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15549400000022

第22章 社会规范敏感期(0—6岁)(2)

引导小妙招

1.告诉孩子,别人的物品也不容侵犯

很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偷窃”的行为后,就会感到非常紧张,就会非常严厉地警告孩子。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之所以会“偷拿”别的小朋友的物品,只是因为孩子对他人物品的归属感还是不是很明确或很强烈。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可以耐心地告知孩子:“别的东西不可以拿,更不能带回家。”“这些东西是别人的,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你的物品不允许别人拿,所以你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别人的物品也是不容侵犯的,和自己的物品是一样的。

2.慎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

对于孩子所谓的“偷窃”行为,父母只要给孩子讲清道理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大动肝火去惩罚孩子,打骂孩子。其实,在孩子的观念中,并没有“偷窃”的概念。如果父母因此而惩罚孩子的话,就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这同样也会影响孩子自尊心的发展。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偷窃”行为,不必严加管教,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父母用特别强烈的方式管教他,“偷窃”反而会成为孩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加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以至于最后成为真正的偷。

3.不要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在孩子出现这样的现象时,父母不要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因为这并不代表孩子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当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只要让孩子把东西还给别人,或是与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别人,而不要做太多的评价。换句话说,不要指责孩子做得如何不对,也不要用“偷”这个字眼,避免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与这个字眼匹配。当孩子把东西还给了别人,就对他还东西的行为表示赞赏。当然,孩子拿一次,就让他或代他还一次。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不再拿别人的东西了。

4.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必太重视

如果父母过于重视这件事,整天想着这件事的话,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重视,他自己也会重视自己的行为,这种重视反而会强化孩子的“偷窃”行为。

4.交换、支配物品:孩子喜欢支配物品,喜欢交换,那些交换很可能是“不等价交换”(3—5岁)

——孩子正在拉开他人际关系的大幕,在孩子眼里,对物品的价值没有概念,所以,他也不知道是吃亏还是占便宜,父母顺其自然就好,不必以成人的眼光去干预孩子的行为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他会逐渐明白自己的物品时不容别人侵犯的,而别人的物品也是不容侵犯的。当孩子明白了这一点后,他就会常常产生交换的想法或做法。在3—5岁的年龄,孩子很愿意去支配自己的物品,很愿意拿自己的物品同别的孩子交换。当然,这种交换很可能是“不等价交换”。对此,父母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傻”,净吃亏。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3岁半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了,手里拿着几张贴纸,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贴纸,好漂亮的!”

妈妈问道:“哪来的?”

“换的!”儿子还是一脸的兴奋。

“换的?用什么换的?跟谁换的?”妈妈接着追问。

“用小汽车换的,跟我们班的小朋友换的。”儿子得意洋洋地说。

一听儿子这么说,妈妈才发现孩子的小汽车没有带回来,于是她就生气了:“你太傻了,那个小汽车多贵啊,还是刚买的。这几张破贴纸值几个钱?”

儿子一听,兴奋劲都没了,委屈地哭了起来……

故事2:

4岁的牛牛正在跟同班的小朋友民民抢一个玩具。老师看到了,就走过去问:“怎么了,牛牛?”牛牛说:“他拿我的机器猫,不还给我。”民民争辩说:“不是,是你跟我换的!”牛牛说:“可你的卡片丢了啊!”

老师让民民把事情说明白。民民说:“昨天我用5张卡片换了他的机器猫。”

牛牛很着急地说:“可你的卡片丢了,我要我的机器猫。”

老师问牛牛:“是谁把卡片弄丢的?”

牛牛说:“我弄丢的!”

于是,老师就对牛牛说:“你用机器猫已经和民民交换了,如果你想把机器猫要回来,就应该拿民民的5张卡片和他再交换。但是你的交换一定要征得民民的同意。”

牛牛低下头,不再争了,自己离开了……

故事3:

每天上幼儿园时,培培都要带好几个玩具。晚上回家时,妈妈就发现他的玩具有的已经“失踪”了,有的竟然变成了“新面孔”。妈妈知道,培培的玩具要么送人了,要么与别小朋友交换了。

一天早上,培培决定带爸爸刚给他买的那套变形金刚玩具上幼儿园。妈妈感觉,变形金刚晚上可能就回不来了。果然,培培用它换了一盒水彩笔,而且还乐呵呵地说:“妈妈,看,水彩笔,能画画的!”然后,他就用水彩笔认真地画了起来。

妈妈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还是有些担心,怕孩子在交换的过程中吃亏。

敏感期分析

孩子乐于支配和交换物品,表明孩子正在拉开他人际关系的大幕。也就是说,孩子已经进入了人际关系敏感期。在最初的时候,孩子是通过给其他小朋友零食来换取人际关系的。但很快,他就会发现,当零食吃完后,刚刚换来的人际关系就消失了。于是,他进一步总结发现,玩具能够赢得更多小朋友的喜爱。于是,他就开始送给小朋友玩具或与小朋友交换玩具,以此来赢得友谊。

