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37

第37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17)

2.审美教育功能论

【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图画天地,品类群生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中国自古就有以图画劝诫旌表从而起到治世作用的传统,最早就记有孔子观周,见周室四壁绘有古圣贤帝王及暴主像,而感叹“此周之所以兴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记叙了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在灵光殿画黄帝唐虞、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等壁画的事迹。“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说法,为后世画学家所继承,成为对中国画的儒家教化功能观的重要表述。(贺万里)

【善足以观时,恶足以戒其后】《宣和画谱·叙》:“是则图画之作也,善足以观时,恶足以戒其后,岂徒为五色之章,以取玩于世也哉!”指绘画的审美教育功能,歌颂善人善事,足以显示时世,揭露恶人恶事,足以警戒后人。(王凤珠)

【列人置之空壁】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人好观图书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古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粲然,岂徒墙壁之画哉!”王充《论衡》,要在“疾虚妄”,论画言语较少。此段谈及绘画与竹帛之优劣,并对人好观图画而忽略圣贤之书的倾向予以批判。王充认为,图画虽然能够把人的“形容具存”,但却见不到其言行,因此也难以起到劝勉作用,而圣贤之文,所载圣贤教诲粲然若揭,真正能够“练人之心、聪人之知”,这怎么能是画壁所可相比的呢。王充此论,意在否定绘画及好画者在“明劝戒、着升沉”方面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贺万里)

【画图汉列士】汉代王充《论衡》:“宣帝之时,画图汉列士。或不在画上者,子孙耻之。”两汉绘画,最为盛者就是将朝廷和地方官员,广为图壁,“图像古昔,以当箴规”(何晏《景福殿赋》),或者刻绘地方官吏事迹,“注其清浊进退”。王充虽然对图壁之举颇有微词,认为古圣贤书能够起到教化民风的作用,“岂徒墙壁之画哉”!然而,王充毕竟也看到了壁画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此段话记叙了汉宣帝时绘画盛事及其所起到的审美教育作用。(贺万里)

【明劝戒,着升沉】南齐谢赫《画品》:“图绘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劝戒:劝勉告诫。升沉:升谓登进,沉谓沦落,指仕宦的升降进退。寂寥:静寂。披图:翻开画卷。鉴:照;审察。讲的是绘画的审美教育功能。(王凤珠)

【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西晋陆机《演连珠》:“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所录均为入乐的歌词。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不同地区的民歌民谣。“雅”:是周朝的宫廷音乐,有“正”的意思。孔子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颂”:是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诗经》之中,孔子最推崇“雅”、“颂”两种体例。陆机这里将绘画与《诗经》之雅、颂相提并论,认为绘画可以用来赞美帝王功臣的丰功伟绩,使其永垂不朽、流芳百世。这一观点基本继承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关于绘画具有“兴废之诫”作用的说法,属于绘画审美教育功能论的范畴。陆机将绘画提升到同文学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较为客观地肯定了绘画作品在表现艺术形象方面较语言文字所具有的优势所在,直观可见的画面艺术形象可以让各个不同阶层的人们都能够看到并感受到艺术家所想要传达出的“成教化,助人伦”的审美教育意图,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荆琦)

【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三国魏曹植《画赞序》:“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曹植从观众对不同题材绘画的不同反应谈起,得出结论,认为图画是可以使人省察鉴戒的,从而肯定了绘画的社会价值和教化意义,反映了儒家传统的伦理教化文艺观。(王宗英)

【云阁兴拜伏之感,掖廷致聘远之别】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序》:“云阁兴拜伏之感,掖庭致聘远之别。”云阁:见《后汉书》,永平中,明帝(刘庄)命画工图功臣二十八将于南宫之云台。此处之云阁,疑即云台。掖庭:宫殿中之旁舍,为后妃宫嫔所居之处。聘远之别:此为王昭君出塞事。

见《西京杂记》中记载:前汉元帝后宫既多,乃命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昭君)不肯。匈奴求美人为阏氏,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美绝伦,帝悔之,而业已定。帝重信于外国,不复更人,乃穷按其事,画工皆弃市。画工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杂画山川树木,奔走牛马众势,人形丑好,不在延寿下,同日弃市。(王凤珠)

【图之屋壁,以训将来】唐代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其于忠臣孝子,贤愚美恶,莫不图之屋壁,以训将来。或想功烈于千年,聆英威于百代,乃心存懿迹,默匠仪形。”绘画作品能给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作用。作为国之重器,绘画自三代以下,尤以宋元以前,其审美教化功用占据主导地位,历代帝王无不注重绘画的教化训诫功能,故将忠臣圣贤人物绘制成图画,抑恶扬善,以便能够有益于教化社会大众。所谓“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明劝诫,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谢赫《画品序》),“成教化,助人伦”,“理乱之纪纲”,“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即是对绘画的社会教育作用的强调。历代统治者常常在殿堂楼台之屋壁之上,将圣贤形象绘制成壁画形式,具有强烈震撼的视觉效果,以加强教化作用,古代史书与画论中多有记载。西汉宣帝时,曾图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未央宫麒麟阁上,以表扬其功绩。东汉永平中,汉明帝(刘庄)命画工图功臣二十八将于南宫之云台。故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云:“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足传既往之踪。”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画题》题记:“如今成都周公礼殿,有西晋益州刺史张牧画三皇、五帝、三代至汉以来君臣贤圣人物,灿然满殿,令人识万世礼乐。”“图之以壁,以训将来”,正是历代统治者重视与发挥绘画的道德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法,如同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自古规鉴》所云:“盖古人毕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故鲁殿纪兴废之事,麟阁绘勋业之臣。”(贺万里张芳)

