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是部金融史
1564300000041

第41章 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金融新世界)(5)

欧元升值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减少出口,这帮穷哥们还指望扩张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呢,《马约》把条件限制的死死的,日子很难过。

2004年底,欧元诞生以来12国经济总体发展趋于停滞,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2个百分点,低于美国1个百分点,荷兰和意大利年均增长率不超过1%;12国平均失业率达到9%,就是富裕的弟兄,比如法、德失业率均也接近10%。相反,没有加入欧盟的英国失业率却仅为4.7%。

欧盟倍感失落。

信任危机也由此而生,2005年5月29日,欧盟创始国之一法国全民公决否决了《欧盟宪法》,欧洲统一进程被重创。否决《欧盟宪法》是有理由的,最大的担心来自于东扩后土耳其之类的穷哥们,这帮穷哥们会抢他们的饭碗。同时,希拉克当选总理后经济政策不成功,法国政坛历来是一个角斗场,什么极左派、极右派、主权派等等纷纷希望登场跟希拉克PK,他们当然不遗余力的忽悠《欧盟宪法》的坏处。

《欧盟宪法》有害处吗,当然有,而且前面已经提过。

有害处,当然也有好处。

国际政治舞台不是电视相亲栏目,不能靠作秀吃饭,更不能靠丑闻提高知名度。没好处,政治家们才不会放弃货币主权,甚至放弃本国宪法、中央银行,没事弄个欧元、欧盟出来解闷。强势欧元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可以控制通货膨胀、刺激外资流入,起码在美国死磕萨达姆的时候法国可以发出强硬的声音。最重要的是,欧盟内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没有汇率风险,这一条怎么表扬都是不为过的。

为什么美元能够搞定欧元,刚才其实已经说过:欧盟只是几乎具备和美国抗衡的实力,几乎具备,也就是不具备。看看今天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就知道欧盟的实力到底跟美国差多少了,而且,我认为,用这个方法比较任何国家的实力,一定比GDP更靠谱。

欧元的出现,意义并不在于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强势货币,而在于在某种条件下,国家真的可以和平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谋求一个统一、幸福的欧洲做出权力牺牲。

仅此一条,人类可以看到,世界大同原来不是梦想。

并非尾声(危机年代)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对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悲观情绪,是美国历史上百年不遇的金融灾难。一批名震寰宇的公司因此倒下……2008年,人们已经开始习惯将这场衰退称为“全球金融海啸”。

贝尔斯登,这只“从不冬眠的熊”为何将永久冬眠?

是谁摧毁了雷曼的灵魂?

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荣耀能否继续?

百年通用何以在变形金刚的故乡走到了尽头?

何谓次贷

说到赚钱,谁也比不上美国金融界,能创新固然好,不能创新,地产业利润也是钱!不去捞一把,跟上帝没法交代。

我国有位地产界贤达语出惊人“我只给富人盖房”,美国金融界的朋友却比他更有觉悟:富人的钱要赚,穷人也不能放过。

2001年1月~2003年6月,美联储13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总会刺激地产市场。

美国,也不例外。

说到赚钱,谁也比不上美国金融界,能创新固然好,不能创新,地产业利润也是钱!不去捞一把,跟上帝没法交代。

我国有位地产界贤达语出惊人“我只给富人盖房”,美国金融界的朋友却比他更有觉悟:富人的钱要赚,穷人也不能放过。

于是,美国金融界创造了“次级信贷”(Subprime Lending,简称“次贷”),所谓次级信贷也就是针对低信用等级公民的贷款。2006年中期,次级房贷已经占到美国地产贷款45%,更有一批机构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概念,颇让地产新政调控下的国人羡慕。

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美国也一样。实际上,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已经连续上调利率,到2006年6月2年间利息翻了5倍。

利率上升,穷人当然还不起贷款,不归还贷款银行就会出风险。

很多美国金融机构都是百年老店,经历过1929年经济危机,那是见过大世面的,它们并非没有看到风险。事实是,它们从来没想自己承担这些风险,规避风险的手段叫金融工程,就是通过各种衍生品分散风险,而且计算手段相当复杂,专业人士基本也看不明白。

简单说,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可以将信用级别不到B的贷款改头换面成AAA级债券,投资银行再把这些经过打包的债券卖给不同的投资者,然后再由保险机构承保……

比如,“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简称CDO)。反正,最后你要是知道自己都买了什么,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任何金融产品只能分散风险,不能消灭风险。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说,这些次贷风险依然存在。

如果仅是利率提升、次贷损失也算不上什么,华尔街如果连利率上调、房价下跌都抗不住,早就不是华尔街了。但是,华尔街金融交易杠杆实在太高,放大了收益,当然也放大了风险。

次贷违约引发了全球对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悲观情绪,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的投资品,这就是传说中的小概率事件了。

