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性心理分析
15691200000013

第13章 人性心理的我本位基本原理(12)

我们看到,在自然界的热血动物中,羽族有羽毛、陆族有皮毛,它们可以保护身体,使身体不受风雨寒冷的侵害,但是人类的身体既没有羽毛,也没有皮毛,因此,用衣着来保护身体,这种逻辑是非常自然的、合情合理的。所以,为了保护身体——这便是衣着的另一起源。

就性方面、性意义而论,衣着起源于人伦,而不是起源于对性意义的肯定。把衣着的起源分析为是对性意义的肯定的装饰并且认可这种分析结论,有可能产生一种错误的引导,这种错误的引导会使人们为自己在性方面的不道德,为自己违反人伦,找出一种“理论依据”,为自我的不道德和违反人伦而辩护——我这是在做一个真实的人、本来的人——这种观点至少可能动摇人们对于传统道德和传统人伦的观念,因此是非常危险的。

从这点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不应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个作者,应当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负责,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如果你的思想观点是降低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思想混乱、不辨是非善恶,或者把人引向歧途,这就是自误误人、自害害人,其罪不轻也!

既然衣着起源于伦理和知耻,那么人性为什么又会有裸露心理呢?

人性的裸露心理有几种,一种是优势显示,一种是性肯定,还有一种是返本心理。

所谓优势显示,比如战场厮杀,干脆丢弃甲护,亮开胸臂,不是因为天热,而是为了向敌人显示自己必胜的信心和显露自己必胜的能力——强健的体魄。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与马超拼杀,用的就是这招。这种优势显示,它的性质只是为了争斗而不是为了其他。这种形式,也像其他动物在争斗时做出各种造形吓阻对手一样。

所谓性肯定,就是通过暴露自己的身体部位进行性显示,呼唤异性,引起异性对我的性关注,获取异性对我的性肯定;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上使异性从而关注和肯定我的其他方面。

现代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在衣着上许多都喜欢“短露”式。表面上看,这是时髦,是流行,是爱美,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心理在作怪。什么是人体美?弗洛依德虽然有些偏激,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性在许多方面的性心理——在人体美方面,我们依然不能摆脱这个问题。

构成人体美的因素有许多,我们这里不是专门研究美学,故不对其他因素作出探讨,只就与本主题相关的方面加以讨论——这种相关部分就是,人体美与性和性心理有关。就性方面而论,什么是美的?人性心理在某种心态前提下,是以展示性为美,是以达成性心愿为美。自我欲使自我展示性,自我欲使异性的他我也展示性,通过这种视觉效果,以达成性方面的心理需求;而能够满足和达成人性的这种心理需求和心理欲望的视觉对象,人性心理便把它感受为美的。

所以,从性心理出发,从性方面的意义上讲,人体美其实就是“性美”或“性达成美”。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向我们揭示了人的许多行为与性有关,其实不仅如此,人的一些感觉方式、感觉效果,有时也与性有关,人体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美起源于实用和功利。人体之所以为美,当然是诸多因素的结合,而人体的“性美”或“性达成美”,其实也是一种实用和功利。“性美”或“性达成美”的内涵有许多,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讨论。

由此可知,所谓“美”,它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怪物,而是与人性相关的,它投射着人性,打着人性的烙印。

既然如此,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换句不好听的话说,就是“欲望之心人皆有之”。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这个道理,大腿之所以美、丰胸之所以美,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是性展示、表达着性心愿,如此而已。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打着爱美的旗号,鼓动身体暴露的行为心理,不外是“里比多”的欲使和释放而已,有何神圣可言!

所谓返本心理,这是人性的一个重大心理,可以说,人性的许多心理,都是这种心理的派生,都是为这种心理服务的,都是为着达成这一心理愿望。人性的裸露或裸体心理,同样包含着这样心理愿望。

撇开功利性的如显示强健、吸引异性、出卖色相、经济效益等等因素,人性仍有暴露自我身体的裸体愿望。即使很礼仪和羞涩的人,在道德心理所许可和赞同的前提下,在外界条件许可的状况下,例如沐浴,自我实现了裸露,这时的人性心理潜生出的,是一种莫名的喜悦和快感。这种裸体心理,不是为他人暴露,而是为自己而暴露,没有一切功利。虽然在自我身体裸露行为中,不排除人性之自恋、自我欣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心理愿望的幻想达成而产生喜悦和快感,但自我暴露身体仍可以从中离析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性心理和愿望。

当条件成熟、互相壮胆时,人性的裸体心理便驱使自己走出户外,在阳光之下、沙滩之上,来一番“万人大裸”——这是现代西方人出演的真实一幕,它被摄影家和裸者们谬称为人体美展、是纯艺术的东西。

当条件不够充分且受道德礼仪约束时,一丝不挂是不可能的,于是人性自我便在其他条件下以多种方式,采取部分暴露——这是退而求其次。

在排除了其他各种心理因素以后,人性为什么会有上述无功利的裸露性或裸体欲呢?

