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是部金融史
1564300000042

第42章 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金融新世界)(6)

雷曼兄弟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不但是金融精英,而且是数学家和计算机编程高手。即使在今天,我们仍惊叹于这些模型构思的精巧。与CDO相反,CDS认为次贷违约率很高,也对冲了各种违约风险,而且CDS及其衍生品囊括了很多金融产品,次贷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理论上,即使次级房贷者大规模违约,对CDS的收益也不会产生显著影响,雷曼兄弟似乎认为依靠这些金融工程模型完全可以规避风险。

请注意,这里说是理论上,这一点很重要。即使金融工程模型再精巧,也不可能模拟人类心理,更不可能估计社会群体反应。

何况金融工程的始作俑者是一批1929年大危机中失业的物理学家,穷极无聊把物理学方法嫁接到金融学,创造了所谓“金融工程”。如果金融工程能真能模拟市场,估计设计者早改行创造变形金刚了。

在纷繁复杂的金融工程模型背后,无一例外有着致命的缺陷:模型假设不成立。无论多么复杂的金融工程模型也不可能囊括世间万象,所谓小概率事件,某一个时点概率可能很小,某一个时期来看却是必然。然而,金融工程高手们忽略长期,只求现在,这种金融工程设计无论如何精巧,本质都是不可靠的。

曾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莫顿曾经慨叹自己的模型无效:“我们的模型没有错,是世界错了”。

世界错了吗?

没有,错的仍旧是那些不着边际的金融工程模型,当人类把对冲、杠杆这些概念发挥到极致,也就种下了危机的种子。无论美国经济现在多么健康,无论美国市场交易多么有诚信,投资银行有多么聪明的金融工程师,能设计多么精巧的模型,有一个定论是无法更改的:

市场必然有下行的时候。

因为,这是金融市场,即使你聪明绝顶,也不可能永远顺水顺风。很遗憾,像次贷危机一类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工程模型通常不予考虑。

虽然金融工程模型不能模拟人类心理,却真正干成了一件事:分散风险,在各种投资者中分散风险。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链条会越来越长,从贷款者到投资银行,从证券市场到债券市场,从机构投资者到个人投资者……经历借贷、打包、搭售、信用增持、回购协议、评级等等各种环节,到了投资者手中,鬼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次级贷款。

分散风险,没错。雷曼把次贷纳入金融市场每一个环节,2007年中期,CDS规模已经达到美国GDP的4倍。次贷本来只是局部风险,经过分散,却成为一场系统性危机。

而系统性危机,金融工程无法分散。

其实,在次贷危机中,雷曼并非没有机会全身而退,致命的错误在于雷曼对危机严重性估计不足。简单点说,就是雷曼认为美国经济基本面尚好,次贷危机不会蔓延过久。这种理念很可能源自雷曼过度依赖金融工程,毕竟模型的初衷是转移局部风险,对系统性风险无能为力。如果认定次贷危机是系统风险,雷曼的金融工程师很可能会很快失业。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新世纪金融公司刚刚破产,2007年5月雷曼兄弟突然宣布并购美国第二大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铁狮门(Archstone),并购耗资220亿美元。因为,雷曼金融工程师认为,2007年美国地产业仍然很景气,比如,纽约市区的租房率 should 从6%上升至6.5%。这种预测和战略当然是相当疯狂的,断掉了雷曼最后的生存机会。

Should be不是was。

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收购,雷曼与贝尔斯登资产结构极其相似,市场开始做空雷曼股票。雷曼兄弟感受到寒冬,当月,雷曼兄弟对次贷减计18亿美元,裁员3500人。此时,雷曼对自己的绝境仍然一无所知,贝尔斯登破产前一天,雷曼兄弟公布季报实现盈利4.89亿美元。

2008年4月,雷曼旗下三家对冲基金破产清算;

2008年5月,雷曼兄弟股价已经不足净资产60%;

2008年7月,雷曼兄弟股价大幅下跌,7月下旬市场盛传高盛对赌雷曼股价下跌,雷曼兄弟可能成为贝尔斯登第二……

此时,破产在所难免了。

“9·11”摧毁了雷曼兄弟总部,没有摧毁雷曼的灵魂;7年后的9月11日,才是雷曼兄弟真正的“9·11”,当日雷曼股价暴跌41%,收于4.22美元。次日,保尔森公开表态,美国财政部不会“浪费纳税人税款拯救雷曼兄弟”,市场眼镜大跌。

9月15日穆迪、标准普尔下调雷曼兄弟评级,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帝国轰然倒下。当天,雷曼兄弟与半年前股价相比,跌去了99.79%,当日道琼斯指数创“9·11”以来最大跌幅4.71%。

