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智慧教子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15676300000155

第155章 父母不必要“全程呵护”

现在许多身为人父、身为人母的“在职人员”越来越感觉到肩上的负担之沉重,他们慨叹:“我们为孩子操尽了心,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可是……”可是的后面当然隐藏着家长对孩子的不满和无奈。然而他们不知道,这些不满的根源就是他们“操尽心、做尽事”的结果。

中国家庭日常景象中这样的镜头比比皆是:孩子在三请四唤中总算钻出了被窝,接着就向自己的妈妈要袜子和衣服,妈妈一边忙着做早饭,一边还得为自己的孩子拿衣服。吃了早饭,妈妈又拿书包,又递水壶,外加左叮咛、右嘱咐把孩子送出了家门。晚上,孩子一进家门,父母又免不了端茶倒水,问长问短;吃了晚饭,孩子碗一推、嘴一抹,父母马上又让自己的孩子什么事都不要做,快去学习。

这种大包大揽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我们身边为数不少。其实,孩子对此并不领情。一个中学生通过给妈妈的一封信,表达了他要独立的愿望:

亲爱的妈妈:虽然,我和您朝夕相处,但是还有许多埋在心里的话想对您说。

妈妈,也许是因为您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的缘故吧,从幼儿园到初中,无论大事、小事都是您替我安排好了的,从来都是“你该怎么样”,而不是我怎样想。

那天晚上,小姨心血来潮,突然问我:“孙勇你今后是学文还是学理?”“这还用问?”您抢先答道:“当然是学文科!”

如此之“当然”!我忍不住顶了一句:“我想念理科!”您一听,急得直摇头:“不行,不行,这怎么行?应该念文科!”

“可是,我喜欢理科呀!”“喜欢?理科有什么用?只有学文科,才有前途,懂吧?不要任性,我们还不是为你好?我们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哩!”

妈妈呦妈妈,您这是世俗的偏见呀!我们的国家不仅需要文科人才,同样也需要理科人才,学文学理都一样有前途呀,妈妈!

妈妈,请听我说,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志趣。

我想去闯一条自己的路,即使路上布满荆棘。妈妈,您能理解、支持我吗?

妈妈,我的好妈妈,请不要为我担忧,我会长大的,我已经长大了!

这些家长的初衷是:做父母的多为孩子做一件事,孩子就多一点时间投入学习,这些日常小事,他大一点自然会做。然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的“小皇帝”一个接一个新鲜出炉。二个个以自我为中心,或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自私、冷漠的孩子让无数父母在无奈间伤透了心。所以,看到下面这样的新闻你也就不会把他当作“新闻”:某大学新学期新生报到,父母替孩子安置一切的同时,又替孩子洗衣服、洗袜子……

不可否认,父母对孩子大包大揽是出于家长的爱心,但这种大包大揽的方式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忽视,它将造成孩子过分依赖的消极个性品质。

以下事例都是过分依赖的表现,做父母的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能等闲视之。

喜欢寻求与成人驱体之间的接触,如总要母亲或其他成人抱着,坐在他们身上。若站立,则紧抱着成人不放,或紧紧地依偎在他们身旁,不愿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

有一个孩子,从小大便后都是保姆帮他擦屁股的,上小学后,他还没学会自己做这件事,估计他大便的时间到了,保姆就从家里赶到学校,有时他进厕所排完便,保姆还没到,他就提着裤子等保姆来帮他。

一个学生从小到大,日常生活都是母亲帮助他打理的,连每次系鞋带都离不开母亲,现在已是初二的大男孩了,竟然还要妈妈帮着系!

一个19岁的男孩,竟然还不会自己吃西瓜,要妈妈把西瓜籽一粒粒去掉他才会吃。他也不会吃鱼,从来都要帮他把鱼刺弄掉才会吃;如果是吃带鱼,他只吃中间两段,头尾从不碰。每次理发都要妈妈陪着去,因为他怕理发店多收他钱,而他又不会与人理论。

既然大包大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那做父母的是不是应该寻找一种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