婴儿初生是赤裸裸的,亚当夏娃原来也是赤裸裸的。赤裸裸地无衣着之美丑贵贱和等级之别,它一方面象征着无所挂碍的心灵自由,它更是对人性的原初状态的一种象征。从低级的方面讲,它是对人的婴儿态乃至孕育态的返回的心理愿望;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它是对自我最初本原和终极本质的无意识的试图找回。也就是说,在人类灵魂的深处,在人性自我的内核里,人性觉得自我是失却了的自我、是丧失了的自我,人性自我因此而不安,并欲使自我找回、回到、实现那种最本质的自我,于是便采取了各种方式去试图达成之,其表现就是各种返本心理和行为,而裸露便是其中之一。

分析到这里,并不是意味着笔者是主张裸露或支持裸露的。人性在非性意义上的裸体心理属于返本心理,是企图对失却的自我找回和证实,但人性在欲使自我达成这一愿望的同时,这种心理愿望本身已经是扭曲的、染变的,以扭曲和染变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不可能真正达成对人性潜心理所认为的自我的最高和最终本质的找回和证实,正像用已经有色的笔不可能画出无色的图案一样。这个原理不仅在非性意义上的裸体心理是如此,人性在达成其他许多心理愿望方面也是如此。人性在欲使自我实现各种心理欲望时所采取的方式,往往已经是下降的、染变的、迷误的方式。

§§§第四节 人性心理的经济原理

一、劳动与收获

人类为什么要发明和改进生产工具,最简单的原因便是为了减少劳动强度、获取更大效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人性心理使然。但由于为了生存或为了生存得更好,迫使人们必须去从事劳动,因此就劳动本身而言,它是被迫的,人们不会只是为了劳动而去劳动。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收获,因此人性心理便非常关注劳动与收获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便可把劳动最简略、最大概地分为两种:一种是费力劳动,一种是省力劳动。

大略地说,所谓费力劳动,是指劳动付出大而回报小的劳动;所谓省力劳动,是指劳动付出小而回报大的劳动。

设M为劳动付出,N为回报,

当M>N,是为费力劳动;

当M

现代社会,“劳”的方式五花八门,但人们所追求的,仍是M

既然如此,一般说来,那就是M越小越好、N越大越好;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劳动方式,从人性心理和潜心理上讲,便是劳动付出无限趋近于零(M→0)和回报趋近于无穷大(N→∞)的劳动方式。

设回报率为S,则这一关系由可以表示为:

S=N(劳动回报)∕M(劳动付出)

人性心理欲使分母M(劳动付出)趋近于0,欲使分子N(劳动回报)趋近于无穷大,即实现近乎于不劳而获。

所谓“一分劳动一分收获”,这是相对而言,同时也是对于劳动与收获关系的一种道德肯定。效率低的劳动,可能是三分劳动一分收获;效率高的劳动,可能是一分劳动三分收获。人类从没有工具到有工具,从简单工具到复杂工具的这一过程,既是人类的劳动内涵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也是人类劳动效率提高的一种标志。

当然,从劳动效果来看,还可以分为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这两种情况。所谓有效劳动,即是达成了劳动本身的目标的劳动。所谓无效劳动,即是未达成劳动本身的目标的劳动。比如今天出去打猎,跑遍了山冈,劳累了一天,却一无所获——这就是无效劳动。无效劳动同时也是没有效率的劳动。

无效劳动和没有效率的劳动,这是违背人性心理愿望的,是违反人性的,人性要的是有效劳动和效率高的劳动,因此为了达成这一结果,人性必然驱使自我改进工具、优化方法;而要改进工具、优化方法,就必须有智力投入——这就是所谓的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是相对的,就其本身而言,主要是看以何者为主——以脑力为主便是脑力劳动,以体力为主便是体力劳动。另一方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可以“分家”——有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主要从事体力劳动。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劳动的总体形态有智能化的倾变,这种倾变就是体力劳动脑力化、智能化。这种倾变,一方面是人类为了摆脱旧的劳动、摆脱劳动,另一方面又使人类陷于新的强劳动之中。

在这里,我想附带说明一下关于思想与脑和心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什么是劳动。

我们通常有两种说法:“用脑子想想”、“用心想想”。心和脑是不同的东西,长在不同的地方,那么我们究竟是用哪个来进行思考的呢?

