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是部金融史
1564300000031

第31章 枪炮与金钱Ⅱ(二战)(3)

1月10日,希特勒约见巴本,出尔反尔要求担任总理,要求巴本为自己当副手。乘兴而来的巴本当时就被打懵了。

几天后,忐忑不安的巴本在施罗德家中等了三个小时,得到了这样一个答案:既不能给自己内阁总理名分,希特勒也不会有实权。

按照施罗德的设想,纳粹党只能提名两个部长职位(内政部和航空委员会;国防部,不给),内阁应该在巴本控制之下。施罗德认为,这种组阁方式,既能保证巴本不至于尾大不掉,也能保证巴本对内阁的控制权,他甚至乐观的认为,“我们把希特勒约束住了,他已被框了起来”。

1月30日,希特勒就职。

施罗德低估了希特勒,也高估了巴本。希特勒擅长演讲,更擅长利用规则争取利益:给我一个名分,我能撬动地球!

1933年2月,就任总理后仅一个月,希特勒就炮制了“国会纵火案”,焚烧国会后嫁祸于共产党,并以此为接口通过《授权法》,总理权限开始高于总统,甚至高于议会。

至于巴本,已经不在希特勒考虑范围之内;现在,他只需要考虑有钱人。

纳粹党既然是工人党,支持者当然主要来自工人和小企业主。1934年春,德国还有400万失业者,他们对纳粹党勾结工业巨头的行为当然很不满。

不满之后就想在党内搞点小动作,甚至搞掉希特勒。

结果,领袖对自己人亮出了屠刀: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亲率党卫军屠杀了包括纳粹党元老在内的1070人,1121人被捕,曾经为希特勒立下汗马功劳的纳粹党(主要是冲锋队武装力量)被清洗一空。

这一晚,被德国历史称为“长刀之夜”。

当年8月,兴登堡总统病逝,德国政坛和纳粹内部都再也没有力量能约束这头跑出笼子的怪兽。

垄断资产阶级终于吃下了自己亲酿的恶果。

1936年,希特勒公布“四年计划”,基本上全国工、农、商、学、兵都在计划下运转。四年计划,希特勒只有一个目标:“德军必须在四年内做好战争准备”。

1936~1939年,德国常规武器增加10倍,飞机增加近17倍,到战争爆发时共拥有战机8295架、1700辆坦克,……

1939年9月1日,成建制的德国装甲兵团开进波兰,离谱的波兰,居然用骑兵长刀对抗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波兰战马的悲嘶中拉开了序幕。

菊花与刀

“明治维新”最难的不是废除幕府集权,而是废除地方势力,因为幕府本身说话就不算数。正因为如此,明治维新的阻力并不是很大,过程也不如中国戊戌变法激烈,虽然没掉多少脑袋,但后果对日本来说是革命性的。

菊花与刀,日本双宝,刀为菊生,菊为刀亡。

唐朝的时候,日本开始派“遣唐史”,官吏也需要修中国的儒家典籍,如《大学》、《中庸》。不同于汉唐,日本周边是海洋,从来没有受到游牧民族侵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汉唐文化。

少读唐史,我梦到过一个中土小院:堂前植梅、竹林通幽,现实中唯一接近梦境的实景,是我在日本大阪见到的民居。

不过,这个时代的日本可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天皇没有实权,所谓幕府也就管理东京周围巴掌点的地方。地方长官叫做“大名”,也就是土皇帝。幕府就是东京的大名,只是因为他们控制了天皇,所以身份相对特殊。

在日本,天皇不是任何一个农民、甚至大名拉杆子就可以当的,所谓“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在日本不太可能。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来没有让渡给异性,尽管天皇说话不算数的,可只要控制天皇,起码能在诸位大名之前风光。

鉴于幕府经常忽悠自己,天皇很不高兴。

1868年,明治天皇在长州等几个小藩支持下准备倒幕。

德川幕府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怂货,面对西方外敌入侵、拱手称臣,面对国内大名起哄、干脆自己辞职。

没错,长州几个藩属确实拥立天皇,可是他们对各地大名仍旧没有绝对统治权力,只有确立天皇实君,才有可能控制整个日本,他们拿出的办法是借天皇的名义“废藩置县”,革除了地方大名势力,大名被集中到东京居住,并发放高薪。

这就是所谓“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最难的不是废除幕府集权,而是废除地方势力,因为幕府本身说话就不算数。正因为如此,明治维新的阻力并不是很大,过程也不如中国戊戌变法激烈,虽然没掉多少脑袋,但后果对日本来说是革命性的。

人们经常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幕府原统治下,并没有一个历时几千年的皇权中央,天皇、地方藩镇都没有绝对性压倒优势:天皇虽然没有军事实力,但却是精神领袖,干掉他是肯定不可以的;地方藩镇虽然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发号施令的人,但即使不当老大,也不能被别人灭掉。

所以,宪政、议会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新规则,在新规则下大家再次处于新的起跑线,不至于兵戎相见。

日本维新的灵魂人物叫做伊腾博文,时任日本首相。有人比较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梁启超曾嗟叹“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人们也经常比较伊腾博文与康有为,康有为的权力自然不能跟这位日本权相相提并论。但日本维新出现的是一个法,立宪之法,所有法律都需经议会裁定;康有为维新却是忠君,一个皇权义之君。

其成、其败,早已一目了然。

抢劫可以发家吗

没什么,国家经济起飞,借点钱也是应该的;问题是,如何还钱。

日本的回答很简单:抢!