雷曼兄弟给华尔街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伤害是永久性的,雷曼兄弟持有1380亿美元优先债券,170亿美元后偿债券(次级债务),破产意味着这些债券最多只能收回40%,投资者损失可能近千亿。中国也是受害者之一,截至9月15日,中国银行系统共持有雷曼兄弟债券8亿美元左右,如果核算央行持有的美国债券,损失会更大。

9月22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约与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据新闻报道,胡总书记表示对美国稳定金融市场措施表示支持,并希望美国相关政策能够成功。

人们开始意识到,次贷危机是美国历史上百年不遇的金融灾难……

华尔街生死劫:最后的投行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转型意味着美国独立投资银行模式的终结,主流金融机构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前的状态。恰恰是在1929年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急中,混业经营同样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根源。

面对汹涌而来的金融机构破产潮,美国政府虽然信奉自由市场,也不太可能让市场自由崩溃。2008年9月19日,雷曼倒下后的第四天,美国财长保尔森主导的救市计划出炉,人们将之称为“保尔森计划”。

政府拟动用7000亿美元购入已经丧失流动性的按揭证券,为解决资金来源,要求国会批准国债法定上限提升7000亿美元,国债收入将在两年内用于购买金融机构的“不流动证券”。

<http://www.*****.com/?keysearch.jsp?key=%B2%BC%CA%B2>布什 <http://www.*****.com/?keysearch.jsp?key=%B2%BC%CA%B2>总体当日发表演讲为方案辩护:

“方案需要投入可观的纳税人金钱,但我认为这个进取的做法对美国家庭造成的代价,相比其它方案下远低。我们的金融市场继续受压,只会酿成大规模职位流失,搞砸退休金账户,进一步削弱楼价,新批的房贷、车贷和大学学费借贷变得干涸”

美国国会历来是一个博弈角斗场,任何提案都会引起轩然大波,何况保尔森计划是1929年危机以来美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救市计划。

9月21日,前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在国家发展网站上公开指责救市计划,呼吁保守派议员们不能匆忙通过该议案;一天后,金里奇再度语出惊人,称拯救方案是为了收买人心,他甚至要求总统解聘自己的经济小组,言下之意要保尔森和伯克南走人。政坛以外,包括詹姆斯·郝克曼、奥利弗·哈特大牌经济学家在内的122名学者致函国会,称保尔森计划缺乏公平性,细节含混不清,计划将在长期损害美国创新能力和资本市场。

显然,否决救市计划会引来市场暴跌,此时距离总统大选只有6周时间,议员们未必敢以政治生命作为赌注,金里奇毕竟是“前”议长。

9月23日、24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和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接受国会山质询,两位金融巨头痛陈,美国经济已经“危在旦夕”。但是,令议员难以接受的是,保尔森曾任高盛集团董事长,听证会上他未能充分论证计划如何惠及民众,却通篇在谈如何支持华尔街头寸和金融巨鳄。

议员们开始指责保尔森,他“不过是将财政部的临时办法变成立法”,“从前说美国经济基本面很健康,突然又提出经济即将崩溃,我无法接受”,最终,保尔森未能说服议员。

时间:9月25日晚;

地点,白宫罗斯福厅;

事件:面对民主党众议长佩洛西,保尔森突然下跪。

面对曾经叱咤华尔街的现任财长,这位女强人很无奈,“要知道不是我,而是共和党在抨击你的议案”。大概是出于财长一跪的感动,28日,佩洛西在国会大厦宣布政府已经和国会就保尔森计划达成协议:总额7000亿美元救助资金分期拨付,财政部可以马上动用3500亿美元,其余一半等待国会批准;救助范围扩大到养老基金、州政府、中低收入家庭为主的社区;至于金融机构,不得藉此行事“金色降落伞”。

佩洛西说的没错,民主党不是救市计划的主要障碍,民主党虽然也抨击救市计划,但只是要求政府不得将救市资金交给华尔街。反而是布什所在的共和党对议案百般质询,甚至声称选民不会支持,要求另行制定方案。

结果,被佩洛西言中。

男儿膝下未必有黄金,美国财长膝下也不行。

29日,众议院以228反对,205票赞成否决了协议。道琼斯指数应声下跌778点,单日跌幅7%,再次刷新了华尔街历史的单日下跌点数,保尔森只能仰天长叹,“我对今天的投票结果非常失望”。

但是,金融对美国实在太重要了,呼吸之间都要靠这些机构融通资金,没有金融机构等于直接断送美国经济,这样大家都得不到好处。显然,议员们也知道救市方案的重要性,否决提案后,两党开始互相指责,痛斥对方投反对票是不负责任。随后,两党领袖公开表示不会让法案胎死腹中,要寻求其他途径救市。民主党和共和党州长协会也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两党通过救市计划,挽救岌岌可危的美国经济。

