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道德
爱情,一个十分古老而又特别新鲜的题目。说它古老,千百年来为无数的人们去追求,为思想家、理论家所关注,为文人墨客所描绘,为民间故事所传颂;说他新鲜,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要去接触它、认识它、实践它、驾驭它、完成它,就像人生中的衣粟布帛一样不可舍弃。爱情之于人生,既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也会给人造成痛苦和忧伤;既能使人鼓起人生远航的风帆而勇往直前,又能使人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萎靡不振。爱情如此神奇,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本章就爱情的本质及其恋爱关系中的道德问题作以说明。
一、爱情及其特征
1、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什么?别林斯基说:“爱情是两个亲密的灵魂在一般生活方面,在忠实、善良、美的事物方面的和谐和默契”,他认为爱情是“灵魂的和谐与默契”;泰戈尔说:“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他认为爱情就是“理解和体贴”;伊萨科夫斯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出的火花”,他人认为爱情是“两颗心撞击出的火花”。文学家则用了形象的语言:爱情就是男女青年在海滩上追逐嬉戏,在花前月下窃窃私语,在幽静的林荫道上比肩漫步,在平静的湖面上摇舟漂荡……
爱情是什么?无数哲学家曾经作过思考和回答。唯心主义哲学家把爱情归结为天上爱神的授意,神箭穿胸;不可知论者把爱情视为不可考究、难以捉摸的神秘;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爱情简单归结为****、美貌和好感。
爱情是什么?黑格尔的见解在当时算是高明的,他说:“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是停留在****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与另一个人达到统一。”这位辩证法大师的观点显然进步了,他猜到了一点爱情的社会属性,但他又说:“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决定了他不可能真正解释爱情的社会性。
爱情究竟是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彼此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对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最后,对于****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
从恩格斯的段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爱情是一男一女之间的一种以发生性关系为目的的感情。(2)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3)爱情发展到性关系时有其自身的道德标准。恩格斯的论述为我们理解爱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爱情,是指一男一女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形成的、受社会条件制约的、以发生性关系为目的的、相互爱慕的感情。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爱情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即自然性和社会性。爱情的自然性指的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一切动物所共有的自然本能,即****。一切动物为了延续后代,都必须与异性交配。为了与异性交配,双方自身都有相应的器官,器官在体内激素的作用下发挥相应的功能,功能的发挥达到生儿育女、延续种群的目的。这种受本能驱使的对异性的追求就是爱情的自然性。
爱情的自然性是为了说明问题而进行的逻辑抽象。严格地说,这个“自然性”仅仅是“爱性”的自然性,“爱情”没有自然性。因为我们所说的爱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只有人类才有爱情,动物那里只有“爱性”,即追求异性的本能,不可能有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才有的真正的爱情。
爱情的社会性是爱情的本质属性。所谓爱情的社会性,是说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受社会条件(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习俗的等等)和社会关系影响和制约的,是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的反映。就是把爱情放在社会关系中来考察,当作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来考察,当作人的本质的反映来考察。
首先,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动物进化为人,动物的性关系就转化为人的性关系,动物的性生活同时就转化为人的性生活。人的性生活与动物的性生活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人的性生活成为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两性之间的交合,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是人的思想、意识、感情、理智的反映,完全不象动物那样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表现本能。人在选择异性的时候,不单单是看对方的相貌、体态等生物性条件,更要看对方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准、志向追求、兴趣爱好、气质风度、职业门类、家庭条件、物质条件等等社会性条件。在动物那里即使是最复杂的选择也是纯生物性的,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标准。爱情发展的结果是用婚姻的形式固定下来,婚姻更是一种社会生活,它不仅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性关系,更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男一女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过夫妻生活,这都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爱情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类从猿到人、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兽性的不断减少、人性的不断增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爱情是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性,劳动使人性增加和发展,当然也使爱情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创造了爱情。人类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性的劳动,人们在劳动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人性的发展、爱情的发展,是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可以有爱情,而奴隶的爱情是受奴隶主制约的。在封建社会,爱情是受封建生产关系制约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人逐步得到解放,也是爱情逐步得到发展。
2、爱情的特征
爱情作为人与人的一种社会关系,它首先具有人与人关系的一般特征。那就是集体性、交往性、平等性。集体性要求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个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摆正自己在社会、集体中的位置;交往性要求遵守交往规则,遵守道德,人与人之间交往时要相互真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等;平等性要求人与人的地位、权利、义务平等。
