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国的奥秘Ⅱ
1563800000010

第10章 刘备 “以仁为本”的用人之道(3)

建议各位好好想一想拖拉的妙处,古代人留下的书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一本是害人的,只是有些书被后人理解错了。拖拉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拖延才有时间思考,否则你根本想不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凡事当机立断的人,其实都没怎么动脑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应该把古人的话正本清源地想一想,如果那些话没有道理,不可能流传这么长久。凡是经得起考验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把这个道理挖出来,再配合现代生活,从而走出一条路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

用庞统:不以貌取才

三分天下以后刘备又开始调整自己。当事业越做越大以后,我们的第一感觉往往是人才开始不够用。荆州必须得有人守着,这样可以在前线打仗的人就少了。入川的人比较单薄,人力一分散,就需要尽快培养人才,可是他们好像并没有这种观念,所以很快就感觉到了人才的断层,人才的不足。当时不像现在这样沟通方便,人员很难快速调动。从荆州到四川又太远,没办法互相照应。

有理念相同的人已经不容易,随着需要去扩充人才更加困难。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裁员,我问一些老板为什么要裁员,他们说是把不能用的人裁掉。我说,当初用他们是因为他们能用,用了两年以后觉得他们不能用了怪谁?只能怪你乱用。当初他们来帮你赚钱,你赚到钱了,现在因为没有订单就把他们踢掉,是说不过去的。

正当刘备人才匮乏的时候,庞统出现了。庞统跟诸葛亮齐名,但是一开始刘备完全没意识到庞统也是个人才。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随着自己的成长应该思想更成熟,可是往往有些人随着权威的增长,眼光和思想却会退化。

庞统最先见的是孙权,由于庞统小看周瑜,而孙权又喜欢周瑜,所以孙权坚决不用他。鲁肃就推荐庞统去见刘备,结果刘备也没有重用他。后来经过诸葛亮、鲁肃、张飞的极力推荐,刘备才重新重用了庞统,从而提升了整个集团的作战能力。

庞统死了以后,诸葛亮不得不离开荆州入川。诸葛亮入川以后,荆州只剩下了关羽。关羽毕竟是个武将,因此诸葛亮非常担心荆州的防守问题。这时候刘备应该主动提出来更换守将。

被你重用的人,跟你都是有一点差距的。很多老板都抱怨干部不如自己,我说何以见得?他说他们的决定都没自己快。我说,因为他们作任何决定都要顾虑你的想法,而你是没有任何顾虑的,所以你作决定才会比较快。

诸葛亮作任何决定都有顾虑,刘备应该自己想到需要调动一下荆州的守将了。孙权那边一定会派人长期研究关羽,当他们把关羽摸清楚之后,就会攻击他的弱点。而荆州又易攻难守,这样荆州就危险了。

教化马超:以情动人的领导方式

刘备看到马超之后喜欢得不得了,再三交代张飞绝对不能伤他,要把他收服。马超不太懂礼貌,一直叫刘备“玄德”,这把张飞气得要死,但是刘备却不以为意。后来马超看到关羽和张飞一直在刘备身后站着,即使有位子也不坐,他就知道之前是自己不懂礼貌,没有尊重刘备。

当下属做错事时领导不必直接告诉他,要用行动教化他,这样他自己就会反省,会调整,心里也就没有压力。很多人常说对下属要赏罚分明,这是很粗浅的做法。如果刘备一开始就指责马超不懂礼貌,我想马超可能很快就走了。马超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不能跟他计较这些虚礼。只要做一个榜样给他看,他自己就明白了。这就是“化”的艺术,我们往往太重视“教”,其实“化”比“教”更重要,“化”才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

纵容关、张:对下属应有适当限制

刘备对关羽、张飞非常好,但这也间接害了他们。关羽完全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刘备纵容他,这也是造成他后来败走麦城的原因。张飞脾气差,刘备也提醒他要改,但张飞也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结果张飞回到军营以后喝醉了打士兵,最后被部将杀了。这些后果其实都要怪刘备太宠他们。

我在美国的时候经常听到美国人在反省,其实每个国家的人都在反省。美国有些教育家说20世纪美国教育最大的笑话是爱的教育,导致新生一代无法无天,不知道怎样过正常的日子,“爱之足以害之”。所以美国最新的教育舆论是“爱就是限”,爱他就要给他合理的限制。

