爱的只是他自己。他可能爱上你,那是因为他在你身上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实际上他爱的是另一个自己。关于爱情你可能听到过这样的表述:“你某些方面与我类似,我喜欢!”

希特勒不可能爱上一个女人,尽管他有很多女人。所有疯狂的人都是如此。那想把整个世界收入囊中的人只会把女人当作财产。而帝王们大都如此。

希特勒曾经收用一个女子,那女人一天对希特勒说:“今天我想回去看我母亲。”她家离希特勒办公的地方不远,但希特勒不同意。随后希特勒出去处理政务。女人从希特勒的秘书处得知他将午时才回来,并决定回去看母亲,赶在希特勒回来之前回来。她果真这样做了,但不巧的是在她回来的途中出了变故,致使她回来时希特勒已经通过暗哨调查到女人回家去了。希特勒看到这女人出现时只说了一句话:“你为何违背我的命令?”然后掏枪打死了她。

应该知道,在爱情中没有强权,强权可能产生驯服,但不能够产生爱。耶稣爱世人,但他用的是慈悲的方式。《圣经》上说耶稣用自己的鲜血为人类的罪恶赎罪,所以他上十字架,所以人类敬他。在真正的爱中只有牺牲,没有暴力。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是个很懂情感的女人。她每天晚上会在家中工作到很晚,丈夫对此非常不满。一天,女王批阅文件直到深夜,丈夫已经睡下,将门反锁。女王工作完毕,敲门就寝,丈夫不应声,也不开口。女王说:“我是英国女王,请开门。”屋里没有回音。女王站在门口徘徊良久,最后轻轻敲门说:“我是你的妻子,请开门吧。”丈夫把门打开了。

爱情只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产生。平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只是一种愿望,而从心灵上讲,它是一种革命。不怀任何成见地把自己与他看作平等的。这需要做艰深的努力。我们每天能看到很多鄙视和攻伐,但很少地看到真正的平等。基于占有的欲望无法产生爱,基于利用的欲望无法产生友情。神圣而高贵的情感无法被利用,一经利用即刻破碎。

为什么宗教的圣徒能击败内心强大的自我?因为他有信赖。你只有信任别人才可能从内心接纳别人,否则你会提防。你的心灵对某人产生深刻的信念,你的自我将瘫痪。对自我的依恋是建立在缺乏深刻信任的基础上,你无法相信别人,所以只能相信自己。

事情的真相在于,只有强大的人才能击败自我,只有击败自我的人才能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柔和。所以懂得守弱的人并非真正的弱者。他们是真正的强者,只是脱掉了一身坚硬的铠甲。所以老子的“尚柔”思想不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遐思,不是对柔和的想象和喜爱,而是一种呈现,一种完整的呈现。你看见老子形象的飘逸和柔和不是源泉,那只是一种从内在逸出来的光辉。它的源泉是“无我”——自我的隐遁。

人类的一切烦恼均来源于此——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壁垒。他们从前世以来就是仇敌。它们二者都在争夺你,争夺占据你心灵的权利。一个膨胀着自我的人不会信赖外部世界,一个无限信赖外部世界的人也不会相信自我。

沙特说:“他人即地狱”,说的就是把自我奉上圣坛的人。尼采说:“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需要重新估计。”那是从圣坛上驱逐上帝,因为上帝在你心中,你的自我将无处安身,除非自我屈从于上帝。

佛陀菩提树下即将成道,魔鬼化作佛陀的样子来到他面前,说:“你在走一条危险的路,你快要丢失自己了。”佛陀说:“你就是自我吗?自我是不存在的,你只是一个虚影。”破除自我者才能迎来外部世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