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06

第6章 中国画名词术语篇(4)

【帛画】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金文字形解释为“从白从巾,或从白从贝”,本义为丝织品或财物(曾在中国古代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种类,如单根生丝织物为“缯”,双根为“缣”,更粗生丝织成的“绢”等。其质地为白色。以“帛”来通称丝织物主要在战国以前,在秦汉以后“帛”又被称为“缯”(如《说文》:帛,“缯”也)。最早明确提及丝帛用于书画的是在春秋时期,如《墨子·天志中》载有“书之竹帛,镂之金石”。“帛”用作书画必先施胶浆(否则书画时会洇),再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据现有考古资料,帛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今存世帛画有:①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的《楚帛书图像》。

周绘神像、植物,以墨线钩轮廓,施以青、棕、朱、白、黑等色,中书文字。内容为天象与人间灾祸的关系,四时和昼夜形成的神话等。②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绘一宽袖长袍侧身左向而立之妇女,双手合什,袍裙曳地。其头部上方有引颈张喙的凤鸟,作展翅腾飞状;另有一龙张举双足,躯体扭曲,呈向上升腾之状。③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的《人物驭龙》。绘一男子侧身左向,执缰乘风驾龙舟,男子戴高冠,着长袍,佩长剑,意态轩昂,舟上有华盖,舟下有游鱼,舟尾立一鹤,线条飘逸,富有运动感,画中略作晕染,技法较前有所进步。④1972~1974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画,共五幅,最着名者为“T”形,名为“非衣”。画面分三部分:天上、人间、地下各种景象。⑤1976年出土于山东临沂金雀山的汉墓帛画,内容与马王堆T形帛画类似,但较注重描绘墓主生前的生活,且部分画面富有生活情趣。上述帛画均为随葬品,内容包含古代神话等,且人物造型带有时代性质;技法方面写实和装饰兼具,或线描规整劲利,或色彩绚烂协调,显示当时较高之艺术水准,代表了中国绘画传统的开端。(施建中)

【凹凸画】本名“凹凸花”,古画之一种样式。

其名最早见诸《建康实录》卷十七,如“寺门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古印度)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张僧繇之后又有唐初画家尉迟乙僧,其画亦加晕染,有阴影而立体感强(事见《唐朝名画录》之“尉迟乙僧”条)。至于“凹凸画”之名称,仅见《佩文斋书画谱》卷二十之“明杨慎记凹凸画”条目名,但所述事实与《建康实录》相同。可见这种艺术样式较诸彼时以线为钩勒的本土样式不同,因其强调明暗(阴阳)和色彩晕染,而有立体感。这也是中国绘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外来艺术影响的一个例证。(施建中)

【连环画】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亦称“连续画”。中国古代的故事壁画(如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佛教故事)、故事画卷(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明人《胡笳十八拍图》等)及小说戏曲中的“全相”等,即具连续画的特点。但现代意义上的连环画则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现代连环画在内容方面,或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而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再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技法方面一般以线描为主,兼以不同的绘画表现手法,如水墨、水粉、水彩、木刻、素描、漫画、卡通、摄影,甚至油彩、丙烯等。但在发展初期,为降低成本,有些彩色绘本在印制时改成了黑白版,所以最为常见的、最为传统的仍是线描画。连环画发展初期因其读者主要为儿童,所以俗称“小人书”或“小书”。但现代连环画则包含多种内容和形式,是一种受众层面广泛的绘画类型。(施建中)

