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79

第79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59)

这艺术中的神似,同样不等同于生活中审美客体的神似,而是审美主客体统一的神似,并倾注了画家思想感情,所谓“缘物寄情”。因此中国文人画家笔下山水、花鸟,是当着生活中的人来描绘的,实际是画家的自我写照。于是艺术中神似的追求与画家情感的抒发便划上等号了。到此,文人画中似与不似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所谓不求形似、全不似、不似之似、不似之似似之,绝非以描写对象的形似为满足,而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追求——神似——即画家感情的抒发,也就是倪瓒所说的“写胸中逸气”。他说他所画之竹,人家议论似也好,不似也好,是麻是芦也好,不去管它,只要把胸中逸气写出来,就是成功之作。“写胸中逸气”道出了“不求形似”的真谛。“不求形似”不能误解为不要形似,从苏轼、赵孟頫到倪瓒及其以后的王绂、石涛等人,都是形似与神似(逸气)的统一论者。倪瓒的山水画,一看便知是写的太湖一带的景色。存世的《六君子图》轴(上海博物馆藏),明李日华云:“六君子乃松、柏、楠、樟、槐、榆六树行列,修挺疏密,掩映位置得宜,而皆在平地,且气象萧索,有贤人在下位之象云。”倪瓒在《云林画谱》中所论画树、竹要合画理,如画树要求画出树的形势、新枝、枯干,画竹要画出晴竹、雨竹等外形特征。他的《竹枝图》卷(故宫博物院藏)中的竹,也并非“为麻为芦”,其造型十分谨严,真实感也是很强的。“不求形似”说,是文人画创作理论,并非初学入门之道,因此倪氏在《云林画谱》中云:“余尝写竹枝,而观者问余为何树,余为一笑,并图于后,不可法也。”(周积寅)

【不似之似似之】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天地浑熔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所谓“不似之似似之”,指画家所表现对象的不像之像才是真正的像,凝练了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造规律,成为艺术感悟的钥匙。(陈见东)

【画有三】语见《黄宾虹画语录·2年答编者问何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画有三: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王凤珠)

【体物】南齐谢赫《画品》“张墨荀勖”条:“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体物:指描摹物的形态。(周积寅)

【画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三国魏嵇康《赠秀才入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重嵇康四言诗,因为之图,恒云:‘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五:“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线或铜丝。

五弦:五弦琴,似琵琶而略小。《礼记·乐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鸿:古代对少数大型雁鸟的泛称,如鸿雁(也称大雁)、鸿鹄等。其意是说,要画从手弹奏五弦之琴的动作姿态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还是比较容易的,而若画目光远望飞去的大雁来表现人的思绪则是很难的。画人重在传神,而最能传神的莫过于眼睛。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征》:“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顾恺之将这一见解用于画论,提出了“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周积寅)

【神采】同“神彩”。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采。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神采”一词,在中国画论中第一次出现。(周积寅王凤珠)

【神明】北宋董逌《广川画跋》卷六:“大抵画以得其形似为难,而人物则又以神明为胜。苟求其理,物各有神明也,但患未知求于此耳。”神明:指被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后被用来比喻作品本身的风格和内在气息。也可指画家精神对客观事物的灌注,使没有生命的东西具有生命感。如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后叙》云:“木叶披岩,千山耸翠,烟重暝之势,林繁如叶叶有声,此得其风雨者也,画至于通手源流,贯于神明,使人观之,若睹青天白日,穷究其奥,释然清爽。”(陈见东)

【神之又神】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卷一:“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谓神妙之极。(周积寅)

【通灵】《晋书·顾恺之传》:“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谓通于神灵。(周积寅)

【风神】最早用于品评人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子敬语谢公:‘公故萧洒。’谢曰:‘身不萧洒,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注引《续晋阳秋》曰:“安弘雅有气,风神调畅也。”指人物潇洒的风采、神韵。其后,“风神”被移用于文艺领域。唐代彦悰《后画录》“隋江志”条:“笔力劲健,风神顿爽。模山拟水,得其真体。”指绘画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风采神韵。“风神”一词在中国画论中第一次出现。(周积寅)