……投资产品被抛售→金融市场价格循环下跌→要求追加保证金→银行收缩信贷→流动性紧缩→金融机构倒闭……

2007年,贝尔斯登、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雷曼兄弟、GM……,一批名震寰宇的公司因此倒下。2008年,人们已经开始习惯将这场衰退称为“全球金融海啸”。

至此,金融危机闪亮登场。

致命谣言:决败贝尔斯登

谣言不胫而走,传闻贝尔斯登遇到流动性危机。

至今也没有任何权威解释谣言出处,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成立于1923年,被华尔街称为“从不冬眠的熊”。次贷危机之前,贝尔斯登安然度过了1929年大萧条,2003年实现利润11亿美元,超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全球盈利最丰厚的投行。

请注意,这里没有之一。

即使如此,这家全球盈利最丰厚的投行仍然被终结了,与新世纪不同,终结者是谣言。

贝尔斯登是CDO的缔造者,2006年末CDO交易总额高达1130亿美元,位居全美(球)之冠。2007年金融市场集体看空次贷衍生品,贝尔斯登当然会受到冲击,这本就在意料之中。

贝尔斯登屹立华尔街80年,不可能只靠运气。

尽管原创CDO,尽管是最大交易者,但一切CDO业务都通过旗下投资基金运转,即使基金破产,贝尔斯登也不会出现问题。2007年6月14日,贝尔斯登发布公告,称受抵押贷款市场疲软影响,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受损,不过报告也说明,两只基金仅损失总资产10%和20%,总数不过区区15亿美元,这个数字并不大。

很快,贝尔斯登接受了更严峻的考验。

9月20日,贝尔斯登宣布季度盈利下降68%(只是盈利下降,不是亏损);12月20日,贝尔斯登宣布计提19亿美元减值准备,增加风险拨备。2007年底,贝尔斯登自成立以来首次宣布亏损,亏损金额为8.54亿美元。

此时,贝尔斯登仍然应该有充足的信心,与170亿美元资本金比,8亿美金不是一个大数。

很多时候,资本金不能证明一切,即使是青萍之末的微风。

2008年3月10日,忌安葬。

穆迪公司调减贝尔斯登债券评级,这再正常不过,贝尔斯登毕竟是CDO始作俑者,而且整个市场都看空次贷债券。

当天,谣言不胫而走,传闻贝尔斯登遇到流动性危机。

至今也没有任何权威解释谣言出处,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当日,贝尔斯登欧洲最大的合作伙伴荷兰合作银行表示,本周将收回贝尔斯登5亿美元贷款,同时终止20亿美元贷款额外协定。

贝尔斯登进行了反击,收盘后对流动性危机辟谣,声称这不过是一堆噪音,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现金仍然充足。美联储也于次日宣布,3月27日起将通过纽约联储向债券市场一级交易商提供不超过2000万美元融资,期限为28天,交易商名单中贝尔斯登赫然在目。

3月11日,忌纳财。

瑞士信贷银行通知自己的交易员,任何同贝尔斯登的交易都要经过信用风险经理批准,而且,没有例外。

贝尔斯登交易大厅,艾伦·格林伯格,一位佩戴蝴蝶结、身着黑西装的80岁老人挥动起高尔夫球杆。

艾伦·格林伯格是贝尔斯登前任老板,20年前的一次危机,他曾在交易大厅挥动高尔夫球杆,以此表示:贝尔斯登,会依旧辉煌。

今天,这位曾经的灵魂人物希望以此激励员工,贝尔斯登不会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辉煌,将继续。

3月12日,忌开池。

贝尔斯登总裁施瓦茨通过CNBC发表电视讲话,“有人猜测贝尔斯登出了一些问题,这些不是事实”。当晚,贝尔斯登致电美联储,要求联储兑付承诺,为贝尔斯登提供流动性支持。

3月13日,忌安葬。

贝尔斯登股价一泻千里,客户开始疯狂从贝尔斯登提款,当日公司现金储备仅剩59亿美元,几乎所有经纪伙伴都终止了与贝尔斯登的交易,包括赫赫有名的高盛集团和德意志银行。

3月14日,忌定盟。

清晨,贝尔斯登终于收到J.P摩根的邮件,是一条新闻草稿:联储将通过JP·摩根向贝尔斯登提供28天的300亿美元借款,这是1929年以来联储第一次向非银行机构提供救助。

贝尔斯登高管抚掌相庆,终于赢得了4个星期的时间。但是,这不是起死回生的奇迹,是临终前的回光返照,期限:一个晚上。

美联储融资被市场理解贝尔斯登已经出现严重问题,流动性危机真的出现了。任何一个金融金融机构,包括美联储也没有能力应付挤兑。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征兆证明贝尔斯登将破产,此时,贝尔斯登甚至已经准备好一季度预盈公告。