【道释画】人物画的一种。其名最早见于《宣和画谱》卷一,而后历代着述均从之。是以道教、佛教(释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为内容的绘画类型。其鼎盛期为魏晋、南北朝及唐代,其间名家辈出,所作以壁画为多。佛教画如东晋顾恺之《维摩诘像》;南朝宋陆探微《菩萨像》,梁张僧繇在上都定水寺画《二神》、《三帝释》等;隋展子虔在洛阳天女寺等画《菩萨像》,杨契丹在长安宝刹寺画《佛涅盘变》;唐代尉迟乙僧在长安慈恩寺画《千钵文殊》,吴道子在兴唐寺画《金刚变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圣慈寺画《无量寿佛》等。道教画如唐代张素卿画《天官像》;五代丘文播画《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孙知微在成都寿宁院画《惠远送陆道士图》,武宗元在洛阳三圣宫画《太乙像》;还有元代《永乐宫壁画》等。其中寺院壁画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坏,所存无几。石窟壁画则保存尚好,如敦煌壁画等。也有卷轴画,如传为北宋李公麟的《维摩像》、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实》,元初颜辉的《李仙像》等。道释画在其之初有宣教目的,但客观上为后世留下一种真实资料,其中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则更是成为考察当时绘画风格的重要参照。(施建中)

【仕女画】人物画的一种。又作“士女”,其名初见于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之“周昉”、“张萱”等条目,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其后元代汤垕《画鉴》等着述中作“仕女”,专指以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画类型。但仕女画在发展过程中,其表现领域是不断扩展的。如几件传为顾恺之作品的宋人摹本是现存最早的卷轴仕女画,它们代表了魏晋时期的仕女画风格,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而唐代画家热衷表现的对象则是现实中的贵妇,通过对纳凉、理妆、簪花、游骑等女子的描写,向人们展现了当时上层妇女闲逸的生活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五代、宋、元时期,世俗、平民女子题材开始出现于画家笔下;明、清时期,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则成为画家们最乐于创作的仕女形象,仕女画的表现范围已从最初的贤妇、贵妇、仙女等扩展到了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样处境的女子。仕女画在历代名作众多,如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卷,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清代费丹旭的《仕女册》等。另外如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日本绘画中的“美人图”等,亦类近于“仕女画”。(施建中)

【肖像画】人物画的一种。在我国有特定的称谓,如写照、传神、写真、写貌、写像、影像、追影、写生、容像、像人、祖先影像、禅宗祖师像、顶相、仪像、寿影、喜神、揭帛、代图、接白、帝王影像、圣容、衣冠像、云身、小像、行乐图、家庆图等,这都是肖像画的传统称谓。现在一般统一称之为肖像画,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作,隶属于人物画中的肖像画题材范畴,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传统之所谓肖像画,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肖像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绘有墓主人的肖像,形态生动,已具有明显的肖像画特征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其后历代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曹霸、韩干、周昉、周文矩、顾闳中、王绎、曾鲸、崔子忠、禹之鼎、费丹旭、任颐、徐悲鸿、蒋兆和等在肖像画创作上均有突出成就。中国历代有关肖像画的理论,其中最着名的莫过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此外尚有元代王绎《写像秘诀》、蒋骥《传神秘要》以及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丁皋《写真秘诀》等相关着述。(施建中)

【写真】①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座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是说,武烈太子为诸座上客画像,画得很真实,让童孺一看便知是谁。其后,“写真”便成了肖像画的代名词。因肖像画更强调表现人物的神情意志,故“写真”又称“传神”。北宋苏轼着有《传神记》,南宋陈造着有《论传神》,清代沈宗骞着有《芥舟学画编·传神》,蒋骥着有《传神秘要》,丁皋着有《写真秘诀》等。②唐代李白《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杜甫《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薛君十一鹤,皆写青田真。”不特肖像画称“写真”,在山水、花鸟画论中也时有出现,即要求写对象之真,关于“真”,五代梁荆浩从理论上予以界定:“真者气质俱盛。”“气质”,指绘画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周积寅)

【传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五载东晋顾恺之画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南宋陈郁《藏一话腴·论写心》:“写照非画科比,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传神:谓画人物要传达出人物的神情意识。写照:写人的形象。“传神”、“写照”、“写真”、“写像”、“画像”,皆为中国古代肖像画名称。(周积寅)