“如果该计划搁浅了,那就只能乞求上帝来拯救了”。

保尔森计划开始了并不漫长的修改过程,虽然修改的内容很多,但关键的只有两条:一是联邦存款上限从10万美元上调至25万美元,二是增加了一条为期10年总规模达到152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这些条文让法案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支持,也尽量避免了党派色彩。

10月1日,参议院以74票赞成25票反对,通过了修改后的议案。10月3日,众议院以263票赞成,17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再次修订后的提案,救市计划总规模提升到8520亿美元。

挽救美国经济,这只是第一步,更多的人还是相信:“华尔街那些贪婪的猪,不值得勤劳的美国人民伸出双手”。

投资银行曾经是世界金融的骄傲,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雷曼兄弟、美林,每一个名字都富有传奇色彩,每一个巨无霸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炫目的金融巨匠。

金融海啸突然击溃了这些金融帝国,公元2008年9月22日美联储宣布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制为银行控股公司,向包括美林在内的投行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

华尔街,被彻底终结。

独立的投资银行同样是金融风暴的产物,上世纪30年代为隔离商业银行和华尔街,美国国会出台了史上最为严厉的监管法案之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投资银行不准涉足商业银行业务。根据这个法案,1935年摩根财团被肢解为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分治银行和投行业务。

摩根士丹利是那个时代的投行贵族,它不会去抢别人生意,与每一家客户都是独家业务,摩根侧重选择“没有背景、有事业心”的青年成为雇员,今天投行遍地皆是协调人员,这些人在那时的摩根根本没有位置,他们被鄙视为“推销员”。说摩根士丹利是投行贵族,一点都不过分。

那个时代,整个摩根士丹利为了融资者而存在,对资本提供者的回报只是副产品。今天,堂堂摩根士丹利居然以牺牲员工个人尊严为代价去换取业务!

如此投行,焉能不败?

整个50年代,在这种企业文化下,摩根士丹利都展现了非凡魅力,经常一单业务就刷新了世界投行界记录:1953年承销通用汽车公司3亿美元的债券,1957年承销IBM公司2.31亿美元股票发行……

“如果上帝要融资 <http://www.*****.com/?wiki/%E8%9E%8D%E8%B5%84>,他也要找摩根士丹利”。

70年代,高盛、所罗门兄弟等一批竞争对手逐步壮大,开始与摩根士丹利争夺客户。此时,一个决定性的人物出现了:罗伯特?鲍德温。

他把平民营销思想带入了摩根士丹利,鲍德温敏锐的意识到,摩根的对手正在取悦资本的供给方,而摩根恰恰相反。在鲍德温主导下,摩根业务重点开始涉足证券经销,在此之前这种业务一向为摩根视为“垃圾”。

自此,摩根士丹利开始以强硬的态度蚕食中小企业IPO业务,到上世纪80年代,投行领域的市场细分被彻底打乱,摩根士丹利、高盛、雷曼兄弟等美国本土投行开始了愈演愈烈的厮杀。

有竞争,是好的;过度竞争,是坏的。

如果说80年代投行之间的业务竞争还能限制在理性范围之内的话,那90年代的竞争无疑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正是这种竞争毁掉了投行帝国。

1995年8月9日网景公司上市,这个没有一分盈利的公司开盘即飙升至71美元,地球引力在这一刻消失了。自此,几乎所有投行都组建了科技行业部门,摩根团队也开始铺天盖地地自我标榜,骤然兴起的美国高科技行业给投行带来了无尽的业务源泉,实际上,这是一批良莠不齐的上市公司。

为了抢夺市场,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投行开始以巨额奖金激励员工获取市场份额,这种方式对投资银行贵族式企业文化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自此,即使在同一家投行内部,团队之间也是山头林立,为争夺业务自家也可以白刃战。

摩根对市场的承诺是“以一流方式做一流生意”,至此,堕落为“只要能成交,赚一票算一票”。

在高科技神话中,投资银行不遗余力“创新”了金融产品定价方法,传统折现核算不可能为网络公司定价,由此一系列的离奇指标开始进入投行模型,而今天来看,无论如何衍生,“点击率”这些指标实在是不能作为盈利基础。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正式抛弃了分业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开始涉足投行领域。投行无一例外开始大规模涉足垃圾债券,很遗憾,次级贷款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2001年9月11日,摩根士丹利在世贸中心的总部被恐怖主义份子炸掉,为新世纪的摩根帝国投下不详的预兆。

911之后,美国地产市场开始逐步回暖,CDS债券大行其是,2006年12月,摩根士丹利以7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Saxon--一家专营次级抵押贷款的公司。

然而,无论摩根士丹利还是高盛都是江湖屹立百年的门派,不能单靠忽悠,次贷危机之初摩根士丹利就已经有所察觉。2007年开始,摩根士丹利就开始在市场中不断做空次级抵押债券。

猜到故事的开头,未必能猜到故事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