尽管有了明治维新,日本仍非当年英美可比。英格兰虽然也是岛国,却有欧洲大陆作为市场依托,美国则在文明传承上英格兰和西欧一脉相承。

日本四岛文明演进与中国大陆却实在相距甚远,远到只有日本向中国学习,双方没有交换的可能,中国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市场。于是,中日之间的交流,更多是非法入境--倭寇……

秉承倭寇理念,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路程。一般而言,国内资本主义萌芽,都要搞一些原始资本积累。1876年8月,明治政府颁布《金禄公债证书发行条例》,总计发行1.74亿日元公债,用于资助国内大型企业;同时,募集国外资金修筑铁路、兴办国内产业。

没什么,国家经济起飞,借点钱也是应该的;问题是,如何还钱。

日本的回答很简单:抢!

1895年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共勒索2.3亿两白银,相当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凭借这笔赔款,日本1897年建立了金本位制度,金融市场开始与海外市场对接。此后10年(1894-1904年),日本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公司数增加2.1倍、资本总额增加2.8倍,出口贸易额增加1.5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先后控制了朝鲜和中国台湾,一战结束日本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分别增长了6.5倍和5.5倍,俨然已经是世界强国了。

在“脱亚入欧”思想指导下,日本逐渐蜕变为军国主义民族,要求自己以西方列强的身份对待亚洲邻国:“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对待支那、朝鲜之法惟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方式处理之”!

这样一个发贯战争财的强盗,当然不会放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会。

与德国不同,日本与东亚各国并无宿怨,只是,日本认为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这是“日本现代国民光荣的任务”,所以,日本决心“排除万难,为完成这一事业而迈进”!

这是一个毁灭世界的事业,可是,美国和西方世界却以为日本不敢摸它们的老虎屁股。毕竟日本经济总量只是美国九分之一,科技先进程度更是相差甚远。

“美国贸易禁运已经使得日本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如果没有新的战争,天皇可能被推翻,尽管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对垒等于蚍蜉撼树,但是,日本必须保持体制安泰,哪怕国家化为焦土,也不惜一战”

在美国人看来,这种理念简直不可理喻。如果美国人的《菊花与刀》早出版10年,美国人就会明白了。

薄薄的一册《菊花与刀》,详细记述了一个日本故事--“十八死士”,那是一个日本自古流传的故事。十八位家臣(奴仆)为了替多年前含冤死去的主人报仇,甚至投靠主人的敌人、抛弃自己的家人,在亲友的极端鄙视下生活了多年;这些年,没有人理解这十八位家臣;多年后,十八位家臣成功杀掉仇家,却也害死了当年的仇敌、今天的新主人,于是全部自尽……

为毁灭敌人,居然会毁灭自己的人生?这也太不合算了。

这只是美国人的算法。

1941年12月7日,日本进攻珍珠港美国海军,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据说,珍珠港海战后,有两位国家领袖欣喜若狂,一位是东条英机,另一位则是我们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

12月8日,罗斯福总统向参众两院发表战争咨文,宣布12月7日为国耻日,对日本帝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日本虽然也是轴心国成员之一,经济实力却远逊于德国。按照1940年军火产值计算,日本生产能力只有德国的l/6、苏联的1/5、英国1/7。加之日本本土狭小、资源极为贫乏,战争物资严重依赖海外,二战期间日本90%以上的铁矿、95%的石油都出自被占领区。

1937年9月,罗斯福总统下令禁止美日武器、军火及物资贸易。自此,日本只能依靠掠夺中国等被占领区供给军事物资,于是东北人家的铁锅都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子弹。

日本侵略战争的罪恶远非到此结束,在世界军事史中唯有日本军队有一个特殊部门--给水部,用途是为军队提供清洁水源。因为,当地水源都已被日军污染,为制造瘟疫他们甚至将罹难的平民投入水井。

这是无声的屠杀,是比希特勒种族灭绝更严重的罪恶!