【神妙】唐代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卷十七:“国初以来画鞍马,神妙独属江都王。”神妙即变化巧妙,襟灵莫测。(周积寅)

【意态】北宋王安石《明妃曲》:“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元代倪瓒题《树石远岫图》:“山石、林木皆草草而成,迥有出尘之格,而意态毕备。”明代练安《金川玉屑集》:“画之为艺,世之专门名家者,多能曲尽其形似,而至其意态情性之所聚,天机之所寓,悠然不可探索者,非雅人胜士超然有见乎尘俗之外者,莫之能至。”意态指神情姿态。(王凤珠)

【真态】北宋苏轼赞赵昌《黄葵》画:“古来写生人,妙绝谁似昌。晨妆与午醉,真态含阴阳。君看此花枝,中有风露香。”所谓“真态”,和苏轼所说的“无人态”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要求在艺术形象的刻画上,达到浑然天成,妙造自然。(周积寅)

【无人态】北宋苏轼《高邮陈直躬画雁》:“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无人态”,即天工自然之态。只有画出这种“无人态”,才能充分地绘出野雁的自然神态,传出作者超然自得的神情意趣。(周积寅)

【一法】南宋邓椿《画继·论远》:“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已矣!’”此语力荐传神为绘画之根本大法。宋人论画,在笔墨形似之外,竞求神韵,并把神似看作绘画品格高下的最高法则。郭若虚曰:“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邓椿亦深然其说。邓椿认为“画之六法,难以兼全”,而要曲尽万物之态者,只有“一法”——“传神而已矣”。(贺万里汪秀霞)

【如生】北宋米芾《画史》:“滕昌佑、边鸾、徐熙、徐崇嗣,花皆如生。”元代汤垕《画鉴》:“展子虔《北齐后主幸晋阳宫图》,人物面部神采如生。”如生,就是像活的,只要画的是生物,就应当画得像活的。务使形神兼备,就自然如生,自然欲活。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下笔生马如破竹’。‘生’字下得最妙,盖胸中有全马,故由笔端而生,初非想象模画也。”要想画得如生,必须对于生的东西,全盘掌握,熟于心而精于手,然后才能由笔端而出。(周积寅)

【精神完则意出,筋力劲则势在】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善观画马者,必其精神筋力,精神完则意出,筋力劲则势在。”筋力:指体力。《荀子·非相》曰:“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是谓善于观赏画马的人,必定求其生气体力,生气充沛则意韵自然流露出来,体力雄健气势自然壮大。 (陈见东)

【意思】北宋苏轼《传神记》:“传神与相一道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口鼻。”“意思”指画时的用意,此特指传神。(周积寅)

【生意】北宋米芾《画史》:“山水李成只见二本林木怒张,松干枯瘦多节,小木如柴,无生意。”北宋董逌《广川画跋·书徐熙画栀牡丹图枛》:“世之评画者曰:‘妙于生意,能不失真,如此矣,是为能尽其技。’尝问‘如何是当处生意?’曰:‘殆谓自然。’其问自然,则曰:‘能不异真者,斯得之矣。’”《宣和画谱》“萧悦”条:“惟喜画竹,深得竹之生意。”元代汤垕《画鉴·唐画》:“吴道子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犹生机、生命力。俞剑华释云:“生意就是生的意思古今评画最注意‘生意’的莫如《宣和画谱》,有十余条之多。这可能由于宋徽宗重视写生,重视动态所致。画人物当然要有生意,画花鸟走兽也要有生意。至于画山水要不要生意呢?山有活山有死山,水有活水也有死水。活的山则山色润泽,草木丰茂,行人往来,都有生活的气息。死山则干燥丑恶,草木不生,空山无人。活水则飞腾跳跃,洄漩涟漪。死水则色浊味臭,停止不动。所以画山水也必须有生意,只有那些死临稿本,一生不见真山水的人,才画出没有生意的山水来。”(《中国画理论初稿》油印本)(周积寅)