但是,孩子之间的物品交换却常常是“不等价”交换。比如,一个孩子用一颗巧克力豆换走了另外一个孩子的电子玩具车,一个孩子用一个螺丝钉换走了另一个孩子的金箍棒……在成人看来,这些东西的价钱相差很大,就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其实,成人有自己的得失标准,实际上孩子是各取所需,他们通过交换而获得的东西成人可能看不到。实际上,孩子获得的远比失去的多。所以,作为父母,要尽可能保护好孩子们之间的这种交换关系,直到他顺利度过敏感期。

另外,对孩子来说,他对物品的价值还没有什么概念。所以他也就不知道什么是吃亏,什么是占便宜。一位妈妈知道儿子跟人家换了东西,而且是拿贵的换来一个便宜的,她就告诉她先生:“儿子会和小朋友交换东西了,是拿贵东西换便宜的啊!”她先生一点也没有觉得儿子吃亏,反而骄傲地说:“那说明我儿子长大了,懂得人际交往了。”如果父母都能像这位父亲一样,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有保障了。

引导小妙招

1.对孩子的行为不要责备

当父母发现孩子做的是“不等价交换”是,也不要责备孩子。如果父母因此而批评他,说他傻的话,就像故事1中的妈妈那样。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很傻,很傻。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在与别人进行交换时,都会自己的标准,但这种标准却不是成人眼中的那种“等价”标准。一位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用新买的文具盒换了一张手绘的贺卡时,并没有责备孩子,而是温和地问:“这张贺卡是不是那个小朋友最喜欢的东西呀!”儿子自豪地说:“是,我也最喜欢我的文具盒。”可见,儿子之所以拿文具盒与小朋友交换,就是因为两件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自己最喜欢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是“等价”的。所以,孩子也会为这种交换感到自豪。所以,父母不要责备孩子,最好也不要干涉孩子的交换行为。

2.引导孩子学会交换后不后悔

有时候,孩子与别的小朋友交换了东西后会感到后悔,于是就想再要回来。就像故事2中的牛牛一样,他把交换来的东西弄丢了,就想把已经换出去的东西拿回来。所以,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交换后就不要再后悔。让孩子知道,已经交换出去的物品就属于人家了,以后再交换的时候要考虑好了,一旦交换了,就不要反悔。这样,孩子就会明白,通过交换,物品已经有了新的主人,他也就懂得了要遵守交换规则。

3.鼓励孩子的交换或赠送行为

交换是孩子人际关系敏感期的重要表现,孩子不会交换反而不正常。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的交换行为。要知道,交换或赠送,也是孩子人际交往和得到物品的方法。所以,父母在平时要给孩子一些玩具或食品,从而让孩子拥有交换或赠送的条件。

一位妈妈看到4岁的儿子最近特别频繁地往幼儿园带零食,一天早上,妈妈看到儿子塞了半书包的零食,于是她就问儿子:“带这么零食能吃的完吗?”儿子神秘地说:“给别的小朋友吃!”这位妈妈明白,儿子已经进入了人际关系的敏感期,所以并没有阻止孩子,而且还经常给孩子买些零食。

虽然,孩子用零食“贿赂”的来的友谊不会太长久,但这毕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

5.抢玩具:孩子只是喜欢,所以就与小朋友争抢玩具,抢不过来可能就会打起来(3—4岁)

——孩子之间的事情,不由父母干涉,不要教唆孩子以牙还牙,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

孩子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内,会与其他小朋友交换玩具,一起玩,但有时候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自己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去,或无意识地去抢别人的玩具,如果孩子抢不过到的话,可能就会打起来。其实,抢玩具也并不代表孩子霸道,只是他喜欢那个玩具而已。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幼儿园放学了,3岁半的儿子从园里闷闷不乐地走出来,在园门口等着接他的妈妈看到儿子有些不高兴,就问:“儿子,怎么了?”

儿子沮丧地说:“我的小汽车没了。”

妈妈赶紧问:“怎么回事?”

儿子说:“彬彬给抢去了!”

妈妈有点着急了:“抢去了?你怎么不抢回来?”

儿子无奈地说:“他打我!”

妈妈生气了:“打你?你不会打他呀?”

儿子呜呜地哭了……

故事2:

最近一段时间,小宇的玩具经常被别的小朋友抢去,他回到家就向妈妈诉苦。不过,妈妈并没有安慰他,反而批评他说:“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不去抢别人的呀!”

