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性心理分析
15691200000019

第19章 人性心理的我本位基本原理(18)

在自我的潜心理中,与对方相比,自我首先是不自信的,自认为自己是虚弱的、卑贱的,这种人性自我想要肯定自我,已经没有能力采取自我肯定的方式——怎么办?——人性自我找到了一种办法,就是肯定对方,通过肯定对方来肯定自我。怎么肯定对方?这种人性自我以为,肯定对方的最佳方式,就是被对方虐待——既然我已给予对方最高肯定,愿意被对方虐待,那么对方便可能会因为心情舒畅而肯定我——由此可见,这一心理原理中包含着奴性心理。这种心理,有点像狗任由主人摆布,以求得主人的欢心和关爱一样。当然,人不是狗,这个比喻不恰当。

第二,这种特定的人性心理具有虐待他人或对方的潜在的心理愿望或心理冲动,但是,由于对方的强大和自己的虚弱,自我无法达成对他人或对方的虐待实施,于是便转而寻求他人或对方虐待自我——这一心理过程的达成,其实参与了替代心理和人格换位心理。

这种特定的人性自我为什么会有虐待异性对象的心理愿望呢?这缘于自我对异性对象拥有状态和拥有能力的心虚胆怯、不自信、不安全感;他妄想通过对异性的虐待,来证实自己是完全拥有对方、完全占有对方的,如此而已。

虐待异性对象不成,便转为被虐待,这种被虐待的心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对异性对象的虐待,实质上是为着达成虐待,是变了相的虐待,是把自我置换为对象,以被虐待作为虐待——这就是被虐待心理的人格换位原理。

§§§第九节 人性心理的自调原理

由于人性自我各自的际遇、经历、性格、思维方式等因素的不同,以及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必然使得人性自我不可能完全达成所有一切的心理愿望,其中必有一些或许多心理愿望受挫甚至成为幻灭,这对于人性自我而言是痛苦的。

人有命运吗?——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极其幼稚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命运。问题不在于人有没有命运,而在于人的命运是注定的还是可以改变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还是不由自主的——这才是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其实人们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对她的不理解、曲解和误会。认为人的命运是铁板一块不可更改,一方面是“术士”们的以讹传讹或别有用心,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它的错误理解。中国传统易学的精髓,并不是主张什么命运注定论,而是修身养性之学。

现在流行一种非常时髦的说法——“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说法深受许多人的喜爱,更有人利用人们对这种说法的喜爱之心,把他发酵成厚厚的大部头——钞票。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说法呢?因为这个说法给人一种暗示: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这个人的性格来决定的,既然如此,命运就是虚假的、不能影响我的;影响我的,只是我的性格而已;换句话说,是我的性格决定了我的命运而不是我的命运决定了我——于是人性的潜心理便开始欢畅起来,觉得自我的身心好像解除了沉重的重重枷锁——这种心理其实是自欺——人性的潜心理早就想无拘无束、心想事成。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似唯物主义,其实是主观唯心主义。“命运”这个概念,在很大意义上,是一个人的社会存在,一个人存在的客观环境和客观形态,以及这种环境形态对这一个人全方面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得了这一切吗?摆脱得了这一切吗?或曰“境由心造”,但是,“境由心造”的出发点是教人修身养性,它其中的一条重要含义就是:你心境好,你对应的外境就好;你心境不好,你对应的外境就不好;它的更高层次上的含义却不是在性格的层面上能够达成的。

如果性格真能决定命运,那么5·12大地震的遇难都是遇难者们的性格决定的:这些遇难者的性格决定了大自然必须发生5·12大地震,决定了该时该刻遇难者们必须同时在灾区巧遇大难。

如果性格真能决定命运,那么,性格相同的人,其命运必然相同;性格近似的人,命运必然近似——大富贵的人们,都是一种性格,贫穷的人们又是另一种性格——这一切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性格决定命运的这个命题,限定了影响命运的其他因素,把影响命运的一切因素限定为仅仅是性格,这不仅是观念上的错误,而且是逻辑上的错误。马克思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性格作为意识范畴的东西,它还受制于人们的社会存在,正是这种社会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意识和人的命运。

其实,就性格本身而论,它也是被影响、被决定的。影响和决定性格的因素,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大方面。先天的因素,比如父母的遗传基因及其组合——这一点已由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所证实;后天的因素,比如自己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因此,哪里有什么性格决定论呢?