租借法案的奥秘

鉴于盟国确实无钱,而美国军火又产自私人厂商,罗斯福想到了绝妙的一招:租借,由联邦政府出钱购买,租借给盟国军火。

面对邪恶的法西斯,英美新旧两个老大都坐以待毙,看着轴心国吞噬自己的兄弟,波兰、匈牙利、中国、法国……,最后,惹火烧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历程、战术等等,我们不清楚,而且也不喜欢讲;关于为什么不喜欢讲,最后再讲。我们还是先讲战争背后的实际支撑--金融。

“闪电战”是德国在二次大战中使用的著名战术,不依靠传统的阵地,而是利用机械化部队迅速推进:波兰在两个星期内灭亡,44天内半个欧洲都沦陷在德国战车之下,一个月内进入苏联境内纵深800公里,上百万苏联红军投降……

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成也“闪电”、败也“闪电”。

闪电战,顾名思义军队推进速度很快;军队推进速度快,消耗就更快,这就要求必须集中全国力量备战。

为了这一天,希特勒准备了很久。

1937年2月,希特勒颁布《帝国银行新秩序法》,帝国银行董事长由元首直接兼任;1939年颁布《帝国银行法》:停止兑换纸币,中央银行对帝国提供的贷款数额最终由“领袖”决定。至此,纳粹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国有化掌控了全国财富,积累了闪电战的资金实力。

刚才说的是战前准备,战时,就不好使了。

前面我们说过,对外战争最好的融资方式是对外借款,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对外举债。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又把一战失败教训当做了经验:只是在国内把税收换成国债,以占领区赔款计算利息;在占领区,成立国家信贷银行,以占领区土地作为准备发行银行券,基本上等于对内对外一起抢劫。

不长记性啊!

不过这也怨不得希特勒,不是希特勒不想借钱,实在没人借给他。

二战期间,德国根本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外融资渠道,英、法、苏、美都是敌人,那来的钱借给他,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只在中立国瑞士得到1.5亿瑞士法郎借款。

有人一定想,既然占领了很多土地,何不抢劫?

希特勒也这么想,而且这么干。

二战期间,德国总计从占领地抢劫了90亿英镑,折合1500亿马克,这些财富也确实也在很长时间内维持了德国的“闪电”战术。

希特勒没想到的是,当时,全世界都在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持久战!

国家生存与普通人生存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希望获得稳定的收入。抢劫毕竟只是一次性买卖,有了这次没了下次。

1940年8月,德国帝国银行试图在占领区发行以马克标价的货币,建立一种长效抢劫机制,但是由于纳粹政府不能有效稳定占领区秩序,军事胜利并没有促成这个方案。1943年后,即使在德国本土,马克也不再被认为是通行的货币,收入中出现了实物,交换改为以物易物。

市场物价虽然被官方冻结,柏林却存在一个马克交易黑市,价格是官方市场价格的100倍。官方交易中有效的不是货币,而是供应卡,类似于我们计划经济年代的布票。魔鬼可以装作神佛,也可以把自己塑造为民族偶像;就算把世界上最极端的个人崇拜提高一千倍,崇拜者仍然要吃饭,当然,也就只能不听领袖命令。

货币体制紊乱极大降低了德国本土和占领区的生产效率,当储备消耗殆尽,也就闪电不起来了。

因为,没钱了。

没钱之后,希特勒就开始动歪脑子。

经过长期思考,希特勒终于想到一个馊主意:“军队紧急货币”:一种马克纸币,虽然可以按照正常汇率在当地换成本币,但不能汇款回国内。

“军队紧急纸币”用来抢劫财富还差不多,问题是,希特勒把“军队紧急纸币”当军饷发给自己在海外奋战的士兵。

希特勒本来的想法是,让军队尽量掠夺敌国物资,节约本土物资,也就是所谓“以战养战”。这种方法实际操作简直就是荒谬,就算德军能抢到大批物资,军官也可以把金银财宝弄回家,但是,普通士兵却只能带支破枪四处流窜。

整个战争,士兵几乎得不到任何财富。

就是对领袖再忠诚,德国士兵也是人,也需要发点小财。这种毫无意义的纸币,回国就等于废纸,换成实物又不能弄回家去,哪里还有什么作战积极性。

一旦把抢劫的矛头对准自己的士兵,德国就已注定了败亡的命运。

穷人,是打不起战争的;还好,同盟国中有一个富人。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诸国欠债不还的恶劣行径,美国从银行到军火商都亏了很多钱。这些人,不可能是工人,而是一批大佬。

大佬很愤怒!

30年代,美国政坛出现了一种政治力量叫做“孤立主义”,他们倡导不干涉欧洲事务, 1935~1937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三个法令,禁止向交战国任何一方提供军火。

不是不借给你钱,实在是被骗得太惨了。

尽管一战赔款中美国实际帮助了德国,希特勒还是不会领情的,法西斯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欧洲。

关于这个问题,有的美国人还是很清醒,比如,罗斯福总统。

欧战刚刚爆发,罗斯福总统就在国会演讲中呼吁“英法赢得了战争,美国就保持了和平;如果德国胜利,美国本土就会很快燃起战火……,我深切而坚定的认为取消武器禁运较之维持现行法律更能保持美国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