3月15日,忌破土。

9时30分,贝尔斯登估计进入下降通道,48美元、47美元、45美元……,高盛成为贝尔斯登对家,做空贝尔斯登股价……

联储和美国官方开始担心如果不能遏制贝尔斯登股价下滑,道琼斯指数很有可能在下周下跌2000点以上。当日下午,美联储宣布突然JP摩根的拆借资金期限缩短为3天,距离JP摩根的承诺仅1天。财政部长保尔森通知贝尔斯登总裁,他希望见到周日前贝尔斯登做成一笔交易:

出售贝尔斯登。

今天,贝尔斯登必须抉择:要么出售股份,要么破产。

此时,贝尔斯登有两个潜在的买家,一是摩根大通,一是Flower公司。Flower提出的方案是,注资30亿美元,同时融资200亿美元挽救市场信心,16日晚,Flower通知贝尔斯登无法获得融资,收购计划搁浅。

只有摩根大通才是贝尔斯登的救命稻草。

16日,华尔街日报网站独家披露了摩根大通的收购方案:每股2美元,总收购价仅为2.4亿美元。很多人认为华尔街日报弄错了,2之后还有一个0。然而,没有这个“0”。

“这不是强迫婚姻,这是强奸!”

--一位贝尔斯登董事发言

16日下午,贝尔斯登的董事们终于做出了艰难的选择,“2美元总比什么都没有强”,在破产和低价收购之间,董事们选择了后者。

晚间,双方共同声明,达成收购意向。

贝尔斯登的股东愤怒了,老子就是在不值钱,14日收盘价还是30美元,比摩根大通仅低6.54美元。贝尔斯登确实没有违规问题,只要市场信心恢复,贝尔斯登的网络、员工团队,乃至固定资产都很值钱。

3月17日,百无禁忌。

道琼斯指数开盘大跌,贝尔斯登被收购的消息令全球股市瘫软。大家都在想,谁会是下一个?

当日,贝尔斯登股价下滑至2.5美元,终于出现了明显的护盘力量,投资者明白,贝尔斯登股东们显然不肯吃这个哑巴亏,贝尔斯登就是破产清算恐怕也比2美元多些。

3月18日,忌动土。

市场信心似乎又回来了,贝尔斯登股价回升至8美元。但是,贝尔斯登已经开始解体,从前台、中台到后台,各团队都有人离开,据说当日贝尔斯登的工作台空余了1/3。

今天,已经是人去楼空。

3月19日,忌做灶。

下午5时30分,摩根大通掌门人戴蒙来到了贝尔斯登办公楼,在这里他遭到了数百名贝尔斯登股东围攻,他们警告戴蒙,2美元是绝不能接受的,贝尔斯登绝不做城下之盟,将选择破产。

为促成交易,财政部开始对摩根大通施压,保尔森在一次与戴蒙的电话中提到,希望能看到更高的价格。

3月24日,贝尔斯登与摩根大通终于达成一致,最终收购价为每股10美元,鉴于摩根大通在投资银行界的实力与声誉,将不再保留贝尔斯登品牌。

公元2008年3月24日,贝尔斯登卒,终年85岁。

无解的工程:雷曼之死

雷曼兄弟给华尔街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伤害是永久性的,雷曼兄弟持有1380亿美元优先债券,170亿美元后偿债券(次级债务),破产意味着这些债券最多只能收回40%,投资者损失可能近千亿。

雷曼兄弟拥有158年历史,2007年净利润高达42亿美元,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32位,几乎涉及所有的金融领域,业务遍及全球,是名至实归的金融帝国。雷曼兄弟曾幸免于19世纪铁路公司倒闭风潮、1929年金融危机和长期资产管理市场崩溃,被界内誉为“有19条命的猫”。

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是有史以来美国最大的金融业破产案(同日,第四大投资银行美林被美国第一银行收购)。

1850年,德裔美国三兄弟亨利·雷曼、艾玛努尔·雷曼、迈尔·雷曼在拉巴马州创办了雷曼兄弟公司,从此开始了辉煌的历史:

1929年,雷曼兄弟在大危急中引入私募资本,率先引入PE机制为缺乏现金的公司融资,一战成名;

1993年,雷曼兄弟为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募集债券成功,是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第一案;同年,为中国政府承销首笔海外美元债券“龙债”;

2001年,雷曼在世贸中心的总部在恐怖袭击中毁于一旦,仅隔一天就组织1200名员工重建总部,恢复了大部分业务,当年,进入标准普尔100指数;

2007年,荣膺《财富》杂志最受羡慕的证券公司;

危机前夕,雷曼兄弟总资产639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7年GDP总和……

在英雄辈出的华尔街,雷曼走到今天,绝非幸致。

2003年,雷曼兄弟大规模涉足次贷产品,与贝尔斯登相比,雷曼的思路更为精巧,主要经营次贷高级衍生品--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与CDO相比,CDS购买者根本看不出这是次贷产品,对原生贷款违约率更是一无所知。

掩盖原生违约率的方法,也是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