我在饭店里吃早餐时,遇见一个母亲把小孩像神明一样哄着。妈妈问他:“你想吃什么?你喜欢吃什么?”怎么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呢?应该是妈妈给你什么就吃什么。我从不挑食,给我什么都觉得好吃。从小妈妈给我吃的都不许我说不好吃,无论怎样都要吃完。还有些妈妈叫小孩自己去拿喜欢吃的东西。小孩从小就拿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根本不懂得考虑营养,也不会考虑别人。做父母的,尤其是做母亲的,把小孩养成这样是罪过。小孩不知道选择什么东西是对的,爱孩子就要给孩子合理的限制。

对待下属也要有一定的限制,过分纵容迟早是会出事情的。聪明的领导会对下属非常好,会给下属合理的权限,这样下属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又不会过分刚愎自用。

刘备用人:一个时期专注一个人才

刘备用人有个特点,他一个时期只能重用一个人。他虽然得到卧龙、凤雏都很了不起的信息,可是有了诸葛亮以后,庞统来投奔时,他都爱理不理,只派庞统做了个小小的县令。后来还是鲁肃说庞统是个人才,他才又开始重用的,重用了庞统以后,心思就都放在庞统身上了。然后又来了个法正,他又把注意力转移到法正身上去了。

有的人可以同时用很多人才,曹操就有这个本事。有些人不能同时用很多人才,因为当时刘备太过赏识诸葛亮,很多人才都不再来投奔他。如果你生在三国时代,想要投奔明主,一想到刘备,马上就会想到那里已经有诸葛亮了,连庞统去了都受冷落,你还会去么?虽然曹操名声不好,总还是重用人才的。

刘备一个时期只能专注于一个人才,这一点诸葛亮看到了,因此他始终有危机感。不管各行各业,哪个阶层的人都应该有危机感。实际上这是一种忧患意识,人不能没有忧患意识,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免于忧患,这些道理到今天还适用。

待人处世:有原则又会随机应变

家族企业的领导方式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一家人之间没有什么利害关系,自然比较融洽;但是一家人也很容易有感情包袱,使外人融不进来,有时候还会因为家人的利害关系,使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伤害。这是我们了解了刘备的一生之后,应该去反思的问题。

刘备讲义气,很服人。比如对待赵云,赵云本来不是他的人,但他第一次看到刘备,就决心跟着刘备了。那时候刘备还不能要他,因为刘备当时自顾不暇,只能说将来有缘我们自然会一起共事。

有时候你去找工作,那家公司不一定有需求,那你是不是因此就立刻改变主意呢?赵云明确自己这辈子跟定刘备了,但因为那时候刘备没有需求,他就先在公孙瓒那里,等到时机成熟,才到了刘备阵营。

人总要替自己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不能随波逐流,随波逐流也就是没有目标和方向。曹操对亲戚很严格,对部属反而比较好,不太去管老百姓的生活,但是他管整个班底的稳定发展;孙权是晚年很糟糕,暴虐、杀戮,很难服人;刘备有原则,但是他会应变,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学习。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会乱变,有原则而不变的人是刚愎自用,人们最喜欢的是有原则又会随机应变的人。做事追求的是用不变的原则,有万变的方法。

外国人往往不会变通。有一次我从纽约市内坐车要去国际机场,那天刚好交通拥堵,开车的是一个美国人,走走停停。我跟他说:“我要赶飞机,这样走我一定赶不上飞机。”他说:“前面塞住了,只能这样。”我说:“你换一条路走行不行?”他说:“不行”。过了五分钟,他居然还问:“先生,如果你赶不上飞机,要不要再坐我的车子回来?”

这就是外国人和中国人的不同。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切制度化,一切按部就班都是没有发展的。我必须说明,先把脚步站稳,然后再变化发展。守规矩是基层的事,干部要随机应变。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规规矩矩,一辈子只能在基层。刘备很规矩,也很会应变;曹操文武双全,更会随机应变;孙权是以守为攻,有时候显得太保守,没有进取心,当然因为他的处境就是那样,他也没办法。刘备很真诚,曹操重权谋,孙权意气用事。其实这三种处世方法里,意气用事是最不成熟的。刘备以中兴汉室为己任,曹操是利用汉献帝达到自己的目的,孙权是想维持现状。刘备得人和,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天时、地利、人和只要占一种,好好发挥就会很有成就了,如果有人三个方面都齐全了,那就要抓住机会,全力以赴,因为良机一去便不再来。

称帝:顺水推舟达到目的

曹操称王之后,刘备也进位汉中王,每次都是曹操给他作示范。曹丕篡位做了皇帝以后,刘备没有马上称帝,是诸葛亮逼他非当皇帝不可。诸葛亮是要成全刘备,干部在紧要关头要了解老板的意图,不要什么事情都等着老板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