【写影】南宋陈造《江湖长翁集·论传神》:“使人伟衣冠、肃瞻视、巍坐屏息,仰而视、俯而起草,毫发不差,若镜中写影,未必不木偶也。”写影指忠实于客观对象的描绘,苏东坡曾在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摹出,尤显生动,因此他在《传神记》中将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改为“传神写影”。花鸟画中的写影最早出现在五代,后蜀李夫人就已经“临摹窗上竹影”,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清代郑燮《郑板桥集·题画》:“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毫素写将来。”花卉写影亦须传神,清代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凡画皆摹写形似,唯墨兰竹只写影。写影者,写神也。”东晋顾恺之最早在山水画中注意到“影”,《画云台山记》:“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宗炳《画山水序》也曾说“理入影迹”,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云:“山水画是留影,然则影可工致描画乎?”(任大庆)

【写照】民间画像的一种。王树村《高桐轩》释云:“一种叫‘写照’,即面对真人画像,或整体或半身,随主人意。画时,画师先用小纸将头脸神貌大致草草画清,然后拿到画室再按主人所需要的尺寸,将头像传移到大幅纸上,但须与真人神貌分毫无差(故写照又叫‘传真’),而后再装填衣饰器物等。这类‘写照’一人整身全貌者居多。为一般士人兴致所至时,请工而作。”(王凤珠)

【行乐图】民间画像之一种。王树村《高桐轩》释云:“一种叫‘行乐图’。如全家欢聚庆乐饮宴,或名士雅集吟诗赏景等,也有一人或和书僮者,一图尝画数人或十数人的身像,此类画像,同样须先将人物形貌一一画成草稿,而后再根据主人所指定添补的情节和环境,回馆传移模写,并按情增设花木园景或峰峦奇观等,以备符合‘行乐图’之原意。”(王凤珠)

【传影】民间画像之一种。王树村《高桐轩》释云:“一种叫‘传影’,即病人临危,其子孙欲留一像以备后世祭享,急将画师请来,在旦夕刹那间将其影容画出。《帝京景物略》‘春坊’条中所记的‘三十五更,悬先亡影像,祀以狮仙斗糖、麻花馓枝’即指此。”(王凤珠)

【揭帛】民间画像之一种。王树村《高桐轩》释云:“一种叫‘揭帛’,实与‘传影’无大差别。‘揭帛’又叫‘揭白’,画时用一长木凳或炕几之类器物,横陈于亡者身上(如系女人,则将长凳置于身右首),画师坐于凳上,然后将死者脸上所覆之白色布帛揭开,十数分钟将死者画容草草构出,然后询其子女或近人,如容颜相差无讹,画师则将此稿携回画馆,再装填身腔和袍服冠戴等细物。”(王凤珠)

【追容】民间画像之一种。王树村《高桐轩》释云:“一种叫‘追容’,(‘追容’之技,始见于明人。

葛昕《集玉山房稿·赠孔剑峰序》大意:昕不得父母像,孔以术追写如生。)即祖先早故,后人思念,乃聘画师述其父母早年音容印象,请代追写。”(王凤珠)

【衣冠像】《中国美术大辞典》释云:“民间肖像画的一种。旧时指为死者所画的遗像,一般供子孙悬挂纪念之用。画工细察死者容貌,力求真实;并精工细描写戴礼服,以示品级身份。俗称‘买太公’或‘记眼’。”(王凤珠)

【整身】旧时民间画工凡绘制人物全身肖像称“整身”。(王凤珠)

【花整】旧时民间画工绘制坐着的人物全身肖像称“花整”。(王凤珠)

【云整】旧时民间画工绘制伫立或行动的人物全身肖像称“云整”。(王凤珠)

【云身】旧时民间画工绘制人物半身肖像称“云身”。意谓下半身被云雾所掩。(王凤珠)

【大首】旧时民间画工绘制仅画人物头像称“大首”。(王凤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