【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指绘画的审美教育功能,能给人以教育感化。

“六籍”即“六经”(也称“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封建时代社会伦理道德纲常说教的无上经典着作。张彦远将绘画与“六籍”视有同样的功能,将绘画功能升格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凤珠)

【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其意是说看到画上描绘的善人善事,足以使人惩戒邪恶;描绘的邪恶之徒,足以使人思念贤良。指的是绘画审美教育功能。(王凤珠)

【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鸿宝:大的宝器。纪纲:法制;伦常。是说图画是国家的大宝,治理乱世的法制。《书·五子之歌》:“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礼记·乐记》:“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王凤珠)

【名教乐事】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

是以汉明宫殿,赞兹粉绘之功;蜀郡学堂,义存劝戒之道。马后女子,尚愿戴君于唐尧;石勒羯胡,犹观自古之忠孝;岂同博弈用心,自是名教乐事。”

名教即指圣人之教。张彦远发展了孔子“兴废之诫”,曹植“存乎鉴戒者图画也”,陆机“丹青之作,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以及王微“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的绘画功能观,提出“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的思想,并进一步引据历史事实认为绘画与属于技艺行当的博弈有着根本的区别,绘画的特殊功能在于它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荆琦)

【指鉴贤愚,发明治乱】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自古规鉴》:“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此指辨别贤愚,阐明治乱,有绘画的审美教育功能。(王凤珠)

【古人图画,无非劝戒】北宋米芾《画史》:“古人图画,无非劝戒。今人撰《明皇幸兴庆图》,无非奢丽;《吴王避暑图》,重楼平阁,徒动人侈心。”“劝诫”,即劝勉告诫。米芾指出像《明皇幸兴庆图》、《吴王避暑图》这样的绘画作品,只能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追求奢靡会令人心浮躁不安,从而成为社会安定和国家发展的不利因素。他以古今对比来重新提倡绘画作品应具有教育意义,体现其辅佐政治的教化作用。(张曼华谢江岚)

【迁善远罪】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吴道玄作此画(《地狱变相图》),视今寺刹所图殊不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旁之像,而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因之迁善远罪者众矣。孰谓丹青为末技哉!”评述了吴道子《地狱变相图》的精彩绝伦,完全以技法的高超、气氛的营造使观者生离恶向善之心。“迁善远罪”是一个成语,指向善而远离罪恶。这个成语的运用最初并不是在画论上。汉代贾谊《治安策》有言:“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唐代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云:“吾里尝有陈融,孝慈仁信,不学不仕。乡人见也,皆自欲迁善远罪,亦不知其所以然。”在这些文献里的运用,皆是指对民众的教化。此处强调的即是绘画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王宗英)

【助名教而翼群伦】明代宋濂《画原》:“古之善绘者,或画《诗》,或图《孝经》《问礼》之有图,《列女仁智》之有图,致使图史并传,助名教而翼群伦,亦有可观者焉。”讲的是绘画的教育功能。

名教: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世说新语·德行》:“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以之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是“三纲”、“五常”。翼:辅助。群伦: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所谓伦常而言。(王凤珠)

【补世道】明代吴宽《匏翁论画》:“古图画多圣贤与贞妃烈妇事迹,可以补世道者。”指图画能补益社会风气,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北宋张敦礼说:“画之为艺虽小,至于使人鉴善劝恶,耸人观听,为补岂可侪于众工哉?”(元代汤垕《画鉴》)这种“补世道”的审美教育功能说,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有类似的论述。东汉王允《论衡·自纪》:“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北宋王安石《临川集·上人书》卷七十七:“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清初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九:“文须有益于天下。”(王凤珠)

【知警】清代金农《人物山水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宋龚开善画鬼,余亦戏笔为之,落叶如雨,乃有此山魈林魅耶!悠悠行路之人,慎莫逢之,不时受其惑也,观者可以知警矣。”金农画山魈林魅之狰狞恶鬼,起告诫作用。(王凤珠)

3.审美娱乐功能论

【畅神】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畅神:欣赏山水画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畅适,获得身心愉快。王世襄说:“‘畅神而已’四字,将作画之动机及期望于画中所能获之乐趣道出,正是全篇之意旨。”(《中国画论研究·宗炳画山水序》)(王凤珠)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南朝宋王微《叙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