近现代科学,特别是人体生命科学和考古学的发展,给我们一种认知就是,人(包括其他脊椎动物)的智能是大脑的功能,并且有其他脊椎动物的脑容量不如人、远古人的脑容量不如现代人的科学实证作为依据,甚至还可以用从婴儿到成年脑容量的增加来帮助说明——这一切给我们造成一种看法,就是人是用大脑来进行思考的。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古代的医学中,却认为是用心来进行思考的。比如在中国汉字中,“思想”这两个字,都是“心”字底,说明了人是用心思想而不是用大脑思想;《黄帝内经》也是认为心管人的思想感情。

究竟谁对谁错呢?

当许多中国人鄙视和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去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现代的西方却重新找到了证实东方文化的科学事实。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脏移植手术的不断成功,它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置换到人体的心脏,会影响这个人的思想情感,使这个人的思想情感逐渐趋于这个心脏原来的主人。因此,心主神明、心在思考的这种古老观念又开始重新被人们想起。

问题究竟是怎样的呢?

由于这些问题不是本书的主题,在此只作简单论述。

从有形的器质的方面而论,心是体,脑是用,心和脑均可影响人的思想意志。脑是心的外延,心是脑的内核;思想意志起于心而发于脑,脑的咨询需传递给心,由心作最终决判;心的意志又要通过大脑去表达、去达成。如此而已。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的思想意志就一定被限定与心和脑。以上分析是仅仅从有形的器质的方面而论;从无形无相方面看,人的思想意志又未必限于心和脑——人工心脏的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劳动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本身就告诉我们它的另一面——缺德。劳动是为了收获,人性的根本目的不是劳动而是收获。这就是说,就劳动与收获的关系而言,它存在着道德问题。

一切道德都是相对于不道德而言,一切道德都是因为不道德而成立;道德的意义是对不道德的制约,是对不道德的意识和行为的规范;没有了不道德,那么道德本身也就没有意义。在劳动与收获的关系问题上,道德的问题首先在于收获是否来源于劳动。

由S=N(劳动回报)∕M(劳动付出)

所揭示的道理,人性有一种潜在的不劳而获心理,这种心理驱使一些人妄图以不通过劳动的方式去获取回报,这种心理一旦付诸实行,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通过科学的劳动、有效的劳动、效率高的劳动来获取回报,甚至获取更多更大的回报,这不是不道德,除此以外的回报获取,多多少少都有不道德的嫌疑和可能。

中国有句俗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是什么?这个“道”就是道德,就是天理、人伦、国法、良知之类。通过肩挑臂磨起早贪黑去获取回报,这是取之有道;通过学习技艺、踏实工作去获取回报,这也是取之有道;为了回报父母、社会,十几年苦读,终至出人头地,这还是取之有道;努力工作,以求仕途升迁,升迁以后以求更好为民造福,这都是取之有道。反之,好逸恶劳、欺诈诓骗、巧取豪夺、为非作歹、弄虚作假,以求满足一己之私,是为不道,乃小人所为。孔子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易经·系辞》)——正是此理。

所以,不仅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X,都应当是“取之有道”。

一个人往往是“君子”和“小人”的复合体(即所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君子之修为,只要未达“不退转”,则一旦土壤气候适合,小人之心便可能萌生,小人的行径便可能难免。故道德说教与国家法律,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人类离不开劳动,劳动已成为人类存在的前提,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一种存在和生存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劳动已经成为了人的一种属性。

劳动是人的属性的道理非常简单,就像捕杀动物是草原上的狮子的属性一样。人类必须通过劳动来维系生存,而狮子则是通过捕杀动物来维系生存;狮子以捕杀动物为自己的属性,人即以劳动为自己的属性。

但狮子在捕猎中会采用技巧,以尽量减少无效“劳动”;人在劳动中不仅要运用技巧,而且还会想办法改进工具以提高效率。就对工具的改进本身而言,它也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效率、获取更大回报,二是为了减少原来劳动的强度。因此,就第二种情况的意义而言,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劳动——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不劳动——劳动本身就是为了扬弃劳动——这就是劳动的悖论或者说劳动的矛盾。

人性在社会关系意义方面,存在着不劳而获的道德问题;在生命的自然生存意义上,仍然存在着扬弃劳动也就是不劳而获的潜心理倾向。

因此,就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而言,它一方面是为了肯定自我,另一方面它又是对自我的否定——它是自我要扬弃和摆脱的。人性在劳动方面的矛盾,是人性在其他方面的矛盾的缩影。事实上,不仅人生活在矛盾中,人性也处于矛盾中,而且是更深刻的矛盾。

是什么制约了人性的不劳而获的这一面呢?是道德,是天良,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