性格决定命运之说,基本上就等于是精神决定物质之说,它无限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无视其他一切客观存在及其对人的影响和作用,这在本质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而且不符合辩证法。

一个人的实际命运,是由其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这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性格正好属于主观因素的方面,但主观因素却不仅仅只是性格,它还包括这个人的文化、修养、学识、智力、道德情操、人生观等等。问题就是这样。

一个人必然会遭遇不如意的事情,必然会面临心想事不成的情况,正像聪明活泼的人性心灵总是采取千方百计的各种方式以达成自我的心理愿望一样,在面临挫折和幻灭的时候,人性心灵也总是以各种方式来试图减轻或消弭这种痛苦。人性自我用以减轻和消弭精神痛苦的心理方式的统称,即人性心理的自调原理。

一、自我暗示

偷梁换柱的心理暗示法是催眠术所必备的手段之一,然而不由施术者来暗示自己,而由人性自我对自我实施心理暗示,从而实现医治创伤和达成心愿的心理机能,则是人性心理所具备和需要的。

自尊和自卑是一对孪生兄弟,自尊心往往缘于自卑心(感),人性心理想要摆脱自卑,便往往采取自尊的方式。但采取自尊的心理方式还不能达成人性自我所欲使的那种客观效果的时候,这时,这种特定的人性自我便采取弄虚作假的虚荣的方式,在这弄虚作假的过程中,要使别人信服,便会做起“确有其事”的架势,这种架势和语言行为做多了、做久了,便成了自我的心理暗示。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仿佛自我已然真正拥有那种实力、真正成了值得他人尊敬的有那种地位的人。

骗子由于行骗的需要,有时也有做出某种“真”的样子,时间一长,也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自己也觉得自己似乎是“真的”一样。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许多骗子,特别是“资深”的骗子,他们都程度不同地具有某些精神疾患,这种疾患的造成,除了功利心对自我心理的伤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作假的时间过长、过于逼真,使自我对自我进行长期的、持久的心理暗示,使自己以为自己真的是自己虚构和冒充的那类人物,从而使自我生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空想之中。

以上所讨论的心理暗示,主要不属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自调,而是属于阴暗的、不健康的心态,同时也是以妄作真,这种心理如果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加以澄清,发展强化下去便是妄想性精神疾患。另一方面,这也是骗子们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由于骗子将妄作真,人格错乱,振振有词,反具有“感染力”——这是我们应该辨别清楚的地方。

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自我暗示可以增加人的自信、增添人的勇气,提高人的潜能,从而帮助人性自我走出困境排除障碍去夺取胜利。

在人性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在人的潜心理深处,或者说在人的潜意识里,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精神能量,这种精神能量强大的程度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当它“偶尔露峥嵘”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为什么自我暗示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心态甚至重塑一个人的人格呢?这是因为这种自我暗示进入了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与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相契合,成为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一部分,而潜意识和无意识具有极其强大的精神能量;自我暗示与潜意识和无意识沟通以后,调动了它的巨大潜能的缘故。而利用催眠术、自我暗示、心理暗示等进行人体疾病治疗的成功,正是利用人的潜意识精神能量的一种有力例证。

我们可以把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作一个简概的划分:

意识……(表层)

潜意识……(中层)

深层意识(无意识)……(深层)

意识是最表层的、显在的,是我能够意识的,是我的意识,它可以下沉为潜意识。

潜意识是我通常不能意识的,它可以上升为显意识即意识;

深层意识即无意识也是我所不能意识的,它可以上升为潜意识;

潜意识下沉,就成为深层意识。潜意识是意识和深层意识之间的过渡、通途、桥梁;意识可以通过潜意识下沉为深层意识,深层意识也可以通过潜意识上升为意识。

但是,当意识沉淀为深层意识和深层意识发表为意识的时候,沉淀为的深层意识和发表为的意识均不是原来意义和原来形态上的意识和深层意识。

意识、潜意识和深层意识这三者的关系是动态的、灵动的相互转化的。

意识到的、被自我已经认知的、习以为常的,它便“无意识”地逐渐沉淀为潜意识,再进一步沉淀,它就下沉为无意识。无意识通过激发,它就可以上升为潜意识,再进一步上升,它就成为意识;但当它成为意识,以意识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时候,意识并不知道它是从深层意识通过潜意识而发表出来的。