后来,当别人再抢他的玩具时,他就会抓住不放,即使被别人抢去了,他也会想办法抢回来,而且还会把抢他玩具的那个孩子打哭。这还不算,他竟然学会去抢别人的玩具了,别人要是不给,他就用“武力”解决问题。

不过,让小宇的妈妈感到意外的是,小宇仍旧不高兴,因为幼儿园里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和他玩。

故事3:

路边,两个4岁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小火车,本来高高兴兴玩的两个小家伙,一转眼竟然打了起来,是为了谁先开那个小火车打起来的。

他们的妈妈就在旁边看着,她们赶紧把孩子拉开。不过,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于是就争吵了起来,互不相让。

一位妈妈一回头,突然看到自己的儿子又开开心心地跟刚才那个孩子又在一起玩起了小火车,顿时就不再吵了。另外一位妈妈看到孩子们在一起玩的场景,也闭上了嘴巴。

敏感期分析

在人际关系敏感期的孩子,难免会争抢玩具,甚至会因为争玩具而打起来,但这种争抢并没有太多主观上的恶意。但是今天,很多父母承受了很多压力,于是就在无意间把自己的竞争心态投射到孩子的身上,把自己感受到的压力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人际交往特别敏感,总感觉自己的孩子吃亏了、受欺负了,于是就像故事1和故事2一样,让孩子也去抢回来,教唆他以牙还牙。

作为父母,应该知道,争抢玩具甚至是因此而打架,都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必然经历,是在所难免的。对于孩子之间的争抢,父母不应该干涉,否则就像故事3中那样,当两位妈妈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两个孩子又开开心心地在一起玩上了。所以,父母应该学会有智慧地引导孩子。

引导小妙招

1.不要批评和训斥孩子

当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去时,父母不要训斥孩子,因为这起不到积极正面的作用,只会让孩子对人际关系更加恐惧,让孩子感觉自己很渺小,很懦弱。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批评或训斥孩子才能刺激孩子强大起来。其实恰恰相反,孩子内心的自我形象不但不会强大,反而会因为父母的训斥变得更弱小,从而不再喜欢人际交往。也就是说,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会提前结束,那么,他的人际关系敏感期也就提前结束了。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不要教唆孩子以牙还牙

对于孩子玩具被抢的情形,有的父母则教唆孩子以牙还牙,就像故事2中的那位妈妈一样,让孩子也去抢别人的玩具。结果,确实孩子还是比较“能干”的,真的去这么做了。最后,孩子竟然成了“打遍全园无敌手”了。可是,孩子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因为他没有朋友。实际上,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孩子在人际关系敏感期没有朋友的话,那父母要希望他在将来的人际关系能顺顺利利恐怕也很难实现了。

3.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

当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了,或者是他在幼儿园受欺负了,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在精神上的支持。因为开始的时候,孩子会不知所措,会感觉很害怕。那么,如果他能得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他就会感觉自己很强大,就知道自己如何去应对这样的问题。

一天早上,一个4岁的男孩要去幼儿园,妈妈想把他的玩具装到书包里,可小男孩却说:“我想把它留在家里自己玩。”妈妈不知道儿子为什么会这么说,但她还是很支持儿子的想法,并对他说:“这个玩具时你的,你自己决定吧!”突然,男孩问:“妈妈,我的东西我都能做主吗?”妈妈点点头表示同意。小男孩说:“我们班有个小朋友说:‘你不给我玩,我就打你!’所以,我不想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去了。”

妈妈知道,儿子遇到人际交往的难题了,他选择了逃避。于是,妈妈就用一种比较轻松的语气说:“你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打我,我就更不让你玩。’”看到儿子没什么反应,妈妈就继续说:“要不要让他玩,是你的权利,你做什么样的决定,妈妈都会支持你的!”

小男孩突然改变主意了,他说:“妈妈,我带玩具去幼儿园吧,那个小朋友如果不威胁我,我就让他玩;他威胁我,我就不让他玩。”

小男孩之所以改变了主意,就是因为他获得了妈妈的精神支持,而且他懂得了,要不要让别人玩自己的玩具是他的权利。即使那个小朋友再威胁他,他也不害怕了,因为他找到维护自身权利的方法。可见,如果父母能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孩子的心灵就能变得强大。

4.让孩子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时,也应该注意让孩子明白一个规则:别人的东西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是不能拿的。这个规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孩子保护自己的东西,也能

约束孩子不去拿、不去抢别人的东西。当孩子把这个规则内化成他心中的一种秩序时,这个规则就成了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进入少年期之后,这个内在的秩序就会上升为一种道德、一种自律精神。

6.安全感:孩子喜欢牵着妈妈的手不放,不愿意独自去收银台付款(3—4岁)

——孩子需要安全感,是一种正常表现,父亲甚至应该表扬孩子,因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

三四岁的孩子经常会牵着妈妈的手不放,不敢一个人到收银台去付款。其实,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正常表现。这并不是很多父母所认为的“孩子懦弱”、“胆小”等。相反,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比较强,父母反而应该多表扬孩子。