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国的奥秘Ⅱ
1563800000011

第11章 刘备 “以仁为本”的用人之道(4)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最好不要问人家有什么要求。母亲节的时候,儿子问妈妈:“我送你什么礼物好呢?”妈妈总是说“不用啦,有那个心意就好啦”。然后儿子真的没送。过母亲节的时候,妈妈就会有些不高兴,妈妈说不用,就真的不用送吗?我趁机问这位妈妈:“儿子问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她说:“我不能主动提要求,万一我的要求他无法完成怎么办?”我说:“你不说,他怎么知道要送你什么呢?”妈妈说:“他不会看吗?我衣服都破了,买一件衣服就行了。”

我当总务主管八年。当总务最难的两件事情,一是请客,二是送礼。不要以为只要是送礼,人家就会高兴,很多公司一到周年庆时就送给员工一打玻璃杯,员工心想:每年都送一打玻璃杯有什么用?会送礼的领导要这样跟干部说:“公司很感谢你的工作,准备奖励你两千块钱,但直接给钱好像显得没有诚意,买东西给你吧,又怕买的东西你不喜欢,所以我给你两千块钱的额度,你需要什么,我就给你买什么。”

有个年轻人很喜欢电动剃须刀,他太太反对他买,这让他很痛苦。后来我偷偷跟老板说,你找个机会送他一个电动剃须刀,他会很感谢你。奖励员工喜欢的东西,才是会奖励的领导。

上司要体会下属的心意,下属更要揣摩上司的心思。刘备要即帝位,又不能明说,干部在这种节骨眼上都要帮老板做个推手。

诸葛亮逼刘备即皇帝位,其实刘备是想当皇帝,可是又一直说不要当皇帝。面对这样的情况,诸葛亮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既然你说不要当皇帝,那就我来当好了。这也不是不行,但这会给他留下恶名。第二种是刘备说不要当皇帝,那就算了,不再管了,那么刘备会责怪他。所以他只有选择第三种--刘备越说不要当皇帝,他越逼迫刘备当皇帝,这样刘备当上皇帝以后反而会非常高兴。人有时候是不能讲实话的。说实话有时候会死得很惨,欺骗又是没有良心的表现,所以要说妥当的话。诸葛亮一生始终是说妥当话,至于是真是假根本不重要。现在很多人都还在讲真话、讲假话这种很低的层次里判断,这不是政治人物的做法。诸葛亮为什么逼刘备当皇帝?他是想用这种方式改变刘备,使刘备有大局观。

重品德:后世拥刘是为“拥德”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顾虑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这样会比较容易成功。古人论三国,是以人物品德做评价标准,《三国演义》跟《三国志》的看法是不太一样的。《三国志》记录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三国演义》掺杂了作者很多的个人喜好。古人之所以“拥刘贬曹”,是因为他们认为刘备的品德更好,他们推崇的是一种品德。我们评价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品德怎么样,品德及格了之后再肯定他的才能,如果品德不及格,什么才能都会被一笔勾销。秦桧的字写得非常好,但因为他品德不好,就没有人推崇他,所以秦桧的字只被称为宋体。

所以,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成就反而不那么重要了。伯夷、叔齐有什么成就?他们也没有太大的成就,但很受后世推崇。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做了什么大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可后世都认为他值得尊敬。我们是通过品德来看人的贡献的,而不是通过才能。

刘备天资仁厚,事业并不成功,但是他在教化上有很大贡献。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刘备,不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政治家。

刘备不会因为事业发展就忘了自己的初衷,这很难得,很多人都随着职位的升迁把以前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苏东坡有一句话颇值得我们玩味:“街头听人说三分,闻刘玄德胜,皆喜。”意思是,人们听说书人说三国故事,听到刘备打了胜仗都很高兴;“闻曹操胜,皆怒”,意思是,听到曹操打了胜仗都很生气。可见民众普遍看重的是品德,而不是才能。

伐东吴:因私废公断送基业

刘备碰到诸葛亮以后,诸葛亮告诉他不要一心跟曹操对抗。这改变了刘备的事业轨迹,把他的目标调整过来了。进汉中王以后,是刘备一生成就最高的时期,但也就是在那一年关羽阵亡,这成了他的致命伤。

桃园三结义的时候他们曾经说过,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奉劝各位,结拜的时候不要说这种话。当年刘备没有资财,没有武功,只能用这句话才能把三个人的心聚在一起。伐东吴之前他也非常挣扎,也知道诸葛亮的意见是对的,不应该去伐东吴,但是为了当初的誓言,他又必须为关羽报仇。如果不报仇,张飞都会不满意。