【生动】南齐谢赫《画品》:“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北宋米芾《画史·晋画》:“顾恺之《女史箴》横卷,在刘有方家。已上笔采生动,髭发秀润。”生动谓活泼动人。(周积寅)

【生色】唐代李贺《秦宫》诗:“内屋深屏生色画。”王琦注引陈仁锡曰:“生色画,谓画之鲜明,色像如生者。”(周积寅)

【生机】清代戴熙《习苦斋题画》:“画者生机,刻意求之,转工转远,眼前地放宽一步,则生趣既足,生机自畅耳。”所谓生机乃一种生意活泼的精神。(周积寅)

【神生画外者与神生画内者】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翰墨中面目各别,而其品有二:元气磅礴,超凡入化,神生画外者为上乘;清气浮动,脉正律严,神生画内者次之。皆可卓然成家,名世传世。”“神生画外者”,指的是文人画,重写意,强调审美主体之神,此神生在画外,即画家情感之抒发,写胸中逸气,其优秀作品,称为逸品。“神生画内者”,指的是院体画,重写实,强调审美客体之神,此神生在画内,即画中所描绘对象之神,优秀作品称为神品。王昱虽视文人画为上乘,院体画次之,但都承认两画派之作者“皆可卓然成家,名世传世”。(周积寅)

【人不厌拙,只贵神清】见清代笪重光《画筌》语。谓画人物不怕拙笨,惟贵在得其神清气爽。(王凤珠)

【无声债】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心与峰期眼乍飞,笔游理斗使无碍。昔时曾踏最高巅,至今未了无声债。”债,指欠约。“无声债”是画家内心的默默许诺。画家获得了自然的滋养和熏陶,内心许诺要为山水传神以作回报,但是却迟迟未能实现,自然山水变幻神奇,人在其面前显得懵懂无知,于是,这样的期许日积月累好象变成了“债务”。(陈见东)

【花如欲语,禽如欲飞】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花如欲语,禽如欲飞,石必崚嶒,树必挺拔。观者但见花鸟树石,而不见纸绢。斯真脱矣,斯真画矣。”指画上花鸟生动鲜活、栩栩如生。(荆琦)

【入细通灵】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入细通灵:人之技巧,至于画而极,可谓夺天地之工,泄造化之秘,少陵所谓‘真宰上诉天应泣’者也。古人之画细入毫发,故能灵通入圣;今人动曰取态,谓之游戏笔墨则可耳,以言手画则未也。”真宰:天神。天为万物的主宰。《庄子·齐物论》:“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邹氏对古人技巧高超,夺天地之工,泄造化之秘,细入毫发,通灵入圣的工笔画,是肯定的,因为它鬼神所忌,真神上诉,天为雨泣之夸妙。而对今人所玩弄的游戏笔墨是否定的,只因故作姿态,难成其画。(周积寅)

【无意露之,有意窥之】清代蒋骥《传神秘要》:“凡人有意欲画照,其神已拘泥。我须当未画之时,从旁窥探其意思。彼以无意露之。我以有意窥之,意思得,即记在心上。”为人写像,若被画者预知自己的形象将被描绘,神态便会显得拘谨而不自然。画家应该从旁暗中观察被画者无意间流露出的神情姿态,默识于心,由此创作出来的人物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对象之神。(陈见东)

【画当为山水传神】南宋邓椿《画继》云:“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清代王学浩《山南论画》:“唐六如云:‘画当为山水传神。’”山水之神即自然景物所含之意韵、气势,这是山水画所要表现出来的重要内容。(荆琦)

【肖品】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肖品》:“凡写故实,须细思其人其事,始末如何,如身入其境,目击耳闻一般。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意指在画作中充分表现对象内在的神韵气质和品格情操。(陈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