通常,我们以为潜意识中蕴藏着巨大的精神潜能,其实这种精神潜能不是潜意识本身所具有的,它来源于深层意识。

二、自我欺骗

当人性自我无法面对或不愿面对某种现实的时候,便可能采取自我欺骗的心理方式去实现规避或掩盖这一事实。这一心理现象体现在人性自我所遭遇的方方面面。

鲁迅先生在其不朽名著《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常用“精神胜利法”的形象人物——阿Q。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如别人打了自己,便想成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便“得胜的走了”: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正传》

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包含了人性的自我欺骗心理。在形式上不如别人,心里不服,于是在心理上看高自己看低别人,由此得到一种心理平衡或优胜感;或者自我内在不具足什么,却在心理上做出具足什么的感觉,由此得到一种心理平衡或优胜感——这就是自欺。

阿Q通过精神胜利法的自欺,使自我获得了“心满意足”的“得胜”感——这就是人性心理通过自欺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由此消弭自我心理的痛苦并获得快感的方法。

民间有一句俗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话是教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因为客观情况也是这样的,因此就具有说理性。这句话虽然与自欺非常接近,但还不是自欺,因为它没有弄虚的地方。

人性的自欺心理是一种非常普遍、非常严重的心理,也是人性肯定自我的一种心理需求和心理机能,这种心理渗透在人性心理的方方面面。

三、自我麻醉

自我麻醉与自我欺骗虽有区别,但在起因是上却是类似的,也是人性自我在无法面对或不愿面对某种现实时所采取的一种心理方式。

自我麻醉是人性的一种重要需求,是人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像拔牙做手术需要麻药以减轻痛苦一样,让自己精神麻木,其实也是人性所采取的一种减轻痛苦的自疗措施。这种现象,常常被文艺作品作为素材。

自我麻醉的原因来源于痛苦,人性自我为了消弭这种痛苦,于是发生自我麻醉。

自我麻醉的方式有许多,但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肉体麻醉和精神麻醉。这两种麻醉之间往往是互通的,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娱乐、饮酒等这些大体可以作为肉体麻醉,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些大体可以作为精神麻醉。

在麻醉状态下,人性心理屏蔽了自我的痛苦,而寻到了一种感觉相对快感的感受。

李白有诗云: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愁”是一种痛苦,而“美酒”可以作为一种麻醉剂。那些以饮酒作为一种麻醉方式的人,他们要感谢酒的发明人——杜康先生。

另有一种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遭遇什么挫折和痛苦,但也喜欢饮酒,就其原因,在于人性在心理深处,把自我设定或认可为是不完全幸福的或至少存在些微痛苦的,为了创造幸福,为了消弭痛苦,故而发生饮酒的行为实施。

吸毒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麻醉的方式。由于毒品对人的特殊作用,它不仅可以“屏蔽”痛苦,而且还能“创造”快感。也许一些吸毒者原来不是为了自我麻醉,或是因为被诱骗,或是因为好奇,或是为了寻求更为快感的刺激感受,但本质上却逃不掉自我麻醉和自我欺骗这种心理实质。

有一种小动物,在面临食肉动物追捕,走投无路而被逼入绝境,就要被它可怕的天敌结束生命,成为这个可怕天敌的腹中之物的时候,它会停下来,转过身,以一种若无其事的姿态,以一种恍惚迷糊的眼神,坐看着它的天敌;在这种迷糊的眼睛里,前面似乎空无一物,更没有什么天敌和危险,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这个小动物的“物性心理”,既不是临危不惧,更不是处变不惊,而是惊惧之致,为了消弭这种即将被捕杀的极大恐惧,它便采取了视而不见的自我麻醉和自欺的心理方式。类似这种情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于人的身上。

所谓讳疾忌医,其心理原理也是这样。由于恐惧自己患疾,干脆连医生都不看——这既是一种自欺,也是一种自我麻醉。

人性心理往往会对于自己所不愿的事件产生反感、排斥甚至产生屏蔽;往往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的事情而不愿意接受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这类心理中其实就包含了自欺和自我麻醉的心理。

四、自弃

自弃与自我欺骗一样具有类似的心理根源,但自弃的心理程度较自欺,就人性人格自我而言,则更为严重。

从某种意义上讲,自欺是在修正自我、充实自我——虽然这种修正和充实是虚妄的、是海市蜃楼,而自弃所选择的道路却是放弃自我、否定自我。当人性自我的心理愿望、奋斗目标遭受重大打击的时候,这意味着对自我固有生命内涵、生命意义和人性人格的否定,如果特定的人性自我在此时不采取心理措施,便可能被否定掉!怎么办?——“聪明”的人性心理即刻找到了一种能延续自我的方法,这就是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