但是,爱情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之所以特殊,这是因为,第一,它反映的仅仅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必须是一男一女“两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针对正常的爱情而言的。如果“两人”都是男的或都是女的,就不能构成爱情关系。万一两男或者两女双方产生了以发生性关系为目的的性爱关系,那就是同性恋,同性恋是一种变态的、畸形的恋爱,是爱情的特殊现象,不能反映爱情的一般特点。第二,它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感情关系。一男一女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感情关系,可能是同事关系、领导关系、业务关系、金钱关系等等,五花八门,其中只有感情关系才有可能发展为爱情关系。第三,它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性爱感情关系。男女之间的感情也是多种多样的,与父女之情、兄妹之情、友谊之情等,只有属于性爱的那种感情才是爱情。仅仅有感情还不能算作爱情,只有属于性爱的那一部分感情才是爱情。
鲁迅笔下的阿Q,见了小尼姑在外面走,就以为是想勾引男人;见了一男一女在一起,就以为是私通,那是民族劣根性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一男一女完全可以保持同志式的、朋友式的、纯真的友谊和感情,甚至可以相互倾慕,但不一定都发展为爱情。如梅克夫人对柴克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和人格都非常敬重,当柴可夫斯基生活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他极大的安慰和支持,使柴可夫斯基一次次摆脱困境。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的人品也非常敬重,为了表达对梅克夫人的感激和敬重,他专门创作了《第四交响乐》献给梅克夫人。他说:“我笔下流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献给您的,多亏了您,对劳动的爱才以双倍的力量回到了我的身上。”梅克夫人回信说:“在您的音符中,我听到了我自己,……我们简直就是一个人。”这只是伟大的纯真的友谊和感情,不是爱情。
以上是从爱情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爱情的概念和认识爱情的本质,同时也揭示了爱情的一般特点。现在我们从爱情自身出发,看看它由哪些具体特征。
第一,爱情具有互爱性
恩格斯说:“它是以所爱着的互爱为前提的”。就是说,一男一女双方既是爱者,又是被爱者,既爱着对方,又被对方深深的爱着,彼此都为对方所强烈吸引和倾心爱慕,其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持久的,是不带其他任何杂质杂念的。如果把爱情看成是政治上的“组阁”、经济上的入股、生活上的依附,而不是以互相爱慕为基础,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爱情。任何单方面的痴情、“单相思”、“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都不能成为真正的爱情。
两性互爱是建立在男女双方长期接触、深刻了解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双方有共同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双方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相和谐基础上的。虽然可能存在所谓“一见钟情”,但“一见”之后必须得有频繁的接触和深入的了解。没有这些,爱情是难以牢固和持久的。只有双方政治上共同进步,思想上互相勉励,事业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体贴,通过思想感情上的不断交融和心理上的逐步和谐,达到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两心相悦,两身相许,爱情才能有生命力,才能美满和持久。
第二,爱情具有专一性
爱情的专一性是爱情的另一特征。所谓专一性,就是专一不二,爱情只能献给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自始至终,忠贞不渝。这也是爱情纯洁性的要求,是爱情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恩格斯明确指出:“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邓颖超也说过:“爱情不应该是自私的占有,而应该是双方互信互守的专一。只有双方专一的爱情,才能巩固婚姻,获得幸福和愉快。”可见,专一性是爱情幸福的重要保证。那种“脚踩两只船”、“吃着碗里望着锅里”、“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三角恋爱”、“多角恋爱”,都是不符合爱情的基本特征的,也是不符合恋爱道德要求的。
所谓“******”,其本意应该是性爱从奴役、屈从而获得自由。它是人性解放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是随着人性的解放而解放的。在奴隶制时代,人性受到奴隶制的压抑,奴隶的性爱也失去了自由;在封建时代,人性获得了一定的解放,性爱也有了有限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性进一步解放,性爱也获得比过去任何社会大的多的自由。按照马克思主义主义的观点,自由是对必然、即规律性的认识,******获得的自由就是对爱情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说,人在爱情方面获得的自由越多,越能够按照爱情互爱性、专一性、纯洁性的要求从事爱情活动。那种把“******”视为“性随意”、“性混乱”,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也只有持“享乐主义”人生观的资产阶级才能做得出,这是对“******”的曲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性将获得彻底的解放,爱情也将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但那只是高度理性的自由,决不是回到人类初期的群婚时代去。
我们说爱情具有专一性,这与封建社会的“从一而终”有什么区别呢?专一性指的是爱情,“从一而终”指的是婚姻,并且仅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女子的约定。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道德是男尊女卑,女子处于服从地位,要求“嫁给鸡,随鸡飞,嫁给狗,随狗走”,并且要“守节”,即使男的死了也不得改嫁。这就是“从一而终”。爱情的专一性是要求把性爱的感情倾注到所爱的对方一个人,不仅是对女子的约定,同时也是对男子的约定。专一性是以双方互爱为前提的,一旦一方式去了对另一方的爱,爱情是可以终止的。在爱情问题上我们提倡“从一而终”,但绝不是说一旦建立了爱情关系就非得保持到死不可,甚至一方死了也不准另有所爱。
第三,爱情具有奉献性
爱,作为一种感情,总是要指向一定对象的,是对一定对象的爱的感情投入、倾注。投入、倾注就是奉献,所以说爱在本质上是奉献的,爱的真谛就是奉献。爱情是发自内心的对所爱的人的最真挚的爱慕,它不仅是纯洁的、专一的,而且是无私的,是对所爱之人的无私的奉献。也就是说,爱情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多少爱,而在于自己给对方了多少爱。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爱一个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他的幸福而高兴,并且乐意做一切为他的幸福所必须的事情。”这就是说,如果爱上一个人,就要为所爱的人奉献,使所爱的人幸福。有了这种爱的奉献精神,就会产生巨大的爱的力量,这种力量会驱使你为所爱的人做出牺牲,不仅在情感上满足对方,生理上满足对方,也在物质生活方满足对方,甚至在关键时刻愿意为对方去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方同等的回报,才能使爱情升华,使爱情持久,使爱情成为真正的爱情。如果只强调别人,只知道从别人那里索取爱、享受爱,这不是真正的爱情,肯定是不能持久的。
二、社会的发展与爱情的进步
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同人性一样,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从婚姻形式的发展看爱情的发展
前面已经说过,爱情是随着人性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当动物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从而进化为人的那一时期起,即“人猿相揖别”的初期,人性产生了,爱情也有了萌芽。在原始社会,人类刚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还没有摆脱蒙昧和野蛮,但是毕竟与动物有了区别,人的性关系已经不完全等同于动物的性关系,其中有了思想意识的支配,有了爱情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