其实这个问题也有办法解决,只是刘备不懂得怎样圆滑处理。如果我是刘备的话,关羽一死,我就当众哭诉:“二弟,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替你报仇,谁都不要劝我,谁敢劝我就是陷我于不义。”张飞来的时候再哭一次:“现在我跟三弟一定要替二弟报仇,至于二弟交代我的话,我不会跟三弟讲。”张飞肯定会问是什么话,刘备再说:“我说了你也不会相信。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替二弟报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相信你的看法跟我一样,但是二弟连续几天晚上托梦给我说,不能现在报仇,要以大局为重,可我根本听不进去。”张飞稍微想一想就会说:“二哥说得有道理啊。”这样问题就解决了,既不会陷入不义,又不会损失惨重。

伐东吴失败后,刘备不敢回成都,死在了白帝城。诸葛亮曾经劝他不能急于报仇,只要把曹丕推翻,孙权马上就会来投降的。可是刘备为了遵守当初三人结拜时的誓言,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当然,如果他不去报仇,后世人可能不会谅解他,说不定张飞也会怪他不讲义气。刘备一心一意要做一个对后世有交代的人,所以选择了报仇。

伐东吴死了很多人,从此蜀国开始走下坡路,这也害苦了诸葛亮。

关羽的死是刘备最难突破的一道难关。我们面前永远有生门和死门两道门,走进生门,就越活越宽广,偏要往死门里钻,就会无路可走。上天有好生之德,既然把人生了下来,就会让他有活路,问题是有的人偏要选择走死路。其实,每个人都是在自作自受,不能怨别人。我们要学习的是怎样作出明智的选择。

刘备不顾一切要为关羽复仇,证明他是出于真情。其实,就算他听诸葛亮的话把曹丕推翻,等孙权投降了,他把王位传给阿斗,也不见得能统一多久。

所有的名利到最后都是一场空,只有仁义道德会永远留存。关羽带给我们的是忠义,曹操留给我们的是奸诈,刘备留给我们的是仁德。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但是他们死了快两千年了,我们却还在评论着他们。

刘备最大的错误是因私害公。“公”和 “私”几乎是正确与否唯一的评价标准,有时候说错话、做错事人家会谅解;有时候说错话、做错事人家不谅解。有时候有人骂你,你很生气;有时候有人骂你,你很感谢。因公骂你,你会接受;为了私人利益骂你,你绝对不会接受。因私犯错大家不谅解,因公犯错大家都能够谅解。

恩威并重的领导艺术

刘备很有威严,但他也会施以恩惠。不会恩威并施的老板不是好老板。有一位年轻的老板曾经跟我说:“我跟员工相处得可好了,大家一团和气,我一点架子都没有”。我说:“一团和气是对的,但是员工根本不把你当老板就不好了。一走出来人家就知道你是老板,让人自动尊敬你,自动让你三分,这才是好老板。自己摆架子,跟员工拉开距离,那不是好老板。但是老板跟员工一定要有距离感,这个距离不是老板刻意拉出来的。”

刘备临死时托孤的场面非常感人,很多人说他很阴险,到最后还要考验诸葛亮。我认为他不是在考验诸葛亮,他没那么笨,考验诸葛亮有什么用?诸葛亮如果真想把阿斗推翻太容易了,考验也没有用。他完全是很诚恳地拜托诸葛亮,如果阿斗可以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诸葛亮跟刘备相处了这么久,他知道这是刘备的肺腑之言,所以才会磕头磕得额头都出血了。

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阿斗,始终尊重阿斗,是因为他尊重刘备,他在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一个人能够在去世之后还福荫子孙是很了不起的。生前热心帮人,留下来的无形财产是很丰厚的。会有人因为受到他的帮助而反过来报答他的子孙。现在很多人都太重视有形财产,很少重视无形财产,这是不对的。

刘备的三顾茅庐到今天还被传为美谈,我们也应该改变争取人才的方法。争取基层人员最好是通过推荐,由管理干部了解情况;争取高层人员一定要亲自拜访,领导亲自拜访给人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现在很多人只看到办公场所的关系,想不到背后的关系。凡是对你特别有贡献的人,你一定要跟他有通家之好。可以利用过年过节去拜访一下,表示感谢。利用假日去干部家拜访一下,还可以看到他家里人处得好不好,了解一个人,了解其家庭状况是最重要的。要让他的家人跟你直接接触,以便从多方面来了解这个人。

听了刘备的故事以后,我们最起码要做三件事情:第一把家庭关系协调好;第二争取跟干部有公务之外的接触,让干部死心塌地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第三要照顾到员工的小孩,如果能够有员工一家三代都在一家公司服务的话,别人会觉得这个老板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